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電影終歸需要虔誠

談到中國電影, 今年最令人矚目的文化現象當數《戰狼2》的熱映, 可謂家喻戶曉的“現象級”事件。 它從7月27日上映至10月26日, 這部愛國動作片最終以56.8億元人民幣收官, 位列全球票房榜第55名。

可能很多人會將這部電影的極大成功, 看作中國電影邁入繁榮強大的重要標誌, 不過, 這也許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因為從專業資料以及市場表現來看, 實際上現在的中國電影是處在很艱難的時候。

國產電影, 冷暖自知

據《光明日報》消息, 2017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共計271.7億元, 其中進口影片167.1億元, 國產影片104.56億元, 進口影片票房占國內票房的61%。

我們再比較兩組分別來自2016年與2015年的電影票房資料, 根據貓眼專業版資料顯示, 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總額達到457億元, 同比2015年增長約3.2%, 創下十年新低。 過去十年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增長期, 平均每年增幅達到30%左右, 2015年為最高峰,

增幅48%, 2016年漲勢卻突然中止。

縱觀近三年中國電影票房, 一方面總體收益出現回落, 另一方面進口片票房占比不斷增加。

從上述資料對比可以看出, 自從2016年以來, 觀眾們對待國產電影的熱度逐漸降溫, 不再像前幾年那樣自發、踴躍地進影院捧場了。

有電影專業人士透露:以前, 一部影片通過宣傳行銷可以比較容易地將觀眾拉進影院, 但現在無論怎樣宣傳, 都很難使觀眾走進影院, 與此相反, 很多觀眾會優先選擇觀看進口片。

儘管進口片的占比在提高, 我們並不能以此判斷所有進口片的題材、類型、品質都優於國產片, 這實際上表明了觀眾的一種態度, 他們對大部分國產片產生了不信任, 因此拒絕消費。 在中國電影快速發展的前幾年,

難免出現創作團隊魚龍混雜、影片品質良莠不齊的狀況, 致使觀眾們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能讓他們滿意的不多, 所以到了2016年集體說“不”!

觀眾的集體拋棄, 導致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票房表現不佳。

關於票房的下滑趨勢, 我們可以看兩個案例。 2016年, 由香港知名導演陳可辛監製的影片《七月與安生》獲得票房1.67億, 並于同年11月26日, 獲得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 這樣品質級別的作品如果在2014、2015年上映, 票房有可能會達到5個億。 相反, 在2014、2015年達到5億票房的電影不一定比這部電影的品質好, 市場給的回報卻很好。

同樣, 2017年春節檔票房也不容樂觀, 就過去而言, 每年的這個檔期都是大片雲集, 爭奇鬥豔的時候, 也是電影票房有希望賺的盆滿缽滿的最佳時期。

2016年春節檔與2017年春節檔資料比較

《西遊降魔》, 《功夫瑜伽》、《乘風破浪》、《大鬧天竺》, 這幾部名列前茅的作品看似票房耀眼, 但對照往年資料, 差距明顯。 《西遊伏魔篇》由徐克、周星馳連袂打造, 又有吳亦凡、林更新、姚晨、林允等當紅明星的加盟, 若在前一年春節檔應該有希望沖到25億票房。

這種種跡象讓人深思, 我們的國產電影到底怎麼了?

資本捆綁, 魚龍混雜

這些還不至於根本改變整個電影產業的生態環境, 質的改變發生在影視產業與資本的“強強”聯合。

太多資本進入這個行業, 形成一種“大躍進”式的發展, 造成整個市場混亂無序。最典型的現象就是一哄而上成立影視公司、速食式的影片大量出現、大幹快上的創作速度、多快好省的工作模式等等。

近幾年,中國電影業保持了穩步發展的態勢。內地電影票房從2012年的171億元增至2016年的492億元,平均年增長率30.35%,市場規模與全球第一的北美市場差距逐年縮小;觀影人次從2012年的4.66億增至13.72億,年增長率30.99%;城市影院銀幕數從2012年的13118塊增至2016年的41179塊,年增長率33.11%;內地故事片產量從2012年的745部增至2016年的772部,電影品質和國際影響力逐年提升。

