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香悠悠千年布朗古寨

本報記者程天賜

如果說, 樹形古拙、外表滄桑、未經人為矮化的千歲茶堪稱茶樹中的老祖父、老祖母, 那麼, 馴化培育了這些古茶樹的村民居住的古村寨, 又該是哪個級別的呢?

丁酉秋日, 筆者參加“中國百名文化記者普洱行”采風活動, 來到彩雲之南、中緬邊境的景邁山千年萬畝古茶林, 探訪世界茶文化之源, 無意中邂逅這個名叫翁基的“千年茶農”布朗族聚居村寨, 立即被她獨特氣質吸引。

千年布朗古寨翁基

走進翁基古村, 仿佛到了一處世外桃源。 只有89戶布朗族人家的村寨依山而建, 寨門、寨心、佛寺、民居等原始風貌保持完整。

村旁古樹參天, 房前屋後即是大片的古茶園。 這裡位於海拔1700米的雲海邊緣, 屬於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鄉芒景村的一個村民組。 布朗族民居都是杆欄式結構, 屋頂為陡峭坡面, 黑色掛瓦覆蓋。 木屋底層擺放雜物、停放摩托車, 二樓住人。 每家都有一竹木搭成的露天掌子(陽臺), 是村民晾曬衣物、納涼聊天的地方。 室內分堂屋、火塘和住室幾部分。 堂屋中央置一四方形火塘, 上面架有鐵三角架, 用於燒火煮飯。 嚮導告訴我, 布朗人有很多講究, 火塘被認為是一家人安寧之所在, 不能用腳踩踏。 他們還保持著全家住在一間屋子裡的習慣, 年長的睡在最裡面, 用黑色的幔隔開;年輕人睡在外面。
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後, 結婚第一年女方要到男方家生活, 第二年雙方回到女方家長期生活……這些聽著新奇的民俗裡, 必有許多古遠的迴響和合理性。 古村落的價值就在這裡, 一個古村落就是一個文化基因庫, 一些傳統與時俱進了, 一些文化元素頑強地留存下來, 附著于村莊的主人——原住民身上, 讓我們還有線索去親近傳統, 寄託鄉愁, 引發一些詩意生活的遐想。

翁基村民幾乎都是茶人。 白天, 青壯年女子大都上山採茶去了, 只見衣著豔麗、皮膚黝黑、神情嫺靜的年長婦女照看著孫子輩, 有的叼著煙斗, 三五人圍坐, 一邊閒談, 一邊分揀晾曬在笸籮中的普洱茶葉。 貓、狗、雞悠閒地打盹、踱步、覓食。 小村和雨後的芭蕉樹葉一樣,

散發自然清新的別樣氣息。

男人們的服飾沒什麼特別, 著對襟無領短衣和黑色肥大長褲。 他們有的出外經銷茶葉, 有的在家忙活著揉撚、蒸軟、壓模、包裝等更需要體力的制茶工序。 他們很少在村街上“抛頭露面”, 或者“抛頭露面”了卻未引起注意。 布朗男子和古村落一樣質樸無華, 仿佛都為了襯托布朗族女人的優雅、美麗、光彩照人。 和自然界中母性動物都樸實無華相反, 人類將展示美的天賦和職責讓渡給了女性, 尤其少數民族女性服飾多絢麗奇特, 配色大膽又和諧, 對振奮我們日趨重複單調的現代審美, 可謂功莫大焉。

古村內有南門河及潺潺的泉水穿村而過。 布朗語“翁”為出水, “基”為住, “翁基”意為住在水源處的村。 這裡確有地理優勢,

挨著古茶園不說, 極目遠眺翁基所在的這座山崗時, 可以看到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等布朗族、傣族村寨掩映在密林的山腰。 山下雲海茫茫, 山上猶如仙境。

