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他是硬漢、荷爾蒙代言人,最佳演員,最佳導演姜文

不委於世、

不負於名。

非常規姜文

他是硬漢, 爺們、荷爾蒙代言人,

他被評為最佳演員, 最佳導演、

他還被稱為中國耗片率最高、最任性的導演,

他更被認為是自戀狂、大男子主義。

人們說有他的地方

“那就是皇帝來了,

在場的男人都成了隨從,

女人都變成了妃子。 ”

無數個人想定義他

可他卻說:

那只是你們眼中的我。

剛剛以硬漢形象,

作為好萊塢大片主要角色之一、

風風火火闖蕩完銀河系的姜文,

最近又被炮轟了。

因為習慣性不按記者的提問套路走、

習慣性按照自己所思所想

談了談關於美國電影以及IP的一些看法:

“人家有的東西, 不一定中國非得有。 ”

被斷章取義後,

他又一次被人說狂傲, 自戀。

他的“航母論”又一次成為眾矢之的,

一如既往, 他不回應, 也不解釋,

向來不被人左右的他,

個人意志很強大。

對於此次參演,

聲稱沒看過星球大戰的他說最大理由是:

因為兒子喜歡!

作為娛樂圈一個“非常規”存在的姜文,

也很少參加節目,

可是每次一出現的不按常理出牌,

總會引起輿論騷動。

比如他不先作答,

反而“調侃”記者:

“我看你的樣子挺善良的,

但是你的問題卻是個糊塗問題。 ”

比如先對所有記者發問:

“困不困啊你們?”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兒,

媒體面對姜文,

總會自嘲般地使用“再一次懟記者”,

卻用“真誠”二字形容姜文。

記者們個個火眼金睛,

他們知道姜文當然不是以“與人作對”為樂,

相反他的真誠,

一方面體現在電影,

另一方面體現在感情。

《陽光燦爛的日子》海報(資料圖)

更奇特的是為電影而生的他,

今年54歲卻只拍了五部褒貶不一,

破具爭議的電影。

可他卻怡然自得:

如果你沒有表達的東西,

老用電影去表達其實言之無物的東西,

對你、對看電影的人、對膠片都是浪費。

但誰也無法否認,

他是一個我們誰都無法不正視的人物。

《鬼子來了》

1963年出生于唐山的姜文,

童年時代幾乎是陷在電影裡了的。

6歲前,在唐山姥姥家,

姜文常常跟著大人趕夜路去看電影,

仿佛節日一樣。

6歲後,跟隨爸爸支左到貴陽,

看放映員對著牆倒片,

在那裡,姜文發現了電影的神奇:

電影能像電視這麼小,

還能像螢幕那麼大!

從此他在自己的蚊帳裡用手電筒,

對著親手剪的紙人,編故事,

演電影,說臺詞,

還無師自通的跟電影學做沙盤、做地圖,

那個時候他所有的遊戲,

都和電影有關。

沉迷於此的他,

因此上了中央戲劇學院 ,

從此走上了電影之路。

可是天生不喜歡循規蹈矩的他,

對於每一個角色的塑造有著自己的想法,

在他腦洞大開,深入研究下,

他塑造出了說方言的大太監李蓮英,

被下放勞改掃地卻依舊能跳出華爾滋的秦癲子……

24歲的他,因此獲得了最佳演員獎。

《芙蓉鎮》

1991年,

已成功塑造了末代皇帝溥儀、

紅高粱裡的爺爺等許多經典電影角色的姜文,

有了更多表達自己的欲望。

但他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

直到28歲那一年他遇到了王朔的《動物兇猛》,

那一刻像針管紮進了皮膚,

血“嗞”地一下從他身體裡冒了出來,

他仿佛聞到了青春的味道,

聽到了青春的音樂。

他自覺不自覺開始把小說翻譯成電影,

把文字變成畫面。

《紅高粱》

不知道怎麼寫劇本的他,

把自己一個人關在西壩河六平米的小屋裡,

憑著這種感覺嘩嘩在那裡寫,

結果把6萬字的小說改成了

9萬字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

可寫好了劇本的姜文,

卻不知道如何拍這部讓自己熱血沸騰的電影。

恰巧1992年3月姜文前往美國考察訪問,

他去拜見了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姜文給他講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故事,

