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經濟時評」股權突破背後的開放力度與方向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黨的十九大閉幕之際, 鋪天蓋地的宏大敘事報導中, 隱藏著兩條不那麼起眼的小新聞。 兩條新聞都和外資股權比例有關。

一個是特斯拉將在中國設廠——和很多人關心的爆款電動車即將降價不同, 我看到的是其連帶動作:在華外資汽車企業50%持股上限即將突破。 與此同時, 某著名外資銀行高管表示, 期待中國能夠提升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投資持股上限, 如果未來有可能, 會考慮在華獨資開展更多業務。

特斯拉在上海自貿區設廠, 並且是獨資設廠, 必然會觸及國內對汽車產業引進外資的股權比例紅線。 從上海方面信誓旦旦表態來看, 設廠之事基本落定, 這就是說, 政策方面的準備已然成熟。 而外資銀行家此時的公開表態顯然不是空穴來風, 同樣可以把它視為某種政策的先行指標。

根據現行法規, 外資車企在中國建廠生產必須與中方合資,

並且所占合資股權比例不得高於50%。 而境外投資者入股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 單一外資股東持股不能超過20%, 多個外資股東合計不超過 25%;證券公司與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能超過49%;壽險公司不超過50%。

當初對股權比例的設置並非拍腦袋的結果, 而是基於當時條件和環境等多重因素疊加考慮的結果。 而如今可能出現的突破, 則有了更多深意。

敢讓境外投資者在合資企業中拿大股、控股, 甚至獨資, 背後當然是產業實力整體提升的客觀現實, 以及實力提升帶來的自信。 更重要的是, 它從細微的操作層面展示了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的態度。 這些年外資持股的限制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2015年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已將“限於合資、合作”條目數從之前的43條減少到15條。 而且, 這個版本正在修訂, 未來我們將看到進一步提高開放水準、縮減限制類措施。

今年以來, 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 專門提到將進一步放寬對一些行業的外資准入限制。 當然, 開放持股上限的速度, 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取決於改革的進程, 也取決於市場內外部條件的成熟程度。 實際上, 外資尤其是外商獨資比例的加大, 對本國企業的競爭和結構優化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大多數國家的實踐來看, 開放程度和產業成熟度基本成正比。 而超過一定時間週期的股權比例限制, 既不利於對外開放的戰略實施,

同時也不利於本國產業的健康成長。 因此, 無論是方向還是力度, 我們都能從這兩則小新聞中看出政策層面的大信號。

兩個月之後的2018年, 中國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 正如習近平在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所表示, 未來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使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這正是上述新聞的一個最佳注解。

(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員)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