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作品暢銷100年熱度不減,“偵探女王”的這些改編影片不容錯過

最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一經上映便成績不俗。

算上這一次, 這已經是這個故事第五次被搬上大銀幕了。

對於懸疑推理類題材的影片來說, 讓人捉摸不透的結局是吸引觀眾的關鍵。

那麼這樣一個經過多次改編, 甚至於結果眾人皆知的電影究竟因何熱度不減, 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當然和它經典的原作故事密不可分。

《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自有著“偵探女王”之稱的愛葛莎·克利斯蒂的推理小說。

據說當年她的作品銷量僅次於人手一本的《聖經》, 而書迷們更是親切地稱之為阿婆。

她筆下有兩位最著名的偵探:比利時偵探赫爾克裡·波洛和鄉村女偵探簡·馬普爾。

他們的故事也經常被搬上大銀幕。

或許僅僅看完這一部《東方快車謀殺案》還不能讓你盡興,

別急, 今天迷叔整理了10部改編自阿婆作品的好看電影, 讓你一次看個夠!

偵探波洛系列

前面說過, 波洛是阿婆筆下最成功的偵探形象。

除了最新版扮演者肯尼士·布拉納, 之前曾有三任扮演者(日本版的差距太大, 就不算在內了), 分別是阿爾伯特·芬尼、彼得·烏斯蒂諾夫以及大衛·蘇切特。

從左到右依次為阿爾伯特·芬尼、大衛·蘇切特、彼得·烏斯蒂諾夫

對於三人誰是波洛的最佳扮演者大家也是眾說紛紜, 這裡不多討論了。 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在留言區為你最愛的波洛打call哦!

《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2010)

前面說過最新版本的電影是第五次翻拍, 自然少不了和前作比較一番。

前作中, 評價最高的兩部分別是1974年的芬尼版本和2010年的蘇切特版本。

雖然故事相同, 但兩部影片的年代相差甚遠, 氛圍的把握也完全不同。

1974年的版本比較輕鬆, 整體更符合原著, 並且演出卡司強大。 包括英格麗·褒曼、勞倫·白考爾、肖恩·康納利等一眾明星, 使得影片星光熠熠。

而2010年的版本則做了很大的修改。 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講述更加嚴肅, 突出了對背後人性問題和思考和結局的兩難抉擇, 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這兩個版本各有千秋,很難說哪個更好,反正迷叔我是全都看了。

《尼羅河上的慘案》(1978)

這一部同樣星光熠熠。波洛由彼得•烏斯蒂諾夫扮演。

另外片中的其他演員貝蒂·大衛斯、奧利維亞·赫西、大衛·尼文、瑪姬·史密斯……每一個都是大牌,加上童自榮、邱岳峰、畢克等老一輩上譯廠演員的配音,使其成為當之無愧地成為影史上的經典。

再加上影片嚴謹的推理,使其成為眾多人心目中本格偵探推理作品的No.1。

《陽光下的罪惡》(1982)

同樣由彼得•烏斯蒂諾夫扮演波洛。在裡面你還能看到年輕的荊棘女王戴安娜·裡格。

《ABC謀殺案》(1992)

與前面幾個作品相比,這一部知名度小了很多,並且只在大衛·蘇切特主演的劇集《大偵探波洛》中以102分鐘的長篇出現。

但是這個故事的開篇就非常地引人入勝:三個字母,三個地點,三宗凶案,三具屍體。而字母A、B、C則分別代表三位被害者的所在地。

這個巧妙的安排與設計足以吸引觀眾去探尋真相。

馬普爾小姐系列

馬普爾小姐絕對是偵探界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她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小姐,與波洛是好朋友,同時也是小說裡描述過的最有最佳偵查頭腦的人。

《寓所謎案》(1986)

《寓所謎案》是馬普爾小姐第一次出現的作品。那時候她已經大約65-70歲了,這也成為了人們對她的普遍印象。

這一版本節奏較快,在情節設置上中規中矩,唯一就是人物關係比較錯綜複雜,你在看的時候可能需要拿個小本子記一記。

《破鏡謀殺案》(1980)

這個版本並不是所有翻拍作品中分數最高的,但是裡面有伊莉莎白·泰勒的出演就足夠了。

《命案目睹記》(2004)

2004年的版本出自於系列劇集《馬普爾小姐探案》。這個劇集被看作是最成功的原著改編之一。其中馬普爾小姐由英國演員嬌拉汀·麥克伊萬飾演,也成為了最經典的馬普爾形象。

其中《命案目睹記》來自于劇集中的94分鐘長度的長篇,講述了馬普爾小姐的朋友目睹了一場兇殺案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藏書室女屍之謎》(2004)

