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世界屋脊與冷酷仙境的藏茶之魂

這幾年, 在全國各大茶博會上, 我們經常能看到“藏(zang)茶”的身影。 但是, 對茶葉有基礎常識的人都知道, 西藏其實是不產茶的。 那麼, 藏茶究竟是什麼茶?古時藏人飲用的茶和今天的“藏茶”是一回事嗎?當銷往西藏的藏茶, 開始在內地市場展銷的時候, 這個“藏茶”的口感和工藝又有沒有區分?

|緣起唐朝的西藏“民生茶”與“政治茶”

關於西藏飲茶的起源, 現在最普遍的認同是緣起於唐朝年間, 文成公主西藏和親時, 茶葉作為陪嫁進入藏地。 (《西藏政教鑒附錄》有言:“茶葉自文成公主入藏地。 ”)

而因為藏地飲食多以肉食乳飲為主,

茶葉一經傳入西藏, 因它獨特的助消化、解油膩的功能, 以及富含的各種微量元素, 對藏人膳食結構的補充, 很快被接受。

先是作為一種珍貴的醫療保健品在吐蕃王室中使用, 後來唐蕃進一步交流, 藏地僧人也學會了內地烹茶、飲茶之法。 而藏族民眾對僧人十分崇敬, 紛紛效仿他們的飲茶習慣。 茶葉亦逐漸與藏人的飲食起居融合, 成為民生之茶。

而內地茶文化在藏區經由王室、僧院、民間的傳播推廣、借鑒吸收後, 也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這就是藏族茶文化。

在藏族家庭中, 幾乎家家必備茶葉, 藏族女孩從小就學習打酥油茶——煮好濃茶, 濾掉茶葉, 在茶水內加入酥油、乳酪、鹽, 上下攪拌到茶乳相融, 一日三餐隨時飲用。 甚至放牧時節, 也不忘三塊石頭支口鍋, 把酥油茶熬起來。

哈達和茶葉也一併常被作為禮品用於婚禮、節慶場合。 即便是兩個部落打架, 修好之時, 亦不忘奉上熱茶。 而在寺廟中, 僧人坐禪念經之餘熬茶、飲之可有助清醒。 每到宗教節日, 佛茶均為供奉聖物, 而且還要有很好的修行及福報好的僧人, 才能享有煮茶, 佈施茶的資格。

西藏對茶葉的需求如此之大, 但是又不產茶。 因此歷代中央王朝也都將茶葉作為節制西藏的政治砝碼。 並由此誕生了以“茶馬互市”為主要交易的“茶馬古道”,

以及管理“茶馬互市”的官方機構“茶馬司”, 制定了藏區用茶的生產、銷售、販運、稅收、價格、品質、監察的一系列法規和制度。

歷朝歷代中央官員巡視西藏時, 茶葉必被列為首要貴重禮品之列, 贈與西藏官員和藏傳佛教寺廟, 以示恩惠, 以加強西藏地方上層與中央政府的關係。 可以說, 茶葉是中國從古至今溝通內地與西藏的重要經濟、政治、文化紐帶。

|從古至今, 藏族人民喝的都是什麼茶?

西藏不產茶, 那麼近代之前的藏區人民到底喝的是什麼茶?目前, 我們只能從史料裡的一些隻言片語來猜測。

但可以肯定的是, 藏區人民飲用的茶類主體, 肯定是跟隨著內地茶飲發展的大方向在變化的。 那麼從唐朝到現在這一千多年來,

在中國內地的茶飲經歷了唐宋的蒸青綠茶為主, 到元明的炒青綠茶為主, 再到清朝各地名優茶的湧現, 對不同制茶工藝, 特別是發酵程度的嘗試, 紅茶、白茶、黑茶……逐漸出現, 最後在清朝中後期“六大茶類”定型。 每個時代的內地茶飲主流都會對西藏茶飲產生影響。

而在清朝中後期, 後發酵茶的工藝定型, 才逐漸形成了黑茶大類, 包括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邊茶)、廣西六堡茶、雲南黑茶(普洱茶)、湖北黑茶(青磚)等。 因為黑茶能夠長期保存, 且緊壓茶形態更方便運輸, 慢慢地, 黑茶成了邊銷茶的首選。

飲茶習俗中, 藏族喜歡康磚和金尖, 緊茶次之;維族喜歡茯磚、米磚、黑磚;蒙族喜歡青磚、花磚, 黑磚次之;回族喜歡茯磚。 而邊銷茶的產地也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湖北和雲南等地。

