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趨勢觀察」存款去哪兒了?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作者系國泰君安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

2017年以來,

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感受到吸收存款比之前更難了。 那麼, 是什麼原因促使了這一現狀, 而存款又到底去哪兒了?

我們知道, M2(廣義貨幣)中的大部分是存款, 外加一小部分M0(流通中的現金)。 M2中的存款包括一般存款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圖1 )。 日常所謂的“拉存款”, 其實是指一般存款, 而非銀行存款一般由同業業務部門負責。 另外, 在業務實踐中會常常有一些特殊情況, 比如保險公司存款是非銀行存款, 但在考核、監管的角度, 往往按照一般存款來進行處理。 因此, 本報告將簡化處理, 將M2中的一般存款作為主要的研究物件。

圖1 貨幣的構成

製圖| 葛辛晶

存款到底有多緊張?

通過瞭解全行業的存款增長資料, 大家便可知曉2017年具體的存款形勢。

第一, 存款同比增速。 以兩個口徑的存款同比增速為例。

首先是全部存款, 即一般存款加上非銀行存款, 也就是M2-M0(圖2)。 自2011年宏觀調控以來, 存款增速一直處於下行態勢。 這主要是中國人民銀行的有意為之, 因為貨幣供應量是中國人民銀行最重要的貨幣政策中間目標之一。

2015年由於貨幣寬鬆政策, 存款增速在短期內上行, 然後又繼續下行, 同時國內“去杠杆化”也在持續進行, 直至2017年下半年, 存款增速跌破10%以下。 這是業內“存款難”現狀的根本原因——整個鍋裡的米少了, 但還是有許多人要吃飯。

圖2 2011年1月-2017年9月全部存款的增速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其次, 如果更換口徑, 只統計一般存款, 則另有意味(圖3)。 一般存款與全部存款增速情況相似, 區別在於一般存款的同比增速在2015年上半年非常低, 一度低至7%以下, 然後開始反彈, 直至2017年增速再次回落, 但尚未構成新低。

圖3 2011年1月-2017年9月一般存款的增速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 製圖/王劍

總之, 存款增速的下行態勢, 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都會在低位元徘徊, 這幾乎已成定局。

第二, 存款當年的累計增量。 由於銀行“拉存款”的任務, 一般是按“增量”來下達的, 因此, 可以參照存款在本年較上年末的累計增量的資料(圖4)。

截至2017年9月, 一般存款新增9.3萬億元, 全部存款新增10.3萬億元。 而去年9月, 兩者分別新增12.5萬億元、12.2萬億元。 很顯然, 不管是一般存款還是全部存款, 今年資料較去年資料都有所下降, 因此, 存款的壓力大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各位銀行業務員年初領到了不低於去年的存款增量指標, 那麼行業內鐵定有人要無法完成任務指標了。

圖4 2016年1-9月與2017年1-9月存款增量對比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接下來,再來觀察2014-2015年的情況(圖5)。2014年,一般存款全年新增量僅為8.2萬億元,非銀行存款全年新增3.8萬億元。2015年,一般存款全年新增11.7萬億元,但是非銀行存款在年底壓縮的情況下,仍激增4.4萬億元,並且非銀行存款在前7個月內,增長迅速,激增6.1萬億元。背後的原因,依舊是上文提及的資管的大發展,使得一般存款被分流。

圖5 2011-2017年9月存款增量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因此,今年乃至明年,全行業依舊會處於存款增量變小的形式中。通俗的說,就是鍋裡米少了,卻還是有許多人要吃飯,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更多人在吃飯,因為新銀行和新網點仍在繼續發展,所以最後導致大家只能拼搶得更凶,而存款荒也只能繼續存在。

存款被誰“搶”走了?

