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鎮安花鼓傳承人張嘯

鎮安花鼓是流傳在鎮安縣境內的地方傳統劇種, 2007年被列入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有著“商洛花鼓第一生”之稱的張嘯是鎮安花鼓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1976年, 只有15歲的張嘯考入鎮安縣劇團學員班學習, 1978年正式登臺演出。 張嘯扮演的第一個角色是傳統戲《遊龜山》中的田玉川, 扎實的表演功底、淳厚的嗓音、優美的唱腔以及俊美的扮相為觀眾和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該劇碼的成功上演, 使張嘯在同班同學中脫穎而出, 嶄露頭角。 與此同時, 其出色的表現, 也被時任鎮安劇團副團長徐小強導演所相中,

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其後, 張嘯先後隨劇團主創人員劉文華(作曲)、徐小強(導演)、曾太禮等一行, 多次到湖南、湖北、安徽、上海等多個院團觀摩、學習和交流。

1979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夜之間吹遍大江南北, 古老的戲劇藝術也迎來了復興的曙光。 鎮安劇團為了搶抓機遇, 進一步拓寬藝術發展空間, 大膽起用新人, 由張嘯在徐小強執導的大型花鼓神話戲《劉海戲金蟾》中擔任領銜主演。 隨著《劉海戲金蟾》的成功上演, 張嘯的名字也在一夜之間傳遍鎮安的大街小巷, 轟動商洛。 隨後的幾年裡, 張嘯連續在《牧童與小姐》《鳳凰飛進光棍堂》《山裡人》《沉重的生活進行曲》《聶燾》等大型劇碼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的舞臺人物形象。

《劉海戲金蟾》劇照, 張嘯飾演劉海

在張嘯眼裡, 舞臺就是戰場, 藝術就是生命。 作為一名戲劇演員, 他深知自己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由於商洛地理、交通、生活條件十分落後, 劇團每次下鄉演出都只能靠著兩條腿, 不僅如此, 隨行道具、服裝都要演員們肩扛背馱。

就這樣, 他們白天行軍晚上演出, 常年堅持在邊遠農村為農民群眾演出, 足跡遍佈商洛。 無論演出條件多艱苦, 只要觀眾需要, 他從不無故缺場, 而是竭盡全力地把演員最精彩的藝術形象展現給觀眾。 隨著時光的流淌, 他所出演的劇碼已逾百部, 演出場次數以千計, 觀眾逾百萬, 特別是《劉海戲金蟾》曾在商州創下連演64場, 且場場爆滿的歷史記錄, 被譽為商洛戲劇史上的一大奇跡。

1979年至1982年, 鎮安劇團連續移植、創排了花鼓戲《劉海戲金蟾》《牧童與小姐》《鳳凰飛進光棍堂》3部劇碼, 連續兩次選調上省演出, 清新、質樸、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不一樣的戲味, 使古城觀眾耳目一新, 《西安晚報》《陝西文化》、陝西電視臺、陝西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家媒體作了廣泛宣傳與報導。

期間, 陝西電視臺、陝西人民廣播電臺還專門為鎮安花鼓戲《劉海戲金蟾》在省紅旗劇場進行了全程錄影, 面向全省電視觀眾進行了現場直播。 1981年, 鎮安劇團新編大型花鼓現代戲《鳳凰飛進光棍堂》在省上演出時, 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好評如潮, 《陝西日報》《西安戲劇人》分別刊發評論文章, 認為“鎮安劇團編演的花鼓劇《鳳凰飛進光棍堂》是一出反映農村生活的好戲。 是一出風韻清新、樸實健康、別開生面的好戲。 劇本在編織故事, 鋪敘情節方面, 比較自如地運用了嘲弄、諷刺、巧合、誤會等喜劇表現手法, 收到了強烈的喜劇效果。 它新穎、風趣, 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同年, 該劇被文化部藝術局列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首批現代戲優秀劇碼,
進行了全程錄影。 1982年, 張嘯應邀在商洛地區劇團參加全國現代戲年會的大型花鼓戲《六斤縣長》一劇中飾演重要角色。