在村裡轉悠, 淳樸的村民會主動跟你打招呼, 甚至請你進屋品嘗他們土法烤制的普洱茶。 我看見他們手指尖因烤茶變得黑硬。

近些年隨著進山觀光的遊客增多, 寨子裡已經有了客棧和餐飲服務。 布朗族姑娘玉妮在村裡開了家布朗客棧, 同時推介她家的普洱茶。 熱情的她常常會用摩托車免費搭載城裡來的遊客姐妹到附近糯崗、芒洪等古村寨遊玩, 盡興而歸。

以茶為圖騰的布朗族

在景邁山, 布朗族和傣族世代混居, 建築風格相似, 但還是可以從細節發現不同。

傣族的屋角裝飾是一對牛角, 布朗族木屋簷口翹角處有一樣三叉形圖案, 代表茶芽、茶葉。 可見茶在布朗族心中的地位。 茶是布朗族的圖騰。

相傳, 布朗族祖先帕岩冷最早教族人在景邁山上種植茶園, 並給後代留下遺訓:留下金銀財寶終有用完之時, 留下牛馬牲畜也終有死亡時候, 還是留下茶樹吧, 這才是子孫後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財寶!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首領, 帕岩冷被尊為茶祖。

還有一種說法, 布朗族人南遷時遇到瘟疫, 一位族人吃了一棵樹上的葉子, 倖存下來。 隨後, 其他吃了這種樹葉的人也都倖免於難。 這種樹就是茶樹。 從此, 茶樹成了布朗族人心中的神。 他們每到一地, 都要找尋茶樹, 種植茶樹。 茶樹記錄了布朗族人的遷徙蹤跡。

目前學術界公認,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最早利用野生古茶,最早栽培、馴化古茶樹。帕岩冷也成為有名有姓可考的最早的茶人。據《布朗族志》和有關傣文史料記載,景邁山古茶園的馴化、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佛曆713年(西元180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現在的景邁山上,仍保留著巴朗部落、岩冷祭茶魂台、岩冷養心湖、七公主墳等人文遺址,芒景村有供奉茶祖帕岩冷的廟宇和七公主亭。——相傳,當年帕岩冷為躲避戰亂,帶領族人定居景邁山,山下的西雙版納景洪傣族土司多次派兵驅趕,無果,便採取和親辦法將第七個女兒嫁給足智勇敢的帕岩冷,還讓七公主帶去農作物種子和耕織技術。七公主被布朗族人尊為“族母”。

此番我雖無緣親歷山康茶祖節,但布朗青年岩洪的講述讓我略窺其盛況。每年4月(傣曆6月中旬)舉行山康茶祖節,布朗族群眾都會到山上的茶魂台祭茶魂,以表達他們對祖先、對自然的尊敬和崇拜。人們把貢品擺到茶魂臺上,寨子裡最有威望的老人站在貢台的中央,人們點燃手中的蜂蠟,雙手合十,在大佛爺的誦經聲中,三呼茶魂,聲震山野,對賦予他們生存和希望的古茶山頂禮膜拜。

山康節三天是布朗村寨最熱鬧的日子。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宰牛殺豬,做“厄糯索”(黃粑)用來賧佛和饋贈親友。清早,家裡的小輩要把最好的飯菜端到老人面前,跪請老人吃飯,祈祝老人節日快樂,健康長壽。然後,村民們到寨子裡的緬寺獻飯、堆沙、滴水、扶樹,載歌載舞、潑水狂歡。“堆沙”是為了祈願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扶樹”是用樹杈把神樹的樹枝、樹幹撐起來,意為樹不倒則家不倒、人不倒,健康永長。

從岩洪講得饒有興味,看出布朗年輕一代對民族文化的熟稔和自豪。

翁基村民還保留著最古老的自然崇拜。茶樹、大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從不隨便砍伐樹木,甚至雜草。每當進山采草藥、挖野菜之前,都要跪拜山神,告知山神他們來了,感謝大山的賜予。布朗族群眾對大自然的敬畏得到了大自然的回報。近年來,景邁山古樹茶因其原生態的生長模式受到中外消費者的青睞,原本自給自足的翁基村民通過茶產業發展富裕了起來。

