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傣紙,西雙版納保留的最原始造紙術

紙張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 造紙術更是位列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在中國不少地方都有著自己傳統的制紙工藝, 不過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 傳統工藝也在逐漸消失。 這一次我們聚焦來自西雙版納的最古老造紙術——被稱為“雨林守望之紙”的傣紙。

3月底, 汽車品牌瑪莎拉蒂攜手公益組織“稀捍行動”開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傣紙創承扶植項目, 造訪傣紙發源地西雙版納曼召村, 共同探討傳統工藝如何煥發新生。

浸泡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稀捍行動”

傣紙源于雲南西雙版納猛混鎮曼召村, 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原始的造紙術之一。 因取代貝葉經抄寫經文用於禮佛而相傳至今, 已成為傣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6年, 傣族造紙工藝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我們村子一共196戶人家,

90%都有做傣紙, ”這項非物質遺產文化傳承人同時也是曼召村村書記岩坎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

走進曼召村可以看到一棟棟新式傣樓整齊排列, 院子裡和村道旁隨處可見製作器具和正在晾曬的薄紙。 傣紙製造過程十分環保, 通過反復制取純天然構樹樹皮, 敲打成纖維後全手工製成。

搗漿

“我們傣族最早用於書寫的紙是‘貝葉’, 傣語成為‘非蘭’, 是用棕櫚科植物貝多羅樹的葉片加工而成。 大概到了1126年, 曼召的一位老人研究出另一種用構樹皮做原料加工而成, 就是現在我們傳統手工造紙‘噶拉沙’”, 岩坎說, 這與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構樹皮造紙方法一致, 傣紙工藝可謂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

用細紗網撩起紙漿

這項古老的造紙工藝一般都在家庭作坊中進行, 完整保留了造紙術發明初期的5步流程:浸泡、蒸發、搗漿、澆紙、曬紙, 工序則有采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滌等11道。 除一口鐵鍋外全都是竹木器具輔以石塊, 其中澆紙用的竹簾用自製土布和竹片製成。

這樣製作而成的傣紙透氣通風、不易腐蝕。 “還可以避蚊蟲, 而且不易撕破, 保存得當放上千年都沒有問題”, 岩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除了以前用於佛寺裡抄寫經文, 土司頒佈告示公文、任職文書也都用, 民間則在祭祀時用來紮各種俑人、道具等。

過去曼召村家家戶戶從事傣紙手工造紙業, 過程中男女性別分工默契, 男子主要負責洗、煮、捶打, 而女子負責抄紙和曬紙。

岩坎今年46歲, 從小跟著家中長輩學習制紙。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隨著現代制紙工業的興起, 市場對傣紙的需求在減少。 “村裡當時做紙的人就很少了, 有的忙農活, 有的外出打工, 畢竟賺不到錢就沒有人願意去幹這個。 ”

曼召村隨處可見晾曬的傣紙

公益組織“稀捍行動”從2013年開始關注傣紙專案,通過各種影響視頻、展覽、活動向公眾普及認知傣紙。該組織的聯合創始人孫曉東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市場消費其實是唯一能反哺傣紙傳承的途徑,所以我請到了如日本知名設計師黑川雅之、繪畫創作者橘子、紙藝創作者楊寅等藝術家,讓他們進行傣紙製品的產品化設計。”

“如果不能在市場上存活下去,不能形成自己的造血機制,再好再天然的工藝恐怕都會消亡,”瑪莎拉蒂的一位同行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助推傣紙與市場結合是他們的努力方向。

曼召村也在這幾年裡成立了傣族傳統手工造紙合作社,積極探索原料和成品統購統銷的模式,大力發展傣族傳統手工造紙技藝,避免了小作坊投入少、產量低的狀況。岩坎介紹:“我們統一收紙,再集中推介給市場,每張紙合作社只象徵性地收一分錢提成。現在供不應求,從2015年開始供應量穩定在七八百萬張,每家每戶都有3-5萬的收入。現在很多茶葉商來買紙,用於包裹上佳的普洱茶,還有運用在製作宮燈、藝術記事本、環保紙袋等特色產品。還有不少泰國、韓國的採購商來洽談買我們的紙。”

村民正在打磨紙張

對於傣族人而言,對傣紙的信仰既是對自然的尊重也是對延續文化的承諾,它象徵著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傣紙唯一使用的原材料就是在熱帶雨林中廣泛分佈著的構樹的樹皮,岩坎介紹,製造傣紙就需要當地人種植構樹。岩坎說,構樹粗生野長,生命力特強,極易繁殖,今年砍掉一茬,來年會冒出來新枝,所以對於傣紙原材料生長地熱帶雨林的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我們種的構樹數量不夠,原料大部分是從老撾進口,但這也太依賴老撾了,下一步我們要想辦法自己種植更多的構樹。”

孫曉東呼籲希望更多的人關注中國的傳統工藝:“這樣的文化活化石從古老中來,如果能在現在的時代煥發力量是多麼美妙精彩的事情,它還將與未來同在。”

曼召村隨處可見晾曬的傣紙

公益組織“稀捍行動”從2013年開始關注傣紙專案,通過各種影響視頻、展覽、活動向公眾普及認知傣紙。該組織的聯合創始人孫曉東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市場消費其實是唯一能反哺傣紙傳承的途徑,所以我請到了如日本知名設計師黑川雅之、繪畫創作者橘子、紙藝創作者楊寅等藝術家,讓他們進行傣紙製品的產品化設計。”

“如果不能在市場上存活下去,不能形成自己的造血機制,再好再天然的工藝恐怕都會消亡,”瑪莎拉蒂的一位同行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助推傣紙與市場結合是他們的努力方向。

曼召村也在這幾年裡成立了傣族傳統手工造紙合作社,積極探索原料和成品統購統銷的模式,大力發展傣族傳統手工造紙技藝,避免了小作坊投入少、產量低的狀況。岩坎介紹:“我們統一收紙,再集中推介給市場,每張紙合作社只象徵性地收一分錢提成。現在供不應求,從2015年開始供應量穩定在七八百萬張,每家每戶都有3-5萬的收入。現在很多茶葉商來買紙,用於包裹上佳的普洱茶,還有運用在製作宮燈、藝術記事本、環保紙袋等特色產品。還有不少泰國、韓國的採購商來洽談買我們的紙。”

村民正在打磨紙張

對於傣族人而言,對傣紙的信仰既是對自然的尊重也是對延續文化的承諾,它象徵著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傣紙唯一使用的原材料就是在熱帶雨林中廣泛分佈著的構樹的樹皮,岩坎介紹,製造傣紙就需要當地人種植構樹。岩坎說,構樹粗生野長,生命力特強,極易繁殖,今年砍掉一茬,來年會冒出來新枝,所以對於傣紙原材料生長地熱帶雨林的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我們種的構樹數量不夠,原料大部分是從老撾進口,但這也太依賴老撾了,下一步我們要想辦法自己種植更多的構樹。”

孫曉東呼籲希望更多的人關注中國的傳統工藝:“這樣的文化活化石從古老中來,如果能在現在的時代煥發力量是多麼美妙精彩的事情,它還將與未來同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