2008年, 張嘯遇到了他舞臺生涯中的又一次挑戰。 第五屆陝西省藝術節開幕在即, 市、縣文化主管部門領導決定重新加工、打磨鎮安花鼓歷史劇《聶燾》, 衝刺“五藝節”。 縣上專門聘請了時任陝西省戲劇家協會主席、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著名青年劇作家陳彥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一級導演徐小強擔任該劇的編劇和導演, 張嘯擔任副導演。 一切準備就緒, 難題也隨之擺在了所有工作人員的面前, 那就是由誰來擔任該劇的領銜主演——聶燾呢?對市、縣兩級劇團的演員進行全面摸排後, 大家一致認為張嘯還是最佳人選。但是,大家心中都有些擔憂和顧慮,一是因為聶燾的戲份太重,目前張嘯還大病未愈;二是在此之前,由於本人的身體原因和工作需要,張嘯已調縣文化館任戲劇幹部,離開舞臺多年,現在能否順利接受、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最終,張嘯還是憑著一個藝術家良好的職業素養,克服一切困難,帶病參加並完成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通過半年時間的緊張排練,張嘯和他的“聶燾”再次以全新的面孔與觀眾見面了。

指導年輕演員排練

同年10月,大型鎮安花鼓歷史劇《聶燾》參加了“延長石油杯”第五屆陝西省藝術節演出並大獲成功,一舉奪得優秀劇碼獎金獎(是本次藝術節唯一獲得金獎的縣級劇團)、優秀組織獎以及各類單項獎等8項大獎,幾乎包攬了本次藝術節的所有獎項,其中張嘯個人就榮獲了優秀表演獎和導演獎兩項大獎,受到省、市領導、專家的接見和高度評價。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任何一項優秀傳統技藝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甚至幾十個、幾百個像張嘯一樣的擔當者和守望者。作為鎮安花鼓的傳承人,張嘯當之無愧。人們經常戲稱他“戲母子”,說他滿肚子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透過張嘯的藝術表像,我們不難看出其扎實的表演功底和深厚的藝術積累。無論從唐宋到元明,從《野豬林》到《逼上梁山》,從《牡丹亭》到《竇娥冤》,從《沙家浜》到《曹操與楊修》,從漢劇到花鼓,從秦腔到黃梅,從演戲到導戲,從台前到幕後,臺上台下,南腔北調,一末到十雜,他無所不往,無所不及,涉獵廣泛。雖說藝術的內在是相通的,但作為一名優秀的戲曲藝術工作者而言,跨地域、跨劇種、跨行當,廣泛瞭解、研究、體悟、品味、借鑒、吸納其他劇種、流派乃至行當的藝術精華,卻並非易事。然而,張嘯做到了。

張嘯參加工作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那個年代,一部接一部的紅色經典,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和波瀾壯闊的戲劇情節,特別是老一輩藝術家精湛的演技、扎實的基本功、一絲不苟的藝術態度和高尚的職業操守,影響和滋潤了成千上萬個像張嘯一樣的文藝青年和藝術從業者。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嘯的表演藝術在一天天地成長著、成熟著……

從張嘯多年的表演和導演作品中不難看出,他的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無時不在傳遞著一個程式而變通、刻板而靈動、虛幻而真實、古樸而清新、泥土而芳香、陌生而新穎的藝術感受,真正體現了“藝術無界限”的說法。也許正是他這種無界限的“折騰”,才使他在隨後的舞臺表演、人物塑造、場景鋪排、畫面呈現等方面不斷推出技高一籌、不同凡響的拿手好戲吧。