就這樣,長期穩定供應西藏的,首推四川黑茶,外延至雲南、貴州。四川南路邊茶成為近代的西藏茶飲主流。而在2000年後,一些專供西藏的南路邊茶茶廠提出了“藏茶”的概念。一時間,“藏茶”成為西藏茶飲的代稱。 但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今日之“藏茶”是近現代主流沒錯,但不是西藏茶飲歷史的全部。

|雅安,西藏茶葉最主要的來源地

千百年來,西藏邊境的四川、雲南等地所產茶葉源源不斷地輸入藏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地標就是——雅安。

雅安,古稱“雅州”,曾經是歷史上的西康省省會。雅安是名優蜀茶的重要產地,從唐朝到清末,這裡的蒙山茶都一直是皇室貢品;這裡同時也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這讓它在茶馬互市後,成為天然的供應西藏的茶葉生產中心和茶馬交易集散地。

作為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雅安集中了來自四川瀘州、宜賓等地,以及雲南的一部分原料茶,供應藏區。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為了更好的以茶治邊,甚至特詔“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因此,雅安後被稱為“中國藏茶之鄉”。直到今天雅安境內還遺留有古“茶馬司”遺址。

而雅安之所以能成為南路邊茶的核心產地,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先天優勢外,其自然產茶環境的優勢也不可不提——北緯30°的雅安高山眾多,本土的中小葉種茶樹多生長在海拔800~1200米的高山上,而且一年大約兩百多天有雨,而且多雲、多霧,這裡生長出的茶葉內含物質豐富,滋味上佳。

而在銷藏的茶葉領域裡,雅安茶廠(今日全稱為:四川省雅安茶廠有限公司)也是不得不提的名企,它是目前四川銷藏茶業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企業。

那麼除了雅安,還有沒有其他產區的茶流入西藏呢?有,近代可以找到依據的,除了雅安以外(雅安含天全、滎經),還有四川的邛崍、洪雅、宜賓、筠連、大竹等地共同扛起的川茶半壁江山,以及貴州的桐梓、雲南的下關、鹽津等地的茶葉都曾進入西藏,甚至包括印度。

|印茶入藏:一次藏區的茶葉戰爭

在19世紀30年代,東印度公司在印度試種茶樹成功後,就曾試圖用印度茶迎合藏區口感,製作茶葉,向藏區進行茶葉滲透,但是受到了清政府和漢藏茶商的共同抵制,而且無法突破“口味”關,一直到19世紀80年代,民間私下的印茶入藏始終沒能大成氣候。

但在英國發動完兩次侵藏戰爭後,印度茶商在英國的武力和政治庇護下,開始大量試製符合藏族口味的印茶,印茶入藏事件時有發生。在辛亥革命前後,因為中國各省軍閥混戰,大量產區停產,大量茶葉商號停止運營,邊銷茶業也受到極大的衝擊,內地輸入藏地的茶葉驟減,就這樣被印茶鑽了空子。到了1925年左右,印茶一度在藏區茶葉市場中佔據優勢。

必須要說明的是,印茶佔據市場,並非是它的口感和品質勝利,而是因為戰亂年間國內茶產業受創,同時兵匪橫行茶馬古道,讓運輸受阻,內地茶葉供應實在無法滿足藏民需求的不得已之選。

民國時期,政府依次成立過川藏茶業公司(1912年),“康藏茶葉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康藏茶廠”(1941年)等,以解決藏區飲茶問題。甚至允許過茶種入藏播種(注:之前茶葉作為歷朝歷代牽制邊疆的砝碼,茶種是不允許進入少數民族地區的),並補貼邊茶茶商,對抵制印茶做出不懈努力。

當然,印茶與中國茶的互搏到了20世紀50年代就結束了,藏區茶史又翻開新的一頁。

|西藏改變不產茶的歷史

新中國建立後,進入計劃經濟時代,所有邊銷茶都由國家指定區域及茶廠統一生產,就像湖南的茯茶專供新疆、湖北的青磚專供內蒙,雅安的藏茶加工廠在公私合營後,也合併為國營雅安茶廠、滎經茶廠、天全茶廠,這三家主力茶廠生產的“民族團結牌”康磚和金尖 ,供應整個大藏區,包括西藏、青海的玉樹、雲南的迪慶、四川的三州(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甘肅的甘南、青海的果洛等地。

