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學部編譯圖書局:名家彙聚,官定課本(下)韋力撰

從《印書章程》上可知該局所印之書是由其他出版機構代印者, 此《章程》中稱:“要求印商承印本局之書宜儘先速印, 不得因別有印件而將本局之書置後。 ”同時《印書章程》中還同意其它的機構可以翻印本局的出版物:“凡官局及本國各書坊遵守本局所訂章程者, 均准其隨時翻印。 ”這樣的規定在今日看來簡直是太寬鬆了, 當然隨意翻印本局所出之書也有一定的要求:“須先期呈送樣本, 並聲明印刷部數冊數, 在京師者稟督學局核准, 在各省者稟提學使司核准以憑查考。 ”民間機構翻印官版的教科書必需要拿出樣本並且要求翻印之物要跟原本在墨色頁數字型等細節上必須完全一致。

但對所用紙張沒有硬性規定, 然在章程中卻也做出了指導性意見那就是:紙色宜淡黃、質宜堅韌。

由《印書章程》可知該局似乎沒有設立自己的印刷廠, 但是按照該局的人員設置其中印刷股有七名印刷員, 他們是日本印刷學校的畢業生, 既然有著這樣的專業技工人員似乎該局也有創辦自己印刷廠的打算, 只是不知道為何此事並未辦成。

匾額

對於所編教科書, 袁嘉穀的確下了很大的氣力, 他在《初小國文教科書》的序言中講到了編纂教科書的起因以及相應的難點:

近日教育日興, 研究兒童心理者日進。 教授兒童之書宜簡不宜繁, 宜實不宜虛, 宜變換不宜故常, 又必就其習見習聞之事引其推究事物之興趣, 且副于智育、德育、體育之宗旨, 切於今日國民之應用。 執此求中國之古書, 頗其難選, 此國文教科一書, 所為不得而作。

既然教科書有著這樣大的作用, 因此袁嘉穀又在預言中講到“聚二十三省之人才,

擇三四千字之適用, 幾經討論, 幾經棄取, 其以培養, 斯知商量……執筆之餘, 動多牽掣, 苦心絀力, 勉勉皇皇。 然則是書之成, 安敢自信而共信。

無法入內

從總體而言袁嘉穀編纂教科書有著長遠的規劃, 比如宣統元年《學部奏報分年籌備事宜折》中寫出了這樣的規劃:

宣統元年, 預備立憲第二年, ‘頒佈初等小學各科教科書, 頒佈中學堂初級師範學堂教科書’, ‘編定各種學科中外名詞對照表’。 宣統二年, 預備立憲第三年, ‘頒佈高等小學教科書’, ‘審定各高等專門學堂所選講義, 編定中學堂教課書, 編輯初級師範教科書, 編定官話課本’。 ‘編輯女子小學教科書, 編輯女子師範教科書, 改正已發行之各種教科書(以後年年照行), 編輯各種辭典(以後逐年續編)’。 宣統三年, 預備立憲第四年, ‘頒佈中學教科書, 頒佈初級師範教科書’, ‘頒佈女子師範教科書, 頒佈女子小學教科書’, ‘頒佈官話課本’, ‘編譯高等專門以上學堂各種科學用書’。 宣統五年, 預備立憲第六年, ‘編定中學堂法制課本’。

此規劃已經排到了宣統五年, 可惜在此前的兩年滿清就結束了。 而學部編譯圖書局也隨之被取消。 可是他們在六年的運作過程中的確出版了不少的書, 楊維新所撰《清末北京學部編譯圖書局略考》一文中對該局所出之書作出了如下的統計:

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1908)編譯圖書局年印書66種, 印行523,100部(冊, 張), 共用足銀1,399兩, 銀元37,429元;出書品種除各種課本而外, 尚有《內則衍義》、《近思錄補注》、《家族談話》等與教育有密切關係的書(王國維的《譯辨學》這年編成)。 這年編譯成書55種;售書處售書124種, 計102,720部(冊、張、份), 寄各提學使司書籍17種, 31,280冊;全年售書入款各省解交4,683兩, 售書處入款3,633兩, 共8,316兩(小數未計);未售書目中尚有《禦纂內則衍義》等156種;這年12月結存書7,337,719部, (為丙午、丁未年結存之書,也有當年結存之書);收發參考書處藏有經書337部、史484部、子358部、集398部、叢書37部,新書1,603部、共3,257部。

