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19萬字“文史雙巨著”《左傳》,濃縮成精華就這10句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 原名為《左氏春秋》。 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舊時相傳, 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

《左傳》實際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 它記事起自魯隱西元年(前722年), 到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 它以《春秋》為本, 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

1、居安思危, 思則有備, 有備無患。

【譯文】處於安樂的環境中要保持警惕, 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險, 想到了就有防備, 有了準備, 就會免遭禍患。

【解讀】要時刻提高警惕, 保持清醒頭腦, 預料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提前周密慎思, 做好充分的防範準備。 思想上有了憂患意識, 真正到了危險時刻, 就可能化險為夷, 避免各種不幸的禍患發生。 《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也。 ”沒有憂患意識, 人往往就在安逸享樂中走向沉淪。

2、苟信不繼, 盟無益也。

【譯文】如果信用跟不上, 結盟也無益的。

【解讀】西元前700年, 魯桓公想調解宋國與鄭國的關係, 互相講和。 這年秋天, 魯桓公與宋公在句瀆之丘結盟。 由於不知道宋國是否真想講和, 所以又在虛地會見。 冬天, 又在龜地會見。 雖然頻繁地會盟, 宋公還是拒絕講和。 魯桓公便與鄭厲公在武城會盟, 率兵攻宋, 討伐宋國不守信用。 《左傳》借君子之口, 對各國之間頻繁會盟, 發表了上述看法。 強調遵守信用的重要性。

3、多行不義, 必自斃。

【譯文】多做不義的事情, 必定自我滅亡。

【解讀】常說“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 時候未到。 ”意在告誡人們, 為人處世要有規矩, 符合道德準則, 不能目無原則, 膽大妄為, 肆無忌憚, 破壞社會秩序, 與社會道德規範背道而馳, 必然會走上玩火者必自焚的道路。 《周易》就警告人們:“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

4、慎始而敬終, 終以不困。

【譯文】謹慎開始並且不怠慢結果, 結局就不會困窘。

【解讀】告誡人們做事要從始至終小心謹慎、始終如一, 才會成就事業, 取得圓滿勝利。 就如我們常說的“行百里者半九十”, 一百里路走了九十裡, 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越接近成功,越不能鬆懈,只有堅持到底,才能有最後的勝利。但很多人往往是“功敗垂成”,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5、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

【譯文】君子能深謀遠慮,小人的目光只放在眼前。

【解讀】提醒人們應深思遠謀,志向高遠,自強不息,不可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利益。范蠡與文種共同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功成之後,范蠡明瞭勾踐為人,果斷捨棄身外之物,選擇急流勇退,泛舟五湖,從容灑脫。而大夫文種不聽範蠡勸告,貪戀權位,對越王勾踐的殘忍與胸懷認識不足,最後落得賜劍自刎的下場。

6、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譯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決定自己怎樣處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從而決定該怎樣行動。

【解讀】每個人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首先要充分考慮自己的道德涵養程度和為人處世的態度,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以此來確定自己應處的位置,決定行事方針和方法。“不能縮頭者,且休縮頭;可以放手者,便須放手。”一個人立身處世,要學會審時度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如邵雍所說:“知行知止唯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7、修己而不責人。

【譯文】努力修養自己的品德,對別人則不求全責備。

【解讀】“吾日三省乎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先不斷完善自己道德修養,才能像《大學》中所說的:“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善於發現別人優點,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責備。要有一顆愛護關心他人之心,幫助他人,如此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8、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譯文】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露出來受寒。

【解讀】在遇到相依而存的事情時,首先要有理智的態度和冷靜客觀的思想,客觀分析,反復思忖,權衡利弊,考慮因果,將決策失誤減到最低。三國鼎立,曹魏勢大,吳蜀如唇齒相依,若不聯合,勢難生存。所以諸葛亮未出茅廬,即把聯合抗曹作為他為劉備制定的基本國策。有了吳蜀的聯盟,諸葛亮才可以放手南征、七擒孟獲,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而無後顧之憂。

