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新華社首次全文推介常德農業發展經驗,小夥伴們為我們常德點贊吧

“三農”問題一直是全國兩會代表們最為關心的話題。 3月12日, 新華社新聞用戶端刊發《湖南常德農業:“抓三端” 穩效益》一文, 首次全方位介紹了新常態下常德抓好農業經濟發展,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先進經驗。 小編將其全文刊發, 供親們借鑒, 為常德點贊。

“現在我們這裡農業做得好的都是會經營會管理的, 自己做產業鏈條, 這裡不賺錢、那裡賺錢, 算總帳出效益。 ”湖南省常德市農委副主任徐郁平介紹, 作為洞庭湖區的農業大市, 常德市積極推廣這種“算總帳”的理念, 鼓勵和幫扶農民、農企抓“生產端、加工端、銷售端”, 從供給側做細做精、做好做強, 形成規模、品牌效應, 促進降成本、拓市場、穩增收。

在澧縣錦繡千村合作社的倉庫內, 幾名工作人員正在組裝無人飛行器, 有“迷你型”, 也有“大傢伙”。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可不是用來航拍的無人機, 是用來種田的。

它幹一天相當於以前農戶幹一星期。 ”無人機等高效設備的大範圍使用, 使得錦繡千村合作社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為更多的農戶提供農作物播種、收割到收購、銷售的“一條龍”服務。 以“一條龍”種植水稻為例, 每畝總成本約為700元, 再經合作社收購後每畝可收入約1000元, 這意味著農戶“坐在家裡不出門”, 每畝地可淨賺300元。 目前, 合作社每年“服務”土地超過40萬畝。

在常德還有很多種植和養殖大戶及企業, 像錦繡千村合作社一樣扮演著“職業農民”的角色, 解決了土地分散、戶農年年頭痛“種什麼”和“怎麼種”的問題。

在津市市經濟開發區, 和平生物科技公司將立體養殖食用菌和藥用菌的技術推廣給當地農戶和合作社;在漢壽縣滄港鎮, “大戶”余青山流轉了報國村2000餘畝的土地, 帶動數百戶村民種養稻蝦……

目前常德農民合作社有3552家, 成員達20萬戶, 帶動農戶40萬戶;省級、國家級合作社示範社105家;全市各類農業種養大戶有23萬多個。 規模化生產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攤薄了生產成本, 還具有很好的帶動效應。

“好山好水出好茶”。 常德地理環境優越, 自古有產好茶的傳統, 但常德的茶業如今卻面臨困境——茶企規模偏小、品牌弱, 一些茶企甚至成為外地茶企的原料供應基地。

如今, 常德從政府層面推動茶業改革, 常德市農投公司自己辦起了茶葉公司。

常德市農投公司副總經理陳凡介紹:“常德有好茶, 產品吸引力卻不夠, 現在公司重點做產品研發, 由湖南茶葉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援, 爭取形成示範效應。 ”

傳統農產品品質好, 但傳統方法加工出來的成品卻不精。 為此, 常德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 讓高品質的“土特色”變身“精商品”。 目前, 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4900家, 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分別為6家和36家, 數量居湖南省第二位。

在津市潤農生態茶油公司的工廠裡,一粒粒茶籽經過物理冷壓榨之後,不僅可以生產出有機茶油產品,還能出產精華油、茶籽洗潔粉等衍生產品。公司負責人李忠和說:“雖然這種壓榨法的出油量比傳統方式要少,但是品質好,經過深加工之後,還有很多副產品。”

漢壽縣株木山街道的華樂食品則是通過定制化加工佔領市場。公司董事長王華介紹:“我們根據市場需求,提前把乳豬進行烤制、加工,口味和口感做到統一,到時候只要稍微再加工一下就可以上桌,實際烹飪時間大大縮短。很多大廚對此形成了依賴,已遠銷香港、新加坡等多地。”

近年來,常德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和增加值增幅均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幅。

常德市農村經營服務站紀檢員劉雲告訴記者:“農業不活,農民收入不高,主要是銷售不暢,品牌不響。”

記者在澧縣走訪時瞭解到,當地農業部門和大米加工企業正計畫將澧縣出產的多個大米品牌整合在“城頭山”一個品牌之下,憑藉當地城頭山遺址發現過史前水稻田的“品牌”優勢,提升本地大米的知名度。

農產品品牌建設越來越受到政府和企業的重視,“有品牌才叫得響”。2011年以來,常德新增“三品一標”產品421個,農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29件。

劉雲介紹,品牌使農產品溢價更高,而好的銷售能夠使溢價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價值。常德農業部門近年來在各個區縣陸續引入互聯網銷售模式,推廣農村電商示範縣建設。

當地一農村電商網點負責人尹瓊琳向記者介紹:“這個資訊服務站點不僅承擔‘資訊流’的任務,‘撮合’交易,還作為農村物流中心,實現買賣雙方的‘雙向流通’,降低了農產品的物流成本。”

在津市潤農生態茶油公司的工廠裡,一粒粒茶籽經過物理冷壓榨之後,不僅可以生產出有機茶油產品,還能出產精華油、茶籽洗潔粉等衍生產品。公司負責人李忠和說:“雖然這種壓榨法的出油量比傳統方式要少,但是品質好,經過深加工之後,還有很多副產品。”

漢壽縣株木山街道的華樂食品則是通過定制化加工佔領市場。公司董事長王華介紹:“我們根據市場需求,提前把乳豬進行烤制、加工,口味和口感做到統一,到時候只要稍微再加工一下就可以上桌,實際烹飪時間大大縮短。很多大廚對此形成了依賴,已遠銷香港、新加坡等多地。”

近年來,常德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和增加值增幅均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幅。

常德市農村經營服務站紀檢員劉雲告訴記者:“農業不活,農民收入不高,主要是銷售不暢,品牌不響。”

記者在澧縣走訪時瞭解到,當地農業部門和大米加工企業正計畫將澧縣出產的多個大米品牌整合在“城頭山”一個品牌之下,憑藉當地城頭山遺址發現過史前水稻田的“品牌”優勢,提升本地大米的知名度。

農產品品牌建設越來越受到政府和企業的重視,“有品牌才叫得響”。2011年以來,常德新增“三品一標”產品421個,農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29件。

劉雲介紹,品牌使農產品溢價更高,而好的銷售能夠使溢價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價值。常德農業部門近年來在各個區縣陸續引入互聯網銷售模式,推廣農村電商示範縣建設。

當地一農村電商網點負責人尹瓊琳向記者介紹:“這個資訊服務站點不僅承擔‘資訊流’的任務,‘撮合’交易,還作為農村物流中心,實現買賣雙方的‘雙向流通’,降低了農產品的物流成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