也表達了對初當導演及故事把握的一些擔心,

斯科塞斯毫不猶豫地鼓勵他:“Just do it”。

更令姜文意外的是,回國後,

他收到了馬丁•斯科塞斯寄來的

《計程車司機》的分場大綱及許多片場手記,

這成了照進《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第一抹陽光。

《陽光燦爛的日子》

就這樣,

沒有經驗的姜文開始了自己的導演之路。

因為特別注重捕捉現場的即興靈感。

他的影片素材總共拍了25萬英尺,

創下了中國導演耗片比最高的記錄。

可他卻說:真的沒想破這個紀錄。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覺得電影就應該這樣拍。

《陽光燦爛的日子》

為了讓演員儘快進入到,

那個年代和各自的角色,

姜文對他們進行了封閉式的“醃制”訓練,

讓所有演員穿上軍裝,

住進部隊營房,

切斷了一切的對外聯繫,

每天讀誦毛主席語錄、詩詞,聽紅色歌曲。

他鼓勵沒有表演經驗的夏雨要“目中無人”,

他說:你只有目中無人,

才可以把角色演好。

你太懂事,反而演不好。

《陽光燦爛的日子》

沒有經驗,

但堅信“藝術創作是

為了讓人能夠更清晰的感覺到內心世界”

的姜文不迷信任何規則。

除了注重現場的即興靈感外,

連演員選擇都不按常規出路。

在他的第一部電影裡,

他大膽用了沒有表演經驗的夏雨擔當主角,

還挖掘了沒有表演經驗的體育運動員出身的

陶虹、左小青,業餘玩票性質的王朔、馮小剛加盟,

只因他們身上有他要的感覺。

他說: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好演員。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夏雨、陶虹、左小青都是首次觸電

結果證明他的感覺是對的,

這些非專業人士塑造了馬小軍、餘北蓓、胡老師等,

至今都算經典的角色。

不僅如此,

連剪輯,配樂都大膽運用了

從未用過的後現代剪輯手法。

《陽光燦爛的日子》

就這樣,這部包含了激情、幻想,

講述一個男孩到男人蛻變過程的非常規電影

成了中國唯一一部青春史詩。

1994年9月9日,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威尼斯首映。

在一片讚揚聲中初次觸電的主演夏雨擒得影帝。

首次觸電的夏雨成了威尼斯最年輕的影帝

一年之後,

這部少有的文革青春電影

又席捲了國內市場:

5000萬元的票房紀錄,

保持了國產電影票房冠軍位置近十年之久。

媒體盛讚

“這是第一次突破獲獎電影

叫好不叫座的魔咒的電影。”

《時代週刊》把它評為

“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電影”之首。

《陽光燦爛的日子》

2013年,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威尼斯首映十九年之後,

這部電影被重新修復,

入選電影節“大師經典”單元。

十九個夏天過去,

縱使當年青蔥少年馬小軍,

如今也為人夫為人父了,

但他的青春故事,

仍舊安撫著一代又一代少年躁動的心。

《陽光燦爛的日子》

可他的電影,

從未試圖去迎合任何時代、

任何主流文化與觀念。

他常表達電影觀是,

“電影是為了表現生活,

不是要去教人們怎樣生活的。”

可是關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媒體和影評人更熱衷於符號化地去解讀它,

一個常被提起的話題是涉嫌修改了集體記憶,

美化了特殊年代。

《陽光燦爛的日子》

在一次上海放映交流結束後有個小女孩,

跑到後臺堵在門口,問姜文:

“(文革)那段年代,

那麼多人都不幸福,

你的記憶裡為什麼這麼快樂?”

