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文化溯源:一篇文章帶你瞭解國人的制茶簡史

“多年的茶山實戰經驗和經歷,

請大家要相信, 好茶葉一定是源於工藝和生態。 ”

——非著名茶人陳曉雷

茶為國飲, 中國人制茶歷史也蔚為久遠, 從發現茶樹, 到生煮羹飲, 到泉水沖泡;從餅茶到散茶, 從綠茶到其他茶類, 中國人的制茶理念和喝茶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革。

一 從生煮羹飲到晾曬收藏

茶葉的用途, 最早從先民們咀嚼茶樹鮮葉開始, 再發展到生煮羹飲, 有點類似於現代人“煮菜湯”。 時至今日, 雲南基諾族同胞仍有吃“涼拌茶”的習俗:將鮮葉揉碎放碗中, 加少許黃果葉, 大蒜, 辣椒和鹽等作配料, 再加入泉水拌勻。

茶作羹飲, 《晉書》中亦有記載:“吳人採茶煮之, 曰茗粥”。 三國時, 魏國人將采來的鮮葉先做成餅, 再烘乾或曬乾, 是為制茶工藝的萌芽。

二 從蒸青造型到龍團鳳餅

初步加工製成的餅茶有濃重的青草味, 智慧的先民經反復實踐, 將鮮葉蒸後碎制, 餅茶穿孔, 貫串烘乾, 以去其青味, 即為蒸青制茶。 又通過洗滌鮮葉, 蒸青壓榨, 去汁成餅來降低茶葉的苦澀味。

到了唐代, 蒸青做餅技藝已趨於完善。 宋代工商業繁榮, 制茶技藝發展很快, 新品不斷湧現。 北宋年間, 做成團片狀的龍團鳳茶盛行。 宋《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宋太平興國初,

特製龍鳳模, 遣使即北苑造團茶, 以別庶飲, 龍鳳茶蓋始於此。 ” 其製作工序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茶芽采回後, 浸泡于水中, 挑選勻整茶葉進行蒸青, 之後用冷水清洗, 之後小榨去水, 大榨去汁, 之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 再放入龍鳳模中壓餅烘乾。 整個製作工序較為繁瑣, 冷水快沖可使茶葉保持綠色, 但浸泡榨汁的做法則會奪走茶之真味, 大大損耗茶香。 這些又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三 從團餅茶到散茶

在製作蒸青團茶時, 為了糾正茶葉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陷, 制茶師傅們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 直接烘乾的做法, 將蒸青團茶改為蒸青散茶, 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 到了明代, 由於太祖朱元璋下詔廢龍團興散茶, 散茶一時大為流行。

四 從蒸青到炒青

蒸青制茶依然存在茶香不夠濃郁的缺陷, 後來又出現了利用幹熱發揮茶葉香氣的炒青技術, 炒青綠茶自唐代開始便已有之, 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寫道:‘’山僧後簷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

這是至今發現關於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在普洱茶中, 則仍保留著一種最古老自然的乾燥方式——曬青, 即鮮葉殺完青後, 放在陽光下面進行自然曬乾, 在六大茶類中獨樹一幟的普洱茶具有越陳越香的後發酵潛力。

更多普洱茶專業知識交流, 請添加守興昌茶藝師董董個人號:qczm6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