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渤海大廈片區房屋徵收與補償方案(徵求意見稿)》出來啦

運河區官網今天發佈了《渤海大廈片區房屋徵收與補償方案(徵求意見稿)》, 這片充滿了滄州人回憶的地方進入了拆遷倒計時。

徵收範圍

滄規函字[2017]161號批復的徵收範圍:北至新華路、南至規劃路、東至滄州市興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西至東箭道胡同。

補償方式及補償標準

本次徵收實行貨幣補償。 被徵收人簽訂房屋徵收補償協議並搬遷交房後結算。

補償包括:被徵收房屋市場價值補償、房屋裝飾裝修補償、附屬物補償、搬遷費補償、臨時安置費補償等。

1、被徵收房屋市場價值及其裝飾裝修補償:由被徵收人推選的房地產評估公司評估確定。

2、搬遷費補償:設備設施、物資等搬遷費用由評估公司評估確定。 其它搬遷費按拆除房屋建築面積每平方米12元補償。

3、臨時安置費補償:按合法建築面積每月每平方米16元補償, 期限為6個月。

4、附屬物補償: 電話移機費100元/部、空調移裝費300元/台、網路移裝費180元/套。 其它附屬物根據實際情況評估確定。

獎勵和補助

(一)在規定的簽約期限內簽訂補償協定並搬遷交房的, 給予被徵收房屋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5%的獎勵。

(二)對2011年10月19日綜合治理前建成(所在社區出具證明)未取得合法手續的附屬建築, 在規定的簽約期限內簽訂補償協定的, 按重置價格給予補助。

這座熟悉的樓, 熟悉的鐘錶

以後真的看不見了

昔日繁華的商業街

如今早已落寞

讓我們一起再來看看它現在的樣子, 不久的將來, 象徵著一個時代的渤海大廈就將與滄州人揮手告別。

渤海大廈東側一個胡同, 隔著圍擋望進去, 一片狼藉, 像是被圈在了上個世紀。

現在的這個胡同門可羅雀, 儘管附近熙熙攘攘, 但極少有人來到這裡。 很難想像, 這裡曾經是滄州人購物的必達之地, 曾經也是人頭攢動, 接踵摩肩。

還有人記得大廈樓頂上的鐵皮亭子嗎?那曾是個遊樂園, 對於80後來說, 這裡有他們童年美好的回憶。

小編就是在這個遊樂場玩大的

20多年前, 那裡的碰碰車吸引力十足

現在, 他們早已無人問津

未來, 新商業將取而代之

老滄州商業區最後的區域即將拆遷

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

城隍廟難尋 老商圈繁華依舊

老滄州人記憶最深的當屬城隍廟,也就是老滄州的市場街,這裡是滄州最繁華的地方。據《滄縣誌》記載,滄州城隍廟,明朝初年建立;弘治十七年,知縣馬奎重修;正德八年高夔鑄銅為像;清乾隆五十九年知州複重建;道光五年知州潘國詔重修;同治十三年知州戴增福,光緒十二年知州駱壽先先後加修;光緒十九年樂營管帶范天貴、防禦安營四品府典陳其浚複修;民國十二年王雁賓、李瑞亭等呈請縣府改建商場;民國十七年改為中山市場。

為了瞭解城隍廟昔日風貌,記者找到了當年這裡的老居民于淑心,她是上世紀50年代的老大學生,當時住在小南門附近。這位學農機專業的老人,畢業後在農林系統工作,她非常熱情地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于淑心告訴記者,城隍廟又叫城爺廟,解放前,是滄州城內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遺址就是現在的渤海大廈及南端一直到鹽百。小時候她經常和小朋友在裡面玩兒,印象很深刻。

於淑心說,她少年時代聽老人們講過當年城隍廟的樣子,從當年滄州老城城外,進小南門沿順城街向東走,不遠就是城隍廟的山門。當時城隍廟正殿後門的正上方,懸著一塊木匾,上面寫著“城隍廟”三個大字。正殿中前後有兩尊城隍神像,後面一尊是泥塑的,前面一尊是木制的。木制的城隍神像身穿絲綢面料的大紅官袍,頭戴烏紗帽。按動它腿上的機關,他就可以站起來,兩手也能動,兩眼也能轉。

每年正月十一這一天,是城隍爺出巡的日子,人們抬著城隍爺圍著滄州的大街小巷轉,看熱鬧的、許願的、做小買賣的,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城隍爺出巡成了當時士農工商全民參與的盛大活動。大殿和門之間的院落裡,有一座小木樓,平時一些京劇愛好者在上面唱戲,每年正月十五,還舉辦猜燈謎活動。

如今,全國很多地方都還保留著城隍廟,最有名的應該屬上海城隍廟。然而滄州的城隍爺卻沒有這麼幸運,城隍廟在史書中,留下曲折的生命軌跡後,灰飛煙滅。

頭頂一線天空,走在渤海大廈東側狹長的過道裡,數著地面的石板,我們依稀看到當年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們,拖著長辮的,穿著長衫的,他們魚貫而入,又瞬間消失。