在票房經濟持續升溫背景下,各路資本早已在影視行業佈局,尤其近年來影視並購事件頻現。

南方都市報資料顯示,2015年A股市場共發生137起文化傳媒行業並購事件,其中影視相關並購多達76起,涉及資本2000億元,占比87%,平均每5天發生一起影視並購事件。 在2014年,A股發生影視並購事件為61起,而在2013年,這一數據僅為7起。

在影視行業這塊誘人的“蛋糕”面前,除了影視公司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多家“外行”公司也相中這一領域,紛紛拋出跨界方案。 隨著資本力量的大舉進入,國產電影的性質和面貌幾乎被顛覆了。

在很多相對年長的電影人記憶中,當年的他們都是將電影當作藝術來敬畏的,包括觀眾都是懷著敬畏之心。到了近幾年,尤其這三年,整個局面改變了。以前每個月最多只有不到一百部左右的電影立項,全年最多一千部立項,而前兩年一個月就得有幾百部電影立項,一年幾千部立項。

不專業的“外行”投資者進入,對影視創作起著或多或少的操控作用,但這樣的指揮往往都不可能是專業的,也將導致作品品質得不到保證。

另一方面,很多原本不是從事影視行業的人員,因為耳聞目睹了影視行業一夜暴富、一夜爆紅的神話故事,從而進入到這個行業裡面來淘金。

其中,有很多不專業的從業人員,選定的題材劇本在大多數的專業影視公司是根本過不了關的,但他們一旦找到資金就開拍了。這些人通常會對外忽悠,他曾製作過某部重要作品,其實他可能只是參與了其中一個環節,這不能代表他瞭解整部作品是怎麼運作成功的。

有很多投資方或者老闆在其他行業賺了錢之後,懷著對文化的嚮往,投身到這個行業,這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你把錢投到誰的手上,如果不能準確判斷創作人員是否專業,導致將錢投給了不該投的人,最後是吃虧上當、血本無歸,而負責制作的這些人套了錢溜之大吉。

亂象叢生,欲速不達

很多的投資機構因為看到了影視行業盈利的一面而急於加入,也有很多外行人員進入其中意欲分一勺羹,但他們恐怕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影視其實屬於高風險行業。這當中兩極分化嚴重,有 “王者通吃”的特點,比如:可能3%的公司佔領80%以上的市場份額,對這些公司來講,影視行業是高風險高回報行業,但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與高風險相伴的是低回報,由此帶來了大量嚴重的問題。

首先,行業隊伍缺乏專業化,使得每年近一半完成作品積壓庫房,真正創造票房業績的作品不足三分之一。不但造成資源浪費,也整體拉低了觀眾的信任度。

拍攝立項的盲目、市場行情的誤判、團隊製作的失控等因素使得電影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處於高風險狀態。這種高風險不僅形成了大量低品質、重複創作、缺少社會效益的冗餘產品,造成了市場需求旺盛背景下的產能相對過剩。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自從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以後掀起了一股青春片的熱潮。緊隨其後,2015年紛紛上映的電影《匆匆那年》、《左耳》、《梔子花開》、《何以笙簫默》、《既然青春留不住》等國產青春類型片出現了集中供給、產能過剩的現象,不少觀眾表示對此類型影片開始感到審美疲勞,這給其中一些影片帶來了較大的市場風險。

與此同時,不專業和盲目性的投資造成巨額的資產虧損。

據媒體報導,曾經投資《王朝的女人·楊貴妃》的某家公司,因對這部電影寄予厚望,投資2.35億元,最終只獲得1.34億元的票房,致使公司2015年虧損1.47億元,淨資產更是—5259萬元,造成資不抵債。 這家公司一度在影視圈風生水起,因投資失利不到一年時間,就從“天堂”跌到了“地獄”。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的投資失誤並非個例,彙集黃曉明、金城武、宋慧喬、章子怡等明星大腕主演的《太平輪》據稱投資6億元人民幣,但上下兩集總票房才2.6億元,同樣令投資方巨虧。

