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終南山上風光好

最有名的還是高文舉所書《道德經》碑兩通。 其字體介於石鼓文和大篆之間, 書法勁力蒼古, 風格絢麗, 近看是字, 遠看如花, 字字珠璣,

如梅花初放, 被後人譽為“梅花篆字碑”。 兩通碑側各有七個冷僻的字, 為一般《字典》所不載, 據稱為老君十四字養生訣, 其意為“玉爐燒煉延年藥, 正道行修益氣丹”

太乙山

太乙池為山間湖泊, 傳為唐天寶年間地震造成, 四周高峰環列, 池面碧波蕩漾, 山光水影,

風景優美。 太乙池之西的風洞, 高15米, 深40米, 由兩大花崗岩夾峙而成。 洞內清風習習, 涼氣颼颼, 故稱風洞。 風洞之北的冰洞, 雖盛夏亦有堅冰, 寒氣逼人。 山中有一正岔水庫, 瀉水時飛瀑傾流。 由山下望去, 素練懸空, 氣勢磅礴, 亦成一景。 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三, 翠華廟前皆有廟會。

圭峰山

圭峰山俗稱尖山, 包括紫閣、大頂、淩雲、羅漢諸峰, 峭麗挺拔, 形如圭玉, 故稱圭峰山。 附近主要景點為高冠瀑布。 瀑布位於高冠峪內, 落差超過20米, 急流飛濺, 直下深潭, 響聲如雷。 唐岑參有詩雲:“岸口懸飛瀑, 半空白皚皚。 噴壁四時雨, 傍村終日雷。 ”這是高冠瀑布真實而形象的寫照。

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 據傳楚康王時, 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 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 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 一日忽見紫氣東來, 吉星西行, 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 於是守候關中。 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 騎青牛而至, 原來是老子西游入秦。 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 執弟子禮, 請其講經著書。 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

然後飄然而去。 傳說今天樓觀台的說經台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 道教產生後, 尊老子為道祖, 尹喜為文始真人, 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

於是樓觀成了“天下道林張本之地”。 對終南山的雄偉, 張衡的《西京賦》有一段描寫:“終南山, 脈起昆侖, 尾銜嵩嶽, 鐘靈毓秀, 宏麗瑰奇, 作都邑之南屏, 為雍梁之巨障。 其中盤行目遠, 深嚴邃穀不可探究, 關中有事, 終南其必爭?

終南山有兩條古道:一是子午道, 是西安通往漢中、四川的要道。 唐代, 四川涪州(今涪陵市)進貢楊貴妃的荔枝, 取道西鄉驛, 不三日即到長安, 因此這條道也名荔子路。 二是武關道, 是西安經商洛通楚、豫的大道。 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關歸”,

走的即是此道。 唐代韓愈去廣東潮州.途經藍關時寫下了“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名句。

正是因為終南山的這些特點, 使得終南山歷代多有隱士, 據統計有五千余人

現代隱居終南山者眾多, 以下為他們的生活寫照

他的山中小屋既無取暖設施也無電, 主食是白菜。 但侯大師表示, “人生在世, 沒有比這更快樂的生活之道了”, 他安坐在簡陋小屋外的木凳上如是說。 近幾十年的經濟繁榮中, 數億中國人進城, 但也有些人遠離璀璨燈光和大都市, 過上與世隔絕的隱士生活。 他們的選擇已令其浸淫於一種古老但如今正意外復蘇的傳統。

在位於華中的偏遠的終南山上, 許許多多小屋散落於參差不齊的山脊上。 數千年來,佛教和道教信徒們一直到這裡尋求遠離浮華塵世。已來此近十年的侯說“終南山有種特殊氛圍。”侯在靠近賭城澳門的繁華珠海長大,如今他的日子卻幾乎都在打坐中度過,偶爾停下來劈柴、切菜,“城市太喧囂。在這裡你能找到內心的快樂。現在我很享受獨處。”與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集體主義頌歌相比,這無異於激進的個人主義。但如今的隱士其實是沿襲了一種古老傳承。即便文革期間,仍有數百名隱士未暴露蹤跡。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放寬宗教政策以來,隱士人數與日俱增。“20年前終南山上就住著幾百人。但最近幾年人數增長極快”,某道教雜誌創辦者張建峰(音)說,“目前或許有太多人正盲目走進大山。每年都發生各種事故,有人吃了毒蘑菇或被凍死……”冬日終南山氣溫會下降至零下20℃,岩石下可能隱藏著毒蛇,但隨著更多人到來,山頂變得愈加擁擠。