張嘯的藝術功力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先于演、精於表(演)、在於唱、強於導,台前幕後獨當一面。先于演,張嘯的舞臺表演功底深厚,演技嫺熟,經驗豐富,在他所扮演的角色中,有貧困潦倒的窮酸秀才,也有風流倜儻的少年才俊,有老成持重的鄉野後生,也有恃才傲物的狂放少年;他在古典戲中體驗過風流才俊、官吏衙齋的生活境遇,在現代戲裡留下了大學生、知識份子以及農村後生等不同人物命運的藝術身影。20世紀70年代末,他以“劉海”一舉成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劉海”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詞。之後的幾十年裡,他又相繼在《牧童與小姐》《鳳凰飛進光棍堂》《借親配》《啞女告狀》《沉重的生活進行曲》《聶燾》等多部劇碼中成功塑造了小旺、陳明珠、代春生、陳光祖、韓劍、聶燾等一系列生動、鮮活的舞臺人物形象,使觀眾拍手叫絕。總之,張嘯的舞臺表演,硬是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叫“演啥像啥”。

精於表(演),也就是行內所說的“做功”戲。鎮安花鼓也稱“二棚子”戲,屬曲牌連綴體結構,由3個不同風格且色彩各異的腔調組成,即“筒子”“八岔”“小調”。表現形式主要以“三小”戲為主,即“小生、小旦、小丑”,節奏明快,載歌載舞。有著商洛花鼓“第一生”之稱的張嘯,以表演最佳而廣為稱道。嫺熟的演技在於表(演),其做功細膩,入情入理,神形兼備,張弛有度,而最大特點莫過於人物的刻畫。每次接到劇本,他首先要做的功課就是通讀劇本,反復體會、探究劇中人與劇情發展的內在關聯及脈絡走向,尋找和發現能夠使劇中人“立起來、活起來”的每一個支撐點,從而實現“相由心生”“戲從神來”、從演員向角色蛻變的深層轉換。他善於鑽研,勤於實踐,重於細節,博采眾家之長,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原則,不斷探索舞臺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藝術奧秘。

在於唱。相對張嘯本人而言,其唱略弱於表(演),但從舞臺唱功而言,張嘯的唱腔又有著流派的特色,嗓音雖窄,但音域較寬,雖氣息稍弱,但行腔技巧卻高人一籌。如2008年,張嘯在鎮安劇團創排的大型花鼓歷史劇《聶燾》中擔任領銜主演,成功塑造了一個清代山鄉縣令的人物形象,該劇雖不像一些賣腔賣調的傳統戲,但就其“戲份”而言,其“唱”絕對重於“表”。其中有一段名為“為民造福好作難”的大段唱腔演唱難度相當大,沒有一定表演功力的演員根本無法完成,但張嘯卻拿下了,並且得到同行、觀眾和專家的高度讚揚。僅憑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其對唱腔的駕馭能力。

移除《聶燾》劇照,張嘯飾演聶燾

強於導。張嘯從事導演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歸其原因,得益於四個方面:一是其扎實的表演功底、豐富的舞臺經驗和人生閱歷;二是自覺提高文化素養,苦心鑽研導演專業知識,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踐行者;三是名師指導,言傳身教,定向培養;四是放眼國內外,縱觀名劇名家,活學活用。1986年至今20余年間,張嘯先後為鎮安劇團執導了花鼓現代戲《玉帶緣》《和尚與公主》《愛情金錢變奏曲》《倒流河》《石蘭花開》《栗鄉神韻》《聶燾》《東山愚公》《人間真情》《環保媳婦》《王老好告狀》等大、中、小型劇碼近百部,獲獎無數。有收穫必有付出,榮譽背後的辛酸苦辣又有幾人知曉。張嘯從事導演工作之初,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在“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引領下,各路“精英”蜂擁而起紛紛下海,經商搞承包、開公司、跑運輸、倒彩電,而一向被人們公認“最熱鬧”的文藝界卻在一夜之間跌入冰點,一落千丈。一時間,該走的走了,該飛地飛了,上調的上調,下海的下海,剩下的大都是老弱婦孺、雜役兵勇。也許是出於對舞臺藝術的熱愛與追求,也許是出於一個藝術家的良知,張嘯臨危受命,帶領一竿“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重拾舊業,義無反顧地守望著這塊冰封的麥田。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下,張嘯導演的作品一個接著一個地誕生了。一路走來,鮮花伴隨著荊棘,汗水和著淚水,一路心酸一路歌。

