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繁華落盡,名歸何處——六堡茶市場調研之農家茶篇

背景

“大家看一下這個老茶婆磚, 老闆說有30多年了”。

“今天終於有幸喝到百年古樹六堡茶, 太幸福了”。

“這是70年代的蟲屎茶, 再貴也值得”。

喜歡喝茶的人, 尋找到一款好茶, 多少有種如獲至寶的心情, 但面對朋友圈的各種曬茶, 小編卻如同齧檗吞針。

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 是六堡茶之家一貫的態度, 我們用了半年時間, 深入六堡茶原產地, 走訪茶葉批發市場, 以各種形式接觸政府、茶企、茶商、茶協會、茶園基地、茶客, 深知“小散弱亂”產業格局的成因與身在其中的煎熬。 本文將從六堡農家茶的產、供、銷多角度出發,

淺析六堡茶農家茶的產業現狀, 與關心六堡茶的朋友交流切磋。

說明:六堡茶之家, 邀請專業茶人為茶友答疑解惑, 小編(xiaoding837325)為你鑒茶和尋茶。

關鍵字:六堡鎮

廣西蒼梧六堡鎮, 一個群山起伏, 層巒疊嶂, 蒼蒼的青翠如波濤一樣鼓蕩洶湧的地方, 這就是六堡茶的發源地。 茶谷、二白茶、老茶婆、茶花、茶果殼、龍珠茶等, 凡此種種構成六堡農家茶多姿多彩的風韻。

如今的蒼梧縣六堡鎮(梁直/攝)

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 也沒有浮躁的心態。 有的, 只是可以傳承千年的巍巍茶山, 與當地居民一起, 以一種開拓進取的姿態屹立於蒼梧之地, 在歷史長河中傳承文化價值, 在自然資源中孕育生活態度。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山水靈秀的地方, 卻要經歷200多道彎的山路才能到達。 或許只有身入其中, 方覺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關鍵字:工藝

1“堆悶”, 還是不“堆悶”

翻開六堡茶的加工技術規程, 六堡茶毛茶(也就是農家茶)的製作流程是:鮮葉→殺青→初揉→堆悶→複揉→乾燥→六堡茶毛茶。

據老茶人回憶, 以前一直以來的傳統做法,

是殺青後, 揉撚, 堆放隔夜, 再烘乾。 “堆放隔夜”, 其實就是標準上面提到的堆悶的原型, 其原理和黃茶的悶黃工藝相仿, 經過了堆悶的茶葉, 湯色變成黃紅色, 苦澀味減輕, 茶湯更醇和。

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一位合作社的負責人跟我們透露:

“堆悶很考究技術, 技術不過關, 容易產生餿味, 茶湯渾濁……,很多人都把這道工序省略了”。 沒有堆悶工藝的六堡茶, 其本質可能就和炒青綠茶沒什麼差異了。

“有人借鑒了紅茶的工藝, 做出來的茶湯色滋味更接近紅茶”。

總體而言, 工藝雖然有標準, 但農家茶的生產加工仍停留在傳統小生產階段, 各自採用不同的工藝, 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對於農家茶的長期發展, 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2 口感, “一家百味”

如果說, 前一篇文章提到六堡茶廠茶是“百家百味”的話(回顧:半年時間, 走訪8成茶企——六堡茶市場調研之廠茶篇), 那麼六堡茶農家茶可能就是“一家百味”了。 熟悉六堡茶廠茶的茶友, 都大概能分辨一些大廠特有的口感特徵, 而農家茶的情況, 就更為複雜。 同一個制茶師傅, 前一天和後一天製作出來的農家茶, 口感可能都大不相同。

原因在於師傅對工藝細節的把控程度, 例如殺青, 鍋溫是多少度, 鮮葉青氣去了多少, 葉梗是否變軟, 是否殺勻殺透;揉撚的手法, 時間, 均勻程度;悶堆的時間、溫度是否合適, 烘乾的程度如何, 這些關鍵細節都會影響每一批六堡茶的色、香、味。 而每一次制茶, 這些細節都不會完全相同,

