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格壁畫:消失的王國和他永不失落的藝術

西藏西部的阿裡地區, 佔據了西藏四分之一的土地, 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 在這一屋脊上曾經建立過一個存在了700多年的王朝——古格王朝。 從9世紀到16世紀, 古格王朝書寫了燦爛的文明, 又如夢一般消失。 在沉寂了數百年後, 于20世紀初, 這一故城才被重新發現, 大量的文物遺存和壁畫藝術精品向我們昭示著昔日古格文明的輝煌, 也吸引著人們去追尋這段失落的歷史。

西藏阿裡土林地貌 ▲

西元842年, 吐蕃王朝隨著第九代贊普朗達瑪被刺殺, 王國分崩離析。 儘管從西藏腹地前往阿裡的路程自古就被人們視為畏途, 但一部分王族後裔還是因不堪戰亂而向西遷移, 一直走到西藏的最西部, 之後用武力征服了今天的阿裡地區, 並在這裡建立了政權, 其中就有古格王國。 如果仔細觀察這裡的地貌便會覺得很有趣, 在這片被群山環繞的荒涼大地上,

土林仿佛是一排排站崗的衛兵, 默默守護了古格700多年。

據史料記載, 鼎盛時期的古格王國統治著西藏西部、印度北部和喀什米爾地區。 古格在歷史上最重要的貢獻在於, 這個雄踞于藏西的王朝開啟了藏傳佛教後弘期的序幕, 推動了這片雪域高原長達千年的全民信佛時期。

托林寺白殿壁畫 ▲

普遍被認為所繪的是仁欽桑布大師和阿底峽尊者, 他們曾經在托林寺進行佛經翻譯和辯經。

在經歷了“朗達瑪滅佛”事件後, 佛教在9世紀幾乎消亡。 幸而古格王國的創立者德尊袞及他的後裔非常信仰佛教, 並一直致力於推動佛教的復興。 1042年, 受古格國王極力邀請, 阿底峽尊者越過喜馬拉雅來到古格。 隨著阿底峽進藏弘法, 西藏西部陸續修建起了108座寺廟;同一時期, 大量佛經被翻譯成藏語。 現今大多數藏傳佛教所用的佛經, 都是那時翻譯過來的。

古格王國遺址紅殿裡的佛像和壁畫 ▲

宗教的興起必定會帶來藝術的繁榮, 古格壁畫便是其中之一。 在古格遺址中, 那些古老的宮殿和寺廟的牆壁上, 仍舊保存著大量的壁畫。 這些壁畫題材各異, 包含度母、金剛、護法神、僧人禮佛、供養人等形象, 繪畫精美細膩, 很多壁畫色彩仍豔麗如初。 可以說, 古格壁畫有著唐卡的色彩, 但造型卻更加自由。

古格壁畫與中國內陸和西藏地區壁畫有所不同。

作為東西方文明的交叉路口, 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得古格壁畫不僅繼承了吐蕃傳統藝術的基礎, 還有選擇地吸收了漢地、印度、尼泊爾和喀什米爾地區佛教藝術的精華, 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古格王宮

古格王宮 ▲

先從古格王國規模最大的建築群遺址——古格王宮說起,這座城堡由上而下,依山疊砌,遺址上蜂巢似地密佈著數百間房屋和洞窟,從防禦工事到廟宇,從普通百姓的簡陋住所到國王的豪華宮殿,應有盡有;甚至還修建了暗道,順著暗道拾級而上便可直抵山頂的王宮。

古格王國遺址紅殿裡的壁畫 ▲

多數壁畫上使用金粉描繪 ▲

宮殿內的寺院建築規模較小,保存比較好的有紅殿、白殿、大威德殿、度母殿和壇城殿。其中紅殿因建築外牆的顏色而得名,但殿內的主色調大多為紅藍兩色,殿內壁畫約創作於16世紀上半葉,屬於王朝晚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殿內許多壁畫多用金粉畫成。從而印證了當時古格王國對金礦的開採,是古格經濟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人和牲畜在馱運木材的畫面▲

