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豆瓣5.4播放量破20億!《將軍在上》為什麼能被全民吐槽成爆款?

《將軍在上》才是2017年中國螢幕上真正意義上的現象劇, 它所創造的現象是:一方面被全民吐槽, 一方面成為收視爆款, 用迷妹的話說, 這部劇魔性。

近日, 馬思純在網路分享一組自拍照, 並配文:“電視劇將軍在上20億, 自拍慶祝。 ”照片中, 馬思純罕見以齊劉海出鏡, 粉絲紛紛表白:“葉將軍也太美了吧!”

在網路上, “葉將軍”的表演遭到了部分影評人撐不住金馬影后的嚴厲吐槽, 但根本擋不住無數迷妹像劇中的女子一樣,

紛紛拜倒在葉將軍石榴裙下。

劇集的命運本身就像一部傳奇劇一樣:在宣佈開拍時, 這部斥資3億, 以熱門IP、人氣主演以及金牌製作班底為賣點的作品, 便未播先火, 但開播前的轉網播風波又令觀眾疑竇重生, 正式播出後, 劇集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有5.4, 輿論的主流聲音被來自觀眾的花式吐槽聲佔據。

性別反轉的梗、顛覆傳統的色彩搭配、現代感風格的臺詞、無厘頭的橋段設計等, 曾經讓《太子妃升職記》成為網劇爆款, 但現在, 主創正在被昔日的成功反噬。 但這只是故事的一方面, 從網播量看, 劇集並沒有失敗。

目前的百度指數來看, 劇集男女性觀眾比達到2:8, 女性觀眾占了絕大多數, 葉昭和趙玉瑾這對歡樂CP承包了無數女性觀眾的少女心, 而葉昭所代表的“大攻主”式女性形象更深受廣大女性的追捧。

作為一部主打“顛覆”風格的高成本劇集, 事實上已經與市場上的一切流行都背道而馳, 比起一味洶湧地吐槽, 更有趣的問題是:《將軍在上》的成功法則究竟是什麼?

或者問的更簡單一點:《將軍在上》是怎麼被全民吐槽成爆款的?

全民吐槽神劇

某種意義上說, 《將軍在上》是一部錯位神劇。 或者說, 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劇集的品質, 而是對觀眾預期值的管理。

國人對網劇的認知大多都停留在大成本製作與小成本神劇兩種類型, 認為非此即彼, 大成本網劇就應該代表製作精良、嚴謹, 當然也意味另一個詞——傳統, 而惡搞則是屬於小成本網劇的專利, 所以在看到《將軍在上》3億成本打造出的惡搞喜劇時, 多半都會感到意外。

這大概也是《將軍在上》面對的最大的一個問題, 就是觀眾可能都還沒準備好接受一部製作如此華麗的、長達60集的惡搞喜劇。

即使時隔三年,侶皓吉吉從導演變成了藝術總監,以前的窮劇組也逆襲成了大款。

僅僅點開第一集,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就彰顯了劇組不缺錢的土豪氣質。

劇組甚至重金聘請了曾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和田惠美來擔任此劇的造型總監。

這一切都造成了觀眾對於劇集的最初期待,要比《太子妃升職記》更升級,要好笑,也要提升品質,最好要在藝術和娛樂元素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

這令在許多觀眾心目中“貨不對板”的《將軍在上》一開播就很快遭遇了各種質疑,尤其是那些“辣眼睛”的服裝、色調和對白。

不管是亮藍色的軍裝、各位演員身上五彩斑斕的服飾,還是滿屏的螢光綠和大紅朝服,都被觀眾質疑為踢翻染缸。

劇集的長度也遭受了嚴重吐槽,一個講述宋代戍邊女將軍葉昭與皇室貴族趙玉瑾的愛情故事足足拍了60集,這令觀眾還沒看到後邊就已經為劇集提前下了斷言。

這些都構成了觀眾和劇組之間的隔膜。侶皓吉吉為首的主創團隊試圖將充滿網感的故事風格和《太子妃升職記》的視覺風格拓展到極致,但觀眾甚至沒有做好心理預期。

從《太子妃升職記》到現在的《白夜追凶》,網劇風格在不斷發生變化,觀眾期待也發生了諸多的調整。換句話說,當觀眾剛剛將《白夜追凶》這樣的美劇范兒視作網劇範本,《將軍在上》卻打造了一部豪華版的《太子妃升職記》,結果就創造出一部全民吐槽神劇。

可是甜寵+顛覆火了那麼多網劇,為什麼只吐槽《將軍在上》?

