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建築中的千年匾額文化

我們在宮殿、廟宇、祠堂、亭台、樓閣、商號以及名人府邸中, 經常會見到一些題字的牌匾, 這些牌匾就是人們常說的匾額。 作為中國古代建築最常見的裝飾物, 匾額常懸於門楣、窗楣或廳堂顯眼處, 與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形式相結合, 或寫景狀物, 或抒情言表, 以顯示建築物主人的門第層次、道德修養、處世哲學和精神寄託。

匾額的歷史究竟有多長?有人說源于周文王時期, 但更多的人認為匾額起源於漢代, 據清《說文解字注》記載:“漢高六年(西元前200年)蕭何所定, 以題蒼龍、白虎二闕。 ”通過這段文字我們知道, 中國最早的匾額, 是西漢丞相蕭何為長安未央宮蒼龍、白虎二殿所題, 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匾額誕生以後, 很快便成為朝廷和官府嘉獎官員和百姓的獎勵物, 成為一種榮譽的象徵, 與今天的獎狀和錦旗有些類似。 我們從《後漢書•百官志》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凡有孝子順孫,

貞女義婦, 讓財救患, 及學士為民法式者, 皆扁表其門, 以興善行。 ”

唐宋時期, 中國書法發展至一個新高峰, 湧現出一大批書法名家, 這種鼎盛局面也推動了匾額的發展, 一些寺廟、樓閣的匾額往往由當時的書法大家執筆。 唐代書家顏真卿最擅楷書, 其字豐腴雄渾, 骨力遒勁, 被稱為“顏體”, 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 顏真卿曾為廣西逍遙樓、江西吉安淨居寺、湖南岳陽樓題寫過匾額。

在今岳陽樓景區內, 還有五座風格迥異的微縮型岳陽樓, 再現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不同的風格, 匾額都由當時的著名書家所題, 其中, 唐代是顏真卿所書, 宋代為米芾所書, 元代由趙孟頫題寫, 明代為董其昌所書,

清代則是康熙皇帝御筆——這種五樓並存的局面, 可謂是蔚為大觀, 讓人大飽眼福。

宋代文化藝術和商業經濟都極為發達, 匾額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開始進入民間, 大量應用于商鋪, 成為商家的招牌。

商匾大多懸于商鋪大門, 一般是黑底金字, 即人們常說的“金字招牌”。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 有一家掛著“趙太丞家”橫匾的藥鋪, 鋪內還掛著四塊豎匾, 寫著藥鋪所賣藥品, 可見此時匾額已在民間商鋪廣泛應用, 功能也逐漸走向多樣化。

到了明清時期, 匾額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形制和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 除了建築物或商鋪名稱外, 更多的則是對建築物的評價之詞, 或者是表達主人追求、喜好和祝福的詞語。

譬如, 紫禁城乾清宮內由順治皇帝題寫的“正大光明”匾、交泰殿的“無為”匾、頤和園的“萬壽無疆”匾和懸于許多民居的“難得糊塗”匾等等, 不一而足。

與此同時, 朝廷、官府對官員和讀書人的褒揚, 老百姓之間的祝福, 也都通過贈匾的方式來表達。

清代從雍正皇帝開始, 每逢新帝即位, 即下詔讓地方官舉薦“孝廉方正”, 由朝廷賜六品章服, 備召用, 並頒發“孝廉方正”匾額;清代科舉鄉試第一名稱“解元”, 第二名稱“亞元”, 第三、四、五名稱“經魁”, 第六名稱“亞魁”, 第七名以後稱“文魁”, 刻有這些名稱的匾額由官府頒發, 懸於中舉者住宅大門之上, 以為榮耀。

上海翰林匾額博物館藏有一塊晚清狀元洪鈞題寫的“冰心鶴算”匾, 其中, “冰心”出自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 意為心地清白、善良, 而“鶴算”在民間則是用於祝賀70壽誕, 很明顯這是一塊壽匾。

民國以來特別是今天, 隨著建築物的西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匾額在民間已逐漸消失, 只有部分老字型大小、風景園林和一些傳統的亭臺樓閣還保留著這個文化痕跡, 比如同仁堂、全聚德、黃鶴樓、滕王閣、瘦西湖和故宮、孔府、孔廟等。

匾額的種類很多,用途也很廣泛,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分成不同類別。

根據形狀可分為橫匾和豎匾。中國古代建築中,房檐下有一個重要結構斗拱,起著支撐、烘托房檐的作用。早期和一些比較高貴的建築斗拱結構宏大,屋簷與門楣的間距較寬,所以匾額多用豎匾,今天常見的曲阜孔府正門的“聖府”匾、孔廟“大成殿”匾,頤和園“排雲門”匾和“德輝殿”匾,還有紫禁城裡大部分宮殿的名稱匾,都是豎匾。

