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顯通寺大文殊殿看關於文殊菩薩的歷史與傳說

大文殊殿

大文殊殿是一顯通寺中軸線上的第二座殿宇。 該殿深寬各五間, 單簷歇山頂, 背面加抱廈三間。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按老百姓的話說, 五臺山就是文殊的家。 因此, 五臺山的寺院中大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

五臺山從前叫五峰山, 寸草不生, 赤地千里, 炎熱難擋。 據傳說, 一日, 文殊菩薩乘祥雲路經五峰山, 按正雲頭, 細加觀看, 見這裡五峰擎天, 萬山簪擁, 實乃風水寶地,

只可惜炎熱難擋, 眾生受難, 於足, 她便選五峰山為道場, 要憑自己的智慧, 借東海龍王之水來澆滅五峰之炎熱, 好讓方圓幾百里之內的芸芸眾生有一個清淨舒適的生存環境。 她正這麼想的時候, 不料東海龍王正好前來請她去龍宮講經。 於是她暫人龍宮, 在講經數日之後, 想方設法向東海龍王借來一塊歇龍石, 一下子, 五峰山炎熱頓消, 氣候變得清涼宜人了, 五峰山遂取名為清涼山。 為保清涼永存、百姓安居樂業, 文殊菩薩便將這塊歇龍石安放在了現在中台頂後面的清涼寺中。 她原以為東海龍王寶貝多的是, 少了這一寶如失九牛一毛, 實在也算不了什麼損失。 不想, 五位龍子布雨歸來, 不見了供他們休息的歇龍石,
一怒之下騰雲而來, 只用龍尾一掃, 就把離高的五峰山的五座山頂掃成了五座平臺, 清涼山也從此更名為五臺山。 東海龍王的第五龍子受文殊菩薩的教化, 說服了幾位兄長, 不僅沒取走那塊歇龍石, 而且從此皈依佛門, 協助文殊菩薩護衛這方佛國淨土, 成了受人分外尊重的龍王菩薩。 那歇龍石改名為清涼石, 一直保留至今。 從此, 文殊菩薩就長住于五臺山, 自然這裡也就成了她的道場。

文殊菩薩, 梵文音譯文殊師利, 略稱文殊, 意譯為“妙吉祥”、“妙德”。 五臺山僧眾習慣稱其為文殊菩薩。 佛教典籍中對於文殊的身世有多種說法。 《小乘經》說:“妙莊王生三女, 長文殊, 次普賢, 再次觀音, 一子為地藏。 ”《悲華經》則說:“有轉輪聖王, 王有千子, 第一王子名‘不目旬’, 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 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 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泯圖, 即普賢菩薩。 ”較為普遍的說法是, 文殊師利是古印度舍衛國中一個婆羅門貴族家庭的公子, 後離家皈道, 投在釋迦牟尼門下, 拜師學習佛經,

功德圓滿後, 修成了菩薩身, 並被尊為眾菩薩之首領。 在中國佛教中, 隨著菩薩信仰的興盛與發展, 文殊不僅成了五臺山佛教的教主, 而且又獲得諸多殊榮。 其身份也有多種說法, 說他本是佛, 為了渡化眾生, 弘揚佛法, 也顯化成菩薩身份。 有的說他是七佛之老師, 甚至是九佛之老師。

有的說他曾是釋迦牟尼的祖師,等等。總之,在佛教界,他是特別被景仰的一位偶像。因為他特別聰明富有智慧,而且對個人名利毫無一點牽掛,為開啟人間智慧,他可以幻化成各種身份,絲毫不顧自身的苦樂與尊卑。因此,在五臺山殿宇之內,他有時被塑於佛壇正中間,顯示身份的威儀;有時又被塑於釋迦牟尼佛的左側,被稱為左脅侍,專司智慧,所以又被稱做大智文殊菩薩。

在這座大文殊殿內,正中塑的就是大智文殊,其坐騎為形如威猛的一頭雄獅。他的坐騎,原是截教通大教主的部下,名叫虯首仙,為青毛獅子成精,戰敗後恢復原形,隨了文殊。也有的地方說,虯首仙,原為一頭狻猊,長相類似獅子。所以在五臺山的個別寺廟中,文殊的坐騎為狻猊。在大智文殊的左方、右方和前方,供有五方文殊,即大智文殊的五尊分身像。其順序為: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東台頂的聰明文殊。其兩側為十二圓覺,均為菩薩脅侍。存大智文殊的背後,還有一尊文殊銅像,手拿甘露瓶,故又稱甘露文殊。就在這座殿,你也可以感覺到文殊的名字是很多的。而且每一尊塑像(除了那種銅像)均高雅而美麗,雖表情不一,但目光中所閃現的都像是開啟人們心扉的聰明與智慧之光。

相傳,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時,文殊、觀肯、普賢均為男相。在我國北魏時,大有作為的魏孝文帝曾親臨五臺山朝覲拜佛,開歷代皇帝朝山拜佛之先河。北魏靈太后篤信佛教,太子遵循母意,打破“女身不能成佛”的清規,讓文、觀音、普賢均成了女性。所以自南北朝之後,文殊雕塑多顯女像。唐朝武則天更是尊崇菩薩為女身之說。1988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就是讓女演員扮演的女性形象。歷史上經過這三次女性化“改革”,文殊為女性便基本成“定論”了。其實,菩薩能隨境而變,本無性別之分的,因為,他們早已超凡脫俗而進入另一個境界之中了。

有的說他曾是釋迦牟尼的祖師,等等。總之,在佛教界,他是特別被景仰的一位偶像。因為他特別聰明富有智慧,而且對個人名利毫無一點牽掛,為開啟人間智慧,他可以幻化成各種身份,絲毫不顧自身的苦樂與尊卑。因此,在五臺山殿宇之內,他有時被塑於佛壇正中間,顯示身份的威儀;有時又被塑於釋迦牟尼佛的左側,被稱為左脅侍,專司智慧,所以又被稱做大智文殊菩薩。

在這座大文殊殿內,正中塑的就是大智文殊,其坐騎為形如威猛的一頭雄獅。他的坐騎,原是截教通大教主的部下,名叫虯首仙,為青毛獅子成精,戰敗後恢復原形,隨了文殊。也有的地方說,虯首仙,原為一頭狻猊,長相類似獅子。所以在五臺山的個別寺廟中,文殊的坐騎為狻猊。在大智文殊的左方、右方和前方,供有五方文殊,即大智文殊的五尊分身像。其順序為: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東台頂的聰明文殊。其兩側為十二圓覺,均為菩薩脅侍。存大智文殊的背後,還有一尊文殊銅像,手拿甘露瓶,故又稱甘露文殊。就在這座殿,你也可以感覺到文殊的名字是很多的。而且每一尊塑像(除了那種銅像)均高雅而美麗,雖表情不一,但目光中所閃現的都像是開啟人們心扉的聰明與智慧之光。

相傳,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時,文殊、觀肯、普賢均為男相。在我國北魏時,大有作為的魏孝文帝曾親臨五臺山朝覲拜佛,開歷代皇帝朝山拜佛之先河。北魏靈太后篤信佛教,太子遵循母意,打破“女身不能成佛”的清規,讓文、觀音、普賢均成了女性。所以自南北朝之後,文殊雕塑多顯女像。唐朝武則天更是尊崇菩薩為女身之說。1988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就是讓女演員扮演的女性形象。歷史上經過這三次女性化“改革”,文殊為女性便基本成“定論”了。其實,菩薩能隨境而變,本無性別之分的,因為,他們早已超凡脫俗而進入另一個境界之中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