心懷虔誠,砥礪前行

一個行業混亂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改變。前幾年的電影行業瘋狂攫取觀眾的信任,粗製濫造、倉促上馬,市場給你一個血淋淋的教訓,現在是還債的時候了。

面對未來,還是要回到電影的本真。

電影的本質功能有四個:一是教育。二是造夢。三是批評。四是娛樂。

這幾年整個社會太娛樂化,電影太強調娛樂功能,這顯然是狹隘的。電影不是工業產品,它還是藝術作品。工業產品的特點是標準化,流水線,講求效率,講究實用。而電影是藝術作品,用來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它需要通過創作者對人、對社會的觀察形成自己的認知,用電影這個載體把自己的認知表達,傳播給大眾,讓大眾與自己同喜同悲,產生共鳴,從而達到精神的契合,影響社會普羅大眾。

這幾年,在資本的催生下,電影產業有了一種大幹快上、多快好省的風氣,這不適合文化產業。電影需要精雕細琢,需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來打磨一部作品的勇氣,需要通過多年的積累過程來昇華作品內涵,電影人不是流水線的工人。

今年上半年,隨著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收視率的高歌猛進,知名製片人安曉芬作為出品人之一也備受關注。她從事電影工作20年,擁有的重要作品包括: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院線電影《小時代1》、《小時代2》、《葉問1》、《飛越老人院》、《葉問2》、《錦衣衛》、《鍾馗伏魔》等。這每一部作品都會令人肅然起敬,其職業素養、行事風格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回顧安曉芬多年走過的精彩之路,“工匠精神”是她一以貫之的原則。在這當中,她恪守著幾條定律確保作品的品質。

一是追求題材的獨特性

談到題材的獨特性就不能不提到2013年《小時代》系列電影,這在當年算是一部很另類的影片,充分展現了安曉芬對電影市場的精准把握,和勇於求新的決斷能力。該片根據郭敬明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四個從小感情深厚、有著不同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女生,在經歷友情、愛情、親情的巨大轉變中依然不改初心的故事。

《小時代 1》收穫了 4.83億元的票房,在當年上映的電影中排名第十。而同一年上映的《小時代 2 :青木時代》也收穫了2.96 億元的票房,締造了當年5000萬成本近8億票房的神話。

值得一提的是,《小時代》對於整個電影行業的影響之一,就是帶動了一批青春電影,成為“青春”和“閨蜜”類電影的推手。“小鮮肉”和“閨蜜”是《小時代》電影中最鮮明的兩個元素,在它之後,類似的在片名中包含“閨蜜”一詞的電影就有 9 部。

“小鮮肉”也成了許多電影選擇男演員的重要標準。張藝謀的電影《長城》選擇了陳學冬擔任主演之一,而包括《重返 20 歲》、《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等電影也分別選擇了歸類為“小鮮肉演員”的鹿晗和吳亦凡來擔任主演。

二是傳遞正確價值觀

2012年,安曉芬製作的電影《飛越老人院》自己賠錢了,但她覺得值。這部電影主要表現的是一群年歲已高的老人們因為各種原因被子女們送到了老人院,他們被忙碌的子女們冷落在老人院裡,過著孤獨的生活,可他們依然有夢想,依然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這部影片真實反映了我們老去的父母們的內心世界以及生存狀態,呼籲社會關注老人,呼籲子女重視父母的精神世界。

實際上在開機前,安曉芬一直都清楚這樣的影片商業上是肯定不好的,她也反復對投資人提出警示,但是投資人和她都覺得這部影片即使賠錢也值得做。他們希望借此給社會留些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東西,這已經超越了賺和賠所涵蓋的商業意義。

安曉芬曾經聊到,因為這部電影,自己也重塑了和家人的關係。拍攝的時候是2011年,父親已去世兩年,母親還健在。她之前因為工作忙,經常是一個月才能回去一次,拍了這部影片,自己也深受感動,很怕出現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場面。此後,她無論多忙,只要不出差,都堅持每週回去看望母親,直至兩年後母親去世。有時人們總覺得,和親人相伴的時間還很長,尚不知在某天,那最後的時刻就會悄悄來臨。

