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篆刻掌故: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趙之謙

提到趙之謙,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 他是中國晚清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繪畫上, 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書法上, 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有力實踐者, 其魏碑書風使碑派技法體系得以完善, 是全面學碑的典範;篆刻上, 他開創了“印外求印”的創作模式, 後世的大篆刻家無一不從他這裡獲得開山立派的靈感和滋養,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等大家都學他入手之後遂成一代大家。

但提到趙之謙這個人, 最多的是:

1、提到他的天分聰穎:“府君天稟瑰異, 穎悟倍常童。 甫二歲, 即能把筆作字”(趙壽佺《先考撝叔府君行略》)二歲就能把筆寫字,

擱到今天, 仍然是神童的節奏啊!想必天才都是很怪異的, 大作家莫言兩歲的時候還不會說話呢, 也不照樣拿了諾貝爾文學獎。

2、提到他一生於功名無望:考試屢試不中, 雖然最後考得功名, 但終因風氣所限無法正常入仕為官, 實在沒有辦法之後, 只好鬻藝捐官, 才勉強獲得一個未流小吏的職份。 其實, 那些大藝術家們, 行政上幾乎沒有當到大官的, 揚州八怪那一波七品縣令是例子, 篆刻裡的“四鳳派”又有誰當官過了縣令這一級呢, 還有, 吳昌碩最後也不是僅僅以“一月安東令”收尾了麼?可見, 想在藝術上有所成就, 就別想著當官, 當官是個極費人品值的事情。

(趙之謙印中提到的金石摯友)

3、提到他一生命途多舛:趙之謙一生經歷四朝, 生於道光, 最終歷經咸豐、同治年, 死在了光緒。 中間又夾了一個太平天國的戰亂。 少年喪母, 兄家遭誣破產, 壯年(三十四歲)時妻女皆亡(共有三女, 死去兩女即蕙、榛)諾大家族僅餘一女, 且終將出嫁;篆刻技藝上本來認為是知己的吳讓之在印學觀點上又衝突極大;好端端的幾個“金石癖”朋友(上面一方印中提到的)幾乎都先他去世(趙之謙1884年歿),

胡澍歿於1872年, 沈樹鏞歿於1873年, 魏錫曾1882年去世, 本來自家收了個得意的弟子錢式(就是“西泠八家”最後一位錢松的兒子)傳自家衣缽, 偏偏錢式又英年早逝(21歲), 無親無朋無弟子, 但卻有祖傳的哮喘病一直陪著。 這真是悲苦到了極致的一生。 趙之謙自號“悲盦”是真悲, 是真正的“我欲不傷悲不得已”的悲。

(趙之謙刻悲盦及邊款)

(趙之謙刻我欲不傷悲不得已)

說完這些, 趙之謙該是個什麼樣的人,

想必大家已經心中有數了, 他的人生該是“一本正經”, 無可奈何的一生了吧, 這樣的人生該活出什麼樣的一個人呢?今天就說幾件趙之謙大師的軼事, 學趙之謙, 這些可資一笑也說不定。

一、溫暖的趙之謙

趙之謙是書畫印天才, 他一生該當不愁吃喝吧, 畢竟, 畫畫寫字刻印, 哪一項都能換來點銀兩啊, 1865年前後, 趙之謙在杭州黃岩縣翼文書院當客座教授, 收入還是較多的, 他自己說:“此間身兼兩役, 所入不下五百金”。 顯然, 這位藝術家生前的進項還是不少的。 可是, 趙之謙死去之時(那個祖傳的哮喘病終於在他56歲的時候奪去了他的生命), 身後蕭條, 其遺柩都是由浙、贛故醵資運回杭州的, 可見他有多窮!那麼, 他的錢都去哪兒了呢?