傳統戲劇是我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既是表現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世紀之初,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鎮安花鼓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任重道遠,時不我待,張嘯又一次攜手他為此付出了畢生精力的花鼓戲,上路了。他熱愛花鼓,忠於藝術,一心撲在花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多次深入基層,走訪民間花鼓老藝人,一邊搜集、整理花鼓音樂、表演、劇碼等民間原始資料,一邊積極配合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縣政協文史委編輯出版了系列文史資料《鎮安花鼓》《鎮安漁鼓》《鎮安花鼓傳承人培訓教材》等多部文史專輯和教材。多年來,他肩負著傳承人的職責和使命,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不遺餘力地為全縣專業、群眾藝術團體及相關企事業單位、學校、旅遊景區、農家樂輔導、編排節目,先後為縣劇團培養了馬雪梅、鄭以海、黃太坤、馬雲謙、唐樂、毛婭、賀傑、何芬、胡源方、陳文瑞、趙盼盼、田雙、冷文強、毛濃利、陳佩等一大批優秀中青年演員、演奏員。

梅花香自苦寒來。40餘年,張嘯先後在陝西省慶祝建國三十周年文藝匯演、全省文藝匯演、陝西省“鐘樓杯”地方戲大獎賽、陝西省首屆藝術節、“延長石油杯”第五屆陝西省藝術節等重大演出活動中多次榮獲戲劇大獎,市、縣以及行業性演出更是獲獎無數,其中,大型花鼓歷史劇《聶燾》於2014年榮獲陝西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40餘年的舞臺生涯,不僅成就了張嘯絢麗多彩的藝術人生,更為鎮安花鼓藝術的蓬勃發展開創了輝煌的未來。

傳承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而今,張嘯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齡,雖然他已調離鎮安劇團,但始終沒有離開他所熱愛且為之奮鬥了四十餘年的花鼓藝術,至今仍在為鎮安花鼓的保護、傳承,默默地耕耘著、奉獻著……(本文原載於2017年11月2日《商洛日報》第5版)

想和團團一起愉快的玩耍?

微信公眾號:共青團鎮安縣委

投稿郵箱:2444250283@qq.com

大家一致認為張嘯還是最佳人選。但是,大家心中都有些擔憂和顧慮,一是因為聶燾的戲份太重,目前張嘯還大病未愈;二是在此之前,由於本人的身體原因和工作需要,張嘯已調縣文化館任戲劇幹部,離開舞臺多年,現在能否順利接受、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最終,張嘯還是憑著一個藝術家良好的職業素養,克服一切困難,帶病參加並完成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通過半年時間的緊張排練,張嘯和他的“聶燾”再次以全新的面孔與觀眾見面了。

指導年輕演員排練

同年10月,大型鎮安花鼓歷史劇《聶燾》參加了“延長石油杯”第五屆陝西省藝術節演出並大獲成功,一舉奪得優秀劇碼獎金獎(是本次藝術節唯一獲得金獎的縣級劇團)、優秀組織獎以及各類單項獎等8項大獎,幾乎包攬了本次藝術節的所有獎項,其中張嘯個人就榮獲了優秀表演獎和導演獎兩項大獎,受到省、市領導、專家的接見和高度評價。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任何一項優秀傳統技藝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甚至幾十個、幾百個像張嘯一樣的擔當者和守望者。作為鎮安花鼓的傳承人,張嘯當之無愧。人們經常戲稱他“戲母子”,說他滿肚子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透過張嘯的藝術表像,我們不難看出其扎實的表演功底和深厚的藝術積累。無論從唐宋到元明,從《野豬林》到《逼上梁山》,從《牡丹亭》到《竇娥冤》,從《沙家浜》到《曹操與楊修》,從漢劇到花鼓,從秦腔到黃梅,從演戲到導戲,從台前到幕後,臺上台下,南腔北調,一末到十雜,他無所不往,無所不及,涉獵廣泛。雖說藝術的內在是相通的,但作為一名優秀的戲曲藝術工作者而言,跨地域、跨劇種、跨行當,廣泛瞭解、研究、體悟、品味、借鑒、吸納其他劇種、流派乃至行當的藝術精華,卻並非易事。然而,張嘯做到了。

