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華文化:常說“馬匹”,為什麼馬的量詞用“匹”?有何來源?

對於許多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來說, 中文最難掌握的部分之一是量詞。 很多名詞前都可以加上量詞, 而且不同的名詞前所用的量詞也不盡相同。 比如:一個人、一位老師、一枝筆、一匹馬等等。

但對於為何這個名詞前加某一個量詞, 那個名詞前要加另一個量詞, 不僅外國人搞不明白, 現代不少中國人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本文就說說馬的量詞為何要用“匹”。

馬匹, 指馬的總稱。 古文裡被稱為騏驥, 如《詩經.小雅.車攻》中“乘騏驥以馳騁兮, 來吾道夫先路”

上古時期, “匹”作為一個計量單位, 僅用於計量布帛等紡織品, 如“匹練”指一匹白絹, “匹帛”和“匹段”泛指紡織品。 四丈為一匹。

用“匹”來計量馬最早見於《尚書文侯之命》:“馬四匹。 ”可見, 用“匹”來計量馬的歷史十分悠久。

《周易》也出現過“馬匹”一詞:“月幾望, 馬匹亡。 ”這裡“匹”是馬的配偶之意。

但為何把“馬匹”作為馬的總稱, 孔子對自己的學生顏回詳細解釋過。

據《韓詩外傳》記載, 孔子向自己的學生顏回作過詳細的解釋:

有一次, 孔子和顏回一起出遊, 登上魯國境內的泰山後, 師生二人向東南方向眺望。 古時候可沒有今天的空氣污染, 空氣的透明度非常好, 極目千里, 孔子問顏回有沒有看到蘇州的閶門。

閶門是蘇州古城的西門。

顏回遠眺了一會兒, 回答道:“看到了看到了!”

孔子又問道:“門外有什麼東西?”

顏回回答道:“門外有一匹練, 前面有一束生藍。 ”練是潔白的熟絹, 生藍是草料。

孔子聽了哈哈大笑道:“那不是一匹練, 那是一匹白馬在吃草呢!”

孔子又問道:“你知道為什麼用匹來計量馬嗎?”

顏回自然不知道, 於是, 孔子解釋道:“在陽光下, 馬的影子有一匹那麼長, 也就是長達四丈, 故此稱馬為馬匹。 ”

解釋完之後, 孔子用手擋住了顏回的眼睛, 不讓他再瞪大眼睛遠眺。 下山後, 顏回的頭髮都白了, 牙齒也脫落了, 不久就一病而死。 原來孔子是聖人, 精力強壯, 顏回當然比不上老師, 勉強眺望那麼遠, 時間長了精力就承擔不了, 因此才會力竭而亡。

故事有些誇張, 不過“馬匹”的稱呼沿用了下來。

除了孔子的解釋外, 東漢時期還有其它解釋。

如良馬和君子都需要由具備慧眼之人“相”過之後才能確定, 可見良馬可以和君子匹敵, 故稱“馬匹”;再如因馬在深夜賓士, 能看到眼前四丈的距離。

故稱“一匹”;還有死馬的價格是一匹帛, 所以稱“一匹馬”。

此外, 春秋時期, 諸侯之間饋贈的禮物通常都是“乘馬”和“束帛”, “乘馬”是四匹馬, “束帛”是捆為一束的五匹帛, 帛的計量單位是一匹四丈, 正好與乘馬的數量相等, 因此就用匹來計量馬了。

中華文化中,還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時候人也可以用“匹”。泛指常人。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中華文化中,還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時候人也可以用“匹”。泛指常人。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