(趙之謙墓)

我們大概可以這樣想:

1、買書、印書,買古器物,來回躲避戰亂的舟車費用、生活費用;

2、捐官花掉了,他謀得那個江西的小官需要1700金。

那麼,這些開支能花完嗎?還說1865年那年的事,他收了500金,依他自己記的是“整頓家事,彌補舊虧,周濟不足,因此得暢所欲為,而入者盡出矣”,全花完了。整頓家事指的是補繪祖像,為侄兒娶婦,祭祀先墓(趙之謙非常在意這一點,他信佛),彌補舊虧指的是以前親友們贊助他進京趕考的費用,他都還了出來。

他把自己置於一族唯餘的頂樑柱的位置,只要有親友求助,他是一定不會看著不管的。他自己記的事情就有:

家中阿忠,今年娶親,阿月於六月間又斷弦。兩人均寫信來要錢,勉強湊出銀八十兩寄杭……

以四十元寄子安侄,為其嫁妹來借之款……

一個家族的大事小情,紅白往來,所耗不在小數,趙之謙承擔起來了他自己認為應當承擔的東西。再說說他對錢式的照顧的一件小事:

(趙之謙篆錢式刻的印)

趙之謙曾經在給魏稼孫的信中寫道:“……弟擬為之(錢式)籌冬衣,已遍告友人,苦無欲此者。史于諸朋中擇一二欲刻印者告之,公醵四、五金,以五十錢刻一字如何?”這是給自己的弟子錢式籌措冬衣,一生不愛給人刻印的趙之謙要給自己的弟子籌冬衣讓魏稼孫跟他的朋友四處說說,誰想刻印,我來刻,五十錢刻一個字,怎麼樣?簡直是把徒弟當兒子養啊。緊接著又一封信裡說“……錢生人極聰明,而身體太單薄,不及性之遠甚。現弟將去,余兄仍留之習案牘,並當有所助。弟稍有著腳處,即挈之出矣”。他把錢式託付給朋友照看,卻在信中說,如果自己稍稍能站穩腳跟,就帶他出來。顯然,他把照顧錢松的弱子錢式當成了自己的責任。當然,錢式的篆刻成就也讓趙之謙覺得自己可以“後繼有人”(錢式曾為趙之謙代刀刻印),因此對錢式更加照顧體恤。

二、耿直的趙之謙

趙之謙從小就耿直,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耿直,在《亡婦範敬玉事略》中,趙之謙自己評價自己:“餘少負氣,論學必疵人,鄉曲皆惡”。他自己是天才,性格孤傲,又加上貧窮,言語上經常跟同鄉人起爭執,甚至達到了“鄉曲皆惡”的地步,自己認識到了,但他不改,也不打算改。

這當然也影響到了他後來的科舉考試進程。趙之謙對八股文深惡痛絕,他二十五歲的時候,做過一首詩《答王瓚公問學》,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識字務覓舉,八比且稱文。如妝複如戲,鼓掌遂搖唇。……英雄入彀中,禍甚於坑焚。地下秦祖龍,遊魂來笑人。”(《詩剩》)在他的眼裡,寫八股文對於學問人的戕害,比焚書坑儒更為慘烈,因此,他一方面想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願望),一方面對科舉考試所必須使用的八股文章形式鄙夷到了極點,這怎麼可能考出好成績。

(趙之謙的手劄)

有一次會考,他自己有記錄:“今春應試,又以次場經藝貪用緯書子史,致主司有不識之字三十餘。”他的學問的才華太過出眾了,應考的文章裡使用了許多他認為很平常的字,但這些字,考官不認得。試問,考官遇到這麼多不認識的字會怎麼想,歎息他的學問大,還是惱怒他是個“臭硬”的人。這樣的應考文章,宋朝有一位叫蘇軾,蘇軾自己杜撰出來的典故讓考官不知出處,但幸運的是,蘇軾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我們想,如果也換一個老夫子不開化的考官,蘇軾還能榜上有名嗎?顯然,趙之謙沒有蘇軾幸運,他又一次落榜肯定是在情理之中啊。

咸豐年間,江西文化名人張鳴珂曾言:“(趙之謙)性兀傲,有心所不慊之人,雖雅意想乞,終不能得其片楮也。”(《寒松閣談藝瑣錄》)

可見趙之謙是個“你不對我脾氣,我是堅決不會給你畫畫寫字刻印”的人。比如趙之謙一輩子就刻了不到400方印,其中還包括他自己的自用印97方,平生能得到他的印的也就五、六十人而已。一個篆刻家,甚至中年的他還靠此謀生,但卻只有這麼少的作品,跟他的耿直性格是有關的,不對脾氣的,堅決不刻。

不過,真正趙之謙看上的人,他是絲毫也不吝嗇的。張鳴珂後來就改變了看法:“人言撝叔盛氣難近,其實遇名實相副之人,亦虛懷相接,無他異也。撝叔嘗校刻《鄒叔績遺書》,予取初印本,寄張嘯山先生雲間。先生複書曰:‘天氣火日,先校《五韻論》一過,條列舛誤數十處。’以示撝叔。撝叔曰:‘亟改之’”。顯然,趙之謙對待不同的人,態度是不一樣的。

