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西王母的傳說

西王母傳說在戰國至西漢時期就已成型。 《山海經》、《爾雅》、《史記》、《大戴禮記》等古籍中對西王母都有記載, 其中以《山海經》所載最為詳細。 早期西王母的形象很顛覆, 是個半人半獸的模樣:“西王母其狀如人, 豹尾虎齒而善嘯, 蓬發戴勝”。 居於西方的昆侖山上, 司“天之厲與五殘”, 負責掌管天上那些不祥的妖星。

東漢玉勝

“勝”是一種發飾, 其形狀一般呈工字或兩個重疊的方形, 固定在簪首。

到了西漢中晚期, 西王母形象已經從早期的圖騰形象演變為一位受到普遍祭祀與崇拜的神靈, 又隨著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思想廣泛傳播。 可靠史籍記載的西王母崇拜最早見於《漢書》, 伴隨著西漢末年哀帝時期大規模流民運動“傳西王母籌”的形式出現。

新莽—東漢早期神獸紋銅鏡上的西王母形象

《漢書·哀帝紀》:“(建平)四年春, 大旱, 關東民傳行西王母籌, 經歷郡國, 西入關至京師, 民又會聚祠西王母, 或夜持火上屋, 擊鼓號呼相驚恐。 ”說明在西漢末年, 對西王母的信仰在民間已經相當普遍。 也為東漢時期西王母信仰進入上層社會並迅速佔據漢代人精神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廣泛的基礎。

東漢 西王母畫像磚 拓片

東漢 西王母紋飾 青銅神樹(俗謂搖錢樹)殘片

到魏晉南北朝時, 西王母和周穆王西征(《穆天子傳》)、漢武帝西巡(《漢武帝故事》)的故事結合起來, 於是西王母的形象變成了一個雍容平和、能唱歌謠、熟諳世情、容貌絕世的女神。

明清以後, 王母娘娘在民間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影響遍及整個中國。 明清兩代, 寶卷與念卷成為民間宗教藉以表達其宗教思想、參與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 與西王母有關的神話、信仰等文化資源, 被民間教派融匯于宗教寶卷之中。 與以往不同的是, 這一時期的西王母形象和信仰發生了較大的分化, 西王母的神格和信仰在宗教寶卷中得到空前的提升, 從而形成了有關西王母的新的形象與信仰。

在《護國威靈西王母寶卷》、《瑤池金母金丹懺》、《王母消劫救世真經》等寶卷中,西王母仍舊有明顯的道教神仙色彩,但是民間宗教教派在把西王母這位千年來在民眾信仰中舉足輕重的神靈引入民間宗教中時,把西王母的神格進一步放大,變形成為一位至上神,集創世和救世為一體。另外,在民間信仰中,西王母的形象進一步世俗化、人格化,明清小說開始對西王母加以“人間皇后”的想像,西王母成為民間信仰中一位慈母般的女神。

西王母信仰之所以經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在於她融入道教文化後擁有的“長生不老”、“送子”等神職。中華民族自古重視生命的延續與存在,長生不老、子孫後代的興旺、人生的太平是廣大民眾最基本的願望。西王母信仰則極大地迎合了崇拜者長壽、傳宗接代等願望,因此受到普通民眾的推崇與喜愛。

在《護國威靈西王母寶卷》、《瑤池金母金丹懺》、《王母消劫救世真經》等寶卷中,西王母仍舊有明顯的道教神仙色彩,但是民間宗教教派在把西王母這位千年來在民眾信仰中舉足輕重的神靈引入民間宗教中時,把西王母的神格進一步放大,變形成為一位至上神,集創世和救世為一體。另外,在民間信仰中,西王母的形象進一步世俗化、人格化,明清小說開始對西王母加以“人間皇后”的想像,西王母成為民間信仰中一位慈母般的女神。

西王母信仰之所以經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在於她融入道教文化後擁有的“長生不老”、“送子”等神職。中華民族自古重視生命的延續與存在,長生不老、子孫後代的興旺、人生的太平是廣大民眾最基本的願望。西王母信仰則極大地迎合了崇拜者長壽、傳宗接代等願望,因此受到普通民眾的推崇與喜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