姜文看著她,緩緩地說:

“我看得出,

你現在也很快樂,

可能等你長大了再回頭看,

你才知道你現在是多麼快樂,

但又生活在一個多麼糟糕的年代裡。”

小姑娘心滿意足,

又似懂非懂。

《陽光燦爛的日子》

這種不按常規出牌的習慣,

在他後期的每一部電影裡都有體現,

從演員到拍攝,

從配樂到角度……

《鬼子來了》

不迷信權威,

不按常規出牌,

從另一個角度反映戰爭殘酷的《鬼子來了》;

在文革動盪年代卻製造了,

獨屬於自己精神夢境的《太陽照常升起》;

站著掙錢,躺著罵人的《讓子彈飛》;

首次通過一個荒誕故事,

透漏愛情觀的《一步之遙》……

《一步之遙》

除此之外,

堅信電影要好看,

有趣的姜文,

不允許平庸和重複。

一出手就要讓人看到他的格局,

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有不一樣的氣質。

《太陽照常升起》裡哐當當穿過的蒸汽火車,

《讓子彈飛》裡的馬拉列車,

《一步之遙》裡被佈置成了金色沙灘的火車,

同樣是拍火車,

姜文每次都拍出了不同的想像力。

《陽光燦爛的日子》

20年,5部電影。

很多人質疑姜文的拍片速度是不是太慢了?

可姜文卻說:我沒覺得自己慢,

也許是別人太快了。

這樣的較真不論是拍電影,

還是做演員都是如此。

他曾很早購買了作家葉彌

《小女人》的拍攝版權,

可是因為一直沒有想透徹,

寧願放著不拍。

在拍攝《鬼子來了》的時候,

姜文房間裡三四個書架上都是歷史書籍,

拍攝溥儀的時候,

弟弟姜武老抱怨他“吃飯睡覺都是說溥儀”,

為了一句好臺詞,

《一步之遙》他請了包括王朔,廖一梅

在內的9個知名編劇。

《太陽照常升起》

除了用功,認真,

作為有名的“燒錢”導演,

為了達到他理想中的畫面標準,

他重新粉刷過整條煙囪、

鋪過鐵軌、種過鮮花,

為了一場戲耗掉過11萬尺的膠片。

可是很多時候,

他所精雕細琢的細節,

並非能讓每一位觀眾都注意到。

有人曾形容,

姜文的電影是“錦衣夜行”。

《太陽照常升起》

但姜文並不覺得不因該。

於他來說:

電影首先要自己滿意,

才能讓觀眾滿意。

任何東西,

都不是可以讓畫面不美,

或者品質降低的理由。

他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太陽照常升起》等許多電影,

都曾遭遇過資金危機,

甚至於變賣私人資產。

可他都沒有因此敷衍了事,

關於電影,

他是出了名的認真。

許多投資人說,

姜文是唯一一個老闆要聽導演話的導演。

《太陽照常升起》

所以他會直言不諱的批評有些導演抱怨資金,

演員片酬高造成片子品質不高的行為是不厚道。

他說:片子既然成了,

就說明作為導演你是認同了。

既然請了演員,

就不應該再抱怨人家片酬高。

如果覺得演員片酬高,

你可以不請。

《太陽照常升起》

2015年是姜文導演生涯20周年,

姜文席開33桌宴請朋友,席間,

回憶起自己拍電影時曾遇到的各種不堪和挫折——

“拍攝《太陽照常升起》拍到一半,

錢就花沒了,不是全花了,

而是只到了1/3錢,還有2/3壓根沒來。

當時到處都找不到錢……”

而同樣的不堪在《陽光燦爛的日子》

等其他片子裡也遭遇過。

對於曾經雪中送炭的朋友,

姜文彎下腰,

鞠了一個標準90度的躬。

“人一定要記得別人的好。”

而他也不只是說說而已,

在好友劉曉慶坐牢期間,

是他一次次出手相助。

對人真誠,做事執著,

某種程度上,

是這種赤誠以對,肝膽相照,

成就了姜文在電影圈的人脈和威望。

他曾對馮小剛說:

電影應該是酒,

哪怕只有一口,

但它得是酒。

因為這股赤誠和潛心釀好酒的勁,

常被人認為“霸氣外露,

不好相處”的姜文

在他需要的時候,

總能凝聚一大批他想要的人:

洪晃為他破了不演電影的毒誓,

那英不容置疑進了他的劇組,

向來清高的女編劇廖一梅,

獨獨為他破了封筆的例……

《一步之遙》洪晃貴氣逼人

作家葉彌因為感動于姜文對《小女人》的較真,

在他第二次要購買她的小說版權時,

她將《天鵝絨》免費送給了姜文。

文章稱,

他參演《一步之遙》,

是因為他對姜文的個人崇拜。

王志文說:

上姜文的戲,

是“撿到一個便宜。

王朔說:

他身上有股勁兒,

讓很多認識他的人願意為他做點事。

昆汀·塔倫蒂諾 說:

他很酷,

而且是一直很酷,

甚至超出我的預期,

姜文是中國最好的導演。

而在與他合作的過程中,

人們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他的認真和細心。

舒淇說,他是一個害羞,

但很好合作的演員。

編劇廖一梅稱,

要說姜文霸道真談不上,

姜文跟人說話都有點兒討好的意思,

生怕別人不舒服。

做過演員,

有過導演經歷的姜文,

也評價自己變柔軟了:

“我在拍戲的時候,很少發脾氣,

你看他們剪的片花裡還真是這樣,

發完脾氣道歉也挺尷尬的,

人家是可以原諒你,

但是人家是受到傷害了吧。”

而被媒體常常報導的懟記者,

回到原始的語境,

你會發覺,很多時候,

他不過是實話實說,

比如有記者問他電影戲劇張力的問題,

他反問記者,

什麼是戲劇張力?

比如剛剛發生的,

記者問他和好萊塢團隊合作,

有什麼收穫?

他反問:為什麼一定要跟他們學?

這種反問很多時候,

常常會被媒體擴大解讀為對抗。

在《太陽照常升起》,第一次展示了赤腳的美

除此之外,

姜文最遭人指責的是大男子主義,

把女性當作性物件。

可姜文並不覺得這有什麼錯,

他甚至一臉真誠的問記者:

你們女人不也把男人當作性物件麼?

瘋媽的理直氣壯

劉索拉稱,

姜文是國內少有的使勁

在作品裡琢磨女性和崇拜女性的男導演。

細細品味他的鏡頭,

你會發覺有太多帶著欣賞目光——

有氣勢洶洶的母親,

有穿著泳衣昂首挺胸的米蘭,

有青春洋溢四處招惹男孩子的余北蓓。

在《太陽照常升起裡》出軌的唐嬸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赤腳上樹挖溝下河,

活得肆意磅礴的單親瘋媽,

有上了年紀依舊風騷迷人的林醫生,

有出了軌卻可以獲得諒解的唐嬸。

在《太陽照常升起裡》上了年紀的林醫生也可以很美的

有把“誰是縣長,我就是誰的夫人”,

說的理所當然的縣長夫人

《讓子彈飛》縣長夫人

有伸開雙手,

坦蕩蕩追求愛情的性工作者完顏英,

有追求事業,

熱愛美好愛情的武六……

在姜文的電影裡,

女性的形象不再單一,

好像什麼女的他都能看到美,

他自稱為‘花癡’。

在《一步之遙裡》,完顏英的愛情和武六的愛情一樣值得敬重的

女性作家水木丁說

在姜文的女性鏡頭背後除了美,

還能感受到愛。

這在中國導演裡是絕無僅有的。

你見過淩亂,但依舊可以很美的瘋女人麼?

所以針對大男子主義的非議,

與其說姜文懟記者,

不如說他不知道如何回答:

什麼是直男?

什麼是大男子主義?

