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曾子思想之孝道思想

曾子的思想, 主要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 但在許多方面又有所發展。 其主體部分是孝道和修身, 在政治上、哲學上、教育上也有所發展,

是儒家思想寶庫中的重要部分。

曾子著述、言論

曾子的著述比較多, 是孔子三千弟子中著述最多的一個。 他名下的著述主要有《曾子》《大學》《孝經》三種(關於一些古籍的作者, 歷來說法不一, 此為常見的說法), 還有後世記錄的“曾子書”。 據考證《論語》也是曾子及其弟子所編纂。

《孝經》是曾子孝道發展到最高階段, 即孝治階段的產物。 正像明末學者呂維祺在《孝經或問》中所說:“孝經為何而作也?曰, 以闡發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 ”《孝經》在儒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學者將其稱作儒家六經的總匯, 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成為古代啟蒙教育必讀書目之一。 從漢代到民國, 有關《孝經》的研究著作多達四百餘種, 其影響可見一斑。

關於《孝經》的作者,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曾子, ……孔子以為能通孝道, 故授之業。 作《孝經》。 ”現在一般學者普遍認為, 《孝經》一書乃曾子弟子或是再傳弟子記錄、整理孔子對曾子講述孝道言論的著作, 成書當不晚于戰國時期, 其間又經過這一學派傳人的不斷加工。

《孝經》有今文《孝經》、古文《孝經》、《孝經刊誤》三個版本。 現今流傳最廣的, 是由唐玄宗作注、宋朝學者邢昺受詔作疏的《孝經正義》。

孝道思想

孔子是重視孝道的, 對孝作了比較多的論述。 但孔子的重視孝道, 是把它納入到“仁”的範圍內, 作為做人的準則之一。

而曾子則從孝是“仁之本”推衍開去, 把孝作為做人的基本法則, 創建了自己“孝”理論。

孝道的邏輯起點

孔子及其以前孝的邏輯起點, 建立在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上, 把孝局限在家庭的範圍之內。 這是氏族宗法制下, 人作為家庭、家族的人的孝邏輯起點。 但是, 氏族宗法制瓦解之後, 人已經成為社會的人, 單靠“親情回報”的邏輯起點就遠遠不能說明問題了, 於是曾子提出了“身為親之遺體”的邏輯起點。

曾子說:“身者, 親之遺體也。 ”(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也就是說, 身體是父母給予的, 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 這就確定了子女對於父母的從屬地位、一體地位。 子女的一切行為都要從屬於父母。 這一邏輯起點, 使孝倫理具有了以下特徵:

天然性。 人為“陰陽之精”, (見《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又是父母所生。 父母生育子女如同天地陰陽化育萬物一樣, 是自然規律;象萬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樣, 子女也是父母的一部分;象萬物要回報自然界一樣, 子女也要回報父母。 因而孝是天然本性, 不孝就違反自然常理。

社會性。 既然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的遺體, 那麼子女的一切行為, 包括在社會上的行為, 都與父母有著密切的關係, 都是在“行父母之遺體”。

根本性。 既然子女是父母的遺體, 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應該是最密切、最直接的關係, 因而他們之間的倫理也是最根本的倫理。 因此, “夫孝者, 天下之大經也。 夫孝, 置之而塞於天地, 衡之而衡于四海, 施諸後世而無朝夕, 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終生性。“親之遺體”伴隨人的終生,因而行孝也應是生命的始終。曾子說:“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見《禮記·內則》)怎樣才算行孝終生呢?曾子說:“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孝道的基本內容

《孝經·開宗明義章》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就點出了行孝的四個方面:守身、事親、事君、立身。

守身。守身就是要保全身體。為什麼要保全身體呢?曾子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在行動上,“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庳亦弗憑,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見《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在言語上,“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同上)。在處人處事上,“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孝經·紀孝行章》)

事親。事親就是服事奉養敬愛父母。要順應父母。“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全之,子弗敢闕。”(見《呂氏春秋·孝行》)要取悅父母。“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見《禮記·內則》)要尊敬父母。“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見《孝經·紀孝行章》)要勸諫父母。“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見《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要思念父母。“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不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見《孝經·喪親章》)要繼承父母的意志。“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見《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事君。事君就是效忠國家、以孝治國。在曾子看來,事父與事君、治家與治國是相通的。他說:“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從政者矣。賜與其宮室,亦猶慶賞于國也;忿怒其臣妾,亦猶用刑罰于萬民也。”(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作為孝子就要移孝為忠,移治家為治國。“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見《孝經·廣揚名章》)“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見《孝經·事君章》)曾子認為孝道可以改變民風,他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見《論語·學習》)用孝道感化民眾,使民風淳厚,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法。

立身。立身就是成就自身,建功立業,成名成家。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同上)因此,“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才是“孝之終也。”(見《孝經·開宗明義章》)怎樣立身行孝呢?曾子說:“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在《孝經》中又分別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作了相應的規定。曾子還把孝道擴展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他說:“草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孝道的基本要求

孝要發自內心並合乎禮的規定。曾子說:“忠者,其孝之本與。”(見《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在他看來,禮還有孝的規定性,“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因此,“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見《大戴禮記·曾子立孝》)“忠愛以敬,反是亂也。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同上)

孝事父母要及時。曾子說:“人之生也,百歲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復者而先施焉。親戚既歿,雖欲孝,誰為孝?”(見《大戴禮記·曾子疾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親存也。”(見《韓詩外傳》卷七)

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終生性。“親之遺體”伴隨人的終生,因而行孝也應是生命的始終。曾子說:“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見《禮記·內則》)怎樣才算行孝終生呢?曾子說:“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孝道的基本內容

《孝經·開宗明義章》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就點出了行孝的四個方面:守身、事親、事君、立身。

守身。守身就是要保全身體。為什麼要保全身體呢?曾子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在行動上,“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庳亦弗憑,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見《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在言語上,“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同上)。在處人處事上,“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孝經·紀孝行章》)

事親。事親就是服事奉養敬愛父母。要順應父母。“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全之,子弗敢闕。”(見《呂氏春秋·孝行》)要取悅父母。“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見《禮記·內則》)要尊敬父母。“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見《孝經·紀孝行章》)要勸諫父母。“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見《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要思念父母。“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不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見《孝經·喪親章》)要繼承父母的意志。“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見《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事君。事君就是效忠國家、以孝治國。在曾子看來,事父與事君、治家與治國是相通的。他說:“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從政者矣。賜與其宮室,亦猶慶賞于國也;忿怒其臣妾,亦猶用刑罰于萬民也。”(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作為孝子就要移孝為忠,移治家為治國。“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見《孝經·廣揚名章》)“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見《孝經·事君章》)曾子認為孝道可以改變民風,他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見《論語·學習》)用孝道感化民眾,使民風淳厚,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法。

立身。立身就是成就自身,建功立業,成名成家。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同上)因此,“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才是“孝之終也。”(見《孝經·開宗明義章》)怎樣立身行孝呢?曾子說:“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在《孝經》中又分別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作了相應的規定。曾子還把孝道擴展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他說:“草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見《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孝道的基本要求

孝要發自內心並合乎禮的規定。曾子說:“忠者,其孝之本與。”(見《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在他看來,禮還有孝的規定性,“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因此,“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見《大戴禮記·曾子立孝》)“忠愛以敬,反是亂也。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同上)

孝事父母要及時。曾子說:“人之生也,百歲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復者而先施焉。親戚既歿,雖欲孝,誰為孝?”(見《大戴禮記·曾子疾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親存也。”(見《韓詩外傳》卷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