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舌尖上的記憶——那時候的包子

我喜歡吃包子, 豬肉、羊肉和牛肉餡的都喜歡, 不但是京味的包子, 其他省市的特色包子我也喜歡, 不過與現在的包子的味道相比較, 我還是喜歡當年那包子的味道。

家裡自製的包子不算, 最早吃到的包子應該是在計委幼稚園及計委家屬食堂吃過的包子, 那時候, 計委食堂的師傅們喜歡包些一兩一個的大包子賣, 但什麼價格我已經記不清楚了, 但我記得那食堂的大師傅們特別喜歡用豬肉加上牛肉及大白菜調製的混合餡料來包包子, 但這種餡包出來的包子的味道還不如豬肉或牛肉包子的味道香, 考慮到當年牛肉的價格比豬肉的便宜, 估計這樣合餡成本會低一些。

至於說到外面飯館中出售的包子, 吃的次數不是很多, 但比較起來, 我還是比較喜歡坐落于光明樓路口上的(當年的位置)的長征包子鋪包的三鮮餡的包子的味道好吃。 那時候, 由於在那邊上學, 中午不能回家, 偶然會與同學到那裡吃上一頓豬肉大蔥或三鮮餡的包子。 那包子大概一毛多一兩, 一兩兩個包子, 小米稀粥是1分錢一碗(八十年代初的價格), 一個人只要花費五、六毛錢, 不但稀的幹的齊全, 而且還能夠吃飽。

當年, 在西四路口上有一家西四包子鋪也很有名, 鋪面不大, 但經常有人排隊, 這好像就是現在京城裡哪哪都是的那家著名的連鎖店——慶豐包子鋪的前身吧?

還有一種包子值得一提, 那就是來今雨軒包的冬菜包子, 那包子的味道和造型都非常的的道, 是我喜歡的品種。 當年這種包子只有中山公園裡的來今雨軒和頤和園裡的聽鸝館有售, 別的地方不出產。 但如今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已經被中央警衛局所收購, 要想吃到這種冬菜包子恐怕只能去頤和園了。

由於受生活空間的限制, 京城內其他地方還有什麼好吃的包子我就不清楚了。

至於說到外地的包子, 這些年還真的吃過不少種, 比如:上海的生煎包、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天津素菜包、武漢的四季美湯包、常州的鮮肉包、新疆的烤包子、重慶的小籠包等, 在這些包子中, 最值得稱道的是新疆的烤包子, 那包子外焦裡嫩,味道和口感十分的了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如今,這種包子在北京西域的各大飯館中都有銷售,但估計在味道上會與正宗的有所不同,要打不少的折扣。

還有一種包子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常州(包括蘇州)的包子,記得有一年在常州出差,當地的朋友請我們在常州的一家比較著名的包子鋪吃飯,那包子雖然是鮮肉的,但那肉餡除了鮮、鹹等的味道之外,還特別的甜,原來那兒的大師傅在合餡的時候在肉餡中還要加上很多的糖。這種包子,作為北方人很可能會吃不太習慣,因為,那包子吃起來特膩,吃起來雖然新鮮,但一定不能當飯吃,嘗嘗即可,不然會傷胃口的。

(轉自老北京網:老劉001)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那包子外焦裡嫩,味道和口感十分的了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如今,這種包子在北京西域的各大飯館中都有銷售,但估計在味道上會與正宗的有所不同,要打不少的折扣。

還有一種包子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常州(包括蘇州)的包子,記得有一年在常州出差,當地的朋友請我們在常州的一家比較著名的包子鋪吃飯,那包子雖然是鮮肉的,但那肉餡除了鮮、鹹等的味道之外,還特別的甜,原來那兒的大師傅在合餡的時候在肉餡中還要加上很多的糖。這種包子,作為北方人很可能會吃不太習慣,因為,那包子吃起來特膩,吃起來雖然新鮮,但一定不能當飯吃,嘗嘗即可,不然會傷胃口的。

(轉自老北京網:老劉001)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