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太平洲吳氏家規略說

家規、家訓是一個家族的集體道德, 《吳氏家規》正篇包含孝親、悌長、友愛、閫範、睦鄰、婚姻、積德、勸讀、勤耕、生意、藝業、儉樸, 一共十三則內容。 其中前七則屬於道德建設範疇, 後六則屬於經濟建設範疇。

“一孝親”認為所謂孝順, 就是在能夠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 能夠順從父母的意志, 令父母歡喜, 能力大的就光耀家門, 能力小的就本本分分不要讓父母擔心。 最後指出, “豈必定如古人斑衣戲彩、割股刲肝而後為孝哉?”斑衣戲彩、割股刲肝都是《二十四孝》的故事, 在中國古代經常被作為孝順父母的典範。 斑衣戲彩說的是老萊子穿花衣服都父母開心的故事, 割股刲肝說的是王友貞割肉為藥給母親治病收到武則天表彰的故事, 其理論基礎出自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一書, 書中寫道“人肉治羸疾”。 此後, 民間割肉為藥給父母治病竟然悄然成風, 元代朝廷明確指出這是“愚孝”,

但民間依然有很多人以此表達孝心。 《吳氏家規》明文強調不必如此, 可謂難能可貴。

“二悌長”提出要尊敬親族和鄉鄰中的尊長, 還提出了具體可行的規範——“行不敢先, 坐不敢僭, 相遇於途, 認識者必鞠躬致拜, 不認識者亦避于道左(讓長輩先走, 讓長輩先坐。 在路上遇見長輩, 認識的要鞠躬乃至禮拜, 不認識的也應該退到路旁讓對方先過)。 ”

“三友愛”針對的是兄弟和朋友。 吳氏文化水準較高, 家規不乏妙語, 如“兄殷殷以友其弟, 弟怡怡以愛其兄”就是一例。

“四閫范”, 閫范就是閨範, 指家中婦女的道德規範。 《吳氏家規》認為, 婦女是家風建設的關鍵, 男主外女主內, 分工合作, 相敬相和才能讓家道興隆——“必須夫正乎外, 婦順乎內,

其相敬也如賓客, 相和也如琴瑟, 而後家道興, 家聲振, 節概立, 觀刑端矣”。

“五睦族”和“六睦鄰”談的是與宗族和鄉鄰的相處之道。 睦族是因為“一脈相傳”, 所以要“情以親之, 禮以敬之”;睦鄰是因為遠親不如近鄰, 所以要“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七婚姻”指出, 不必攀高圖利, 應該門當戶對——“惟是擇其門戶相當, 家世良善, 子婦誠實端正, 則娶其女, 足以永宗祊;婿其子, 可以托弱息”。 在提倡自由戀愛的現當代, 門當戶對曾經被作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 其實從婚姻的層面講, 門當戶對的確更能保證婚姻的穩固。

“八積德”與“九勸讀”談的是自身素養的完善, 傳統文化認為影響一生命運的要素有“一命二運三風水, 四積陰德五讀書”。 《吳氏家規》將陰德解釋為做好事不留名,

是非常有見地的——“陰德者, 乃陰中所積, 勿令人知, 不必濟人利物, 始名為德”, 還指出積德未必要花許多錢出很多力, 在別人真正有需要的時候, 如果能做到“片言解人之厄, 一計拯人之危”, 也是大功一件。 吳氏詩禮傳家, 在談及讀書時, 很自然地流露出讀書人的驕傲, 《吳氏家規》將不讀書的人比作“沒字碑”和“酒飯袋”, 雖然刻薄, 卻也有趣。

“十勤耕”、“十一生意”和“十二藝業”談的謀生之道。 中國古代是農耕文明, 務農可以自給自足, 是存生的根本, 所以每個家族都會重視, “不能致富, 亦不失為溫暖之家”之語, 是最貼切的評語了。 令人稱奇的是, 吳氏書香之家, 卻在家規中鼓勵經商做生意, 認為做生意“大可以興家, 小足以膽生”, 還勸族人在農閒時都去做生意——“以後稍知計算, 耕桑之暇, 以宜奔走, 為此以助不給”——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吳氏家規》在務農、經商之外, 還提倡族人學一門手藝, 以保證借此謀生, 並說“不然好閒遊手, 流為匪類矣”。

務農、經商、學手藝都是開源, “十三儉樸”則是節流, 如果不知節儉,即使創造再多的財富,都經不起揮霍。

最後,《吳氏家規》說這十三則家規,是“持身、處世、守家、保後之良法,世世可則而行者”。

以上是正篇十三則,接下來是新增四則。前者以提倡為主,後者以警戒為主,各有偏重。新增四則,勸誡賭博、吃喝、嫖娼、招搖四種劣行,以《黃鶯兒》詞牌為載體,寓教於樂。新增四則行文不長,全文抄錄於後:

其一賭:最是迷途,好家財,不怕輸,明明自把前程誤,田地荒蕪,骨肉怨詛,及到此間誰看顧?勸族人一耕二讀,莫用瞎工夫。

其二吃:莫說無妨,□肥甘,醉流觴。洪福焉能得久享?我乃尋常,食必膏梁,東拖西欠誰人償?到不如粗茶淡飯,省儉最熬長。

其三嫖:更喪良心,別人妻,我去淫,想來豈是前身定?野蔓虛情,共枕同衾,為彼身家都費盡。勸於今風流浪子,莫去戀花陰。

其四搖:擺顯家財,衣輕裘,大不該,世間難免興和敗,運退時乖,一旦窮來,絲麻布匹無錢買,我族人自今以往,綾緞莫輕裁。

家規後有《新補一則敬老祠規》講述敬老的原理和法則,在制度上提倡敬老、限制不肖。其中“臨雍拜老”指天子親臨辟雍拜訪老人,“大學乞言”是指去大學向老人請求賜教;“杖鄉”、“杖國”是古代禮制,《禮記·王制》規定了什麼年齡可以在什麼範圍內拄拐杖——“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敬老祠規》規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參加勞役,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分攤人頭稅,以示尊敬。

聞之古帝王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也者,即所以尊而敬之也。故臨雍拜老,隆授幾授杖之文;大學乞言,重執爵執酳之禮。今我族富有無人,豈敢上法古帝養老之事?庶乎下,盡鄉民敬老之心。從此宗祠,凡有公務,無論各分上下,杖鄉者不奉賓士役使,杖國者不納費用丁資,聊遵古帝敬老之意雲。至於祀典,每年春冬二祭,少長鹹集,行禮列坐,自歸名分。而祭則誰先,曰先長而後幼也。輪流轉祭,以示不窮。倘輪行不繼,即以藐祖罪歸之,以杜不肖子孫之效尤,其誰曰不然?

通觀家規、祠規可知,太平洲吳氏的文化素養整體較高,重視家庭文化的建設,重視謀生之道,務農、經商、手藝都不偏廢,建立家規寓教於樂,賞罰分明,也從側面體現出揚中在明清兩代士農工商四個階層都有發展的事實。

如果不知節儉,即使創造再多的財富,都經不起揮霍。

最後,《吳氏家規》說這十三則家規,是“持身、處世、守家、保後之良法,世世可則而行者”。

以上是正篇十三則,接下來是新增四則。前者以提倡為主,後者以警戒為主,各有偏重。新增四則,勸誡賭博、吃喝、嫖娼、招搖四種劣行,以《黃鶯兒》詞牌為載體,寓教於樂。新增四則行文不長,全文抄錄於後:

其一賭:最是迷途,好家財,不怕輸,明明自把前程誤,田地荒蕪,骨肉怨詛,及到此間誰看顧?勸族人一耕二讀,莫用瞎工夫。

其二吃:莫說無妨,□肥甘,醉流觴。洪福焉能得久享?我乃尋常,食必膏梁,東拖西欠誰人償?到不如粗茶淡飯,省儉最熬長。

其三嫖:更喪良心,別人妻,我去淫,想來豈是前身定?野蔓虛情,共枕同衾,為彼身家都費盡。勸於今風流浪子,莫去戀花陰。

其四搖:擺顯家財,衣輕裘,大不該,世間難免興和敗,運退時乖,一旦窮來,絲麻布匹無錢買,我族人自今以往,綾緞莫輕裁。

家規後有《新補一則敬老祠規》講述敬老的原理和法則,在制度上提倡敬老、限制不肖。其中“臨雍拜老”指天子親臨辟雍拜訪老人,“大學乞言”是指去大學向老人請求賜教;“杖鄉”、“杖國”是古代禮制,《禮記·王制》規定了什麼年齡可以在什麼範圍內拄拐杖——“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敬老祠規》規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參加勞役,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分攤人頭稅,以示尊敬。

聞之古帝王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也者,即所以尊而敬之也。故臨雍拜老,隆授幾授杖之文;大學乞言,重執爵執酳之禮。今我族富有無人,豈敢上法古帝養老之事?庶乎下,盡鄉民敬老之心。從此宗祠,凡有公務,無論各分上下,杖鄉者不奉賓士役使,杖國者不納費用丁資,聊遵古帝敬老之意雲。至於祀典,每年春冬二祭,少長鹹集,行禮列坐,自歸名分。而祭則誰先,曰先長而後幼也。輪流轉祭,以示不窮。倘輪行不繼,即以藐祖罪歸之,以杜不肖子孫之效尤,其誰曰不然?

通觀家規、祠規可知,太平洲吳氏的文化素養整體較高,重視家庭文化的建設,重視謀生之道,務農、經商、手藝都不偏廢,建立家規寓教於樂,賞罰分明,也從側面體現出揚中在明清兩代士農工商四個階層都有發展的事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