三是關注社會現實

2017年,安曉芬最大的收穫是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熱播,這也是她作為投資人聯合出品的第一部電視劇,再一次驗證了她的獨到眼光。該劇在湖南衛視收官時收視率達8%以上,成為十年來收視最高的電視劇。據貓眼資料顯示,《人民的名義》上線41天,全網累計播放量高達202億。

在《人民的名義》一年多的籌備階段,導演李路先後經歷了50多家投資方的撤資。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它只願意錦上添花,而不願雪中送炭,一位純粹的投資者只會關心商業回報的問題。他們認為慣常意義上,主旋律的電影、電視劇似乎都不太被觀眾買單,如果收視率不好,就不會有好的商業回報。

當許多投資者紛紛變卦時,安曉芬進入到《人民的名義》這個項目,成了最堅定的一家投資方。

安曉芬認為,她不是單純的投資人,而是製作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可能與其他投資者不同。當時反腐題材恰恰是她想做的一個類型,正好機會來了,有什麼可猶豫的呢?這幾年,老百姓們不斷地從新聞裡得知某個官員落馬了,某個省委幹部被雙規了,但具體情形如何誰也不清楚,文藝作品裡也沒有反映。所以,遇到了這個題材,安曉芬當機立斷就投了,拍攝一部反腐題材的電視劇應該說恰逢其時,因為它緊扣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

文末寄語

電影需要票房,但不能唯票房。因為創作作品是要表達人性,進而影響人的精神,這是最難的事情。我們的作品要有底線,要謹守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一些基本原則,在這個基礎上去發揮去創造。

電影需要慢工出細活,而不要在資本的驅趕下,因為逐利,從而做些自己都不想看的作品。如果整個行業慢下來會是行業的利好,精雕細琢,才能打造出更多的精品!

造成整個市場混亂無序。最典型的現象就是一哄而上成立影視公司、速食式的影片大量出現、大幹快上的創作速度、多快好省的工作模式等等。

近幾年,中國電影業保持了穩步發展的態勢。內地電影票房從2012年的171億元增至2016年的492億元,平均年增長率30.35%,市場規模與全球第一的北美市場差距逐年縮小;觀影人次從2012年的4.66億增至13.72億,年增長率30.99%;城市影院銀幕數從2012年的13118塊增至2016年的41179塊,年增長率33.11%;內地故事片產量從2012年的745部增至2016年的772部,電影品質和國際影響力逐年提升。

在票房經濟持續升溫背景下,各路資本早已在影視行業佈局,尤其近年來影視並購事件頻現。

南方都市報資料顯示,2015年A股市場共發生137起文化傳媒行業並購事件,其中影視相關並購多達76起,涉及資本2000億元,占比87%,平均每5天發生一起影視並購事件。 在2014年,A股發生影視並購事件為61起,而在2013年,這一數據僅為7起。

在影視行業這塊誘人的“蛋糕”面前,除了影視公司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多家“外行”公司也相中這一領域,紛紛拋出跨界方案。 隨著資本力量的大舉進入,國產電影的性質和面貌幾乎被顛覆了。

在很多相對年長的電影人記憶中,當年的他們都是將電影當作藝術來敬畏的,包括觀眾都是懷著敬畏之心。到了近幾年,尤其這三年,整個局面改變了。以前每個月最多只有不到一百部左右的電影立項,全年最多一千部立項,而前兩年一個月就得有幾百部電影立項,一年幾千部立項。

不專業的“外行”投資者進入,對影視創作起著或多或少的操控作用,但這樣的指揮往往都不可能是專業的,也將導致作品品質得不到保證。

另一方面,很多原本不是從事影視行業的人員,因為耳聞目睹了影視行業一夜暴富、一夜爆紅的神話故事,從而進入到這個行業裡面來淘金。

其中,有很多不專業的從業人員,選定的題材劇本在大多數的專業影視公司是根本過不了關的,但他們一旦找到資金就開拍了。這些人通常會對外忽悠,他曾製作過某部重要作品,其實他可能只是參與了其中一個環節,這不能代表他瞭解整部作品是怎麼運作成功的。