趙之謙的耿直好玩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

《九桃圖》的圖跋裡葉恭綽曾寫道:“此崇德侄女外祖趙撝叔丈遺作,裝池後付崇德藏之。丈藝事精絕而清狂玩世。令江右時,藩司強其作畫,乃刊一小印,曰:撝叔不高興。鈐於末。得者大窘,介人謝過。丈乃別作一幀,改鈐一章,文曰:撝叔高興。……”

你強制要我作畫,我不高興,再謝過,我就高興了。哈哈,真性情中人也。

三、逗逼的趙之謙

楊憩亭曾經給四十二歲的趙之謙畫過一副肖像,趙之謙看後大喜,在上面題了字:

(趙之謙像,這不是原作,是臨摹作品,網上沒找到原圖)

“群毀之,未毀我也,我不報也。或譽之,非譽我也,我不好也。不如畫我者,能似我貌也。有疑我者,謂我側耳聽,開口笑也。"你們毀我譽我,我都不在意,你們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吧,我就這樣開口笑著。真實的趙之謙根本不是你們毀譽中的趙之謙。

真實的趙之謙不體現在事業之中,存在于他跟朋友的交往之中,比如,他跟魏稼孫的書信來往中,有很多段落,讀來很有趣味:

“……此信到,印稿必須寄來。倘仍不寄,則各印在我手,盡磨而攫之矣。”

(趙之謙刻魏錫曾印印面)

(趙之謙刻和“稼孫”)

(趙之謙刻魏錫曾印)

你快給我寄過來,不寄過來,我手上刻的印,我全部給它們抓過來磨掉,像不像一個耍賴的小孩子?

“兄石留小壽山石四枚,易大者一枚(允否酌示)。……統計刻十八枚(連積之等在內)。易一枚,留六枚,還七枚,如是而已。念昔日乞《董美人志》而不可,今憑一紙之書,忽許刻如許多印,所以待兄者不薄矣!留石皆小而劣者,所以取兄者廉矣。……”

問魏稼孫要石頭,但卻振振有辭:過去“乞《董美人志》而不可,現在”憑一紙之書,忽許刻如許多印”所以嘛,我老趙“所以待兄者不薄矣!”而留下魏稼孫的石頭,也只是取了“小而劣者”,似乎手下留情了……

再看一段:

“再啟者,求轉乞令親處鼻煙少許(極少八九錢,一兩更好,一兩外益感。)用油紙兩重包裹,其外用極厚竹紙一層,緊封其內,俾勿走氣。尤望速寄。否則用一磁瓶封固,玻璃瓶亦可,總以勿走氣為主。此物有在陳之厄,一來最能振刷精神。且刻如此許印章而需索只此,諒不以為貪也。”

問人家要鼻煙,只要“少許”,少許是多少呢,“極少八九錢,一兩更好,一兩外益感”,其實就是給得越多越好唄。而且,我給你刻了那麼多印章,就只問你要這麼少的鼻煙,看來我老趙是一點也不貪心啊。再看一條:

“稼孫大兄侍史:自前月迄今,不知發過多少信而一字不復,真乃怪事。弟生平待友最真,何閣下以荒謬對耶?寄石來時,懇切如此,早知如此一信不復,不如一石不刻之為愈矣。可殺可殺!現在弟為無識,又將名印一一封寄。此信到日若竟無一字來,則魏稼孫狗心鬼肺,神人共憤矣。況前次寄尺牘,價便嫌少,亦必寫一收到之條(自此以後,竟不發一信,吾以汝為死矣)。嫌少盡可再說些,腳要爛斷,手先爛斷耶?……”。

這次是直接開罵了,不回信,我就罵你,真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不過,也就是魏稼孫這樣的密友,趙之謙才會這樣吧。

(【老李刻堂】之215,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趙之謙墓)

我們大概可以這樣想:

1、買書、印書,買古器物,來回躲避戰亂的舟車費用、生活費用;