他討厭被標籤,

更不願意去標籤別人。

他坦誠自己不懂女人。

對自己的妻子,女兒,母親,

常常不知道如何配合他們。

可是和他合作過的著名女編劇廖一梅卻說,

在姜文眼裡,

女人是用來欣賞的,

不是用來瞭解的。

可是在《一步之遙》裡,

他第一次有了探究女人的心。

在那裡聲稱不懂愛情的他第一次意識到

女人從愛到毒的距離,

只有一步之遙。

《太陽照常升起》

和他本人常常被人誤解一樣,

專心“為觀眾釀好酒”的姜文,

也遭遇了非常規的待遇。

在《讓子彈飛》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冠軍後,

他遭遇了《一步之遙》口碑票房的雙雙滑鐵盧。

可一如既往對於作品被誤解,他強調:

但一個作品面對觀賞者的時候,

其實都是觀賞者在表達自己。

就比如黃鶴樓,

即使是杜甫和李白也都讀出了不同的東西。

於他來說,

《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給他的禮物,

《讓子彈飛》是他送給觀眾的禮物,

而對於自己的每一部電影,

他自己都是滿意的,

這就夠了。

他一個好友曾如此解釋外界對姜文的誤解,

不管是他揶揄記者也好,

拒絕回答也好,

都是真實不敷衍的答案。

至於那個霸氣外露的硬漢假像,

也許正是他保護自己的方式。

在他的《一步之遙》裡,

他曾如此介紹按照他原型塑造的馬走日:

不委於世,不負於名。

也許這才是真實的他吧。

《鬼子來了》

1963年出生于唐山的姜文,

童年時代幾乎是陷在電影裡了的。

6歲前,在唐山姥姥家,

姜文常常跟著大人趕夜路去看電影,

仿佛節日一樣。

6歲後,跟隨爸爸支左到貴陽,

看放映員對著牆倒片,

在那裡,姜文發現了電影的神奇:

電影能像電視這麼小,

還能像螢幕那麼大!

從此他在自己的蚊帳裡用手電筒,

對著親手剪的紙人,編故事,

演電影,說臺詞,

還無師自通的跟電影學做沙盤、做地圖,

那個時候他所有的遊戲,

都和電影有關。

沉迷於此的他,

因此上了中央戲劇學院 ,

從此走上了電影之路。

可是天生不喜歡循規蹈矩的他,

對於每一個角色的塑造有著自己的想法,

在他腦洞大開,深入研究下,

他塑造出了說方言的大太監李蓮英,

被下放勞改掃地卻依舊能跳出華爾滋的秦癲子……

24歲的他,因此獲得了最佳演員獎。

《芙蓉鎮》

1991年,

已成功塑造了末代皇帝溥儀、

紅高粱裡的爺爺等許多經典電影角色的姜文,

有了更多表達自己的欲望。

但他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

直到28歲那一年他遇到了王朔的《動物兇猛》,

那一刻像針管紮進了皮膚,

血“嗞”地一下從他身體裡冒了出來,

他仿佛聞到了青春的味道,

聽到了青春的音樂。

他自覺不自覺開始把小說翻譯成電影,

把文字變成畫面。

《紅高粱》

不知道怎麼寫劇本的他,

把自己一個人關在西壩河六平米的小屋裡,

憑著這種感覺嘩嘩在那裡寫,

結果把6萬字的小說改成了

9萬字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

可寫好了劇本的姜文,

卻不知道如何拍這部讓自己熱血沸騰的電影。

恰巧1992年3月姜文前往美國考察訪問,

他去拜見了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姜文給他講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故事,

也表達了對初當導演及故事把握的一些擔心,

斯科塞斯毫不猶豫地鼓勵他:“Just do it”。

更令姜文意外的是,回國後,

他收到了馬丁•斯科塞斯寄來的

《計程車司機》的分場大綱及許多片場手記,

這成了照進《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第一抹陽光。

《陽光燦爛的日子》

就這樣,

沒有經驗的姜文開始了自己的導演之路。

因為特別注重捕捉現場的即興靈感。

他的影片素材總共拍了25萬英尺,

創下了中國導演耗片比最高的記錄。

可他卻說:真的沒想破這個紀錄。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覺得電影就應該這樣拍。

《陽光燦爛的日子》

為了讓演員儘快進入到,

那個年代和各自的角色,

姜文對他們進行了封閉式的“醃制”訓練,

讓所有演員穿上軍裝,

住進部隊營房,

切斷了一切的對外聯繫,

每天讀誦毛主席語錄、詩詞,聽紅色歌曲。

他鼓勵沒有表演經驗的夏雨要“目中無人”,

他說:你只有目中無人,

才可以把角色演好。

你太懂事,反而演不好。

《陽光燦爛的日子》

沒有經驗,

但堅信“藝術創作是

為了讓人能夠更清晰的感覺到內心世界”