從建築構成來看,古格王宮的建築為泥土和木材結構。然而,在這一地區卻並沒有樹木生長。也許在古格壁畫中可以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壁畫中描繪了許多生活化的場景,其中就有人和牲畜在馱運木材的畫面。儘管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天然屏障橫亙在青藏高原與尼泊爾、印度之間,但其間仍然有狹窄的小路連接著,通過這條路互通貿易和文化。

托林寺

托林寺 ▲

托林寺是古格王朝修建的第一座寺院,矗立在西藏阿裡劄達縣象泉河谷的臺地上。這座寺院的主殿迦薩殿已損毀大半,其最瑰麗的壁畫主要彙集在集會殿和白殿。據西藏史料《雪域西部阿裡廓爾松早期史》記載,集會殿和白殿新建於15世紀,比主殿迦薩殿晚了大約五百年。

托林寺壁畫天女殘塊 ▲

托林寺迦薩殿東北塔中八難之水難圖 ▲

儘管迦薩殿損毀較多,但在其四角所建的佛塔中還有部分壁畫殘存,讓我們得以看到10世紀托林寺初建時所繪製的、具有喀什米爾風格的佛教藝術。

▲托林寺迦薩殿西北塔南壁的供養人像,從服飾和裝飾圖案上可以看到其受波斯藝術的影響。

托林寺集會殿壁畫 ▲

▲托林寺集會殿門廊東壁兩側的十六金剛舞女,是西藏壁畫藝術中的傑作。

托林寺集會殿后殿西壁上的達摩多羅尊者 ▲

本幅壁畫吸收了印度、喀什米爾、中亞以及漢地等多種技法和多元的文化色彩,是托林寺壁畫的精品之一,也是西藏所見的年代較早的達摩多羅畫像。

▲托林寺白殿西壁的觀音像,菩薩右手結與願印,左手結說法印。

菩薩手印局部 ▲

東嘎-紮西曲林寺遺址和皮央遺址

位於劄達縣東嘎村的東嘎-紮西曲林寺遺址和皮央遺址,也是古格王國的宗教和文化重地。據載,其建成於西元10世紀,是一處由寺院、城堡、石窟和佛塔組成的大型建築群。東嘎石窟群中保存了內容非常豐富的壁畫藝術,包括佛像、菩薩像、護法神、力士像、供養天女和孔雀、雙龍纏繞等各種裝飾圖像以及一些異域風格的人物和圖案,帶有較為明顯的喀什米爾藝術風格,

東嘎遺址1號洞窟 ▲

窟頂為四方形藻井,牆面為壇城圖案。畫面由來自印度的紅色塗料和來自阿富汗的天青石研成的藍色粉末繪製而成。

▲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在絲綢之路上出現很多。

▲雙獅造型的圖案

雙獅造型是波斯的一種象徵圖案,在當時的歐洲皇家畫院很流行。來自亞洲和歐洲的諸多建築元素和圖案風格融合在西藏西部的古格王國,與這一地區廣泛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也許一提到佛教藝術中的壁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壁畫。但我們不應忘記,在遙遠的茶馬古道上,還有這樣一些精美絕倫的古格壁畫。它們曾經失意,但卻未曾失落,把經濟與文化、宗教與藝術、短暫與永恆,永久地連結了起來。

2017川進青出火熱報名中 想去西蔵的朋友點擊這裡

古格王宮 ▲

先從古格王國規模最大的建築群遺址——古格王宮說起,這座城堡由上而下,依山疊砌,遺址上蜂巢似地密佈著數百間房屋和洞窟,從防禦工事到廟宇,從普通百姓的簡陋住所到國王的豪華宮殿,應有盡有;甚至還修建了暗道,順著暗道拾級而上便可直抵山頂的王宮。