三面合圍,均為大廈

雖然有這麼大的成績,但是這個圖書局仍然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責。一般而言,相應的研究文章都會引用江夢梅所撰《前清學部編書之狀況》一文,然而,該文的原題實是《現形教科書制度與前清之比較》,該文總計六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即為《狀況》,江夢梅在《狀況》中首先稱:

學部自光緒三十二年設立圖書局,編輯教科用書。次春頒佈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一冊、《修身教科書》第一冊、《教授書》第一冊,《南方報》即著論攻之,為一時所傳誦。是秋第二冊出版,時報又起糾彈之。於是學部教科書惡劣之聲,不絕於教育社會。

看來圖書局發行的教科書在社會上遭到了惡評,這樣的評論主要是認為這些教科書在編輯體例上有不妥之處,同時江夢梅還認為此圖書局浪費朝廷的錢財:“部書初頒之時,任人翻印,毫無限制。部中每年耗經費十余萬,以從事編輯印刷,無人監督,任其報銷,三四年耗費數十萬金,以成此十餘種教人不足、害人有餘之教科書。後懼資政院攻擊,自願裁減經費;而又慮不足用也,於是招商承印,征印花稅,而學部多一籌款之方矣。”

看到了文保牌

對於這些指責,有人贊同有人反對,但從歷史記錄來看,江夢梅的所言也並非全為事實。比如浪費錢財一事,如若看到該局《職員章程》上的規定就可得知該規定到了何等苛刻的程度:“書記現用之筆,已經試驗,每支能寫三萬字左右,每人每月發給筆三支,十日一發,五錢重墨二塊,半月一發。”圖書局內先對所用之筆做了試驗,每一支可以寫三萬字左右,而後每個月發給每人三支筆。而所用之墨也有規定每人每月只兩塊,規定出每支筆寫字的數量,到如今恐怕沒有任何機構能有這樣的規定吧。既然規定了筆墨的數量,那當然還要規定寫出的字數:“寫字數目,現已試驗,每日能寫三千以外,……酌中每日定以二千五百字方為及格。”

如此之規定如果還被指責為浪費錢財,恐怕有些罔顧事實了。江夢梅的說法也不全是捕風捉影,因為在宣統元年年底,禦史趙炳麟確實稱編譯圖書局辦事不利。為此圖書局做出了整頓,《會議政務處奏議覆禦史趙炳麟奏財政學務亟須整頓折》中稱:“詳議章程,嚴定按人記功之法,每月每員必須編出課本若干冊,方發薪水,掛名人員立予裁撤,編輯不佳者的加處罰。……編譯書籍須先按照書帙之繁簡難易酌計參考,編竣時日開列預計期限表由局長考核。”整頓之後朝廷又進行了督查,宣統元年十一月《清實錄》中寫到:“圖書館編譯已成之書,計有七十余種,成效尚屬可觀,章程亦稱嚴密,似可毋庸另定”。

3號院變成了武警招待所

由此可知,學部編譯圖書局在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任何事情都難以在初創階段做出完美無瑕,因此用後來的觀點來評價前期的問題顯然有失公允,不能因為有些瑕疵就此來抹殺前人所做出的努力。

關於學部編譯圖書局的地址,王世光在《袁嘉穀與學部編譯圖書局》一文中稱:

編譯圖書局坐落於四譯館舊址,因辦公需要,新建了著書樓。1907年夏,著書樓落成後,袁嘉穀賦詩一首:赫赫帝王都,塵軟春風陌。辟此地數弓,高築樓百尺。壓簷新竹翠,入窗初月白。感觸平生心,狂題三字額。雲山伴吏隱,文學事竹帛。本非虞卿愁,休論仲蔚宅。

