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房子不是用來炒 炒房者還能笑多久?

在2016年, 毋庸置疑的是炒房者“賺到”了, 為什麼要加引號?那是因為一部分人只是賺到了“帳面財富”, 房價漲了, 但是沒有及時變現, 限 購之後交易受阻, 難以再博得上漲空間。 而現在種種信號還表明, 購房投資風險開始增加, 而炒房者恐怕也快笑不出來了。

房子不是用來炒的

“房子不是用來炒的”被反復強調, 這並非是做做樣子, 而是真刀真槍的搞起來。 “史上最嚴”幾乎成了所有政策的特點。 在制度與交易政策不斷完善下, 很多樓市的bug也就被堵住。 比如“一線城市的學區”理論基本破產了。 過道房、老平房已經被卡死;事實上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的, “學區”本身就是歷史的產物, 這種人為因素而產生的少許價差, 經不起長期驗證。 這也就是說為什麼當所有人都鼓吹“位置、位置、位置”, 而我一直認為要看中“趨勢、趨勢、趨勢”。 學區就是典型的位置理論的失敗案例。

當基礎設施建設跟進, 學區不再稀缺, 那溢出的價格誰還會接盤呢?

所以, 孩子不爭氣, 家長就得管管:對於盲目炒房的人, 決策者馬上喊“停”!看似是對市場干預, 實際上是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 更明確的顯示出, 未來經濟發展去房地產化的趨勢。

發展商集體看跌, 還能掙他一個億嗎?

筆者曾經講過, 發展商就像牌桌上的發牌人, 而投資者、購房人只是牌桌上的玩家, 規則是人家定的, 我們只有挨刀的份兒。 你覺得你從房子上掙了百萬, 人家可是一周小目標就是一個億。 只不過在市場一路高揚的情況下, 發展商吃大肉, 購房者喝湯;如果市場平淡或黯然, 發展商都吃不飽了, 購房者估計連味兒都聞不到了。

事實上, 發展商已經開始收斂了。

上個月, 萬科公佈了2016年報。 在年報中, 萬科經對12個城市的13個專案計提了“跌價準備”。 這些項目很多都集中于現在炒房者開始進軍的、尚未收緊政策的三四線城市。 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此外, 融創中國、綠城、龍湖地產等高層都在不同場合各自表達了對未來市場的悲觀情緒, 準備審慎地處理發展政策。 發展商都要休養生息, 謀求新的機會了, 投資者還一個勁兒往裡沖, 盈利機會還能有多少呢?

綜上, 房地產是實業, 也是金融;當房子的金融屬性大於實用屬性時, 那麼這個市場就有點熱, 此時如果投資者盲目接過來這個市場的“饋贈”, 盲目入市, 未來房子很可能就是“燙手的山芋”——牽制了巨額資金, 卻又難以抽身,

那時候恐怕炒房者都笑不出來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