古格王國遺址紅殿裡的壁畫 ▲

多數壁畫上使用金粉描繪 ▲

宮殿內的寺院建築規模較小,保存比較好的有紅殿、白殿、大威德殿、度母殿和壇城殿。其中紅殿因建築外牆的顏色而得名,但殿內的主色調大多為紅藍兩色,殿內壁畫約創作於16世紀上半葉,屬於王朝晚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殿內許多壁畫多用金粉畫成。從而印證了當時古格王國對金礦的開採,是古格經濟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人和牲畜在馱運木材的畫面▲

從建築構成來看,古格王宮的建築為泥土和木材結構。然而,在這一地區卻並沒有樹木生長。也許在古格壁畫中可以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壁畫中描繪了許多生活化的場景,其中就有人和牲畜在馱運木材的畫面。儘管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天然屏障橫亙在青藏高原與尼泊爾、印度之間,但其間仍然有狹窄的小路連接著,通過這條路互通貿易和文化。

托林寺

托林寺 ▲

托林寺是古格王朝修建的第一座寺院,矗立在西藏阿裡劄達縣象泉河谷的臺地上。這座寺院的主殿迦薩殿已損毀大半,其最瑰麗的壁畫主要彙集在集會殿和白殿。據西藏史料《雪域西部阿裡廓爾松早期史》記載,集會殿和白殿新建於15世紀,比主殿迦薩殿晚了大約五百年。

托林寺壁畫天女殘塊 ▲

托林寺迦薩殿東北塔中八難之水難圖 ▲

儘管迦薩殿損毀較多,但在其四角所建的佛塔中還有部分壁畫殘存,讓我們得以看到10世紀托林寺初建時所繪製的、具有喀什米爾風格的佛教藝術。

▲托林寺迦薩殿西北塔南壁的供養人像,從服飾和裝飾圖案上可以看到其受波斯藝術的影響。

托林寺集會殿壁畫 ▲

▲托林寺集會殿門廊東壁兩側的十六金剛舞女,是西藏壁畫藝術中的傑作。

托林寺集會殿后殿西壁上的達摩多羅尊者 ▲

本幅壁畫吸收了印度、喀什米爾、中亞以及漢地等多種技法和多元的文化色彩,是托林寺壁畫的精品之一,也是西藏所見的年代較早的達摩多羅畫像。

▲托林寺白殿西壁的觀音像,菩薩右手結與願印,左手結說法印。

菩薩手印局部 ▲

東嘎-紮西曲林寺遺址和皮央遺址

位於劄達縣東嘎村的東嘎-紮西曲林寺遺址和皮央遺址,也是古格王國的宗教和文化重地。據載,其建成於西元10世紀,是一處由寺院、城堡、石窟和佛塔組成的大型建築群。東嘎石窟群中保存了內容非常豐富的壁畫藝術,包括佛像、菩薩像、護法神、力士像、供養天女和孔雀、雙龍纏繞等各種裝飾圖像以及一些異域風格的人物和圖案,帶有較為明顯的喀什米爾藝術風格,

東嘎遺址1號洞窟 ▲

窟頂為四方形藻井,牆面為壇城圖案。畫面由來自印度的紅色塗料和來自阿富汗的天青石研成的藍色粉末繪製而成。

▲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在絲綢之路上出現很多。

▲雙獅造型的圖案

雙獅造型是波斯的一種象徵圖案,在當時的歐洲皇家畫院很流行。來自亞洲和歐洲的諸多建築元素和圖案風格融合在西藏西部的古格王國,與這一地區廣泛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也許一提到佛教藝術中的壁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壁畫。但我們不應忘記,在遙遠的茶馬古道上,還有這樣一些精美絕倫的古格壁畫。它們曾經失意,但卻未曾失落,把經濟與文化、宗教與藝術、短暫與永恆,永久地連結了起來。

2017川進青出火熱報名中 想去西蔵的朋友點擊這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