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如果能像金融機構這樣做生意,那麼財務自由可能早就實現了

都知道金融機構, 從事的是基本上一本萬利的“很少本錢”生意, 不論是銀行, 還是保險, 或其他金融機構。

但是, 金融機構為什麼那麼賺錢呢?

下面我們就一 一來探討下:

首先, 擁有尚方寶劍:法律特許他, 1元錢可以做10元錢的生意!

我們先要明白一個專業詞語, 自有資本比率:他指的是金融機構, 營運資金中自有資本所占的比率。

自有資本比例越高, 則金融機構體質越健全, 抗風險能力越強。

那麼金融機構的自有資本額的比例究竟是多少?

坦白說, 每一個市場並不一樣, 沒有統一的標準, 不過, 還是有個約定俗成的比例:按照國際金融市場的慣例, 一般金融機構的自有資本額的比例是8%。

這是什麼鬼?

舉例:如果某一家金融機構的總資產是100億的話, 其中有8億必須是由股東出資的;

換一個角度說:若是有人出資8億籌組成立一家金融機構, 這家金融機構可以吸收92億的存款, 或是做100億的生意。

也就是說, 只要金融機構的自有資本額的比例大於或等於8%, 這家金融機構就會被視為正常;

如果自有資本額的比例不足8%的話, 就會被政府要求增資。 否則就會依照相關法令, 以資本額不足, 而由相關主管機關強行接管!

另外, 為什麼只要出資8%就能做100%的生意?

這裡還有另一個法寶!

“生產”貨幣--貨幣乘數

金融業在國內是特許行業, 金融機構不但有法律的授權, 而且還有政府的政策扶植。

舉例來說, 甲金融機構在完成組建以後, 吸收到5000萬存款;

很幸運的這5000萬借給了A企業之後, B企業又向甲金融機構申請貸款5000萬, 可是甲金融機構已經沒有足夠的資金放貸給B企業, 但甲金融機構可以拿與A企業所簽署5000萬貸款合約向中央銀行融資5000萬, 然後再轉借給B企業。

也就是說, 甲金融機構的股東只要有100萬的自有資金, 就可以空手套白狼的做到1億元的生意, 這1億元的生意扣除了5000萬的存款利息與向中央銀行的5000萬融資利息, 其他的都是甲金融機構的實際獲利——難怪金融業會讓人夢寐以的。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貨幣乘數, 多少存款可以產生多少貸款:

1/存款準備金率=倍數 或存款數/存款準備金率=新的貸款數

有趣的例子:

大家都想進銀行, 但銀行不是那麼好進的。 這裡說一個很有意思的事:

2012年, 我接觸過浙江某商業銀行, 其當時要在深圳某區設立分支機搆, 向社會招人:如果能拉來800萬存款, 直接給個副所長幹。

為什麼啊?似乎沒天理啊?

難道銀行瘋了嗎?!!

銀行當然沒有瘋!

我們計算一下, 假若存款準備金率為20%的話, 這800萬可以產生4000萬貸款;

按照信用貸款利率12%(信用貸款利率較高, 銀行信用貸款利率5%~12%)的話, 將產生480萬利息, 800萬存款利率按4%的話, 仍有448萬的利潤。 假若一個副所長工資為30萬的話,

仍然給所裡帶來400多萬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 他既然這次能帶來800萬的存款, 證明他有這樣的資源和人脈, 以後會帶來更多!

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金融機構的這種低出資, 高獲利的買賣, 著實讓人羡慕!

跟金融行業相媲美的行業有哪些呢?確實很難找。

但是若果我們能找到邊際成本很低,甚至可忽略不計的行業,且產品利潤空間足夠的話,那麼這個行業就可能是次金融業。

如軟體行業和資訊行業。這也是為什麼像微軟、FACEBOOK、騰訊、百度等資訊公司迅速能做大的原因。

當然比起金融行業來說,還差點,雖然邊際成本不高,但是軟體系統或資訊系統或平臺的構建的成本,投入是大的。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公司都在拼命的想做金融,不論是支付寶、或是微信支付等;

這也是為什麼,P2P那麼火,大家都在削尖腦袋想往“類金融”裡擠!

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但是若果我們能找到邊際成本很低,甚至可忽略不計的行業,且產品利潤空間足夠的話,那麼這個行業就可能是次金融業。

如軟體行業和資訊行業。這也是為什麼像微軟、FACEBOOK、騰訊、百度等資訊公司迅速能做大的原因。

當然比起金融行業來說,還差點,雖然邊際成本不高,但是軟體系統或資訊系統或平臺的構建的成本,投入是大的。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公司都在拼命的想做金融,不論是支付寶、或是微信支付等;

這也是為什麼,P2P那麼火,大家都在削尖腦袋想往“類金融”裡擠!

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