古茶林申報世界遺產

布朗族古茶園最不一樣的地方是茶林裡不全是茶樹,很多參天古樹交錯其中。香樟樹驅蟲,山果墜落成肥料。茶樹沒經過人為矮化,枝幹上長滿了苔蘚、石斛、螃蟹腳、野生菌類和許多寄生蘭花等附生物。巨木遮蔭,雲霧滋養,造就了這裡普洱茶不一樣的品質。如今,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已被聯合國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翁基、糯崗等15個布朗族、傣族村寨群眾共同保護傳承的2.8萬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裡公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連片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被譽為“茶樹自然博物館”。這裡還有11.8萬畝野生茶樹。保存完好的茶樹基因是未來茶葉產業發展的重要種質資源庫。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古茶林生態環境和我們的寨子!”在外做茶葉生意多年的翁基村民南海明說。每年他都要把重要的生意夥伴帶到家鄉住上一兩晚。在他看來,被茶香浸潤千年的原生態古寨,更能讓客戶體驗普洱古樹茶的魅力。

村民們知道,幸福生活源自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只有保留村寨的原汁原味,保持布朗族文化的特色,翁基才能更好地發展。

那天因有急事,請當地司機趁天黑前送我下山。車子開得很慢。司機師傅說,景邁山的公路都是用石子嵌的“跳石路”。為了不影響古茶林原始生態環境,山上禁止使用水泥、瀝青等材料。——多麼周到的環保措施呀!

我不禁一陣欣喜感動,聯想到此次採訪見聞:景邁山不僅對古茶林進行有效保護,還對原臺地茶進行生態化改造,恢復了布朗族林下種植茶技術,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在政府引導鼓勵下,富裕起來的翁基村民沒有拆除老房子,而是在保護傳統民居的前提下,對房屋內部生活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提升了生活品質,又留住村莊原生態風貌。

此刻,景邁山上晚霞似錦,異常美麗。我突然想起哲學上有句話,叫“配當幸福”。也就是說,幸福須伴著德行而來,這樣的幸福才有高貴性,才值得珍視。否則,幸福等同於享受、享樂,就極易墮入不擇手段、貪得無厭的迷途。

翁基布朗族群眾敬畏自然、愛戀鄉土、傳承文化、用地養地的實踐表明,他們配得上擁有這份幸福。希望景邁山古茶林這項全球原始森林農業開發的典範,人與自然和諧的智慧生活方式,經歷時間的磨洗醇釀,愈益光彩照人,芳香四溢,永續溫暖、照耀並啟迪我們的後人。

茶樹記錄了布朗族人的遷徙蹤跡。

目前學術界公認,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最早利用野生古茶,最早栽培、馴化古茶樹。帕岩冷也成為有名有姓可考的最早的茶人。據《布朗族志》和有關傣文史料記載,景邁山古茶園的馴化、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佛曆713年(西元180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現在的景邁山上,仍保留著巴朗部落、岩冷祭茶魂台、岩冷養心湖、七公主墳等人文遺址,芒景村有供奉茶祖帕岩冷的廟宇和七公主亭。——相傳,當年帕岩冷為躲避戰亂,帶領族人定居景邁山,山下的西雙版納景洪傣族土司多次派兵驅趕,無果,便採取和親辦法將第七個女兒嫁給足智勇敢的帕岩冷,還讓七公主帶去農作物種子和耕織技術。七公主被布朗族人尊為“族母”。

此番我雖無緣親歷山康茶祖節,但布朗青年岩洪的講述讓我略窺其盛況。每年4月(傣曆6月中旬)舉行山康茶祖節,布朗族群眾都會到山上的茶魂台祭茶魂,以表達他們對祖先、對自然的尊敬和崇拜。人們把貢品擺到茶魂臺上,寨子裡最有威望的老人站在貢台的中央,人們點燃手中的蜂蠟,雙手合十,在大佛爺的誦經聲中,三呼茶魂,聲震山野,對賦予他們生存和希望的古茶山頂禮膜拜。

