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帕金森定律——時間是海綿裡的水

在別人做一件事的時間裡, 你能夠做幾件事?是更多還是更少?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 哪一個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

1958年, 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書。

他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不同的人做同樣的事所耗費的時間差異驚人。 一個工作效率高的人, 即使同時應對幾件事也能應對自如;而一個行動遲緩的人, 往往一事無成。 兩者的區別究竟在哪兒呢?其實就在於前者已經養成了高效做事的習慣, 並且掌握了做事最簡捷的方法。 而後者, 只是習慣了拖延,

事情總是做不完, 所以時間也總是不夠用。

帕金森定律指出, 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並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 如果時間充裕, 人們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專案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古人講的“今日事, 今日畢”, 與這條定律有異曲同工之妙。 要想成為一名高效率人士,

就必須為每一項任務規定完成的最後期限, 這樣才能緊張起來, 充分利用時間, 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務。

帕金森定律更明顯地表現在行政管理中:當行政機構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時, 行政人員就會不斷膨脹, 每個人都很忙, 但組織效率卻越來越低下。

在這樣的行政機構中, 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比比皆是, 份檔需要組織內所有人共同起草圈閱, 每個人的意見都要考慮、平衡, 結果導致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敷衍塞責。

帕金森定律還時刻提醒著我們:效率高低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 同樣也是一個組織能否持續前進的動力。 所以我們應該克服自己行動的惰性和思想的局限性, 修身修為,

做高效率人士。

珍惜時間, 做高效率人士

愛迪生是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他一生中共發明了電燈、留聲機、電報機等兩幹多種新奇事物, 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般地的變化。

一個人一生中能有一兩項發明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所以常人往往難以想像在愛迪生短新的一生中,

竟然能取得如此多的成就。 其實, 愛迪生的秘訣在於珍性

時間, 善於利用時間。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 最大的吸就真過於很費時間, 入生太短暫了, 要多租為法, 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有一次, 愛迪生在實驗室裡工作, 需要測量一個空玻璃燈泡的容積, 於是叫助手來完成這件事情。

可是過了好半天, 助手也沒有得出結果, 愛迪生很奇怪為什麼要這麼久, 他轉身看到助手正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 並用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 忙得不可開交。

愛迪生很生氣地對助手說:“你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他走過去, 拿起那個空燈泡, 向裡面注滿了水, 交給助手, 說:“把裡面的水倒在量杯裡,

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就讀出了數位。

正是這種靈活思考、節省時間的竅門, 促使愛迪生的發明事業蒸蒸日上。

魯迅說過:時間, 就像海綿裡的水, 只要你擠, 總是有的。 我們要善於從生活的海綿裡擠出更多的時間, 並採取更有效的方法來做每一件事情。 珍惜時間, 做高效率人士, 是取得成功永遠不變的要訣。

做領導,要學伯樂,別學武大郎

為什麼行政機構人員往往快速膨脹,導致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帕金森教授在《帕金森定律》一書中,對這一現象的原因及後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闡述。他舉例說,作為領導的甲感到工作不順利、很累很忙時,可能會有三種選擇:

一是辭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

二是找一位能幹的人當助手;

三是找兩個水準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恐怕沒有人會選擇第一條路,第二條路也不是明智選擇,因為那個能幹的人將來一定會取代自己;那麼就只有第三條路可以走了,找比自己級別和能力都低的乙和丙當助手,把工作分成兩份交給乙和丙,自己則掌握全面。乙和丙還要互相制約,無法和自己競爭。

可是乙和丙也是能力有限,過不了多久,當乙也感到工作不順手時,甲就要考慮給乙找兩個助手;為了平衡,也要給丙配兩名助手。就這樣,一個人的工作就變成七個人幹,甲的地位也隨之抬高。

帕金森定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旦領導崗位由不稱職的人擔任,那麼其結果必然是龐雜的機構、過多的冗員和低下的效率。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只有本科學歷的一把手,往往對具有更高學歷的二把手抱有成見和戒心,從而在討論工作時,往往喜歡和比自己學歷低或者能力差的三把手在一起,而不喜歡二把手參與;彙報工作時,更不會給二把手表現的機會;如果有可能,甚至會找出各種理由給二把手設置重重障礙,直到他辭職才肯甘休。

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現象正像武大郎的用人政策——比自己個高的人一概不用。如果一個組織的領導者長此以往,將導致惡性循環,組織狀況每況愈下,效率日益低下。

作為一個領導者,不僅要獨具慧眼,能夠發現人才、起用人才,更要有容人之量,敢於啟用比自己強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長江後浪推前浪,使得組織不斷進步。也只有如此,才能實現良性迴圈,走出“帕金森定律”的怪圈。

=================================

喜歡我們,就關注“我們知道”。

需要我們,就和我進行溝通。

做領導,要學伯樂,別學武大郎

為什麼行政機構人員往往快速膨脹,導致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帕金森教授在《帕金森定律》一書中,對這一現象的原因及後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闡述。他舉例說,作為領導的甲感到工作不順利、很累很忙時,可能會有三種選擇:

一是辭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

二是找一位能幹的人當助手;

三是找兩個水準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恐怕沒有人會選擇第一條路,第二條路也不是明智選擇,因為那個能幹的人將來一定會取代自己;那麼就只有第三條路可以走了,找比自己級別和能力都低的乙和丙當助手,把工作分成兩份交給乙和丙,自己則掌握全面。乙和丙還要互相制約,無法和自己競爭。

可是乙和丙也是能力有限,過不了多久,當乙也感到工作不順手時,甲就要考慮給乙找兩個助手;為了平衡,也要給丙配兩名助手。就這樣,一個人的工作就變成七個人幹,甲的地位也隨之抬高。

帕金森定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旦領導崗位由不稱職的人擔任,那麼其結果必然是龐雜的機構、過多的冗員和低下的效率。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只有本科學歷的一把手,往往對具有更高學歷的二把手抱有成見和戒心,從而在討論工作時,往往喜歡和比自己學歷低或者能力差的三把手在一起,而不喜歡二把手參與;彙報工作時,更不會給二把手表現的機會;如果有可能,甚至會找出各種理由給二把手設置重重障礙,直到他辭職才肯甘休。

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現象正像武大郎的用人政策——比自己個高的人一概不用。如果一個組織的領導者長此以往,將導致惡性循環,組織狀況每況愈下,效率日益低下。

作為一個領導者,不僅要獨具慧眼,能夠發現人才、起用人才,更要有容人之量,敢於啟用比自己強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長江後浪推前浪,使得組織不斷進步。也只有如此,才能實現良性迴圈,走出“帕金森定律”的怪圈。

=================================

喜歡我們,就關注“我們知道”。

需要我們,就和我進行溝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