9、能敬無災。

【譯文】能夠恭敬,便沒有災禍。

【解讀】西元前539年,小邾穆公到魯國朝見。魯季武子不想用諸侯之禮接待他。穆叔表示反對,說了“能敬無災”的話。他認為邾國來朝,是沒有忘記我國的友好,恭恭敬敬地迎接他,還怕他有三心二意。如果降低一個友好國家的接待規格,怎能迎來更多友好的國家呢?在生活中同樣如此,你敬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自以為是而瞧不起人家,人家也瞧不起你。這樣就會引起各種矛盾而帶來禍害。

10、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譯文】最高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解讀】這裡說的“三不朽”實即人應該怎樣生活才最有意義或價值的問題。在這三個方面只要有一方面有出類拔萃、傳之久遠的業績,則可稱之為不朽之人。曾國藩被稱為完人,因為他在這三個方面均有突出貢獻:曾氏的德行被廣泛讚美;他的“事功”是撲滅太平天國起義,也被清政府所肯定;他的著述有一千余萬言的《曾國藩全集》。

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越接近成功,越不能鬆懈,只有堅持到底,才能有最後的勝利。但很多人往往是“功敗垂成”,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5、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

【譯文】君子能深謀遠慮,小人的目光只放在眼前。

【解讀】提醒人們應深思遠謀,志向高遠,自強不息,不可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利益。范蠡與文種共同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功成之後,范蠡明瞭勾踐為人,果斷捨棄身外之物,選擇急流勇退,泛舟五湖,從容灑脫。而大夫文種不聽範蠡勸告,貪戀權位,對越王勾踐的殘忍與胸懷認識不足,最後落得賜劍自刎的下場。

6、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譯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決定自己怎樣處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從而決定該怎樣行動。

【解讀】每個人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首先要充分考慮自己的道德涵養程度和為人處世的態度,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以此來確定自己應處的位置,決定行事方針和方法。“不能縮頭者,且休縮頭;可以放手者,便須放手。”一個人立身處世,要學會審時度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如邵雍所說:“知行知止唯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7、修己而不責人。

【譯文】努力修養自己的品德,對別人則不求全責備。

【解讀】“吾日三省乎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先不斷完善自己道德修養,才能像《大學》中所說的:“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善於發現別人優點,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責備。要有一顆愛護關心他人之心,幫助他人,如此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8、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譯文】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露出來受寒。

【解讀】在遇到相依而存的事情時,首先要有理智的態度和冷靜客觀的思想,客觀分析,反復思忖,權衡利弊,考慮因果,將決策失誤減到最低。三國鼎立,曹魏勢大,吳蜀如唇齒相依,若不聯合,勢難生存。所以諸葛亮未出茅廬,即把聯合抗曹作為他為劉備制定的基本國策。有了吳蜀的聯盟,諸葛亮才可以放手南征、七擒孟獲,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而無後顧之憂。

9、能敬無災。

【譯文】能夠恭敬,便沒有災禍。

【解讀】西元前539年,小邾穆公到魯國朝見。魯季武子不想用諸侯之禮接待他。穆叔表示反對,說了“能敬無災”的話。他認為邾國來朝,是沒有忘記我國的友好,恭恭敬敬地迎接他,還怕他有三心二意。如果降低一個友好國家的接待規格,怎能迎來更多友好的國家呢?在生活中同樣如此,你敬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自以為是而瞧不起人家,人家也瞧不起你。這樣就會引起各種矛盾而帶來禍害。

10、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譯文】最高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解讀】這裡說的“三不朽”實即人應該怎樣生活才最有意義或價值的問題。在這三個方面只要有一方面有出類拔萃、傳之久遠的業績,則可稱之為不朽之人。曾國藩被稱為完人,因為他在這三個方面均有突出貢獻:曾氏的德行被廣泛讚美;他的“事功”是撲滅太平天國起義,也被清政府所肯定;他的著述有一千余萬言的《曾國藩全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