出來的口感滋味也就截然不同。

傳統工藝的六堡茶製作(圖片來源於網路)

農家茶市場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 茶莊囤了一批茶, 客人買了覺得好, 下一次再來的時候, 這批茶已經售罄, 試別的茶, 再找不到原來的味道了。

關鍵字:原料

1 歷史

六堡鎮有千年的產茶歷史, 最鼎盛的時期,在清末民國期間,六堡茶通過一條“茶船古道”源源不斷的運往粵、港、澳以及東南亞,當時六堡鎮滿山遍野都是茶園,家家戶戶種茶採茶;六堡茶最衰敗的時期,在上世紀80-90年代,大批的茶園被荒廢、砍伐,茶山一批一批的種上了濕地松;及至2000年後,六堡茶才因普洱的火熱,重新進入茶友們的視線,而現在六堡鎮大部分的茶園,都是這十數年種下的新茶樹。

所幸的是,千百年生長在六堡鎮的茶樹種源——“六堡茶群體種”,被很好的保存了下來,這可能是六堡茶,特別是農家茶,最為值得炫耀的“資本”了。

2種、采成本高

六堡鎮目前最大的雙貴茶園,面積也僅2000畝,連片的規模茶園多為幾百畝,更多的還是農戶自有的十畝八畝的小面積茶園。六堡鎮山地多,臺地少,茶農奔走于山間,種植、採摘難度大,基本是純手工操作,沒有任何機械的參與,效率極低,極為耗費人工。

六堡鎮裡的八集茶園

另一方面,因為六堡茶群體種不是一個茶樹,而是若干種茶樹的總稱,一片茶園往往有幾種茶樹品種,一名農戶告訴我們,在採茶的季節,同一天可能要上山採摘幾次,因為不同種的茶樹,萌芽的時間不同,採摘的時間也不同。

3 原料大部分用來製作農家茶

因為產量少,鎮產的上大部分茶葉鮮葉,加工成毛茶之後,都被包裝為農家茶直接銷售出去了,幾乎很少的農家茶(毛茶)會被茶企用來製作廠茶(熟茶)。

問及原因,一個耿直的茶農打了個比喻:“你吃過白切雞嗎?白切雞講求原味,對原料要求高,好的土雞才會用來做白切雞,而醬油雞就不一樣啦,只要醬油、味精放足了,用便宜點的飼料雞來做,也沒關係!”

其實,從本地大茶企的角度而言,廠茶講求規模和效益,儘管六堡群體種做廠茶(熟茶)口感更好,但渥堆發酵過後,整體口感差異沒有特別大,加上群體種成本高,所以,也就很少有用群體種做廠茶(熟茶)的了。少量用群體種做的廠茶(熟茶),其價格也是極高。

關鍵字:產品

1價高有理但不合理

農家茶受規模及效率的影響,高企的成本導致了較高的價格,如果按綠毛茶的價格,先不說外省的茶區,就區內而言,已經遠高於昭平,淩雲,三江等地。而農家茶的工藝決定了其在口感上,除了綠茶還有白茶、生普等可替代產品,消費者可選擇的餘地很大,同質化競爭激烈,甚至同宗同源的廠茶(熟茶),也研發出了輕發酵廠茶,以迎合喜歡鮮爽風格茶葉的茶友,口感上也頗為接近農家茶。

反而是農家茶的一個特殊品類—霜降老茶婆,因獨特鮮明的口感風格,受到很多消費者的喜愛。

霜降老茶婆

2 品質高不等於口感好

六堡鎮民風淳樸,小生產的優勢就是普遍使用農家肥和有機肥,不打農藥。我們在合作社內,看到了茶農交上來的鮮葉,賣相並不好,有些蟲口,負責人解釋說,正是由於種植過程中不打農藥,茶葉才被蟲咬的。

六堡茶樹一直是採用茶果育種有性繁殖

而六堡鎮山高穀深,晝夜溫差大,高山雲霧出好茶,這裡產的茶葉葉張厚,內含物豐富,多酚含量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農耕時代的種植方式,決定了茶葉的高品質。