隱士練劍

隱居者住所

打坐

歷代隱居名人

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老子李耳)

前571年,老子誕生於渦河北岸的陳國相地(今安徽渦陽)。老子曾做過東周的“守藏室之官”,其時諸侯混戰,禮壞樂崩,周景王死後,王子姬猛和姬朝為爭奪王位互相搏殺,守藏室被洗劫一空,老子深受打擊,辭官西行,至秦關函谷關,為關令尹喜迎老子于秦國終南山古樓觀,著書五千言,從此道德經流芳百世。

老子在樓南高崗築台授經,又名說經台,因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樓觀又稱樓觀台

文始真人——尹喜

尹喜是典籍記載的老子唯一的弟子,正是他在函谷關迎接老子入秦,從而使得道德經留駐世間。

尹喜本為函谷關令,因不滿東周朝政,遂在終南山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因名草樓觀。周至縣東南30裡建有尹喜祠,明《終南仙境志》雲:漢武帝立宮于觀北,曰:文始祠。唐初始建文始殿,金末毀廢。元大德間重建,大德七年(1303)落成,於殿前立《古樓觀重建文始殿記》碑,碑額雕文始真人坐像,碑陰書文始之殿4字。文始先生即尹喜。後毀於清。

西周元勳——姜子牙

薑子牙,也稱呂尚。

傳說商末,薑子牙入朝前就在終南山的磻溪穀中隱居,等待有識之士賞識。他用一個無鉤之釣,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後以八十高齡出山,結束隱逸生涯,輔佐武王伐紂,建功立業,成為一代名相。

西周初年,薑子牙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

正財神——趙公明

趙公明,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出生于陝西西安周至縣趙大村,隱居得道於終南山。為道教四大元帥之一,同時為陰間雷部將帥和五方瘟神之一,司掌世間財源。

趙公明是在漢族民間傳說中是主管財源的神明,財神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道教賜封,二是漢族民間信仰。道教賜封為天官上神,漢族民間信仰為天官天仙。古文獻和古詩中所說得趙公明在終南山得道,佐證了趙公明出生在道教祖庭樓觀台東北處趙大村並在樓觀和田峪道觀中隱修的史實。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幾乎成為一種規律。劉邦生性多疑、用人又防人,漢朝建立以後,張良面臨著同樣的結局。他向劉邦請辭:“我家世代是韓國的丞相,韓國滅亡之後,我不惜萬貫家財,為向秦國報仇,天下都為之震動。如今我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卻成了您的老師,封地萬戶,位至列侯,對於一個平民,這已經是盡頭了。我張良能有今天已經很心滿意足了。從今我將拋棄人間俗事,要學那神仙去了。”

於是張良于終南山南麓的紫柏山習辟穀之術,終於得以善終

仙家——漢鐘離

傳說漢鐘離乃秦末韓信部下大將,受劉邦猜忌而死,陰魂不散,來到終南山,隱姓埋名,一心想修煉成仙。

終南山中有一條巨蟒,殘害生靈,漢鐘離得知這一災情,為民除害,老百姓為了紀念漢鐘離,修了一座“大仙廟”,裡面供著漢鐘離的塑像,前來敬拜的人絡繹不絕。

王母娘娘也得知此事,派東華仙下凡超度漢鐘離。賜仙丹二粒,漢鐘離得到飛升

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于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仙家——呂洞賓

呂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河東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人,道教大宗師。原為儒生,40歲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64歲遇咸陽人鐘離權傳丹法,道成之後,普度眾生,世間多有傳說,被尊為劍祖劍仙。

