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最早的報紙:《邸報》

“邸報”又稱“邸抄”(亦作邸鈔), 並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 四者皆用“報”字, 可見它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 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

我國的《邸報》出現在西漢初年西元前二世紀左右, 比羅馬帝國凱撒大帝在西元前59年所創建的《每日紀聞》要早100年, 是世界上最早的報紙。

漢代的郡國和唐代的藩鎮, 會在京師設“邸”, 用於傳達朝政消息, 包括皇帝諭旨、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 “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 後遂張貼于宮門, 公諸傳抄, 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 這是最早的一種新聞發佈方式。

自漢代到清代, 《邸報》的發行一直沒有中斷過。 東漢的《邸報》已用紙來抄寫, 更便於發行和傳遞。 唐代, 隨著全國範圍內驛道的改善, 《邸報》的傳送更加快速和廣泛。

唐玄宗時(西元713-755年)最早關於邸報的書面記載是孫譙的《經緯集·讀開元雜報》。 記載著皇帝親耕籍田, 行九推禮、皇帝自東封還, 賞賜有差、在京大臣行大射禮于安福樓南等官方事件。

宋代, 商品經濟發達, 出現了專門抄錄邸報以售賣的牟利商人, 間接說明《邸報》的重要性。 宋朝《邸報》的發行時間趨向固定, 明代設立專門出《邸報》的通政司,

專門管理《邸報》的出版發行。 到了明末崇禎年間, 《邸報》從手抄或木刻印刷改為活字印刷, 規模也就更大了。

隨著人員流動的增多和交通設施的發展, 清代《邸報》的發行量更大了, 清代末期, 邸抄之外又有了“京報”, “京報”已有了專門的報房來管理經營, 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發行部門了, 開始有了初步的報紙的雛形。

清朝設有專門的機構“抄寫房”、每天由報房派人去抄取當天發佈的新聞, 稱“宮文書”, 包括朝廷政事、動態的報導和諭旨、奏摺。 這種被印刷成單頁不加封皮的“新聞紙”就叫《宮門抄》, 一般傍晚發行, 抄錄後派人送閱, 點像現代的晚報, 在性質和級別上又像《大參考》或《內參》。 而《京報》則由《宮門抄》、諭旨和奏摺三部分組成,

由於奏摺的字數較多, 排印費時, 需要在晚間才能完成其印刷裝訂, 在次日發行, 這種印成對折雙頁裝在一起的《京報》很像現在發行的日報。 《邸報》或《京報》一直出版到宣統退位, 才停止了刊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