大門上方的藻井

而今學部舊址則處在西城區的教育街一號院和三號院。此處距琉璃廠很近,開車前往教育街也就5分鐘的距離。我擔心該街不能停車,於是停在了主街的路邊,而後步行前行此街。其實該街已經是距離長安街最近的一條小街,能在這個繁華地段保留下這樣一個胡同也確實很難得。

從入口處向內前行二十米後就看到了街邊的文保牌,此處乃是北京市級文保單位,上面寫著“清學部遺存”。文保牌的左側是一處重新彩繪過的老房屋,此處為教育街一號,門楣上掛著青底金字招牌——清學部,然這裡大門緊閉。我只好先去看這裡的三號院,因為這個院落也同樣是學部舊址。

門樓內側

該院落的大門同樣是仿古建築,而側門旁掛著的匾額卻是——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招待所。顯然想走進這樣的招待所不是件容易的事,然一號院大門緊閉,那三號院一定要一探究竟。在大門入口的位置站著三位工作人員,我編好了一套說詞,問他們是否可以入院拍照,我原本等到他拒絕時再講出自己的一大堆理由,可是未成想這位管事者很痛快的向我一揮手說,可以進來拍照。這麼容易就達到了目的真是讓我對這個威嚴之地增添了八分好感,道謝之後就走入院內先觀察情形。

整座仿古樓處在大廈的包圍之中

現代化辦公場所

從整體上看,這個院落已經成為了四面合圍的巨大天井狀,正中的空地是停車場,正前方及左右兩側為現代化的大高樓,只有入口的位置為低矮的仿古建築。站在正門看過去,正前方是一堵新做的影壁牆,而此牆的後端乃是一棟橫長形的仿古樓。我穿過停車場走到了此樓的近前。而今這裡已經是用做了辦工廠所,當年學部圖書局就設在該部的西偏院。而今這裡的格局已經大變,我無法確認當年的西偏院在什麼位置。因為此院的後方就已經是最為繁華的長安街,而今能在這裡留下一棟仿古建築,從用地角度來說可謂奢侈。能給這著名的學部留下一點歷史痕跡,這讓我感念這棟大樓的建造者還有著歷史情懷在。

教育街1號院和3號院之間還有一棟二層小樓

除了入口處的這一排仿古房,以及與它相對應的正前方那排仿古房外,在這裡我沒有能再看到其他的歷史痕跡。於是在此拍照後走出大門,向那三位工作人員鄭重的表示了我的謝意。然後我又回到了一號院的門口,在一號院和三號院之間還留存一棟灰色的二層小樓。我不確定此樓是否是當年學部的留存,但其位置肯定是在學部舊址之上。無意間我在側牆上看到了一塊桔紅色的小牌,走近細看竟然是“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金屬銘牌。可惜這個牌子上未能寫明保護的內容,但由此可以確認這棟灰色二層小樓也是學部舊址。

灰色小樓牆上的文保牌

一號院內情形

灰色小樓緊鄰著學部仿古大門,我站在門前仔細端詳,感覺門是從裡面上著鎖。貼著門縫聽到裡面有動靜,於是我輕扣門環,果真從裡面走出一位工作人員。我向他說明了來意,此人很有禮貌的告訴我這裡已經停業,正在做轉讓手續,因為特殊的原因這裡面不便拍照。他的所言當然令我沒話說,但我還是努力跟他講我僅想拍一張內景照片,他想了想同意了我的要求。而他的大度讓我有了得寸進尺的念頭,我還是想進內一探究竟,並且向他講明自己只是來探尋學部舊址,肯定沒有其他的雜念在。顯然我的說詞沒有打動這位年輕人,他反而跟我說:“你要瞭解這裡的歷史可以掃文保牌上的二維碼。”

果真在文保牌上看到了二維碼

文保牌上竟然還有二維碼,我難以置信,但我還是禮貌的向他表示謝意。而後走到文保牌前,果真看到上面有一塊用塑膠板製作的二維碼。如此現代化的手段貼在了文保牌上,這讓我腦海中的時空轉換發生了困難。而今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在做著加速度,真不知道這種變化繼續下去,是不是我的所有尋訪都變得沒有了意義?