有很多投資方或者老闆在其他行業賺了錢之後,懷著對文化的嚮往,投身到這個行業,這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你把錢投到誰的手上,如果不能準確判斷創作人員是否專業,導致將錢投給了不該投的人,最後是吃虧上當、血本無歸,而負責制作的這些人套了錢溜之大吉。

亂象叢生,欲速不達

很多的投資機構因為看到了影視行業盈利的一面而急於加入,也有很多外行人員進入其中意欲分一勺羹,但他們恐怕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影視其實屬於高風險行業。這當中兩極分化嚴重,有 “王者通吃”的特點,比如:可能3%的公司佔領80%以上的市場份額,對這些公司來講,影視行業是高風險高回報行業,但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與高風險相伴的是低回報,由此帶來了大量嚴重的問題。

首先,行業隊伍缺乏專業化,使得每年近一半完成作品積壓庫房,真正創造票房業績的作品不足三分之一。不但造成資源浪費,也整體拉低了觀眾的信任度。

拍攝立項的盲目、市場行情的誤判、團隊製作的失控等因素使得電影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處於高風險狀態。這種高風險不僅形成了大量低品質、重複創作、缺少社會效益的冗餘產品,造成了市場需求旺盛背景下的產能相對過剩。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自從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以後掀起了一股青春片的熱潮。緊隨其後,2015年紛紛上映的電影《匆匆那年》、《左耳》、《梔子花開》、《何以笙簫默》、《既然青春留不住》等國產青春類型片出現了集中供給、產能過剩的現象,不少觀眾表示對此類型影片開始感到審美疲勞,這給其中一些影片帶來了較大的市場風險。

與此同時,不專業和盲目性的投資造成巨額的資產虧損。

據媒體報導,曾經投資《王朝的女人·楊貴妃》的某家公司,因對這部電影寄予厚望,投資2.35億元,最終只獲得1.34億元的票房,致使公司2015年虧損1.47億元,淨資產更是—5259萬元,造成資不抵債。 這家公司一度在影視圈風生水起,因投資失利不到一年時間,就從“天堂”跌到了“地獄”。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的投資失誤並非個例,彙集黃曉明、金城武、宋慧喬、章子怡等明星大腕主演的《太平輪》據稱投資6億元人民幣,但上下兩集總票房才2.6億元,同樣令投資方巨虧。

心懷虔誠,砥礪前行

一個行業混亂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改變。前幾年的電影行業瘋狂攫取觀眾的信任,粗製濫造、倉促上馬,市場給你一個血淋淋的教訓,現在是還債的時候了。

面對未來,還是要回到電影的本真。

電影的本質功能有四個:一是教育。二是造夢。三是批評。四是娛樂。

這幾年整個社會太娛樂化,電影太強調娛樂功能,這顯然是狹隘的。電影不是工業產品,它還是藝術作品。工業產品的特點是標準化,流水線,講求效率,講究實用。而電影是藝術作品,用來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它需要通過創作者對人、對社會的觀察形成自己的認知,用電影這個載體把自己的認知表達,傳播給大眾,讓大眾與自己同喜同悲,產生共鳴,從而達到精神的契合,影響社會普羅大眾。

這幾年,在資本的催生下,電影產業有了一種大幹快上、多快好省的風氣,這不適合文化產業。電影需要精雕細琢,需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來打磨一部作品的勇氣,需要通過多年的積累過程來昇華作品內涵,電影人不是流水線的工人。

今年上半年,隨著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收視率的高歌猛進,知名製片人安曉芬作為出品人之一也備受關注。她從事電影工作20年,擁有的重要作品包括: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院線電影《小時代1》、《小時代2》、《葉問1》、《飛越老人院》、《葉問2》、《錦衣衛》、《鍾馗伏魔》等。這每一部作品都會令人肅然起敬,其職業素養、行事風格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回顧安曉芬多年走過的精彩之路,“工匠精神”是她一以貫之的原則。在這當中,她恪守著幾條定律確保作品的品質。