2、捐官花掉了,他謀得那個江西的小官需要1700金。

那麼,這些開支能花完嗎?還說1865年那年的事,他收了500金,依他自己記的是“整頓家事,彌補舊虧,周濟不足,因此得暢所欲為,而入者盡出矣”,全花完了。整頓家事指的是補繪祖像,為侄兒娶婦,祭祀先墓(趙之謙非常在意這一點,他信佛),彌補舊虧指的是以前親友們贊助他進京趕考的費用,他都還了出來。

他把自己置於一族唯餘的頂樑柱的位置,只要有親友求助,他是一定不會看著不管的。他自己記的事情就有:

家中阿忠,今年娶親,阿月於六月間又斷弦。兩人均寫信來要錢,勉強湊出銀八十兩寄杭……

以四十元寄子安侄,為其嫁妹來借之款……

一個家族的大事小情,紅白往來,所耗不在小數,趙之謙承擔起來了他自己認為應當承擔的東西。再說說他對錢式的照顧的一件小事:

(趙之謙篆錢式刻的印)

趙之謙曾經在給魏稼孫的信中寫道:“……弟擬為之(錢式)籌冬衣,已遍告友人,苦無欲此者。史于諸朋中擇一二欲刻印者告之,公醵四、五金,以五十錢刻一字如何?”這是給自己的弟子錢式籌措冬衣,一生不愛給人刻印的趙之謙要給自己的弟子籌冬衣讓魏稼孫跟他的朋友四處說說,誰想刻印,我來刻,五十錢刻一個字,怎麼樣?簡直是把徒弟當兒子養啊。緊接著又一封信裡說“……錢生人極聰明,而身體太單薄,不及性之遠甚。現弟將去,余兄仍留之習案牘,並當有所助。弟稍有著腳處,即挈之出矣”。他把錢式託付給朋友照看,卻在信中說,如果自己稍稍能站穩腳跟,就帶他出來。顯然,他把照顧錢松的弱子錢式當成了自己的責任。當然,錢式的篆刻成就也讓趙之謙覺得自己可以“後繼有人”(錢式曾為趙之謙代刀刻印),因此對錢式更加照顧體恤。

二、耿直的趙之謙

趙之謙從小就耿直,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耿直,在《亡婦範敬玉事略》中,趙之謙自己評價自己:“餘少負氣,論學必疵人,鄉曲皆惡”。他自己是天才,性格孤傲,又加上貧窮,言語上經常跟同鄉人起爭執,甚至達到了“鄉曲皆惡”的地步,自己認識到了,但他不改,也不打算改。

這當然也影響到了他後來的科舉考試進程。趙之謙對八股文深惡痛絕,他二十五歲的時候,做過一首詩《答王瓚公問學》,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識字務覓舉,八比且稱文。如妝複如戲,鼓掌遂搖唇。……英雄入彀中,禍甚於坑焚。地下秦祖龍,遊魂來笑人。”(《詩剩》)在他的眼裡,寫八股文對於學問人的戕害,比焚書坑儒更為慘烈,因此,他一方面想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願望),一方面對科舉考試所必須使用的八股文章形式鄙夷到了極點,這怎麼可能考出好成績。

(趙之謙的手劄)

有一次會考,他自己有記錄:“今春應試,又以次場經藝貪用緯書子史,致主司有不識之字三十餘。”他的學問的才華太過出眾了,應考的文章裡使用了許多他認為很平常的字,但這些字,考官不認得。試問,考官遇到這麼多不認識的字會怎麼想,歎息他的學問大,還是惱怒他是個“臭硬”的人。這樣的應考文章,宋朝有一位叫蘇軾,蘇軾自己杜撰出來的典故讓考官不知出處,但幸運的是,蘇軾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我們想,如果也換一個老夫子不開化的考官,蘇軾還能榜上有名嗎?顯然,趙之謙沒有蘇軾幸運,他又一次落榜肯定是在情理之中啊。

咸豐年間,江西文化名人張鳴珂曾言:“(趙之謙)性兀傲,有心所不慊之人,雖雅意想乞,終不能得其片楮也。”(《寒松閣談藝瑣錄》)

可見趙之謙是個“你不對我脾氣,我是堅決不會給你畫畫寫字刻印”的人。比如趙之謙一輩子就刻了不到400方印,其中還包括他自己的自用印97方,平生能得到他的印的也就五、六十人而已。一個篆刻家,甚至中年的他還靠此謀生,但卻只有這麼少的作品,跟他的耿直性格是有關的,不對脾氣的,堅決不刻。