因為《將軍在上》去到了極致。

例如逃婚時的求助書裡寫著“此處省略一百字”等現代網路用語,男主翩翩起舞時慢速播放的場景,這些一本正經地搞笑令傳統觀眾感到無所適從。

更不用說這部劇還把現代的價值觀嫁接到了以宋朝為故事背景的古裝劇中,用惡搞的手法探討了女性愛情觀、婆媳關係等現代話題,馬思純飾演的女將軍會對《女則》表示不屑,說出“這三從四德完全是對女人的束縛和折磨”這樣的對白。

而垂簾聽政的太后會突然說出“再堅強的女人都會在茫茫荒野中等待一個人的出現”這樣小言風格的對白,結果這進一步造成了傳統觀眾的不適。

其實惡搞中同樣包含著主創的用心,例如家裡的嫂嫂要求她學會像大家閨秀一樣學插花刺繡,結果葉昭插起花來卻還是在“排兵佈陣”,這其實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描寫,但批評它的觀眾已經沉迷質疑不能自拔。

而劇中注入婆媳關係的描寫,其實充滿十足的現代感。

無論劇情怎樣惡搞,葉昭和趙玉瑾之間貓鼠遊戲一般的女強男弱模式才是主創經營的重點,而且這種模式最終會發生反轉,趙玉瑾最終會男兒當自強,可是批評它的觀眾顯然等不到反轉的時刻了。

劇中甚至出現了對歷史嚴格的考究。在大眾一貫的印象中,皇帝都是黃袍加身頭戴珠簾冠冕,但是《將軍在上》中的皇帝造型反倒相對簡樸。

這和宋朝制度有關。除了大禮儀,宋代帝王一般是穿圓領袍。過去演慣大反派的蘆薈生的皇帝形象幾乎完全還原了古代宋朝皇帝的人物形象。

第一集中,太后在花園中打的疑似高爾夫的活動——“捶丸”,後來在劇中出現的女子相撲術——“女飆”,還出現了許多女性熱門選手,這些都是宋代坊間真實發生過的大眾娛樂活動。

這些情節的設置實際上精妙還原了宋朝市民社會的皇室和民間風貌,但這些網劇少見的努力同樣被淹沒在了觀眾的口水中。

劇集的動作風格同樣遭受吐槽,由於看慣了大製作網劇真材實料的動作段落,當《將軍在上》大量使用慢鏡頭,這直接被觀眾認為是拖鏡頭的表現,但實際上這應該是劇集風格的一部分。

《將軍在上》本來就是要將雷劇做到極致,如果採用了過度寫實的動作段落,有可能會使其類型變得不夠準確,風格也不夠極致。

但對於觀眾來說,一場有bug的戲就可能會讓人棄劇。於是當劇組將雷劇類型做到了極致,那些刻意製造的槽點都成為了影評不放過該劇的理由。

比起《太子妃》,《將軍在上》最大的問題是太有錢

但《將軍在上》也並不是沒有問題,它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太有錢。

在影視行業中,貧窮未必會限制創作者的想像力,拿沒錢大做文章的《太子妃升職記》的大紅大綠反倒製造出一種不按常理出牌帶來的新鮮感,而到了資金相對充裕的《將軍在上》,可能反倒不小心踩過了觀眾接受度的界限。

在《太子妃升職記》中,那些隨鼓風機飄動的床單,翻飛的床簾製造的雷反差,都成為惡搞喜劇風格的一部分。

但是當《將軍在上》複製上一次的惡搞風格,恰恰因為有錢了,反而沒有了這種惡搞的喜感,只能靠一再的性別反轉和極致化風格來製造喜感。

結果就有些物極必反。

和田奶奶非常擅長用強色彩對比度來營造視覺風格。還憑藉電影《英雄》獲得了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現代裝的《宋氏三姐妹》同樣大獲成功。