古老的城隍廟,曾經是滄州文化的載體,見證了滄州的繁榮發展,目睹了滄州人民所承受的災難與苦痛。城隍爺,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只有書中才會出現的神話形象,隱沒進歷史。

新道路、新商圈、新城市在鏡頭中“長大”

這次老照片的提供者,是57歲的宗增順,他一名退休職工,也是一名建築專題攝影愛好者,更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滄州人。26年來,他走遍滄州市的大街小巷,用鏡頭記錄下了這座獅城的匆匆腳步。

宗增順對老滄州城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小的時候,我就住在運河岸邊。我對世界的認識,除了當時的課本,就是運河上來來往往的帆影。南邊的船來了,拋了錨,系好纜繩,貨殖裝卸,洗漱茶炊,與明人唐之淳過滄州時所寫”漁人扣舷語,篙子中夜飯“的情景正相仿佛。小心地晃過舢板,跳到船裡和船家的孩子們玩,是一件開心的事。船在碼頭上呆幾天,我們就玩幾天。經常是,和船上的小夥伴約好了遊戲,好不容易熬到放學,趕到岸邊,那船卻早已不見蹤影,只留下河水嫋嫋蕩漾。”

鼓樓街、缸市街、東風路、天一坊、向陽餃子館……那些他小時候經常走過或時常出入的地方,自然就成為他鏡頭中的風景。

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

城隍廟難尋 老商圈繁華依舊

老滄州人記憶最深的當屬城隍廟,也就是老滄州的市場街,這裡是滄州最繁華的地方。據《滄縣誌》記載,滄州城隍廟,明朝初年建立;弘治十七年,知縣馬奎重修;正德八年高夔鑄銅為像;清乾隆五十九年知州複重建;道光五年知州潘國詔重修;同治十三年知州戴增福,光緒十二年知州駱壽先先後加修;光緒十九年樂營管帶范天貴、防禦安營四品府典陳其浚複修;民國十二年王雁賓、李瑞亭等呈請縣府改建商場;民國十七年改為中山市場。

為了瞭解城隍廟昔日風貌,記者找到了當年這裡的老居民于淑心,她是上世紀50年代的老大學生,當時住在小南門附近。這位學農機專業的老人,畢業後在農林系統工作,她非常熱情地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于淑心告訴記者,城隍廟又叫城爺廟,解放前,是滄州城內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遺址就是現在的渤海大廈及南端一直到鹽百。小時候她經常和小朋友在裡面玩兒,印象很深刻。

於淑心說,她少年時代聽老人們講過當年城隍廟的樣子,從當年滄州老城城外,進小南門沿順城街向東走,不遠就是城隍廟的山門。當時城隍廟正殿後門的正上方,懸著一塊木匾,上面寫著“城隍廟”三個大字。正殿中前後有兩尊城隍神像,後面一尊是泥塑的,前面一尊是木制的。木制的城隍神像身穿絲綢面料的大紅官袍,頭戴烏紗帽。按動它腿上的機關,他就可以站起來,兩手也能動,兩眼也能轉。

每年正月十一這一天,是城隍爺出巡的日子,人們抬著城隍爺圍著滄州的大街小巷轉,看熱鬧的、許願的、做小買賣的,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城隍爺出巡成了當時士農工商全民參與的盛大活動。大殿和門之間的院落裡,有一座小木樓,平時一些京劇愛好者在上面唱戲,每年正月十五,還舉辦猜燈謎活動。

如今,全國很多地方都還保留著城隍廟,最有名的應該屬上海城隍廟。然而滄州的城隍爺卻沒有這麼幸運,城隍廟在史書中,留下曲折的生命軌跡後,灰飛煙滅。

頭頂一線天空,走在渤海大廈東側狹長的過道裡,數著地面的石板,我們依稀看到當年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們,拖著長辮的,穿著長衫的,他們魚貫而入,又瞬間消失。

古老的城隍廟,曾經是滄州文化的載體,見證了滄州的繁榮發展,目睹了滄州人民所承受的災難與苦痛。城隍爺,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只有書中才會出現的神話形象,隱沒進歷史。

新道路、新商圈、新城市在鏡頭中“長大”

這次老照片的提供者,是57歲的宗增順,他一名退休職工,也是一名建築專題攝影愛好者,更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滄州人。26年來,他走遍滄州市的大街小巷,用鏡頭記錄下了這座獅城的匆匆腳步。

宗增順對老滄州城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小的時候,我就住在運河岸邊。我對世界的認識,除了當時的課本,就是運河上來來往往的帆影。南邊的船來了,拋了錨,系好纜繩,貨殖裝卸,洗漱茶炊,與明人唐之淳過滄州時所寫”漁人扣舷語,篙子中夜飯“的情景正相仿佛。小心地晃過舢板,跳到船裡和船家的孩子們玩,是一件開心的事。船在碼頭上呆幾天,我們就玩幾天。經常是,和船上的小夥伴約好了遊戲,好不容易熬到放學,趕到岸邊,那船卻早已不見蹤影,只留下河水嫋嫋蕩漾。”

鼓樓街、缸市街、東風路、天一坊、向陽餃子館……那些他小時候經常走過或時常出入的地方,自然就成為他鏡頭中的風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