高品質的茶葉,往往並不能和好喝的茶劃等號,正是由於六堡茶群體種茶多酚含量高,新制的農家茶有明顯的苦澀味,很多茶友無法接受這種苦澀味,反而認為不好,這的確是一個很尷尬的現實。

一般認為,農家茶要經過至少5年的自然陳化,才能獲得一個相對適口的口感。一個大茶園的老闆說,他的茶園從2012年開始量產茶葉,但直到現在,5年過去了,每年的茶都放在倉庫裡存著不賣,為的就是等待更好的口感,這位茶園老闆自然是有錢任性,而對於大部分等不起的茶農和等不了的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坎。

農家茶與熟茶湯色對比,右為農家茶

關鍵字:概念

古法

“古法”這個詞,在任何一本關於六堡茶的標準或規範上,是沒有提及的,六堡鎮的古老制茶技藝,基本上是失傳了,現在談到的古法,其本質,也就是農家茶,當然有把雙蒸雙壓的後發酵工藝稱為古法的,就更為奇怪了。

“古法”一詞的提出,大概是商家覺得“農家”這個詞太土,故而有了“古法”這個概念。

純手工

在傳統的農耕年代,制茶全程都是手工參與,是一件極為耗時耗力的體力活,而現在的六堡鎮,無論是合作社還是家庭小作坊,制茶的過程,基本是半機械化了,普遍使用了殺青機,揉撚機等設備。手工制茶的幹茶條索長且粗壯,賣相不好,而半機械化制茶的幹茶條索細緊,賣相更好,更適合商品化特點。

一位堅持純手工制茶的合作社負責人告訴我們,他們的手工茶價格高,產量少,主要銷售管道以朋友口碑相傳為主,的確難以做大。

高山、野生、古樹

高山茶沒有統一的海拔高度說法,業內的主流認識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茶園所產的茶才能叫高山茶。而六堡鎮產區茶山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或以下。這就與真正的高山茶定義有所區別,很明顯原種六堡茶是達不到這個高度的。

另外有一種情況就是的確是高山茶,但不是六堡鎮的原料,可能來自其他茶區,只是利用六堡茶的初制工藝製作,冠以“高山茶”名義銷售。

野生茶指的是沒有被栽培馴化的茶樹,據專家考證,六堡原種茶樹具有極長的野生歷史。而目前市場上的野生茶多為栽培型,其茶性非常猛烈,由於是山頭混合採摘,所以存放下來的野生茶,會出現茶底不均勻的現象。應該說,野生六堡茶的確存在,但存量多少卻沒有統計資料。由於採摘成本和存量稀少,價格也是奇高。

古樹是指存活百年以上的茶樹,在一些“骨灰級”的茶友概念中,必須是300年以上樹齡的茶樹才配稱古樹。目前在六堡多處地方,發現不少樹幹直徑達50釐米的古茶樹,專家估計樹齡超過700年。古樹茶與野生茶一樣,存在但產量稀少。

古樹六堡茶

無論是高山茶、野生茶還是古樹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人跡罕至,產量非常少,消費者沒有極強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實難分辨。

關鍵字:市場

產業鏈

茶農:自產自銷,純手工作坊方式,製成的茶葉,被茶商,合作社或茶企收購,基本就是按初級農產品的方式經營。我們採訪了當地的一名官員,一畝茶園,每年的產茶量不過幾十斤,對於普通農戶而言,對其收入的提高,幫助有限。

茶商:構成相對複雜,既有本地的茶莊,茶葉店,也有外地的茶商,他們會進村收購農戶的茶葉,基本是按質定價,沒有太固定的收購物件。

合作社:一些有遠見,有管道的農戶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自有茶園,同時也會按一定的品質要求,收購周邊農戶的茶葉,有的合作社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和SC許可。

六堡鎮內某合作社的生產環境

茶企:純粹做農家茶的茶企並不多見,大多數茶企都是廠茶和農家茶兼顧著做,經營模式和合作社也大同小異,在產品包裝上面,會更化心思包裝一些概念,在管道建設上面,更為專業,投入也更大。