即便在1959—1962年,自然災害嚴重的時期,國家仍然增加補貼,保證供應,使茶價比解放前大大降低,滿足藏區人民群眾飲茶的需求。

(1995年產的民族團結牌康磚藏茶)

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還幫助西藏調查能種植茶葉的產地,引進茶種,先後在察隅山中、易貢湖畔、林芝、墨脫、隆子縣的加玉和錯那麻瑪區等藏族、門巴族地區種上了茶樹。還針對磚茶品質問題拔付專項資金攻克技術難關,為藏族同胞能飲上放心茶做了許多工作。

從此,西藏也開闢了自己的茶園,結束了不產茶的歷史。根據資料,“1988年時,西藏的茶園面積已達3000多畝,1993年自製茶葉26萬多斤。”

不過這些茶園自國家統購統銷結束後,經營狀況上也普遍淪入尷尬的境地。不過近年來,隨著內地茶業復興,西藏茶園也見抬頭之勢。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易貢茶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場,也是西藏目前唯一成規模的茶場。據說高山雪水澆灌下的易貢茶葉,茶多酚含量高達35%。但是因為主要生產綠茶,而藏民沒有喝綠茶的習慣,曾經兩萬斤綠茶差點變成肥料。後來被專業人員接手,改制黑茶,經營狀況正在日趨好轉。2011年是西藏解放60周年和建黨90周年,易貢黑茶還被製作成紀念茶餅,以1500元一餅的價格,在當年的銷售中大出風頭。

而跟隨時代的步伐,上世紀70年代就有試種茶葉的墨脫,2012年也開始大規模引進內地名茶名種,目前引進的品種有福鼎大白、名山特早213、鐵觀音、名山白毫131,據說成活率均達到90%以上。

以上是西藏產區的個案,但總的來說,西藏自產茶葉,無論是茶種還是工藝,均引進於內地,目前也還尚未形成自己穩定的工藝標準和口感風格,沒有在市場站穩腳跟。藏飲的主流,還是四川南路邊茶為主的“藏茶”流派。

|今日藏茶,從邊銷到漢飲

目前,藏茶的製作技藝已被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今日之“藏茶”,之所以能夠佔據主流,其實也是西藏茶飲歷經一千多年歷史,由青藏高原低壓低氧的特殊氣候、長途長時間的運輸條件、藏區民眾的生存需求、以及漢區茶農的不斷努力,所共同篩選出的這個茶葉“亞品類”。它具備歷史的必然性。

藏茶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高原反應,在飲用方式上,藏茶也比較多樣,可浸泡、可熬煮,可清飲、可調飲。但是因為西藏海拔普遍在3000米以上,水的沸點過低,所以普遍還是用煮飲的方式。

當然,在藏區主流的還是加鹽、加酥油的酥油茶,以及奶茶、甜茶等調飲茶。因為原料所用的多是生長期教長的老葉,這讓藏茶中含有豐富的粗纖維,茶油相融效果最好,所以藏茶是所有茶類中,最能和酥油相匹配的茶類。調飲被認為是最符合藏茶特點的飲用方式。

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藏茶一直是以低價策略供應藏區,以保證民生。而對於定點作為藏茶邊銷的企業,國家也對其實行民族特需用品定點生產企業扶持政策。

但是隨著現在企業經營模式的轉型,都是自負盈虧,便宜的十幾元、甚至幾元一斤的茶葉,價格低、利潤薄,很多專業生產藏茶的茶企再走下去已經無以為繼。於是,在滿足藏區基本生存用茶供給的前提下,很多企業也開始琢磨口感品質的升級,以滿足在藏茶品飲上有更高要求的人和藏區的高端消費市場,並開始慢慢探索出一條“藏茶內銷”之路。

比如根據藏茶原料等級的高低,拼配出更適合內地口感的“漢飲藏茶”、在生產工藝的精細化上更下工夫、以及開發出包裝精緻講究的禮品裝和便攜裝……來尋求藏茶在市場經濟下更好的出路。

像取材于雅安高山茶區成熟茶葉枝頭一芽二三葉的雅細(又稱芽細),以前因為原料嬌嫩、長途運輸不便,非常金貴,所以只有貴族上層階級才能喝到,現在在市場上也多能見到。

而主打養生保健牌的藏茶,也在沿海和內陸地區備受追捧,收藏價值也日漸引起一些藏茶家的注意,為藏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今天在全國各地茶博會上,我們才能頻繁看到藏茶的身影。