的姜文不迷信任何規則。

除了注重現場的即興靈感外,

連演員選擇都不按常規出路。

在他的第一部電影裡,

他大膽用了沒有表演經驗的夏雨擔當主角,

還挖掘了沒有表演經驗的體育運動員出身的

陶虹、左小青,業餘玩票性質的王朔、馮小剛加盟,

只因他們身上有他要的感覺。

他說: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好演員。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夏雨、陶虹、左小青都是首次觸電

結果證明他的感覺是對的,

這些非專業人士塑造了馬小軍、餘北蓓、胡老師等,

至今都算經典的角色。

不僅如此,

連剪輯,配樂都大膽運用了

從未用過的後現代剪輯手法。

《陽光燦爛的日子》

就這樣,這部包含了激情、幻想,

講述一個男孩到男人蛻變過程的非常規電影

成了中國唯一一部青春史詩。

1994年9月9日,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威尼斯首映。

在一片讚揚聲中初次觸電的主演夏雨擒得影帝。

首次觸電的夏雨成了威尼斯最年輕的影帝

一年之後,

這部少有的文革青春電影

又席捲了國內市場:

5000萬元的票房紀錄,

保持了國產電影票房冠軍位置近十年之久。

媒體盛讚

“這是第一次突破獲獎電影

叫好不叫座的魔咒的電影。”

《時代週刊》把它評為

“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電影”之首。

《陽光燦爛的日子》

2013年,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威尼斯首映十九年之後,

這部電影被重新修復,

入選電影節“大師經典”單元。

十九個夏天過去,

縱使當年青蔥少年馬小軍,

如今也為人夫為人父了,

但他的青春故事,

仍舊安撫著一代又一代少年躁動的心。

《陽光燦爛的日子》

可他的電影,

從未試圖去迎合任何時代、

任何主流文化與觀念。

他常表達電影觀是,

“電影是為了表現生活,

不是要去教人們怎樣生活的。”

可是關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媒體和影評人更熱衷於符號化地去解讀它,

一個常被提起的話題是涉嫌修改了集體記憶,

美化了特殊年代。

《陽光燦爛的日子》

在一次上海放映交流結束後有個小女孩,

跑到後臺堵在門口,問姜文:

“(文革)那段年代,

那麼多人都不幸福,

你的記憶裡為什麼這麼快樂?”

姜文看著她,緩緩地說:

“我看得出,

你現在也很快樂,

可能等你長大了再回頭看,

你才知道你現在是多麼快樂,

但又生活在一個多麼糟糕的年代裡。”

小姑娘心滿意足,

又似懂非懂。

《陽光燦爛的日子》

這種不按常規出牌的習慣,

在他後期的每一部電影裡都有體現,

從演員到拍攝,

從配樂到角度……

《鬼子來了》

不迷信權威,

不按常規出牌,

從另一個角度反映戰爭殘酷的《鬼子來了》;

在文革動盪年代卻製造了,

獨屬於自己精神夢境的《太陽照常升起》;

站著掙錢,躺著罵人的《讓子彈飛》;

首次通過一個荒誕故事,

透漏愛情觀的《一步之遙》……

《一步之遙》

除此之外,

堅信電影要好看,

有趣的姜文,

不允許平庸和重複。

一出手就要讓人看到他的格局,

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有不一樣的氣質。

《太陽照常升起》裡哐當當穿過的蒸汽火車,

《讓子彈飛》裡的馬拉列車,

《一步之遙》裡被佈置成了金色沙灘的火車,

同樣是拍火車,

姜文每次都拍出了不同的想像力。

《陽光燦爛的日子》

20年,5部電影。

很多人質疑姜文的拍片速度是不是太慢了?