今年存款增速(增量)有所下降,導致大家拼搶存款更為激烈。那麼先來瞭解一下大家拼搶的結局如何。

首先是存款在各類銀行之間的分佈情況。為了統一口徑,此處的存款資料全部使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中的資料,該口徑與上文M2存款類別的口徑略有差異,但在M2口徑中並沒有找到最新四大銀行的資料。銀行分類以該表分類為准,主要有大型銀行,即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以及中小型銀行兩大類。

根據該表資料,2017年以來,大型銀行的存款占比,即大型銀行存款占全行業存款比例,也就是市占率,開始見底回升,9月末存款占比為53.37%(圖6)。而在過去幾年中,存款占比雖有小幅波動,但大方向仍是長期向下,中小型銀行在“搶食”大型銀行的“存款蛋糕”。而今年以來,這一勢頭卻被扭轉。

圖6 2015年1月-2017年9月大型銀行的存款占比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同時,再細分為個人、單位(對公)存款口徑後,筆者又有不同的發現(圖7)。大型銀行的單位存款占比在今年以來有顯著回升,已形成明顯的拐點。而個人存款方面,9月末資料略微有所改觀,但無明顯改善,大型銀行依然處於守勢狀態(圖8)。

圖7 大型銀行單位存款占比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圖8 大型銀行個人存款占比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所以,筆者將上述現象總結為:一是在全行業存款增速(增量)下降的背景下,大型銀行的存款市占率卻上升,“搶到”更多的存款增量。二是大型銀行在爭奪對公存款方面,表現較為突出,但在個人存款方面表現不如前者。

上述這些情況,在某些大型銀行的調研中便可以知曉。而我們在後續階段仍需要保持研究,為何今年以來,大型銀行在突然間就“搶到了”諸多的對公存款。

“搶”存款秘笈是什麼?

首先,先來回顧今年的行業背景。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整體流動性偏緊。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還實施了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對各類銀行資產的規模擴張給予遏制。另一方面,銀監會於2017年3月底開始啟動一系列監管檢查,遏制銀行各種監管套利的業務模式,原先投放非標等存在監管套利嫌疑的業務,開始顯著收縮。基於此背景下,對公存款的優勢開始向大型銀行傾斜。

其次,從兩個步驟出發。一是存款的派生來源,二是存款派生後,被存款人不斷轉移的支付,最終存款會停留在誰在帳戶上。

如今,整個監管環境有變,同業投資量收縮,存款由信貸業務派生的比例有所上升,那麼,擁有更多企業基本戶的大型銀行,就有明顯的受益(圖9)。

如果再將其進行細分便可發現,今年的信貸以對公中長期業務和個人中長期業務為主,前者主要是一些基建專案,後者主要是一些按揭貸款。所以,存款的走向自然是先去基建上游供應商和賣房人的賬上,包括一手房開發商和二手房房東。

圖9 當期新增M2中信貸、同業的來源占比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因此,第二個步驟的結論與先前闡述的一致,存款會落到基本戶更多的銀行,也就是大型銀行下。

研究得出的最終結果是?

在M2派生管道回歸為信貸的背景下,爭取基本戶成為了銀行“拉存款”的利器。但這事,顯然不是一兩天能做到的,而是長期為客戶提供各種產品與服務,最終積累下來的結果。在基本戶方面,大型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的優勢最為明顯。大型銀行擁有全國性優勢,而在地區內,城商行、農商行也有著一定的優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國性股份銀行的基本戶底子最薄,存款壓力最為巨大,尤其在前幾年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在耕耘基本戶上的銀行,未來還將面臨存款的慘烈競爭。

更讓中小型銀行雪上加霜的是,在過去幾年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中,特別是近一、兩年來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使得中小型企業數量明顯收縮,過剩的產能受到淘汰。比如,從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數量上看,2016年大、中、小型企業數量分別為9631家、52681家、316287家,分別比2015年度減少2家、1389家、3158家,而這些中小型企業原本是中小型銀行的目標客戶群體。

編輯 | 葛辛晶

圖4 2016年1-9月與2017年1-9月存款增量對比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接下來,再來觀察2014-2015年的情況(圖5)。2014年,一般存款全年新增量僅為8.2萬億元,非銀行存款全年新增3.8萬億元。2015年,一般存款全年新增11.7萬億元,但是非銀行存款在年底壓縮的情況下,仍激增4.4萬億元,並且非銀行存款在前7個月內,增長迅速,激增6.1萬億元。背後的原因,依舊是上文提及的資管的大發展,使得一般存款被分流。

圖5 2011-2017年9月存款增量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因此,今年乃至明年,全行業依舊會處於存款增量變小的形式中。通俗的說,就是鍋裡米少了,卻還是有許多人要吃飯,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更多人在吃飯,因為新銀行和新網點仍在繼續發展,所以最後導致大家只能拼搶得更凶,而存款荒也只能繼續存在。

存款被誰“搶”走了?