後來,建築斗拱的比例逐漸縮小,屋簷與門楣之間的距離也相對縮短,加上明清時期有的匾額字數較多,所以只能懸掛橫匾。像雲南昆明大觀樓,揚州個園,頤和園景福閣、玉瀾堂、山色湖光共一樓,河南嵩山少林寺,掛的都是橫匾。

另外,隨著建築、地勢、景物及人們審美的變化,匾額的形狀也愈來愈豐富多彩,衍生出手卷匾、荷葉匾、蝙蝠匾、秋葉匾、虛白額匾和冊頁匾等多種形式,這些匾額造型優美,書卷氣濃,多用於園林、亭榭和書齋,很受文人雅士的青睞。

根據懸掛空間可分為室外匾和室內匾。室外匾一般懸掛於建築物門前,內容多為建築物的名稱,比如我們常見的“瑞蚨祥”“頤和園”“黃鶴樓”等皆屬此列。室內匾則懸於建築物內部正上方,若有兩塊及兩塊以上,也可懸於旁邊牆上。

根據質地材料可分為木質匾額、石質匾額和金屬匾額。傳統匾額大都是木質材料,這與我國古代建築一般是木質結構有關;石質匾額由於比較重,不宜懸掛,所以多鑲嵌在建築物牆體或墩臺上;金屬匾額是冶金技術比較成熟後出現的新生事物,題字多為機器刻制,經久耐用,但缺少了傳統文化的韻味。

按匾文的雕刻工藝可分為陰刻匾和陽刻匾。陰刻是將筆劃顯示於匾面之下的雕刻手法,而陽刻則是將筆劃顯示於匾面之上的雕刻方法,另外還有陰刻和陽刻結合使用的匾額。

按匾額功能可分為建築園林匾、商家字型大小匾和旌表賀頌匾。建築園林匾主要用來標注建築物和景物的名稱,通常懸於建築物正門或廳堂內,這類匾額最為常見,如“拙政園”“坤甯宮”等。文人、官紳家的堂號匾也屬此類。

作為匾額世俗化的標誌,商家字型大小匾是人們最常見的匾額,一些百年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全聚德等,為普通百姓耳熟能詳,這些別有深意的字型大小匾額,負載著厚重的民族商業思想,折射出傳統文化的色彩;旌表賀頌匾多用於歌頌、稱讚,有祝壽匾、功名匾、德行匾等,在古代非常流行,目前存世也比較多。

一塊完整的匾額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款識;二是匾文。

所謂款識,就是匾額的上款、下款和印章,上下款主要包括題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和時間;而匾文則是匾額的最核心部分,根據匾的用途,匾文內容也各有不同。

匾額一般都懸掛在建築物最顯眼的位置,如此重要的飾品,對製作工藝要求非常高。不同質地的匾額製作方法也不盡相同,以木質匾額為例,其製作工序大致分為選材、刻印和拋光上漆三步。

由於匾額需要長期懸掛,所以對木材要求極為嚴格,首先要選用乾燥不易變形的木料;其次木材要易於雕刻。只有符合這兩個條件,才是製作匾額的最佳材料,中國古代一般以楠木和樟木為主。

刻印文字是製作匾額最重要的步驟,文人和工匠本是兩個群體,但制匾卻將這兩類人結合到一起。

刻印匾額首先需題字,對題字者要求一般有兩條:一是書法好;二是地位高。所以匾額上的題字大都出自帝王、高官和名流之手,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文字寫好後,要把字樣拓印下來,然後描繪到匾額之上,這個過程叫放樣。放樣時文字要排列有序,間距適中,兩端留空要大於字距。文字排列好後,方能將其輪廓線描複在匾額上,最後按輪廓線進行雕刻。

最後一道工序是拋光、上漆。刻字完成後,要對匾額進行拋光和裝飾,這是一件精細活,絕對不許用鉋子之類的工具操作,匠人只能用小型刀具,一點一點鏟平匾額上的坑坑窪窪,然後磨平;最後是上色,匾額一般是黑底金字、藍底金字,間或也有綠底金字和朱紅底金字,這個只要按照主人或建築物的需求操作即可。

一塊匾額的製作到此就基本結束了,但也有一些精美的匾額需要在邊框雕刻紋樣作為裝飾,這對工匠的技藝又是一個新的考驗。

匾額的種類很多,用途也很廣泛,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分成不同類別。

根據形狀可分為橫匾和豎匾。中國古代建築中,房檐下有一個重要結構斗拱,起著支撐、烘托房檐的作用。早期和一些比較高貴的建築斗拱結構宏大,屋簷與門楣的間距較寬,所以匾額多用豎匾,今天常見的曲阜孔府正門的“聖府”匾、孔廟“大成殿”匾,頤和園“排雲門”匾和“德輝殿”匾,還有紫禁城裡大部分宮殿的名稱匾,都是豎匾。