可姜文卻說:我沒覺得自己慢,

也許是別人太快了。

這樣的較真不論是拍電影,

還是做演員都是如此。

他曾很早購買了作家葉彌

《小女人》的拍攝版權,

可是因為一直沒有想透徹,

寧願放著不拍。

在拍攝《鬼子來了》的時候,

姜文房間裡三四個書架上都是歷史書籍,

拍攝溥儀的時候,

弟弟姜武老抱怨他“吃飯睡覺都是說溥儀”,

為了一句好臺詞,

《一步之遙》他請了包括王朔,廖一梅

在內的9個知名編劇。

《太陽照常升起》

除了用功,認真,

作為有名的“燒錢”導演,

為了達到他理想中的畫面標準,

他重新粉刷過整條煙囪、

鋪過鐵軌、種過鮮花,

為了一場戲耗掉過11萬尺的膠片。

可是很多時候,

他所精雕細琢的細節,

並非能讓每一位觀眾都注意到。

有人曾形容,

姜文的電影是“錦衣夜行”。

《太陽照常升起》

但姜文並不覺得不因該。

於他來說:

電影首先要自己滿意,

才能讓觀眾滿意。

任何東西,

都不是可以讓畫面不美,

或者品質降低的理由。

他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太陽照常升起》等許多電影,

都曾遭遇過資金危機,

甚至於變賣私人資產。

可他都沒有因此敷衍了事,

關於電影,

他是出了名的認真。

許多投資人說,

姜文是唯一一個老闆要聽導演話的導演。

《太陽照常升起》

所以他會直言不諱的批評有些導演抱怨資金,

演員片酬高造成片子品質不高的行為是不厚道。

他說:片子既然成了,

就說明作為導演你是認同了。

既然請了演員,

就不應該再抱怨人家片酬高。

如果覺得演員片酬高,

你可以不請。

《太陽照常升起》

2015年是姜文導演生涯20周年,

姜文席開33桌宴請朋友,席間,

回憶起自己拍電影時曾遇到的各種不堪和挫折——

“拍攝《太陽照常升起》拍到一半,

錢就花沒了,不是全花了,

而是只到了1/3錢,還有2/3壓根沒來。

當時到處都找不到錢……”

而同樣的不堪在《陽光燦爛的日子》

等其他片子裡也遭遇過。

對於曾經雪中送炭的朋友,

姜文彎下腰,

鞠了一個標準90度的躬。

“人一定要記得別人的好。”

而他也不只是說說而已,

在好友劉曉慶坐牢期間,

是他一次次出手相助。

對人真誠,做事執著,

某種程度上,

是這種赤誠以對,肝膽相照,

成就了姜文在電影圈的人脈和威望。

他曾對馮小剛說:

電影應該是酒,

哪怕只有一口,

但它得是酒。

因為這股赤誠和潛心釀好酒的勁,

常被人認為“霸氣外露,

不好相處”的姜文

在他需要的時候,

總能凝聚一大批他想要的人:

洪晃為他破了不演電影的毒誓,

那英不容置疑進了他的劇組,

向來清高的女編劇廖一梅,

獨獨為他破了封筆的例……

《一步之遙》洪晃貴氣逼人

作家葉彌因為感動于姜文對《小女人》的較真,

在他第二次要購買她的小說版權時,

她將《天鵝絨》免費送給了姜文。

文章稱,

他參演《一步之遙》,

是因為他對姜文的個人崇拜。

王志文說:

上姜文的戲,

是“撿到一個便宜。

王朔說:

他身上有股勁兒,

讓很多認識他的人願意為他做點事。

昆汀·塔倫蒂諾 說:

他很酷,

而且是一直很酷,

甚至超出我的預期,

姜文是中國最好的導演。

而在與他合作的過程中,

人們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他的認真和細心。

舒淇說,他是一個害羞,

但很好合作的演員。

編劇廖一梅稱,

要說姜文霸道真談不上,

姜文跟人說話都有點兒討好的意思,

生怕別人不舒服。

做過演員,

有過導演經歷的姜文,

也評價自己變柔軟了:

“我在拍戲的時候,很少發脾氣,

你看他們剪的片花裡還真是這樣,

發完脾氣道歉也挺尷尬的,

人家是可以原諒你,

但是人家是受到傷害了吧。”

而被媒體常常報導的懟記者,

回到原始的語境,

你會發覺,很多時候,

他不過是實話實說,

比如有記者問他電影戲劇張力的問題,

他反問記者,

什麼是戲劇張力?