(為丙午、丁未年結存之書,也有當年結存之書);收發參考書處藏有經書337部、史484部、子358部、集398部、叢書37部,新書1,603部、共3,257部。

三面合圍,均為大廈

雖然有這麼大的成績,但是這個圖書局仍然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責。一般而言,相應的研究文章都會引用江夢梅所撰《前清學部編書之狀況》一文,然而,該文的原題實是《現形教科書制度與前清之比較》,該文總計六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即為《狀況》,江夢梅在《狀況》中首先稱:

學部自光緒三十二年設立圖書局,編輯教科用書。次春頒佈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一冊、《修身教科書》第一冊、《教授書》第一冊,《南方報》即著論攻之,為一時所傳誦。是秋第二冊出版,時報又起糾彈之。於是學部教科書惡劣之聲,不絕於教育社會。

看來圖書局發行的教科書在社會上遭到了惡評,這樣的評論主要是認為這些教科書在編輯體例上有不妥之處,同時江夢梅還認為此圖書局浪費朝廷的錢財:“部書初頒之時,任人翻印,毫無限制。部中每年耗經費十余萬,以從事編輯印刷,無人監督,任其報銷,三四年耗費數十萬金,以成此十餘種教人不足、害人有餘之教科書。後懼資政院攻擊,自願裁減經費;而又慮不足用也,於是招商承印,征印花稅,而學部多一籌款之方矣。”

看到了文保牌

對於這些指責,有人贊同有人反對,但從歷史記錄來看,江夢梅的所言也並非全為事實。比如浪費錢財一事,如若看到該局《職員章程》上的規定就可得知該規定到了何等苛刻的程度:“書記現用之筆,已經試驗,每支能寫三萬字左右,每人每月發給筆三支,十日一發,五錢重墨二塊,半月一發。”圖書局內先對所用之筆做了試驗,每一支可以寫三萬字左右,而後每個月發給每人三支筆。而所用之墨也有規定每人每月只兩塊,規定出每支筆寫字的數量,到如今恐怕沒有任何機構能有這樣的規定吧。既然規定了筆墨的數量,那當然還要規定寫出的字數:“寫字數目,現已試驗,每日能寫三千以外,……酌中每日定以二千五百字方為及格。”

如此之規定如果還被指責為浪費錢財,恐怕有些罔顧事實了。江夢梅的說法也不全是捕風捉影,因為在宣統元年年底,禦史趙炳麟確實稱編譯圖書局辦事不利。為此圖書局做出了整頓,《會議政務處奏議覆禦史趙炳麟奏財政學務亟須整頓折》中稱:“詳議章程,嚴定按人記功之法,每月每員必須編出課本若干冊,方發薪水,掛名人員立予裁撤,編輯不佳者的加處罰。……編譯書籍須先按照書帙之繁簡難易酌計參考,編竣時日開列預計期限表由局長考核。”整頓之後朝廷又進行了督查,宣統元年十一月《清實錄》中寫到:“圖書館編譯已成之書,計有七十余種,成效尚屬可觀,章程亦稱嚴密,似可毋庸另定”。

3號院變成了武警招待所

由此可知,學部編譯圖書局在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任何事情都難以在初創階段做出完美無瑕,因此用後來的觀點來評價前期的問題顯然有失公允,不能因為有些瑕疵就此來抹殺前人所做出的努力。

關於學部編譯圖書局的地址,王世光在《袁嘉穀與學部編譯圖書局》一文中稱:

編譯圖書局坐落於四譯館舊址,因辦公需要,新建了著書樓。1907年夏,著書樓落成後,袁嘉穀賦詩一首:赫赫帝王都,塵軟春風陌。辟此地數弓,高築樓百尺。壓簷新竹翠,入窗初月白。感觸平生心,狂題三字額。雲山伴吏隱,文學事竹帛。本非虞卿愁,休論仲蔚宅。