張嘯參加工作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那個年代,一部接一部的紅色經典,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和波瀾壯闊的戲劇情節,特別是老一輩藝術家精湛的演技、扎實的基本功、一絲不苟的藝術態度和高尚的職業操守,影響和滋潤了成千上萬個像張嘯一樣的文藝青年和藝術從業者。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嘯的表演藝術在一天天地成長著、成熟著……

從張嘯多年的表演和導演作品中不難看出,他的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無時不在傳遞著一個程式而變通、刻板而靈動、虛幻而真實、古樸而清新、泥土而芳香、陌生而新穎的藝術感受,真正體現了“藝術無界限”的說法。也許正是他這種無界限的“折騰”,才使他在隨後的舞臺表演、人物塑造、場景鋪排、畫面呈現等方面不斷推出技高一籌、不同凡響的拿手好戲吧。

張嘯的藝術功力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先于演、精於表(演)、在於唱、強於導,台前幕後獨當一面。先于演,張嘯的舞臺表演功底深厚,演技嫺熟,經驗豐富,在他所扮演的角色中,有貧困潦倒的窮酸秀才,也有風流倜儻的少年才俊,有老成持重的鄉野後生,也有恃才傲物的狂放少年;他在古典戲中體驗過風流才俊、官吏衙齋的生活境遇,在現代戲裡留下了大學生、知識份子以及農村後生等不同人物命運的藝術身影。20世紀70年代末,他以“劉海”一舉成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劉海”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詞。之後的幾十年裡,他又相繼在《牧童與小姐》《鳳凰飛進光棍堂》《借親配》《啞女告狀》《沉重的生活進行曲》《聶燾》等多部劇碼中成功塑造了小旺、陳明珠、代春生、陳光祖、韓劍、聶燾等一系列生動、鮮活的舞臺人物形象,使觀眾拍手叫絕。總之,張嘯的舞臺表演,硬是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叫“演啥像啥”。

精於表(演),也就是行內所說的“做功”戲。鎮安花鼓也稱“二棚子”戲,屬曲牌連綴體結構,由3個不同風格且色彩各異的腔調組成,即“筒子”“八岔”“小調”。表現形式主要以“三小”戲為主,即“小生、小旦、小丑”,節奏明快,載歌載舞。有著商洛花鼓“第一生”之稱的張嘯,以表演最佳而廣為稱道。嫺熟的演技在於表(演),其做功細膩,入情入理,神形兼備,張弛有度,而最大特點莫過於人物的刻畫。每次接到劇本,他首先要做的功課就是通讀劇本,反復體會、探究劇中人與劇情發展的內在關聯及脈絡走向,尋找和發現能夠使劇中人“立起來、活起來”的每一個支撐點,從而實現“相由心生”“戲從神來”、從演員向角色蛻變的深層轉換。他善於鑽研,勤於實踐,重於細節,博采眾家之長,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原則,不斷探索舞臺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藝術奧秘。

在於唱。相對張嘯本人而言,其唱略弱於表(演),但從舞臺唱功而言,張嘯的唱腔又有著流派的特色,嗓音雖窄,但音域較寬,雖氣息稍弱,但行腔技巧卻高人一籌。如2008年,張嘯在鎮安劇團創排的大型花鼓歷史劇《聶燾》中擔任領銜主演,成功塑造了一個清代山鄉縣令的人物形象,該劇雖不像一些賣腔賣調的傳統戲,但就其“戲份”而言,其“唱”絕對重於“表”。其中有一段名為“為民造福好作難”的大段唱腔演唱難度相當大,沒有一定表演功力的演員根本無法完成,但張嘯卻拿下了,並且得到同行、觀眾和專家的高度讚揚。僅憑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其對唱腔的駕馭能力。

