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綠水青山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把人與自然連接起來

自然之美, 是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的源泉之一;自然之德, 是中國人的精神寄託, 有著浸潤心靈、啟迪人心的力量;天人合一思想, 穿越時代仍浸透在民族文化的血脈中, 承擔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 現代社會需要把人與自然更好連接。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好像既簡單又深奧。 說它簡單, 因為中學的課本早就告訴我們: 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 人類的生產生活依賴于自然, 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共處。 說它深奧, 當你隨便在大街上甚至校園裡, 詢問過往的路人或者學生們, 人地關係究竟是什麼?人類為什麼一定要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樣的問題時,

竟然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回答不出來。 我們身邊的霧霾橫行、山水遭到破壞、森林遭到砍伐、傳統文化失去傳承, 這些現象讓我們疑惑不解。

曾記得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有一句名言:通過解說而瞭解, 通過瞭解而欣賞, 通過欣賞而保護。 可見, 欣賞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是認識自然、敬畏自然, 要知道自然的價值。 中央電視臺《綠水青山看中國》的熱播, 搭起了一座人與自然連接起來的橋樑, 它像三月的春雨, 一點一滴浸潤著人們的心田。 它不是靠粗暴、傳統的說教, 而是讓我們在最熟知的“山、水、林、田、湖”等主題場景中, 在趣味、互動中感悟中國的自然之美、人地關係和諧之美。

它將啟動人們走向戶外, 親近自然、擁抱自然、欣賞自然的美麗並瞭解其重要性的欲望, 共同發出保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的呼籲。

自然之美, 是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源泉之一。 “世界那麼大, 我想去看看”, 被網友成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 激發了多少人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中國幅員遼闊, 地質構造體系完整, 地理環境多祥, 從海平面到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形成三級階梯, 海洋、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地貌單元中蘊含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地貌類型最齊全的國家之一, 為國人開展觀光遊覽、尋奇探險、科普教育、休閒度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綠水青山看中國》第一集中,

單單一條神奇的318國道, 就橫跨我國的三大階梯, 將喜馬拉雅山之雄、貢嘎山之險、張家界之奇、廬山之秀、太湖之曠活生生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再加上嘉賓對自然美、人文美的成因解釋和拓展, 不僅可以讓觀眾賞識到祖國優美的地質地理風光, 更可以使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從科學與美學的角度認識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從而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

自然之德, 是中國人的精神寄託, 仍然有著浸潤心靈、啟迪人心的力量。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中國人常常把自然山水賦予仁、智等道德人格, 從遊山玩水中獲得道德啟示。 這和西方的主客二分法的審美思想截然不同。 泰山石寧毀不折、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 梅蘭竹菊的傲骨、高潔、謙遜、隱逸的高貴品質,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淡迫名利, 嶽飛詞中“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愛國激情......這些受儒家文化深刻影響形成的自然比德理念, 在當今浮躁紛擾、物欲橫流的環境下, 仍能給人以啟發, 讓人保持一份道德的堅守、心靈的恬淡。 綠水青山不僅是物質的金山銀山, 更是精神的金山銀山。 中華文化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在電視畫面中和主持人、嘉賓的點評中, 都能在大自然中找到與其相符的實物, 讓觀眾在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 汲取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

天人合一思想, 穿越時代仍浸透在民族文化的血脈中, 承擔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之一, 代表著我們祖先的宇宙觀。 在這種思想影響下, 我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二十四節氣、梯田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 處處體現著人們認識自然、順應自然, 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偉大智慧。