市場亂象

真正的農家茶雖然品質優秀,但出於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流通市場上不乏造假現象,農家茶不同於熟茶,工藝不統一,口感千差萬別,價格不透明,導致市場混亂情況比熟茶更為嚴重。

虛報年份、假冒原種、濕倉做舊等等手段充斥市場,用水深坑多形容一點不過分。

在六堡鎮內,一位合作社負責人說,他們一直在市區內的批零市場有門店,但幾年下來,生意越發慘澹,拼價格拼不過,違背良心的事情,也不能做,後來乾脆把門店撤銷,專心在茶園負責品質把控,從產地直接發貨至客戶,目前獲得不少客戶的信任。

由於資訊的不對稱,在外地市場上,造假現象更為普遍,文章開篇的詞語摘錄可見一斑。

推廣方式

農家茶幾乎還是沿用傳統的推廣方式進行宣傳,依靠批發市場、熟客、口碑、遊客等途徑,少量企業發展經銷商網路,客戶群體大部分集中在兩廣地區,利用電商途徑宣傳的很少。

結語

說農家茶市場很小,未免言過其實,就小編日常與茶友交流,問及農家茶的不在少數;但說農家茶市場很大,目前來看也不見得,畢竟茶園的規模和產量是成正比的。農家茶作為現代工藝六堡茶的傳承基礎,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根基,短短幾千字難以言盡。

說明:高級評茶員嚴選5款六堡茶,讓你先試再買!添加小編(xiaoding837325)即可瞭解詳情。

我們很高興看到,純樸的茶農遵循生態管理,在種植過程中不施農藥,不打激素,茶青品質高,經過工藝過關的師傅製作出來,不失為一款優質的茶飲品。但同時我們也很遺憾,茶園規模有待發展,產量小,工藝各有各做,宣傳管道過於單一,在全國市場上無法造成更大的影響力,難以對潛在用戶進行有效轉化。

言盡於此,六堡農家茶的產業鏈如何發展,如何做強做大,也許我們無法提供更多的建議,我們只能提出我們的夙願:茶農收入得到提高,工藝標準化,市場混亂狀況得到改善。

也許讓六堡人為之驕傲的地方,不是古老的茶樹與大片的茶園,而是六堡農家茶優秀的品質。

六堡鎮(梁直/攝)

最鼎盛的時期,在清末民國期間,六堡茶通過一條“茶船古道”源源不斷的運往粵、港、澳以及東南亞,當時六堡鎮滿山遍野都是茶園,家家戶戶種茶採茶;六堡茶最衰敗的時期,在上世紀80-90年代,大批的茶園被荒廢、砍伐,茶山一批一批的種上了濕地松;及至2000年後,六堡茶才因普洱的火熱,重新進入茶友們的視線,而現在六堡鎮大部分的茶園,都是這十數年種下的新茶樹。

所幸的是,千百年生長在六堡鎮的茶樹種源——“六堡茶群體種”,被很好的保存了下來,這可能是六堡茶,特別是農家茶,最為值得炫耀的“資本”了。

2種、采成本高

六堡鎮目前最大的雙貴茶園,面積也僅2000畝,連片的規模茶園多為幾百畝,更多的還是農戶自有的十畝八畝的小面積茶園。六堡鎮山地多,臺地少,茶農奔走于山間,種植、採摘難度大,基本是純手工操作,沒有任何機械的參與,效率極低,極為耗費人工。

六堡鎮裡的八集茶園

另一方面,因為六堡茶群體種不是一個茶樹,而是若干種茶樹的總稱,一片茶園往往有幾種茶樹品種,一名農戶告訴我們,在採茶的季節,同一天可能要上山採摘幾次,因為不同種的茶樹,萌芽的時間不同,採摘的時間也不同。

3 原料大部分用來製作農家茶

因為產量少,鎮產的上大部分茶葉鮮葉,加工成毛茶之後,都被包裝為農家茶直接銷售出去了,幾乎很少的農家茶(毛茶)會被茶企用來製作廠茶(熟茶)。

問及原因,一個耿直的茶農打了個比喻:“你吃過白切雞嗎?白切雞講求原味,對原料要求高,好的土雞才會用來做白切雞,而醬油雞就不一樣啦,只要醬油、味精放足了,用便宜點的飼料雞來做,也沒關係!”