同樣是劇集中的長篇,但是影片相對於原著做出了巨大的改編。具體什麼改編就不劇透了,在影片中尋找答案吧。

其他作品《無人生還》(2015)

相比較改編電影,2015年BBC推出的《無人生還》劇集好評度更高,強烈推薦。說是劇集,其實一共三集,每集58分鐘,也就相當於一部長電影的時間。

《無人生還》的原著很多人應該都很熟悉了,其中十個印第安小人的故事成為整個案件手法的中心。

《控方證人》(1957)

豆瓣TOP250中排名45的電影《控方證人》改編自阿婆的短篇小說集《死亡之犬》的短篇《原告的證人》。

這部作品充分說明了阿婆不僅可以寫偵探,也可以將庭審題材寫的如此精彩。影片中那個牙尖嘴利的大律師威爾弗裡德還頗有些波洛的感覺。

影片撲朔迷離的劇情、精彩紛呈的庭審、意想不到的結尾加之瑪琳·黛德麗精彩的演出,都使其成為影史上的經典。

好了,給大家介紹了這麼多好看的影片,哪一部是你的心頭愛呢?就在留言區告訴迷叔吧!

這兩個版本各有千秋,很難說哪個更好,反正迷叔我是全都看了。

《尼羅河上的慘案》(1978)

這一部同樣星光熠熠。波洛由彼得•烏斯蒂諾夫扮演。

另外片中的其他演員貝蒂·大衛斯、奧利維亞·赫西、大衛·尼文、瑪姬·史密斯……每一個都是大牌,加上童自榮、邱岳峰、畢克等老一輩上譯廠演員的配音,使其成為當之無愧地成為影史上的經典。

再加上影片嚴謹的推理,使其成為眾多人心目中本格偵探推理作品的No.1。

《陽光下的罪惡》(1982)

同樣由彼得•烏斯蒂諾夫扮演波洛。在裡面你還能看到年輕的荊棘女王戴安娜·裡格。

《ABC謀殺案》(1992)

與前面幾個作品相比,這一部知名度小了很多,並且只在大衛·蘇切特主演的劇集《大偵探波洛》中以102分鐘的長篇出現。

但是這個故事的開篇就非常地引人入勝:三個字母,三個地點,三宗凶案,三具屍體。而字母A、B、C則分別代表三位被害者的所在地。

這個巧妙的安排與設計足以吸引觀眾去探尋真相。

馬普爾小姐系列

馬普爾小姐絕對是偵探界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她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小姐,與波洛是好朋友,同時也是小說裡描述過的最有最佳偵查頭腦的人。

《寓所謎案》(1986)

《寓所謎案》是馬普爾小姐第一次出現的作品。那時候她已經大約65-70歲了,這也成為了人們對她的普遍印象。

這一版本節奏較快,在情節設置上中規中矩,唯一就是人物關係比較錯綜複雜,你在看的時候可能需要拿個小本子記一記。

《破鏡謀殺案》(1980)

這個版本並不是所有翻拍作品中分數最高的,但是裡面有伊莉莎白·泰勒的出演就足夠了。

《命案目睹記》(2004)

2004年的版本出自於系列劇集《馬普爾小姐探案》。這個劇集被看作是最成功的原著改編之一。其中馬普爾小姐由英國演員嬌拉汀·麥克伊萬飾演,也成為了最經典的馬普爾形象。

其中《命案目睹記》來自于劇集中的94分鐘長度的長篇,講述了馬普爾小姐的朋友目睹了一場兇殺案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藏書室女屍之謎》(2004)

同樣是劇集中的長篇,但是影片相對於原著做出了巨大的改編。具體什麼改編就不劇透了,在影片中尋找答案吧。

其他作品《無人生還》(2015)

相比較改編電影,2015年BBC推出的《無人生還》劇集好評度更高,強烈推薦。說是劇集,其實一共三集,每集58分鐘,也就相當於一部長電影的時間。

《無人生還》的原著很多人應該都很熟悉了,其中十個印第安小人的故事成為整個案件手法的中心。

《控方證人》(1957)

豆瓣TOP250中排名45的電影《控方證人》改編自阿婆的短篇小說集《死亡之犬》的短篇《原告的證人》。

這部作品充分說明了阿婆不僅可以寫偵探,也可以將庭審題材寫的如此精彩。影片中那個牙尖嘴利的大律師威爾弗裡德還頗有些波洛的感覺。

影片撲朔迷離的劇情、精彩紛呈的庭審、意想不到的結尾加之瑪琳·黛德麗精彩的演出,都使其成為影史上的經典。

好了,給大家介紹了這麼多好看的影片,哪一部是你的心頭愛呢?就在留言區告訴迷叔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