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散打與傳統武術的關係,您知道嗎?

散打, 顧名思義, 完全不按套路打, 見招拆招, 隨機應變, 以無招勝有招——沒有套路是散打最重要的屬性!散打分為“古傳散打”(這個殺傷力較強)、現代散打(由於規則限制, 點到為止, 殺傷力有限)。 現代散打常見技法以直拳、擺拳、抄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摔法等技巧為主。

散打古時稱為散手, 古稱相搏、手搏、卞(讀“變”)、弁(也讀“變”)、白打, 是響噹噹的中華武術, 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 最早記載于戰國時期的文獻。 起源于生活, 祖先在與大自然長期鬥爭, 與野獸不斷搏鬥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搏擊方法, 既能保證自身安全, 又能獵取食物, 是十足的生存保命技能。

野人捕獵競逐, 遂有了原始搏擊

散打, 極具對抗性。 即便是賽場上的散打為了“穩妥”, 有了諸多限制, 絕不允許實用擒拿肘膝, 也不許攻擊喉、眼、襠、後腦等人體要害部位, 散打的比賽過程也是扣人心弦, 選手在場地上的搏鬥是技巧的較量, 是力量的比拼, 也是戰鬥精神的對抗。

散打, 同樣具有中華民族的固有特色。 散打一拳一腳都有傳統武術的影子, 體現了中華民族鮮明的時代性, 來源於生活。 中國散打絕不同於世界上其他搏擊技巧, 例如西洋拳擊講究重拳打擊, 靈活閃躲, 韓國跆拳道直擊直打, 腿法為主;泰拳則腿擊肘撞, 膝頂肩扛;日本空手道自然也是另一番模樣。

網路圖片

從另一方面來考慮, 作為技擊武術, 為了擊倒對手, 散打、拳擊、泰拳、踢拳等搏擊技巧都是來自於腰腹轉體的動作。 以腰腹力量為核心踢腿出拳, 穩下盤, 保護中心, 積極閃躲。

具體來講, 論拳法, 散打的拳法吸取了傳統武術的巧勁, 又融合了西方拳擊的精准和狠勁;論腿法, 則很難一一追根溯源, 散打的腿法比較複雜, 其間既有譚腿的成分, 也有踹腿的意味, 有些搏擊技法似乎也吸收了泰拳和跆拳道;跤法則主要來源於蒙古摔跤和中國古典摔跤的技法, 當年的那順就是鮮明的例子。 融合種種技法, 形成散打“遠踢、近打、貼身摔”的技術特點。

與其說散打脫胎于傳武,不如說散打是對傳武的一種進化與選擇,進化的方向是成為高度格鬥化的積極體系。

文章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貴在分享

與其說散打脫胎于傳武,不如說散打是對傳武的一種進化與選擇,進化的方向是成為高度格鬥化的積極體系。

文章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貴在分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