移除《聶燾》劇照,張嘯飾演聶燾

強於導。張嘯從事導演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歸其原因,得益於四個方面:一是其扎實的表演功底、豐富的舞臺經驗和人生閱歷;二是自覺提高文化素養,苦心鑽研導演專業知識,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踐行者;三是名師指導,言傳身教,定向培養;四是放眼國內外,縱觀名劇名家,活學活用。1986年至今20余年間,張嘯先後為鎮安劇團執導了花鼓現代戲《玉帶緣》《和尚與公主》《愛情金錢變奏曲》《倒流河》《石蘭花開》《栗鄉神韻》《聶燾》《東山愚公》《人間真情》《環保媳婦》《王老好告狀》等大、中、小型劇碼近百部,獲獎無數。有收穫必有付出,榮譽背後的辛酸苦辣又有幾人知曉。張嘯從事導演工作之初,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在“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引領下,各路“精英”蜂擁而起紛紛下海,經商搞承包、開公司、跑運輸、倒彩電,而一向被人們公認“最熱鬧”的文藝界卻在一夜之間跌入冰點,一落千丈。一時間,該走的走了,該飛地飛了,上調的上調,下海的下海,剩下的大都是老弱婦孺、雜役兵勇。也許是出於對舞臺藝術的熱愛與追求,也許是出於一個藝術家的良知,張嘯臨危受命,帶領一竿“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重拾舊業,義無反顧地守望著這塊冰封的麥田。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下,張嘯導演的作品一個接著一個地誕生了。一路走來,鮮花伴隨著荊棘,汗水和著淚水,一路心酸一路歌。

傳統戲劇是我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既是表現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世紀之初,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鎮安花鼓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任重道遠,時不我待,張嘯又一次攜手他為此付出了畢生精力的花鼓戲,上路了。他熱愛花鼓,忠於藝術,一心撲在花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多次深入基層,走訪民間花鼓老藝人,一邊搜集、整理花鼓音樂、表演、劇碼等民間原始資料,一邊積極配合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縣政協文史委編輯出版了系列文史資料《鎮安花鼓》《鎮安漁鼓》《鎮安花鼓傳承人培訓教材》等多部文史專輯和教材。多年來,他肩負著傳承人的職責和使命,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不遺餘力地為全縣專業、群眾藝術團體及相關企事業單位、學校、旅遊景區、農家樂輔導、編排節目,先後為縣劇團培養了馬雪梅、鄭以海、黃太坤、馬雲謙、唐樂、毛婭、賀傑、何芬、胡源方、陳文瑞、趙盼盼、田雙、冷文強、毛濃利、陳佩等一大批優秀中青年演員、演奏員。

梅花香自苦寒來。40餘年,張嘯先後在陝西省慶祝建國三十周年文藝匯演、全省文藝匯演、陝西省“鐘樓杯”地方戲大獎賽、陝西省首屆藝術節、“延長石油杯”第五屆陝西省藝術節等重大演出活動中多次榮獲戲劇大獎,市、縣以及行業性演出更是獲獎無數,其中,大型花鼓歷史劇《聶燾》於2014年榮獲陝西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40餘年的舞臺生涯,不僅成就了張嘯絢麗多彩的藝術人生,更為鎮安花鼓藝術的蓬勃發展開創了輝煌的未來。

傳承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而今,張嘯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齡,雖然他已調離鎮安劇團,但始終沒有離開他所熱愛且為之奮鬥了四十餘年的花鼓藝術,至今仍在為鎮安花鼓的保護、傳承,默默地耕耘著、奉獻著……(本文原載於2017年11月2日《商洛日報》第5版)

想和團團一起愉快的玩耍?

微信公眾號:共青團鎮安縣委

投稿郵箱:2444250283@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