比如剛剛發生的,

記者問他和好萊塢團隊合作,

有什麼收穫?

他反問:為什麼一定要跟他們學?

這種反問很多時候,

常常會被媒體擴大解讀為對抗。

在《太陽照常升起》,第一次展示了赤腳的美

除此之外,

姜文最遭人指責的是大男子主義,

把女性當作性物件。

可姜文並不覺得這有什麼錯,

他甚至一臉真誠的問記者:

你們女人不也把男人當作性物件麼?

瘋媽的理直氣壯

劉索拉稱,

姜文是國內少有的使勁

在作品裡琢磨女性和崇拜女性的男導演。

細細品味他的鏡頭,

你會發覺有太多帶著欣賞目光——

有氣勢洶洶的母親,

有穿著泳衣昂首挺胸的米蘭,

有青春洋溢四處招惹男孩子的余北蓓。

在《太陽照常升起裡》出軌的唐嬸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赤腳上樹挖溝下河,

活得肆意磅礴的單親瘋媽,

有上了年紀依舊風騷迷人的林醫生,

有出了軌卻可以獲得諒解的唐嬸。

在《太陽照常升起裡》上了年紀的林醫生也可以很美的

有把“誰是縣長,我就是誰的夫人”,

說的理所當然的縣長夫人

《讓子彈飛》縣長夫人

有伸開雙手,

坦蕩蕩追求愛情的性工作者完顏英,

有追求事業,

熱愛美好愛情的武六……

在姜文的電影裡,

女性的形象不再單一,

好像什麼女的他都能看到美,

他自稱為‘花癡’。

在《一步之遙裡》,完顏英的愛情和武六的愛情一樣值得敬重的

女性作家水木丁說

在姜文的女性鏡頭背後除了美,

還能感受到愛。

這在中國導演裡是絕無僅有的。

你見過淩亂,但依舊可以很美的瘋女人麼?

所以針對大男子主義的非議,

與其說姜文懟記者,

不如說他不知道如何回答:

什麼是直男?

什麼是大男子主義?

他討厭被標籤,

更不願意去標籤別人。

他坦誠自己不懂女人。

對自己的妻子,女兒,母親,

常常不知道如何配合他們。

可是和他合作過的著名女編劇廖一梅卻說,

在姜文眼裡,

女人是用來欣賞的,

不是用來瞭解的。

可是在《一步之遙》裡,

他第一次有了探究女人的心。

在那裡聲稱不懂愛情的他第一次意識到

女人從愛到毒的距離,

只有一步之遙。

《太陽照常升起》

和他本人常常被人誤解一樣,

專心“為觀眾釀好酒”的姜文,

也遭遇了非常規的待遇。

在《讓子彈飛》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冠軍後,

他遭遇了《一步之遙》口碑票房的雙雙滑鐵盧。

可一如既往對於作品被誤解,他強調:

但一個作品面對觀賞者的時候,

其實都是觀賞者在表達自己。

就比如黃鶴樓,

即使是杜甫和李白也都讀出了不同的東西。

於他來說,

《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給他的禮物,

《讓子彈飛》是他送給觀眾的禮物,

而對於自己的每一部電影,

他自己都是滿意的,

這就夠了。

他一個好友曾如此解釋外界對姜文的誤解,

不管是他揶揄記者也好,

拒絕回答也好,

都是真實不敷衍的答案。

至於那個霸氣外露的硬漢假像,

也許正是他保護自己的方式。

在他的《一步之遙》裡,

他曾如此介紹按照他原型塑造的馬走日:

不委於世,不負於名。

也許這才是真實的他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