但所有的觀眾都忽略了,和田奶奶其實極少參加電視劇的拍攝,因為電視劇的打光和調色其實更難營造出強對比度下的和諧感。

《將軍在上》的迷之調色和過高的色彩飽和度或許正來自於此。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服裝方面,《太子妃升職記》中演員的衣料不是淘寶就是窗簾,而《將軍在上》中,據說男演員的服裝採用日本皇家布料,每一款布料只有一塊,只夠做一件衣服。

可是這種正劇式的精良製作,卻同樣在惡搞網劇中遭遇了水土不服。無論是女主葉昭的一身亮藍軍裝,還是男主趙玉瑾熱舞的小褲褲,都多少有些一言難盡。

這些問題表面看服裝造型,其實還是類型的問題。

《將軍在上》究竟應該定義為哪個類型呢?表面上它是主動對標《太子妃升職記》,但在製作投入上又靠齊了古裝大製作。在《太子妃升職記》的時代,一部男女性別反轉、惡搞到極致的古裝劇,受歡迎並不意外。

但之後大量同類作品的上馬,顯然消耗了觀眾的大量熱情,而當加量又加價的《將軍在上》上線時,這類劇集的觀眾群並沒有大幅度提升,大製作的成本投入卻將一部小眾惡搞喜劇變成了聲勢浩大的大眾劇。

而觀眾的口味又已經在這三年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結果就是:大規模提升的製作成本,反倒成為劇集取得成功的阻礙。

全民吐槽也打不敗《將軍在上》,因為它是分眾時代的爆款

但《將軍在上》根本不是一部大眾劇,而是一部分眾時代的網生劇標本,它更在意的是網感,而不是討好所有觀眾。

這種網感,鑄造了劇集的魔性。

這就是為什麼把不少觀眾“逼到棄劇”的幾段誇張的舞蹈場景,很多觀眾卻和編劇奭辰公子一樣,覺得“具有強烈美學風格和超現實主義色彩”,因為“喜歡的人會特別喜歡,不喜歡的人則會特別不喜歡。”

《將軍在上》那些腦洞大開的情節,同樣能夠被許多觀眾重度患者秒懂,成為苦逼生活中的良藥。

這種對傳統的“闔家歡”模式的主動放棄,以及高度類型化的風格,一方面會讓一部分傳統觀眾難以接受,另一方面則令之成為垂直領域的寵兒。

整部劇集都圍繞著男女主角貓捉老鼠發糖,對於傳統觀眾來說可能不知所云,但對於愛好它的觀眾來說,當中段劇情開始聚焦范仲淹的情節、男女主對手戲減少,反倒出現了強烈不適應。

許多大齡觀眾根本無法理解,那些年輕女孩到底在爆笑什麼?為什麼他們會認為“人物反轉不要太好笑,女寵男激發了我的女友力”、“馬思純的男人太嫵媚”、“太魔性,讓人停不下來”?

那是因為他們根本無法理解甜寵,也無法理解這個故事。

但對於新一代觀眾來說,互不相識先結婚,結完婚再相處,處好了再生孩子,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包括男女主身上的亮點,許多大齡觀眾同樣無法理解。而對於新一代觀眾來說,這種看上去一無是處好吃懶做,其實能夠為老高的羊肉店打抱不平,懲罰了鬧事的人之後又交代手下還是要假裝砸店把老高趕走,以免對方還會找老高尋仇,這樣的周到細緻正是新一代觀眾對於自己的認知。

不喜歡的觀眾不懂這麼無聊的故事演60集幹嘛,但喜歡的人看著兩個人一個撒嬌一個萌寵,偶爾聯手對敵,時刻互懟互萌,這些看似無聊的眉來眼去卻是他們追劇最大的快樂。

更為關鍵的是,該劇借古喻今引發的一系列現實情感話題也都打中了許多女性觀眾的穴道,對於她們來說,葉昭這樣的“大攻主”和女強男弱的感情正是自己的期待的理想型。

所以毫不意外的,追《將軍在上》的多是妹子。資料監測表明,追該劇的用戶裡,女性用戶占比達到了80%。

也有不少迷妹積極踴躍地給葉將軍打call。這種不符合市場常規法則的走紅,也許會在未來成為常態。

說到底,《將軍在上》在美劇化的網劇製作之外,提供了另一種路徑。

除了接近電影級別質感的製作和層層燒腦虐心的劇情,將惡搞網劇做到極致同樣是一種方向。

而且,《將軍在上》沒有為了考慮大眾口味而強行改變劇作設定,還是以濃烈色彩畫風,反套路風、極具張力的鏡頭語言往甜寵惡搞網劇的高精尖設定上走,風格極致,類型精准,反而因此圈了不少鐵杆粉。