本文來源於茶語網(www.chayu.com),茶語頻道商務合作電話:400-799-3998

就這樣,長期穩定供應西藏的,首推四川黑茶,外延至雲南、貴州。四川南路邊茶成為近代的西藏茶飲主流。而在2000年後,一些專供西藏的南路邊茶茶廠提出了“藏茶”的概念。一時間,“藏茶”成為西藏茶飲的代稱。 但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今日之“藏茶”是近現代主流沒錯,但不是西藏茶飲歷史的全部。

|雅安,西藏茶葉最主要的來源地

千百年來,西藏邊境的四川、雲南等地所產茶葉源源不斷地輸入藏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地標就是——雅安。

雅安,古稱“雅州”,曾經是歷史上的西康省省會。雅安是名優蜀茶的重要產地,從唐朝到清末,這裡的蒙山茶都一直是皇室貢品;這裡同時也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這讓它在茶馬互市後,成為天然的供應西藏的茶葉生產中心和茶馬交易集散地。

作為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雅安集中了來自四川瀘州、宜賓等地,以及雲南的一部分原料茶,供應藏區。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為了更好的以茶治邊,甚至特詔“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因此,雅安後被稱為“中國藏茶之鄉”。直到今天雅安境內還遺留有古“茶馬司”遺址。

而雅安之所以能成為南路邊茶的核心產地,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先天優勢外,其自然產茶環境的優勢也不可不提——北緯30°的雅安高山眾多,本土的中小葉種茶樹多生長在海拔800~1200米的高山上,而且一年大約兩百多天有雨,而且多雲、多霧,這裡生長出的茶葉內含物質豐富,滋味上佳。

而在銷藏的茶葉領域裡,雅安茶廠(今日全稱為:四川省雅安茶廠有限公司)也是不得不提的名企,它是目前四川銷藏茶業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企業。

那麼除了雅安,還有沒有其他產區的茶流入西藏呢?有,近代可以找到依據的,除了雅安以外(雅安含天全、滎經),還有四川的邛崍、洪雅、宜賓、筠連、大竹等地共同扛起的川茶半壁江山,以及貴州的桐梓、雲南的下關、鹽津等地的茶葉都曾進入西藏,甚至包括印度。

|印茶入藏:一次藏區的茶葉戰爭

在19世紀30年代,東印度公司在印度試種茶樹成功後,就曾試圖用印度茶迎合藏區口感,製作茶葉,向藏區進行茶葉滲透,但是受到了清政府和漢藏茶商的共同抵制,而且無法突破“口味”關,一直到19世紀80年代,民間私下的印茶入藏始終沒能大成氣候。

但在英國發動完兩次侵藏戰爭後,印度茶商在英國的武力和政治庇護下,開始大量試製符合藏族口味的印茶,印茶入藏事件時有發生。在辛亥革命前後,因為中國各省軍閥混戰,大量產區停產,大量茶葉商號停止運營,邊銷茶業也受到極大的衝擊,內地輸入藏地的茶葉驟減,就這樣被印茶鑽了空子。到了1925年左右,印茶一度在藏區茶葉市場中佔據優勢。

必須要說明的是,印茶佔據市場,並非是它的口感和品質勝利,而是因為戰亂年間國內茶產業受創,同時兵匪橫行茶馬古道,讓運輸受阻,內地茶葉供應實在無法滿足藏民需求的不得已之選。

民國時期,政府依次成立過川藏茶業公司(1912年),“康藏茶葉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康藏茶廠”(1941年)等,以解決藏區飲茶問題。甚至允許過茶種入藏播種(注:之前茶葉作為歷朝歷代牽制邊疆的砝碼,茶種是不允許進入少數民族地區的),並補貼邊茶茶商,對抵制印茶做出不懈努力。

當然,印茶與中國茶的互搏到了20世紀50年代就結束了,藏區茶史又翻開新的一頁。

|西藏改變不產茶的歷史

新中國建立後,進入計劃經濟時代,所有邊銷茶都由國家指定區域及茶廠統一生產,就像湖南的茯茶專供新疆、湖北的青磚專供內蒙,雅安的藏茶加工廠在公私合營後,也合併為國營雅安茶廠、滎經茶廠、天全茶廠,這三家主力茶廠生產的“民族團結牌”康磚和金尖 ,供應整個大藏區,包括西藏、青海的玉樹、雲南的迪慶、四川的三州(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甘肅的甘南、青海的果洛等地。