大門上方的藻井

而今學部舊址則處在西城區的教育街一號院和三號院。此處距琉璃廠很近,開車前往教育街也就5分鐘的距離。我擔心該街不能停車,於是停在了主街的路邊,而後步行前行此街。其實該街已經是距離長安街最近的一條小街,能在這個繁華地段保留下這樣一個胡同也確實很難得。

從入口處向內前行二十米後就看到了街邊的文保牌,此處乃是北京市級文保單位,上面寫著“清學部遺存”。文保牌的左側是一處重新彩繪過的老房屋,此處為教育街一號,門楣上掛著青底金字招牌——清學部,然這裡大門緊閉。我只好先去看這裡的三號院,因為這個院落也同樣是學部舊址。

門樓內側

該院落的大門同樣是仿古建築,而側門旁掛著的匾額卻是——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招待所。顯然想走進這樣的招待所不是件容易的事,然一號院大門緊閉,那三號院一定要一探究竟。在大門入口的位置站著三位工作人員,我編好了一套說詞,問他們是否可以入院拍照,我原本等到他拒絕時再講出自己的一大堆理由,可是未成想這位管事者很痛快的向我一揮手說,可以進來拍照。這麼容易就達到了目的真是讓我對這個威嚴之地增添了八分好感,道謝之後就走入院內先觀察情形。

整座仿古樓處在大廈的包圍之中

現代化辦公場所

從整體上看,這個院落已經成為了四面合圍的巨大天井狀,正中的空地是停車場,正前方及左右兩側為現代化的大高樓,只有入口的位置為低矮的仿古建築。站在正門看過去,正前方是一堵新做的影壁牆,而此牆的後端乃是一棟橫長形的仿古樓。我穿過停車場走到了此樓的近前。而今這裡已經是用做了辦工廠所,當年學部圖書局就設在該部的西偏院。而今這裡的格局已經大變,我無法確認當年的西偏院在什麼位置。因為此院的後方就已經是最為繁華的長安街,而今能在這裡留下一棟仿古建築,從用地角度來說可謂奢侈。能給這著名的學部留下一點歷史痕跡,這讓我感念這棟大樓的建造者還有著歷史情懷在。

教育街1號院和3號院之間還有一棟二層小樓

除了入口處的這一排仿古房,以及與它相對應的正前方那排仿古房外,在這裡我沒有能再看到其他的歷史痕跡。於是在此拍照後走出大門,向那三位工作人員鄭重的表示了我的謝意。然後我又回到了一號院的門口,在一號院和三號院之間還留存一棟灰色的二層小樓。我不確定此樓是否是當年學部的留存,但其位置肯定是在學部舊址之上。無意間我在側牆上看到了一塊桔紅色的小牌,走近細看竟然是“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金屬銘牌。可惜這個牌子上未能寫明保護的內容,但由此可以確認這棟灰色二層小樓也是學部舊址。

灰色小樓牆上的文保牌

一號院內情形

灰色小樓緊鄰著學部仿古大門,我站在門前仔細端詳,感覺門是從裡面上著鎖。貼著門縫聽到裡面有動靜,於是我輕扣門環,果真從裡面走出一位工作人員。我向他說明了來意,此人很有禮貌的告訴我這裡已經停業,正在做轉讓手續,因為特殊的原因這裡面不便拍照。他的所言當然令我沒話說,但我還是努力跟他講我僅想拍一張內景照片,他想了想同意了我的要求。而他的大度讓我有了得寸進尺的念頭,我還是想進內一探究竟,並且向他講明自己只是來探尋學部舊址,肯定沒有其他的雜念在。顯然我的說詞沒有打動這位年輕人,他反而跟我說:“你要瞭解這裡的歷史可以掃文保牌上的二維碼。”

果真在文保牌上看到了二維碼

文保牌上竟然還有二維碼,我難以置信,但我還是禮貌的向他表示謝意。而後走到文保牌前,果真看到上面有一塊用塑膠板製作的二維碼。如此現代化的手段貼在了文保牌上,這讓我腦海中的時空轉換發生了困難。而今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在做著加速度,真不知道這種變化繼續下去,是不是我的所有尋訪都變得沒有了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