其實在歐美劇中,同樣有一種惡搞喜劇類型,只是屬於小眾。而對於從小就接觸英美劇等精良作品的深度劇迷來說,審美水準從一開始就是在高位的,惡搞喜劇根本入不得他們的法眼,這造成了《將軍在上》口碑的flog。

但大眾劇真的是必然嗎?答案也許未必。

隨著三大視頻網站自製劇的崛起,分眾化的時代似乎已經到來。不同的細分類型都有茁壯成長的機會。

高成本的小眾爆款通過口碑不斷發酵、突破圈層,這樣的路徑也不是沒有可能。《將軍在上》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被槍打的出頭鳥。

但在這個一言不合就散夥的時代,任何一部劇集都不再能夠囊括所有觀眾,也不需要討好所有的觀眾,就像現實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大攻主”與“小公舉”。

《將軍在上》是怎麼被全民吐槽成爆款的?因為在這個電視劇分眾時代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故事裡,無論不喜歡它的觀眾怎樣吐槽,都打不敗無數的少女心。

就是觀眾可能都還沒準備好接受一部製作如此華麗的、長達60集的惡搞喜劇。

即使時隔三年,侶皓吉吉從導演變成了藝術總監,以前的窮劇組也逆襲成了大款。

僅僅點開第一集,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就彰顯了劇組不缺錢的土豪氣質。

劇組甚至重金聘請了曾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和田惠美來擔任此劇的造型總監。

這一切都造成了觀眾對於劇集的最初期待,要比《太子妃升職記》更升級,要好笑,也要提升品質,最好要在藝術和娛樂元素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

這令在許多觀眾心目中“貨不對板”的《將軍在上》一開播就很快遭遇了各種質疑,尤其是那些“辣眼睛”的服裝、色調和對白。

不管是亮藍色的軍裝、各位演員身上五彩斑斕的服飾,還是滿屏的螢光綠和大紅朝服,都被觀眾質疑為踢翻染缸。

劇集的長度也遭受了嚴重吐槽,一個講述宋代戍邊女將軍葉昭與皇室貴族趙玉瑾的愛情故事足足拍了60集,這令觀眾還沒看到後邊就已經為劇集提前下了斷言。

這些都構成了觀眾和劇組之間的隔膜。侶皓吉吉為首的主創團隊試圖將充滿網感的故事風格和《太子妃升職記》的視覺風格拓展到極致,但觀眾甚至沒有做好心理預期。

從《太子妃升職記》到現在的《白夜追凶》,網劇風格在不斷發生變化,觀眾期待也發生了諸多的調整。換句話說,當觀眾剛剛將《白夜追凶》這樣的美劇范兒視作網劇範本,《將軍在上》卻打造了一部豪華版的《太子妃升職記》,結果就創造出一部全民吐槽神劇。

可是甜寵+顛覆火了那麼多網劇,為什麼只吐槽《將軍在上》?

因為《將軍在上》去到了極致。

例如逃婚時的求助書裡寫著“此處省略一百字”等現代網路用語,男主翩翩起舞時慢速播放的場景,這些一本正經地搞笑令傳統觀眾感到無所適從。

更不用說這部劇還把現代的價值觀嫁接到了以宋朝為故事背景的古裝劇中,用惡搞的手法探討了女性愛情觀、婆媳關係等現代話題,馬思純飾演的女將軍會對《女則》表示不屑,說出“這三從四德完全是對女人的束縛和折磨”這樣的對白。

而垂簾聽政的太后會突然說出“再堅強的女人都會在茫茫荒野中等待一個人的出現”這樣小言風格的對白,結果這進一步造成了傳統觀眾的不適。

其實惡搞中同樣包含著主創的用心,例如家裡的嫂嫂要求她學會像大家閨秀一樣學插花刺繡,結果葉昭插起花來卻還是在“排兵佈陣”,這其實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描寫,但批評它的觀眾已經沉迷質疑不能自拔。