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陽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張紫陽真人)、東派(陸潛虛)、西派(李涵虛),還有隱於民間的道門教外別傳,皆自謂源于呂祖。

詩佛——王維

王維,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出身河東王氏,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曆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長安之南的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全真聖祖——王重陽

王重陽(1113年— 1170年),字知明,道號“重陽子”,京兆咸陽人。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開宗者,被尊為道教的重陽開化輔極帝君與北五祖之一。

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陽棄家外游,于甘河鎮遇異人(考證為純陽真人——呂洞賓)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大定元年(1161年),在終南山下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三年,功成丹圓,建立全真道。

他有七位著名的弟子,在道教歷史上稱為北七真。王重陽主張三教平等。指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明代的大型道教典籍《正統道藏》。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高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觀、曇(僧)影、慧嚴、道恒、僧豐刀石、慧睿、僧弼、曇鑒、慧安,曇無成、僧導、僧因、僧苞、僧業、僧周、僧亮等。南朝梁代以後的僧人有:曇相、法藏(北周隋唐間之法藏,葬雲際寺),僧照,靜藏、道刪、法應,靜靄、普濟、普安、青彡(靜)淵、法誠、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淨業(悟真寺主)、慧遠、靈潤、會通、覺朗、智洗、弘智、法順、智儼、善導、道判、慧贒、法藏(唐賢首國師)、道宣、澄觀、宗密、淨業(香積寺主)、懷輝、玄奘、虛雲、飛錫、惟政等等隱居修煉于終南。

其它隱士——新羅人金可記,盧藏(唐)、王嘉(晉)、江本實(明)、岐暉、張志堅、高鶴年、婁圭(三國魏)

數千年來,佛教和道教信徒們一直到這裡尋求遠離浮華塵世。已來此近十年的侯說“終南山有種特殊氛圍。”侯在靠近賭城澳門的繁華珠海長大,如今他的日子卻幾乎都在打坐中度過,偶爾停下來劈柴、切菜,“城市太喧囂。在這裡你能找到內心的快樂。現在我很享受獨處。”與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集體主義頌歌相比,這無異於激進的個人主義。但如今的隱士其實是沿襲了一種古老傳承。即便文革期間,仍有數百名隱士未暴露蹤跡。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放寬宗教政策以來,隱士人數與日俱增。“20年前終南山上就住著幾百人。但最近幾年人數增長極快”,某道教雜誌創辦者張建峰(音)說,“目前或許有太多人正盲目走進大山。每年都發生各種事故,有人吃了毒蘑菇或被凍死……”冬日終南山氣溫會下降至零下20℃,岩石下可能隱藏著毒蛇,但隨著更多人到來,山頂變得愈加擁擠。

隱士練劍

隱居者住所

打坐

歷代隱居名人

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老子李耳)

前571年,老子誕生於渦河北岸的陳國相地(今安徽渦陽)。老子曾做過東周的“守藏室之官”,其時諸侯混戰,禮壞樂崩,周景王死後,王子姬猛和姬朝為爭奪王位互相搏殺,守藏室被洗劫一空,老子深受打擊,辭官西行,至秦關函谷關,為關令尹喜迎老子于秦國終南山古樓觀,著書五千言,從此道德經流芳百世。

老子在樓南高崗築台授經,又名說經台,因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樓觀又稱樓觀台

文始真人——尹喜

尹喜是典籍記載的老子唯一的弟子,正是他在函谷關迎接老子入秦,從而使得道德經留駐世間。

尹喜本為函谷關令,因不滿東周朝政,遂在終南山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因名草樓觀。周至縣東南30裡建有尹喜祠,明《終南仙境志》雲:漢武帝立宮于觀北,曰:文始祠。唐初始建文始殿,金末毀廢。元大德間重建,大德七年(1303)落成,於殿前立《古樓觀重建文始殿記》碑,碑額雕文始真人坐像,碑陰書文始之殿4字。文始先生即尹喜。後毀於清。