山康節三天是布朗村寨最熱鬧的日子。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宰牛殺豬,做“厄糯索”(黃粑)用來賧佛和饋贈親友。清早,家裡的小輩要把最好的飯菜端到老人面前,跪請老人吃飯,祈祝老人節日快樂,健康長壽。然後,村民們到寨子裡的緬寺獻飯、堆沙、滴水、扶樹,載歌載舞、潑水狂歡。“堆沙”是為了祈願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扶樹”是用樹杈把神樹的樹枝、樹幹撐起來,意為樹不倒則家不倒、人不倒,健康永長。

從岩洪講得饒有興味,看出布朗年輕一代對民族文化的熟稔和自豪。

翁基村民還保留著最古老的自然崇拜。茶樹、大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從不隨便砍伐樹木,甚至雜草。每當進山采草藥、挖野菜之前,都要跪拜山神,告知山神他們來了,感謝大山的賜予。布朗族群眾對大自然的敬畏得到了大自然的回報。近年來,景邁山古樹茶因其原生態的生長模式受到中外消費者的青睞,原本自給自足的翁基村民通過茶產業發展富裕了起來。

古茶林申報世界遺產

布朗族古茶園最不一樣的地方是茶林裡不全是茶樹,很多參天古樹交錯其中。香樟樹驅蟲,山果墜落成肥料。茶樹沒經過人為矮化,枝幹上長滿了苔蘚、石斛、螃蟹腳、野生菌類和許多寄生蘭花等附生物。巨木遮蔭,雲霧滋養,造就了這裡普洱茶不一樣的品質。如今,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已被聯合國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翁基、糯崗等15個布朗族、傣族村寨群眾共同保護傳承的2.8萬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裡公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連片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被譽為“茶樹自然博物館”。這裡還有11.8萬畝野生茶樹。保存完好的茶樹基因是未來茶葉產業發展的重要種質資源庫。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古茶林生態環境和我們的寨子!”在外做茶葉生意多年的翁基村民南海明說。每年他都要把重要的生意夥伴帶到家鄉住上一兩晚。在他看來,被茶香浸潤千年的原生態古寨,更能讓客戶體驗普洱古樹茶的魅力。

村民們知道,幸福生活源自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只有保留村寨的原汁原味,保持布朗族文化的特色,翁基才能更好地發展。

那天因有急事,請當地司機趁天黑前送我下山。車子開得很慢。司機師傅說,景邁山的公路都是用石子嵌的“跳石路”。為了不影響古茶林原始生態環境,山上禁止使用水泥、瀝青等材料。——多麼周到的環保措施呀!

我不禁一陣欣喜感動,聯想到此次採訪見聞:景邁山不僅對古茶林進行有效保護,還對原臺地茶進行生態化改造,恢復了布朗族林下種植茶技術,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在政府引導鼓勵下,富裕起來的翁基村民沒有拆除老房子,而是在保護傳統民居的前提下,對房屋內部生活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提升了生活品質,又留住村莊原生態風貌。

此刻,景邁山上晚霞似錦,異常美麗。我突然想起哲學上有句話,叫“配當幸福”。也就是說,幸福須伴著德行而來,這樣的幸福才有高貴性,才值得珍視。否則,幸福等同於享受、享樂,就極易墮入不擇手段、貪得無厭的迷途。

翁基布朗族群眾敬畏自然、愛戀鄉土、傳承文化、用地養地的實踐表明,他們配得上擁有這份幸福。希望景邁山古茶林這項全球原始森林農業開發的典範,人與自然和諧的智慧生活方式,經歷時間的磨洗醇釀,愈益光彩照人,芳香四溢,永續溫暖、照耀並啟迪我們的後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