今年存款增速(增量)有所下降,導致大家拼搶存款更為激烈。那麼先來瞭解一下大家拼搶的結局如何。

首先是存款在各類銀行之間的分佈情況。為了統一口徑,此處的存款資料全部使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中的資料,該口徑與上文M2存款類別的口徑略有差異,但在M2口徑中並沒有找到最新四大銀行的資料。銀行分類以該表分類為准,主要有大型銀行,即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以及中小型銀行兩大類。

根據該表資料,2017年以來,大型銀行的存款占比,即大型銀行存款占全行業存款比例,也就是市占率,開始見底回升,9月末存款占比為53.37%(圖6)。而在過去幾年中,存款占比雖有小幅波動,但大方向仍是長期向下,中小型銀行在“搶食”大型銀行的“存款蛋糕”。而今年以來,這一勢頭卻被扭轉。

圖6 2015年1月-2017年9月大型銀行的存款占比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同時,再細分為個人、單位(對公)存款口徑後,筆者又有不同的發現(圖7)。大型銀行的單位存款占比在今年以來有顯著回升,已形成明顯的拐點。而個人存款方面,9月末資料略微有所改觀,但無明顯改善,大型銀行依然處於守勢狀態(圖8)。

圖7 大型銀行單位存款占比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圖8 大型銀行個人存款占比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所以,筆者將上述現象總結為:一是在全行業存款增速(增量)下降的背景下,大型銀行的存款市占率卻上升,“搶到”更多的存款增量。二是大型銀行在爭奪對公存款方面,表現較為突出,但在個人存款方面表現不如前者。

上述這些情況,在某些大型銀行的調研中便可以知曉。而我們在後續階段仍需要保持研究,為何今年以來,大型銀行在突然間就“搶到了”諸多的對公存款。

“搶”存款秘笈是什麼?

首先,先來回顧今年的行業背景。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整體流動性偏緊。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還實施了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對各類銀行資產的規模擴張給予遏制。另一方面,銀監會於2017年3月底開始啟動一系列監管檢查,遏制銀行各種監管套利的業務模式,原先投放非標等存在監管套利嫌疑的業務,開始顯著收縮。基於此背景下,對公存款的優勢開始向大型銀行傾斜。

其次,從兩個步驟出發。一是存款的派生來源,二是存款派生後,被存款人不斷轉移的支付,最終存款會停留在誰在帳戶上。

如今,整個監管環境有變,同業投資量收縮,存款由信貸業務派生的比例有所上升,那麼,擁有更多企業基本戶的大型銀行,就有明顯的受益(圖9)。

如果再將其進行細分便可發現,今年的信貸以對公中長期業務和個人中長期業務為主,前者主要是一些基建專案,後者主要是一些按揭貸款。所以,存款的走向自然是先去基建上游供應商和賣房人的賬上,包括一手房開發商和二手房房東。

圖9 當期新增M2中信貸、同業的來源占比情況

來源 | 中國人民銀行製圖 | 王劍

因此,第二個步驟的結論與先前闡述的一致,存款會落到基本戶更多的銀行,也就是大型銀行下。

研究得出的最終結果是?

在M2派生管道回歸為信貸的背景下,爭取基本戶成為了銀行“拉存款”的利器。但這事,顯然不是一兩天能做到的,而是長期為客戶提供各種產品與服務,最終積累下來的結果。在基本戶方面,大型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的優勢最為明顯。大型銀行擁有全國性優勢,而在地區內,城商行、農商行也有著一定的優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國性股份銀行的基本戶底子最薄,存款壓力最為巨大,尤其在前幾年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在耕耘基本戶上的銀行,未來還將面臨存款的慘烈競爭。

更讓中小型銀行雪上加霜的是,在過去幾年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中,特別是近一、兩年來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使得中小型企業數量明顯收縮,過剩的產能受到淘汰。比如,從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數量上看,2016年大、中、小型企業數量分別為9631家、52681家、316287家,分別比2015年度減少2家、1389家、3158家,而這些中小型企業原本是中小型銀行的目標客戶群體。

編輯 | 葛辛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