後來,建築斗拱的比例逐漸縮小,屋簷與門楣之間的距離也相對縮短,加上明清時期有的匾額字數較多,所以只能懸掛橫匾。像雲南昆明大觀樓,揚州個園,頤和園景福閣、玉瀾堂、山色湖光共一樓,河南嵩山少林寺,掛的都是橫匾。

另外,隨著建築、地勢、景物及人們審美的變化,匾額的形狀也愈來愈豐富多彩,衍生出手卷匾、荷葉匾、蝙蝠匾、秋葉匾、虛白額匾和冊頁匾等多種形式,這些匾額造型優美,書卷氣濃,多用於園林、亭榭和書齋,很受文人雅士的青睞。

根據懸掛空間可分為室外匾和室內匾。室外匾一般懸掛於建築物門前,內容多為建築物的名稱,比如我們常見的“瑞蚨祥”“頤和園”“黃鶴樓”等皆屬此列。室內匾則懸於建築物內部正上方,若有兩塊及兩塊以上,也可懸於旁邊牆上。

根據質地材料可分為木質匾額、石質匾額和金屬匾額。傳統匾額大都是木質材料,這與我國古代建築一般是木質結構有關;石質匾額由於比較重,不宜懸掛,所以多鑲嵌在建築物牆體或墩臺上;金屬匾額是冶金技術比較成熟後出現的新生事物,題字多為機器刻制,經久耐用,但缺少了傳統文化的韻味。

按匾文的雕刻工藝可分為陰刻匾和陽刻匾。陰刻是將筆劃顯示於匾面之下的雕刻手法,而陽刻則是將筆劃顯示於匾面之上的雕刻方法,另外還有陰刻和陽刻結合使用的匾額。

按匾額功能可分為建築園林匾、商家字型大小匾和旌表賀頌匾。建築園林匾主要用來標注建築物和景物的名稱,通常懸於建築物正門或廳堂內,這類匾額最為常見,如“拙政園”“坤甯宮”等。文人、官紳家的堂號匾也屬此類。

作為匾額世俗化的標誌,商家字型大小匾是人們最常見的匾額,一些百年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全聚德等,為普通百姓耳熟能詳,這些別有深意的字型大小匾額,負載著厚重的民族商業思想,折射出傳統文化的色彩;旌表賀頌匾多用於歌頌、稱讚,有祝壽匾、功名匾、德行匾等,在古代非常流行,目前存世也比較多。

一塊完整的匾額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款識;二是匾文。

所謂款識,就是匾額的上款、下款和印章,上下款主要包括題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和時間;而匾文則是匾額的最核心部分,根據匾的用途,匾文內容也各有不同。

匾額一般都懸掛在建築物最顯眼的位置,如此重要的飾品,對製作工藝要求非常高。不同質地的匾額製作方法也不盡相同,以木質匾額為例,其製作工序大致分為選材、刻印和拋光上漆三步。

由於匾額需要長期懸掛,所以對木材要求極為嚴格,首先要選用乾燥不易變形的木料;其次木材要易於雕刻。只有符合這兩個條件,才是製作匾額的最佳材料,中國古代一般以楠木和樟木為主。

刻印文字是製作匾額最重要的步驟,文人和工匠本是兩個群體,但制匾卻將這兩類人結合到一起。

刻印匾額首先需題字,對題字者要求一般有兩條:一是書法好;二是地位高。所以匾額上的題字大都出自帝王、高官和名流之手,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文字寫好後,要把字樣拓印下來,然後描繪到匾額之上,這個過程叫放樣。放樣時文字要排列有序,間距適中,兩端留空要大於字距。文字排列好後,方能將其輪廓線描複在匾額上,最後按輪廓線進行雕刻。

最後一道工序是拋光、上漆。刻字完成後,要對匾額進行拋光和裝飾,這是一件精細活,絕對不許用鉋子之類的工具操作,匠人只能用小型刀具,一點一點鏟平匾額上的坑坑窪窪,然後磨平;最後是上色,匾額一般是黑底金字、藍底金字,間或也有綠底金字和朱紅底金字,這個只要按照主人或建築物的需求操作即可。

一塊匾額的製作到此就基本結束了,但也有一些精美的匾額需要在邊框雕刻紋樣作為裝飾,這對工匠的技藝又是一個新的考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