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1700年的鷹翅笛子 民族樂器中的獨秀

藏族鷹笛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 是由鷲鷹的翅膀骨製作而得名。 曾經流行於昌都、阿裡、山南以及藏北牧區一帶, 可以說在遊牧時代就已經出現。

早期的鷹笛是由遊牧民簡單打孔製成, 僅供他們放牧時放鬆身心使用。

骨笛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製作。 骨笛規格不一, 長短、粗細各不相同, 通常比竹笛短而細, 一般翅骨笛管長25釐米左右, 管徑2釐米左右。 管身上口密封, 只留一窄縫作為吹孔,

管端的背面斜開一發音孔, 管身正面下部開有六個按音孔(或開成前五後一)。 演奏時, 骨笛豎置, 右手在下, 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一、二、三孔, 左手在上, 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四、五、六孔。 運用平吹超吹, 音域d1—e3。

音色清脆、悠揚。 吹奏中多使用上滑音和顫音等技巧。

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還流傳有一種用大雁的翅膀骨做的雁骨笛。 管身無固定規格, 在笛管上端管口置一木塞, 木塞與管壁之間留有一道縫隙作吹孔, 管身開有六個按音孔。 奏法與鷹骨笛相同。

製作時, 先將翅膀骨上的肉剔刮乾淨,

鋸掉兩端骨節, 磨平上下管口, 除去骨髓。 兩端管口呈橢圓形, 上口較大, 下口較小, 從下口往上, 每隔2.2釐米左右, 鑽有一個直徑0.7釐米的按音孔。 開按音孔的工藝十分重要, 民間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寬度作為標準距離。 鷹笛不僅長短有別, 管口大小有異, 所開的音孔距離也不同。 多才多藝的塔吉克族人民, 每當鷹笛開完音孔以後, 還要在白淨而俊俏的笛身上雕刻出圖案紋飾或題字, 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更為奇特的是, 鷹笛做好以後先不能吹奏, 要放置在屋內的房柁上, 經過半年時間的煙氣薰染, 使外表呈現出美觀、雅致的暗紅色之後, 方可取下帶在身邊。 還有一種鷹笛, 管身長28釐米, 上端管徑2釐米, 下端管徑1釐米,
管身開七個按孔(前六後一), 上端正面開一個方形吹口

由於藏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所致, 製作鷹笛的原材料鷹翅骨極難尋找, 往往只在海拔高達4000多米的高山上才可能發現。 據西藏民間傳說, 雄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會沖向太陽, 直到化為灰燼, 因此地面上很難見到它的屍骨,偶爾有因為極端氣候,雄鷹沒有飛過雪山被凍死,人們才有機會拾撿到鷹翅骨。史曉英 報導攝影

因此地面上很難見到它的屍骨,偶爾有因為極端氣候,雄鷹沒有飛過雪山被凍死,人們才有機會拾撿到鷹翅骨。史曉英 報導攝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