西周元勳——姜子牙

薑子牙,也稱呂尚。

傳說商末,薑子牙入朝前就在終南山的磻溪穀中隱居,等待有識之士賞識。他用一個無鉤之釣,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後以八十高齡出山,結束隱逸生涯,輔佐武王伐紂,建功立業,成為一代名相。

西周初年,薑子牙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

正財神——趙公明

趙公明,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出生于陝西西安周至縣趙大村,隱居得道於終南山。為道教四大元帥之一,同時為陰間雷部將帥和五方瘟神之一,司掌世間財源。

趙公明是在漢族民間傳說中是主管財源的神明,財神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道教賜封,二是漢族民間信仰。道教賜封為天官上神,漢族民間信仰為天官天仙。古文獻和古詩中所說得趙公明在終南山得道,佐證了趙公明出生在道教祖庭樓觀台東北處趙大村並在樓觀和田峪道觀中隱修的史實。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幾乎成為一種規律。劉邦生性多疑、用人又防人,漢朝建立以後,張良面臨著同樣的結局。他向劉邦請辭:“我家世代是韓國的丞相,韓國滅亡之後,我不惜萬貫家財,為向秦國報仇,天下都為之震動。如今我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卻成了您的老師,封地萬戶,位至列侯,對於一個平民,這已經是盡頭了。我張良能有今天已經很心滿意足了。從今我將拋棄人間俗事,要學那神仙去了。”

於是張良于終南山南麓的紫柏山習辟穀之術,終於得以善終

仙家——漢鐘離

傳說漢鐘離乃秦末韓信部下大將,受劉邦猜忌而死,陰魂不散,來到終南山,隱姓埋名,一心想修煉成仙。

終南山中有一條巨蟒,殘害生靈,漢鐘離得知這一災情,為民除害,老百姓為了紀念漢鐘離,修了一座“大仙廟”,裡面供著漢鐘離的塑像,前來敬拜的人絡繹不絕。

王母娘娘也得知此事,派東華仙下凡超度漢鐘離。賜仙丹二粒,漢鐘離得到飛升

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于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仙家——呂洞賓

呂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河東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人,道教大宗師。原為儒生,40歲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64歲遇咸陽人鐘離權傳丹法,道成之後,普度眾生,世間多有傳說,被尊為劍祖劍仙。

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陽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張紫陽真人)、東派(陸潛虛)、西派(李涵虛),還有隱於民間的道門教外別傳,皆自謂源于呂祖。

詩佛——王維

王維,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出身河東王氏,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曆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長安之南的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全真聖祖——王重陽

王重陽(1113年— 1170年),字知明,道號“重陽子”,京兆咸陽人。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開宗者,被尊為道教的重陽開化輔極帝君與北五祖之一。

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陽棄家外游,于甘河鎮遇異人(考證為純陽真人——呂洞賓)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大定元年(1161年),在終南山下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三年,功成丹圓,建立全真道。

他有七位著名的弟子,在道教歷史上稱為北七真。王重陽主張三教平等。指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明代的大型道教典籍《正統道藏》。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高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觀、曇(僧)影、慧嚴、道恒、僧豐刀石、慧睿、僧弼、曇鑒、慧安,曇無成、僧導、僧因、僧苞、僧業、僧周、僧亮等。南朝梁代以後的僧人有:曇相、法藏(北周隋唐間之法藏,葬雲際寺),僧照,靜藏、道刪、法應,靜靄、普濟、普安、青彡(靜)淵、法誠、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淨業(悟真寺主)、慧遠、靈潤、會通、覺朗、智洗、弘智、法順、智儼、善導、道判、慧贒、法藏(唐賢首國師)、道宣、澄觀、宗密、淨業(香積寺主)、懷輝、玄奘、虛雲、飛錫、惟政等等隱居修煉于終南。

其它隱士——新羅人金可記,盧藏(唐)、王嘉(晉)、江本實(明)、岐暉、張志堅、高鶴年、婁圭(三國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