不過,真正趙之謙看上的人,他是絲毫也不吝嗇的。張鳴珂後來就改變了看法:“人言撝叔盛氣難近,其實遇名實相副之人,亦虛懷相接,無他異也。撝叔嘗校刻《鄒叔績遺書》,予取初印本,寄張嘯山先生雲間。先生複書曰:‘天氣火日,先校《五韻論》一過,條列舛誤數十處。’以示撝叔。撝叔曰:‘亟改之’”。顯然,趙之謙對待不同的人,態度是不一樣的。

趙之謙的耿直好玩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

《九桃圖》的圖跋裡葉恭綽曾寫道:“此崇德侄女外祖趙撝叔丈遺作,裝池後付崇德藏之。丈藝事精絕而清狂玩世。令江右時,藩司強其作畫,乃刊一小印,曰:撝叔不高興。鈐於末。得者大窘,介人謝過。丈乃別作一幀,改鈐一章,文曰:撝叔高興。……”

你強制要我作畫,我不高興,再謝過,我就高興了。哈哈,真性情中人也。

三、逗逼的趙之謙

楊憩亭曾經給四十二歲的趙之謙畫過一副肖像,趙之謙看後大喜,在上面題了字:

(趙之謙像,這不是原作,是臨摹作品,網上沒找到原圖)

“群毀之,未毀我也,我不報也。或譽之,非譽我也,我不好也。不如畫我者,能似我貌也。有疑我者,謂我側耳聽,開口笑也。"你們毀我譽我,我都不在意,你們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吧,我就這樣開口笑著。真實的趙之謙根本不是你們毀譽中的趙之謙。

真實的趙之謙不體現在事業之中,存在于他跟朋友的交往之中,比如,他跟魏稼孫的書信來往中,有很多段落,讀來很有趣味:

“……此信到,印稿必須寄來。倘仍不寄,則各印在我手,盡磨而攫之矣。”

(趙之謙刻魏錫曾印印面)

(趙之謙刻和“稼孫”)

(趙之謙刻魏錫曾印)

你快給我寄過來,不寄過來,我手上刻的印,我全部給它們抓過來磨掉,像不像一個耍賴的小孩子?

“兄石留小壽山石四枚,易大者一枚(允否酌示)。……統計刻十八枚(連積之等在內)。易一枚,留六枚,還七枚,如是而已。念昔日乞《董美人志》而不可,今憑一紙之書,忽許刻如許多印,所以待兄者不薄矣!留石皆小而劣者,所以取兄者廉矣。……”

問魏稼孫要石頭,但卻振振有辭:過去“乞《董美人志》而不可,現在”憑一紙之書,忽許刻如許多印”所以嘛,我老趙“所以待兄者不薄矣!”而留下魏稼孫的石頭,也只是取了“小而劣者”,似乎手下留情了……

再看一段:

“再啟者,求轉乞令親處鼻煙少許(極少八九錢,一兩更好,一兩外益感。)用油紙兩重包裹,其外用極厚竹紙一層,緊封其內,俾勿走氣。尤望速寄。否則用一磁瓶封固,玻璃瓶亦可,總以勿走氣為主。此物有在陳之厄,一來最能振刷精神。且刻如此許印章而需索只此,諒不以為貪也。”

問人家要鼻煙,只要“少許”,少許是多少呢,“極少八九錢,一兩更好,一兩外益感”,其實就是給得越多越好唄。而且,我給你刻了那麼多印章,就只問你要這麼少的鼻煙,看來我老趙是一點也不貪心啊。再看一條:

“稼孫大兄侍史:自前月迄今,不知發過多少信而一字不復,真乃怪事。弟生平待友最真,何閣下以荒謬對耶?寄石來時,懇切如此,早知如此一信不復,不如一石不刻之為愈矣。可殺可殺!現在弟為無識,又將名印一一封寄。此信到日若竟無一字來,則魏稼孫狗心鬼肺,神人共憤矣。況前次寄尺牘,價便嫌少,亦必寫一收到之條(自此以後,竟不發一信,吾以汝為死矣)。嫌少盡可再說些,腳要爛斷,手先爛斷耶?……”。

這次是直接開罵了,不回信,我就罵你,真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不過,也就是魏稼孫這樣的密友,趙之謙才會這樣吧。

(【老李刻堂】之215,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