而劇中注入婆媳關係的描寫,其實充滿十足的現代感。

無論劇情怎樣惡搞,葉昭和趙玉瑾之間貓鼠遊戲一般的女強男弱模式才是主創經營的重點,而且這種模式最終會發生反轉,趙玉瑾最終會男兒當自強,可是批評它的觀眾顯然等不到反轉的時刻了。

劇中甚至出現了對歷史嚴格的考究。在大眾一貫的印象中,皇帝都是黃袍加身頭戴珠簾冠冕,但是《將軍在上》中的皇帝造型反倒相對簡樸。

這和宋朝制度有關。除了大禮儀,宋代帝王一般是穿圓領袍。過去演慣大反派的蘆薈生的皇帝形象幾乎完全還原了古代宋朝皇帝的人物形象。

第一集中,太后在花園中打的疑似高爾夫的活動——“捶丸”,後來在劇中出現的女子相撲術——“女飆”,還出現了許多女性熱門選手,這些都是宋代坊間真實發生過的大眾娛樂活動。

這些情節的設置實際上精妙還原了宋朝市民社會的皇室和民間風貌,但這些網劇少見的努力同樣被淹沒在了觀眾的口水中。

劇集的動作風格同樣遭受吐槽,由於看慣了大製作網劇真材實料的動作段落,當《將軍在上》大量使用慢鏡頭,這直接被觀眾認為是拖鏡頭的表現,但實際上這應該是劇集風格的一部分。

《將軍在上》本來就是要將雷劇做到極致,如果採用了過度寫實的動作段落,有可能會使其類型變得不夠準確,風格也不夠極致。

但對於觀眾來說,一場有bug的戲就可能會讓人棄劇。於是當劇組將雷劇類型做到了極致,那些刻意製造的槽點都成為了影評不放過該劇的理由。

比起《太子妃》,《將軍在上》最大的問題是太有錢

但《將軍在上》也並不是沒有問題,它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太有錢。

在影視行業中,貧窮未必會限制創作者的想像力,拿沒錢大做文章的《太子妃升職記》的大紅大綠反倒製造出一種不按常理出牌帶來的新鮮感,而到了資金相對充裕的《將軍在上》,可能反倒不小心踩過了觀眾接受度的界限。

在《太子妃升職記》中,那些隨鼓風機飄動的床單,翻飛的床簾製造的雷反差,都成為惡搞喜劇風格的一部分。

但是當《將軍在上》複製上一次的惡搞風格,恰恰因為有錢了,反而沒有了這種惡搞的喜感,只能靠一再的性別反轉和極致化風格來製造喜感。

結果就有些物極必反。

和田奶奶非常擅長用強色彩對比度來營造視覺風格。還憑藉電影《英雄》獲得了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現代裝的《宋氏三姐妹》同樣大獲成功。

但所有的觀眾都忽略了,和田奶奶其實極少參加電視劇的拍攝,因為電視劇的打光和調色其實更難營造出強對比度下的和諧感。

《將軍在上》的迷之調色和過高的色彩飽和度或許正來自於此。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服裝方面,《太子妃升職記》中演員的衣料不是淘寶就是窗簾,而《將軍在上》中,據說男演員的服裝採用日本皇家布料,每一款布料只有一塊,只夠做一件衣服。

可是這種正劇式的精良製作,卻同樣在惡搞網劇中遭遇了水土不服。無論是女主葉昭的一身亮藍軍裝,還是男主趙玉瑾熱舞的小褲褲,都多少有些一言難盡。

這些問題表面看服裝造型,其實還是類型的問題。

《將軍在上》究竟應該定義為哪個類型呢?表面上它是主動對標《太子妃升職記》,但在製作投入上又靠齊了古裝大製作。在《太子妃升職記》的時代,一部男女性別反轉、惡搞到極致的古裝劇,受歡迎並不意外。

但之後大量同類作品的上馬,顯然消耗了觀眾的大量熱情,而當加量又加價的《將軍在上》上線時,這類劇集的觀眾群並沒有大幅度提升,大製作的成本投入卻將一部小眾惡搞喜劇變成了聲勢浩大的大眾劇。

而觀眾的口味又已經在這三年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結果就是:大規模提升的製作成本,反倒成為劇集取得成功的阻礙。