一是追求題材的獨特性

談到題材的獨特性就不能不提到2013年《小時代》系列電影,這在當年算是一部很另類的影片,充分展現了安曉芬對電影市場的精准把握,和勇於求新的決斷能力。該片根據郭敬明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四個從小感情深厚、有著不同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女生,在經歷友情、愛情、親情的巨大轉變中依然不改初心的故事。

《小時代 1》收穫了 4.83億元的票房,在當年上映的電影中排名第十。而同一年上映的《小時代 2 :青木時代》也收穫了2.96 億元的票房,締造了當年5000萬成本近8億票房的神話。

值得一提的是,《小時代》對於整個電影行業的影響之一,就是帶動了一批青春電影,成為“青春”和“閨蜜”類電影的推手。“小鮮肉”和“閨蜜”是《小時代》電影中最鮮明的兩個元素,在它之後,類似的在片名中包含“閨蜜”一詞的電影就有 9 部。

“小鮮肉”也成了許多電影選擇男演員的重要標準。張藝謀的電影《長城》選擇了陳學冬擔任主演之一,而包括《重返 20 歲》、《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等電影也分別選擇了歸類為“小鮮肉演員”的鹿晗和吳亦凡來擔任主演。

二是傳遞正確價值觀

2012年,安曉芬製作的電影《飛越老人院》自己賠錢了,但她覺得值。這部電影主要表現的是一群年歲已高的老人們因為各種原因被子女們送到了老人院,他們被忙碌的子女們冷落在老人院裡,過著孤獨的生活,可他們依然有夢想,依然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這部影片真實反映了我們老去的父母們的內心世界以及生存狀態,呼籲社會關注老人,呼籲子女重視父母的精神世界。

實際上在開機前,安曉芬一直都清楚這樣的影片商業上是肯定不好的,她也反復對投資人提出警示,但是投資人和她都覺得這部影片即使賠錢也值得做。他們希望借此給社會留些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東西,這已經超越了賺和賠所涵蓋的商業意義。

安曉芬曾經聊到,因為這部電影,自己也重塑了和家人的關係。拍攝的時候是2011年,父親已去世兩年,母親還健在。她之前因為工作忙,經常是一個月才能回去一次,拍了這部影片,自己也深受感動,很怕出現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場面。此後,她無論多忙,只要不出差,都堅持每週回去看望母親,直至兩年後母親去世。有時人們總覺得,和親人相伴的時間還很長,尚不知在某天,那最後的時刻就會悄悄來臨。

三是關注社會現實

2017年,安曉芬最大的收穫是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熱播,這也是她作為投資人聯合出品的第一部電視劇,再一次驗證了她的獨到眼光。該劇在湖南衛視收官時收視率達8%以上,成為十年來收視最高的電視劇。據貓眼資料顯示,《人民的名義》上線41天,全網累計播放量高達202億。

在《人民的名義》一年多的籌備階段,導演李路先後經歷了50多家投資方的撤資。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它只願意錦上添花,而不願雪中送炭,一位純粹的投資者只會關心商業回報的問題。他們認為慣常意義上,主旋律的電影、電視劇似乎都不太被觀眾買單,如果收視率不好,就不會有好的商業回報。

當許多投資者紛紛變卦時,安曉芬進入到《人民的名義》這個項目,成了最堅定的一家投資方。

安曉芬認為,她不是單純的投資人,而是製作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可能與其他投資者不同。當時反腐題材恰恰是她想做的一個類型,正好機會來了,有什麼可猶豫的呢?這幾年,老百姓們不斷地從新聞裡得知某個官員落馬了,某個省委幹部被雙規了,但具體情形如何誰也不清楚,文藝作品裡也沒有反映。所以,遇到了這個題材,安曉芬當機立斷就投了,拍攝一部反腐題材的電視劇應該說恰逢其時,因為它緊扣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

文末寄語

電影需要票房,但不能唯票房。因為創作作品是要表達人性,進而影響人的精神,這是最難的事情。我們的作品要有底線,要謹守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一些基本原則,在這個基礎上去發揮去創造。

電影需要慢工出細活,而不要在資本的驅趕下,因為逐利,從而做些自己都不想看的作品。如果整個行業慢下來會是行業的利好,精雕細琢,才能打造出更多的精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