即便在1959—1962年,自然災害嚴重的時期,國家仍然增加補貼,保證供應,使茶價比解放前大大降低,滿足藏區人民群眾飲茶的需求。

(1995年產的民族團結牌康磚藏茶)

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還幫助西藏調查能種植茶葉的產地,引進茶種,先後在察隅山中、易貢湖畔、林芝、墨脫、隆子縣的加玉和錯那麻瑪區等藏族、門巴族地區種上了茶樹。還針對磚茶品質問題拔付專項資金攻克技術難關,為藏族同胞能飲上放心茶做了許多工作。

從此,西藏也開闢了自己的茶園,結束了不產茶的歷史。根據資料,“1988年時,西藏的茶園面積已達3000多畝,1993年自製茶葉26萬多斤。”

不過這些茶園自國家統購統銷結束後,經營狀況上也普遍淪入尷尬的境地。不過近年來,隨著內地茶業復興,西藏茶園也見抬頭之勢。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易貢茶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場,也是西藏目前唯一成規模的茶場。據說高山雪水澆灌下的易貢茶葉,茶多酚含量高達35%。但是因為主要生產綠茶,而藏民沒有喝綠茶的習慣,曾經兩萬斤綠茶差點變成肥料。後來被專業人員接手,改制黑茶,經營狀況正在日趨好轉。2011年是西藏解放60周年和建黨90周年,易貢黑茶還被製作成紀念茶餅,以1500元一餅的價格,在當年的銷售中大出風頭。

而跟隨時代的步伐,上世紀70年代就有試種茶葉的墨脫,2012年也開始大規模引進內地名茶名種,目前引進的品種有福鼎大白、名山特早213、鐵觀音、名山白毫131,據說成活率均達到90%以上。

以上是西藏產區的個案,但總的來說,西藏自產茶葉,無論是茶種還是工藝,均引進於內地,目前也還尚未形成自己穩定的工藝標準和口感風格,沒有在市場站穩腳跟。藏飲的主流,還是四川南路邊茶為主的“藏茶”流派。

|今日藏茶,從邊銷到漢飲

目前,藏茶的製作技藝已被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今日之“藏茶”,之所以能夠佔據主流,其實也是西藏茶飲歷經一千多年歷史,由青藏高原低壓低氧的特殊氣候、長途長時間的運輸條件、藏區民眾的生存需求、以及漢區茶農的不斷努力,所共同篩選出的這個茶葉“亞品類”。它具備歷史的必然性。

藏茶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高原反應,在飲用方式上,藏茶也比較多樣,可浸泡、可熬煮,可清飲、可調飲。但是因為西藏海拔普遍在3000米以上,水的沸點過低,所以普遍還是用煮飲的方式。

當然,在藏區主流的還是加鹽、加酥油的酥油茶,以及奶茶、甜茶等調飲茶。因為原料所用的多是生長期教長的老葉,這讓藏茶中含有豐富的粗纖維,茶油相融效果最好,所以藏茶是所有茶類中,最能和酥油相匹配的茶類。調飲被認為是最符合藏茶特點的飲用方式。

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藏茶一直是以低價策略供應藏區,以保證民生。而對於定點作為藏茶邊銷的企業,國家也對其實行民族特需用品定點生產企業扶持政策。

但是隨著現在企業經營模式的轉型,都是自負盈虧,便宜的十幾元、甚至幾元一斤的茶葉,價格低、利潤薄,很多專業生產藏茶的茶企再走下去已經無以為繼。於是,在滿足藏區基本生存用茶供給的前提下,很多企業也開始琢磨口感品質的升級,以滿足在藏茶品飲上有更高要求的人和藏區的高端消費市場,並開始慢慢探索出一條“藏茶內銷”之路。

比如根據藏茶原料等級的高低,拼配出更適合內地口感的“漢飲藏茶”、在生產工藝的精細化上更下工夫、以及開發出包裝精緻講究的禮品裝和便攜裝……來尋求藏茶在市場經濟下更好的出路。

像取材于雅安高山茶區成熟茶葉枝頭一芽二三葉的雅細(又稱芽細),以前因為原料嬌嫩、長途運輸不便,非常金貴,所以只有貴族上層階級才能喝到,現在在市場上也多能見到。

而主打養生保健牌的藏茶,也在沿海和內陸地區備受追捧,收藏價值也日漸引起一些藏茶家的注意,為藏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今天在全國各地茶博會上,我們才能頻繁看到藏茶的身影。

本文來源於茶語網(www.chayu.com),茶語頻道商務合作電話:400-799-399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