其實,從本地大茶企的角度而言,廠茶講求規模和效益,儘管六堡群體種做廠茶(熟茶)口感更好,但渥堆發酵過後,整體口感差異沒有特別大,加上群體種成本高,所以,也就很少有用群體種做廠茶(熟茶)的了。少量用群體種做的廠茶(熟茶),其價格也是極高。

關鍵字:產品

1價高有理但不合理

農家茶受規模及效率的影響,高企的成本導致了較高的價格,如果按綠毛茶的價格,先不說外省的茶區,就區內而言,已經遠高於昭平,淩雲,三江等地。而農家茶的工藝決定了其在口感上,除了綠茶還有白茶、生普等可替代產品,消費者可選擇的餘地很大,同質化競爭激烈,甚至同宗同源的廠茶(熟茶),也研發出了輕發酵廠茶,以迎合喜歡鮮爽風格茶葉的茶友,口感上也頗為接近農家茶。

反而是農家茶的一個特殊品類—霜降老茶婆,因獨特鮮明的口感風格,受到很多消費者的喜愛。

霜降老茶婆

2 品質高不等於口感好

六堡鎮民風淳樸,小生產的優勢就是普遍使用農家肥和有機肥,不打農藥。我們在合作社內,看到了茶農交上來的鮮葉,賣相並不好,有些蟲口,負責人解釋說,正是由於種植過程中不打農藥,茶葉才被蟲咬的。

六堡茶樹一直是採用茶果育種有性繁殖

而六堡鎮山高穀深,晝夜溫差大,高山雲霧出好茶,這裡產的茶葉葉張厚,內含物豐富,多酚含量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農耕時代的種植方式,決定了茶葉的高品質。

高品質的茶葉,往往並不能和好喝的茶劃等號,正是由於六堡茶群體種茶多酚含量高,新制的農家茶有明顯的苦澀味,很多茶友無法接受這種苦澀味,反而認為不好,這的確是一個很尷尬的現實。

一般認為,農家茶要經過至少5年的自然陳化,才能獲得一個相對適口的口感。一個大茶園的老闆說,他的茶園從2012年開始量產茶葉,但直到現在,5年過去了,每年的茶都放在倉庫裡存著不賣,為的就是等待更好的口感,這位茶園老闆自然是有錢任性,而對於大部分等不起的茶農和等不了的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坎。

農家茶與熟茶湯色對比,右為農家茶

關鍵字:概念

古法

“古法”這個詞,在任何一本關於六堡茶的標準或規範上,是沒有提及的,六堡鎮的古老制茶技藝,基本上是失傳了,現在談到的古法,其本質,也就是農家茶,當然有把雙蒸雙壓的後發酵工藝稱為古法的,就更為奇怪了。

“古法”一詞的提出,大概是商家覺得“農家”這個詞太土,故而有了“古法”這個概念。

純手工

在傳統的農耕年代,制茶全程都是手工參與,是一件極為耗時耗力的體力活,而現在的六堡鎮,無論是合作社還是家庭小作坊,制茶的過程,基本是半機械化了,普遍使用了殺青機,揉撚機等設備。手工制茶的幹茶條索長且粗壯,賣相不好,而半機械化制茶的幹茶條索細緊,賣相更好,更適合商品化特點。

一位堅持純手工制茶的合作社負責人告訴我們,他們的手工茶價格高,產量少,主要銷售管道以朋友口碑相傳為主,的確難以做大。

高山、野生、古樹

高山茶沒有統一的海拔高度說法,業內的主流認識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茶園所產的茶才能叫高山茶。而六堡鎮產區茶山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或以下。這就與真正的高山茶定義有所區別,很明顯原種六堡茶是達不到這個高度的。