全民吐槽也打不敗《將軍在上》,因為它是分眾時代的爆款

但《將軍在上》根本不是一部大眾劇,而是一部分眾時代的網生劇標本,它更在意的是網感,而不是討好所有觀眾。

這種網感,鑄造了劇集的魔性。

這就是為什麼把不少觀眾“逼到棄劇”的幾段誇張的舞蹈場景,很多觀眾卻和編劇奭辰公子一樣,覺得“具有強烈美學風格和超現實主義色彩”,因為“喜歡的人會特別喜歡,不喜歡的人則會特別不喜歡。”

《將軍在上》那些腦洞大開的情節,同樣能夠被許多觀眾重度患者秒懂,成為苦逼生活中的良藥。

這種對傳統的“闔家歡”模式的主動放棄,以及高度類型化的風格,一方面會讓一部分傳統觀眾難以接受,另一方面則令之成為垂直領域的寵兒。

整部劇集都圍繞著男女主角貓捉老鼠發糖,對於傳統觀眾來說可能不知所云,但對於愛好它的觀眾來說,當中段劇情開始聚焦范仲淹的情節、男女主對手戲減少,反倒出現了強烈不適應。

許多大齡觀眾根本無法理解,那些年輕女孩到底在爆笑什麼?為什麼他們會認為“人物反轉不要太好笑,女寵男激發了我的女友力”、“馬思純的男人太嫵媚”、“太魔性,讓人停不下來”?

那是因為他們根本無法理解甜寵,也無法理解這個故事。

但對於新一代觀眾來說,互不相識先結婚,結完婚再相處,處好了再生孩子,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包括男女主身上的亮點,許多大齡觀眾同樣無法理解。而對於新一代觀眾來說,這種看上去一無是處好吃懶做,其實能夠為老高的羊肉店打抱不平,懲罰了鬧事的人之後又交代手下還是要假裝砸店把老高趕走,以免對方還會找老高尋仇,這樣的周到細緻正是新一代觀眾對於自己的認知。

不喜歡的觀眾不懂這麼無聊的故事演60集幹嘛,但喜歡的人看著兩個人一個撒嬌一個萌寵,偶爾聯手對敵,時刻互懟互萌,這些看似無聊的眉來眼去卻是他們追劇最大的快樂。

更為關鍵的是,該劇借古喻今引發的一系列現實情感話題也都打中了許多女性觀眾的穴道,對於她們來說,葉昭這樣的“大攻主”和女強男弱的感情正是自己的期待的理想型。

所以毫不意外的,追《將軍在上》的多是妹子。資料監測表明,追該劇的用戶裡,女性用戶占比達到了80%。

也有不少迷妹積極踴躍地給葉將軍打call。這種不符合市場常規法則的走紅,也許會在未來成為常態。

說到底,《將軍在上》在美劇化的網劇製作之外,提供了另一種路徑。

除了接近電影級別質感的製作和層層燒腦虐心的劇情,將惡搞網劇做到極致同樣是一種方向。

而且,《將軍在上》沒有為了考慮大眾口味而強行改變劇作設定,還是以濃烈色彩畫風,反套路風、極具張力的鏡頭語言往甜寵惡搞網劇的高精尖設定上走,風格極致,類型精准,反而因此圈了不少鐵杆粉。

其實在歐美劇中,同樣有一種惡搞喜劇類型,只是屬於小眾。而對於從小就接觸英美劇等精良作品的深度劇迷來說,審美水準從一開始就是在高位的,惡搞喜劇根本入不得他們的法眼,這造成了《將軍在上》口碑的flog。

但大眾劇真的是必然嗎?答案也許未必。

隨著三大視頻網站自製劇的崛起,分眾化的時代似乎已經到來。不同的細分類型都有茁壯成長的機會。

高成本的小眾爆款通過口碑不斷發酵、突破圈層,這樣的路徑也不是沒有可能。《將軍在上》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被槍打的出頭鳥。

但在這個一言不合就散夥的時代,任何一部劇集都不再能夠囊括所有觀眾,也不需要討好所有的觀眾,就像現實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大攻主”與“小公舉”。

《將軍在上》是怎麼被全民吐槽成爆款的?因為在這個電視劇分眾時代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故事裡,無論不喜歡它的觀眾怎樣吐槽,都打不敗無數的少女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