我們欣喜看到, 作為繼成語大會、詩詞大會之後, 《綠水青山看中國》開創性地挖掘地理內容資源, 聚焦“山”、“水”、“林”、“田”、“湖”、“鄉愁”、“絲路”和“美麗中國”的不同主題, 在傳播地球科學知識同時, 用豐富多樣的電視表現手法, 同樣表達了蘊藏在地學背後和滲透于地學之中深厚的文化內涵, 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出了創新表達, 充分體現了公益、文化、原創的特點, 為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做出了引領和示範,並在公共平臺、大眾傳播中培育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如何讓現代生活與傳統自然文化更好連接?《綠水青山看中國》也給我們有益啟示。節目中,摒棄了傳統的知識問答,代之以“一葉知秋的掃雷遊戲”、“行萬里路的地圖行走”、“猜猜我在哪兒的自媒體出題”等具有地理特色和可視性的競賽題目,增加了節目趣味性與參與性;“大浪淘沙”、“突出重圍”和“海闊魚躍”的激烈角逐、比拼環節,增加了節目懸念性;文化學者、地理學者跨界融合,精彩評說,增加了節目的知識性與文化性;以寫意山水為設計項目的演播室裡,山川河流、田野梯田,從塞北到江南,從太行到秦嶺,盡顯綠水青山的無窮魅力,讓觀眾看得見藍天,望得見碧水,記得住鄉愁,增加了節目的觀賞性。自然與現代科技、科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把人與自然連接起來,為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科學科學素質、正確認識人地關係、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搭起了一個最大、最接地氣的課堂。我身邊的老師、學生和朋友紛紛反映,節目很好看,大美大愛,知趣合一,激發了大家對地球科學與地學文化的更大興趣。許多教師同行認為,創新性的節目內容、形式,對於推進當前地理、歷史、自然、生物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對地球母親的瞭解依然有限,普通公眾仍然缺乏足夠的家園保護意識和地學文化素養,尤其是對人地關係、自身生活方式與未來生存理念深刻認識和理性反思,導致我們對她的傷害和掠奪變本加厲、失去節制。國學大師季羨林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的力量雖然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可以改變人,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僅靠科學技術遠遠不夠,還必須調整我們的文化價值觀,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這需要進行文化觀念的普及、教育與說服工作。對此,作為國家電視臺的中央電視臺無疑應該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綠水青山看中國》的熱播,以及之前的成語大會、詩詞大會的火爆,這不是偶然,折射出社會大眾對自然之美、人地和諧、天人合一傳統文化強烈的渴望。中國人的自然之心一直存在,只不過是被現代速食文化、物質欲望、生活壓力、應試教育所壓迫而深埋心底。《綠水青山看中國》節目,恰似一場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觸摸到了億萬觀眾心田中那個最敏感、最柔軟的地方,把原本從自然中走來的我們,現在卻與自然隔離太久的“人與自然連接之心”喚醒了,讓我們重新思考自然對人的人格養成、啟迪智慧、精神家園的價值。《綠水青山看中國》節目受到關注,再次提示我們,根植於中國地理環境基礎之上自然之美、天人合一傳統文化,是充滿魅力的寶藏,需要進一步挖掘、繼承和弘揚,這是時代的需要,更是社會的責任。我們有理由相信,《綠水青山看中國》結束了,但這場地學科學、地學文化盛宴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未來的實踐探索才剛剛開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地學科學技術,更需要地學文化的支援。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地球科學與地學文化,也必將提升我們的身份認同、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支援。

(作者許濤,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地質旅遊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秘書長)

為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做出了引領和示範,並在公共平臺、大眾傳播中培育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如何讓現代生活與傳統自然文化更好連接?《綠水青山看中國》也給我們有益啟示。節目中,摒棄了傳統的知識問答,代之以“一葉知秋的掃雷遊戲”、“行萬里路的地圖行走”、“猜猜我在哪兒的自媒體出題”等具有地理特色和可視性的競賽題目,增加了節目趣味性與參與性;“大浪淘沙”、“突出重圍”和“海闊魚躍”的激烈角逐、比拼環節,增加了節目懸念性;文化學者、地理學者跨界融合,精彩評說,增加了節目的知識性與文化性;以寫意山水為設計項目的演播室裡,山川河流、田野梯田,從塞北到江南,從太行到秦嶺,盡顯綠水青山的無窮魅力,讓觀眾看得見藍天,望得見碧水,記得住鄉愁,增加了節目的觀賞性。自然與現代科技、科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把人與自然連接起來,為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科學科學素質、正確認識人地關係、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搭起了一個最大、最接地氣的課堂。我身邊的老師、學生和朋友紛紛反映,節目很好看,大美大愛,知趣合一,激發了大家對地球科學與地學文化的更大興趣。許多教師同行認為,創新性的節目內容、形式,對於推進當前地理、歷史、自然、生物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對地球母親的瞭解依然有限,普通公眾仍然缺乏足夠的家園保護意識和地學文化素養,尤其是對人地關係、自身生活方式與未來生存理念深刻認識和理性反思,導致我們對她的傷害和掠奪變本加厲、失去節制。國學大師季羨林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的力量雖然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可以改變人,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僅靠科學技術遠遠不夠,還必須調整我們的文化價值觀,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這需要進行文化觀念的普及、教育與說服工作。對此,作為國家電視臺的中央電視臺無疑應該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綠水青山看中國》的熱播,以及之前的成語大會、詩詞大會的火爆,這不是偶然,折射出社會大眾對自然之美、人地和諧、天人合一傳統文化強烈的渴望。中國人的自然之心一直存在,只不過是被現代速食文化、物質欲望、生活壓力、應試教育所壓迫而深埋心底。《綠水青山看中國》節目,恰似一場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觸摸到了億萬觀眾心田中那個最敏感、最柔軟的地方,把原本從自然中走來的我們,現在卻與自然隔離太久的“人與自然連接之心”喚醒了,讓我們重新思考自然對人的人格養成、啟迪智慧、精神家園的價值。《綠水青山看中國》節目受到關注,再次提示我們,根植於中國地理環境基礎之上自然之美、天人合一傳統文化,是充滿魅力的寶藏,需要進一步挖掘、繼承和弘揚,這是時代的需要,更是社會的責任。我們有理由相信,《綠水青山看中國》結束了,但這場地學科學、地學文化盛宴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未來的實踐探索才剛剛開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地學科學技術,更需要地學文化的支援。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地球科學與地學文化,也必將提升我們的身份認同、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支援。

(作者許濤,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地質旅遊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秘書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