另外有一種情況就是的確是高山茶,但不是六堡鎮的原料,可能來自其他茶區,只是利用六堡茶的初制工藝製作,冠以“高山茶”名義銷售。

野生茶指的是沒有被栽培馴化的茶樹,據專家考證,六堡原種茶樹具有極長的野生歷史。而目前市場上的野生茶多為栽培型,其茶性非常猛烈,由於是山頭混合採摘,所以存放下來的野生茶,會出現茶底不均勻的現象。應該說,野生六堡茶的確存在,但存量多少卻沒有統計資料。由於採摘成本和存量稀少,價格也是奇高。

古樹是指存活百年以上的茶樹,在一些“骨灰級”的茶友概念中,必須是300年以上樹齡的茶樹才配稱古樹。目前在六堡多處地方,發現不少樹幹直徑達50釐米的古茶樹,專家估計樹齡超過700年。古樹茶與野生茶一樣,存在但產量稀少。

古樹六堡茶

無論是高山茶、野生茶還是古樹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人跡罕至,產量非常少,消費者沒有極強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實難分辨。

關鍵字:市場

產業鏈

茶農:自產自銷,純手工作坊方式,製成的茶葉,被茶商,合作社或茶企收購,基本就是按初級農產品的方式經營。我們採訪了當地的一名官員,一畝茶園,每年的產茶量不過幾十斤,對於普通農戶而言,對其收入的提高,幫助有限。

茶商:構成相對複雜,既有本地的茶莊,茶葉店,也有外地的茶商,他們會進村收購農戶的茶葉,基本是按質定價,沒有太固定的收購物件。

合作社:一些有遠見,有管道的農戶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自有茶園,同時也會按一定的品質要求,收購周邊農戶的茶葉,有的合作社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和SC許可。

六堡鎮內某合作社的生產環境

茶企:純粹做農家茶的茶企並不多見,大多數茶企都是廠茶和農家茶兼顧著做,經營模式和合作社也大同小異,在產品包裝上面,會更化心思包裝一些概念,在管道建設上面,更為專業,投入也更大。

市場亂象

真正的農家茶雖然品質優秀,但出於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流通市場上不乏造假現象,農家茶不同於熟茶,工藝不統一,口感千差萬別,價格不透明,導致市場混亂情況比熟茶更為嚴重。

虛報年份、假冒原種、濕倉做舊等等手段充斥市場,用水深坑多形容一點不過分。

在六堡鎮內,一位合作社負責人說,他們一直在市區內的批零市場有門店,但幾年下來,生意越發慘澹,拼價格拼不過,違背良心的事情,也不能做,後來乾脆把門店撤銷,專心在茶園負責品質把控,從產地直接發貨至客戶,目前獲得不少客戶的信任。

由於資訊的不對稱,在外地市場上,造假現象更為普遍,文章開篇的詞語摘錄可見一斑。

推廣方式

農家茶幾乎還是沿用傳統的推廣方式進行宣傳,依靠批發市場、熟客、口碑、遊客等途徑,少量企業發展經銷商網路,客戶群體大部分集中在兩廣地區,利用電商途徑宣傳的很少。

結語

說農家茶市場很小,未免言過其實,就小編日常與茶友交流,問及農家茶的不在少數;但說農家茶市場很大,目前來看也不見得,畢竟茶園的規模和產量是成正比的。農家茶作為現代工藝六堡茶的傳承基礎,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根基,短短幾千字難以言盡。

說明:高級評茶員嚴選5款六堡茶,讓你先試再買!添加小編(xiaoding837325)即可瞭解詳情。

我們很高興看到,純樸的茶農遵循生態管理,在種植過程中不施農藥,不打激素,茶青品質高,經過工藝過關的師傅製作出來,不失為一款優質的茶飲品。但同時我們也很遺憾,茶園規模有待發展,產量小,工藝各有各做,宣傳管道過於單一,在全國市場上無法造成更大的影響力,難以對潛在用戶進行有效轉化。

言盡於此,六堡農家茶的產業鏈如何發展,如何做強做大,也許我們無法提供更多的建議,我們只能提出我們的夙願:茶農收入得到提高,工藝標準化,市場混亂狀況得到改善。

也許讓六堡人為之驕傲的地方,不是古老的茶樹與大片的茶園,而是六堡農家茶優秀的品質。

六堡鎮(梁直/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