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高新技術帶動資本大潮,巨額投資卻可能“毒死”創業公司

編者注:本文作者為Jonathan Drillings, 曾在Comcast Ventures任職3年, 專注投資資料驅動的軟體創企;如今, 他在Riverside公司中擔任總裁, 主要是與B2B軟體科技公司打交道。

2011年, 網景公司聯合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k Andreesen)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為何軟體正在吞噬整個世界?》的文章。

五年來, 我們確實看到了不少創新技術的興起, 市場上的風險資本也日漸充裕。 雖然並不是每家公司都在軟體研發上取得了進步, 但至少大部分是這樣。 軟體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 而且還可能會繼續深入。 很多消費者都覺得, 軟體和技術切實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商業公司的運營。

隨著網路、雲計算服務和應用程式設計發展介面的發展進步, 將軟體產品推向市場的成本將會更低, 速度將會更快。

在過去幾年中, 我們已經看到了各式各樣的軟體產品。 在我重點關注的B2B領域, 軟體已經逐漸由桌面辦公轉移到日常生活中。

只要有便利的軟體, 員工隨時隨地都能工作, 而且形式不受任何限制。

資料和網路連接的告訴發展已經大大提高了員工的工作能力, 並有效降低了公司的成本支出;資訊流和自動化大大提高了產出水準。 現如今, 創業者已經將科技普及到更廣範圍中, 吸引了各界的注意。 那些嚴格來說不算科技公司的公司, 比如通用電氣和食品製造商家樂氏, 都已經開始出手投資和收購了。 總之, 對於科技創業者來說, 近幾年可謂是跟緊潮流發展業務的大好時機。

近期, 美國資料公司Pitchbook發佈了風險投資活動的年度總結報告, 分析了風險投資市場對這些軟體和技術進步的反應。

我們都知道, 這幾年風險投資活動風頭正盛。

事實上, 在過去的十年中, 風險投資的數量和總額都在穩步增長。 雖然期間投資總額出現過跌落, 但總體來說還是呈現增長趨勢的。

另外, 雖然這一增長趨勢中, 有一部分是因為市場活躍程度提高, 但更為重要的驅動因素, 還是軟體和互聯網的普及。 投資者也正是看到了軟體帶來的增長和利益, 所以紛紛花錢投資。

這一領域的風險投資日漸火熱, 過去幾年嘗試投資的人也越來越多, 尤其是早期和後期階段。 一方面, 以往拿到較多投資的SaaS和消費者互聯網行業, 出現了爆炸式增長。 另一方面, 按需服務、電子商務和數位媒體這些新興市場也完成了不少投資交易。

當然了, 凡事都有個度。 2015年下半年, 風險投資市場在達到頂峰之後,

熱度就逐漸消散下來了。 下圖詳細列出了美國在2006年至2016年期間每個季度的風險投資活動情況。

2016年下半年, 風險投資市場開始緊縮。 自那以後, 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和非傳統天使投資的交易數量就有所減少。

在市場的所有不同階段中,

投資人普遍開始謹慎起來, 投資那些自己比較偏愛的、有把握的階段輪次。 與此同時, 估值也逐漸降到了正常水準。

但是, 有些此前以較高估值拿到較多融資的公司和行業, 在市場熱度消退之後, 陷入了一種比較糟糕的狀態, 市場表現遠不如預期。 與之相反, 那些保持理性的公司和行業, 則顯示出了強勁的增長趨勢。

不過, 上面我們只是粗略地看了市場總體情況, 所掌握的資料還不夠全面。 下面這張圖, 分別列出了這十年來美國投資交易在數量和總額兩個方面的變化。

我們能夠看到,雖然投資交易數量出現了大幅下降,但是投資交易總額的下降速度卻要慢得多,而且市場上的資金都幾乎集中在固定的那幾家公司之間。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早期風險投資,還會發現這樣一點,雖然投資交易總額只出現了小幅下降,但是交易數量卻幾乎下降到了2010年的水準。不僅如此,不同階段的投資交易規模也出現了較大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保持私有狀態,延遲公開上市時間,發展後期階段聚集的資金數量也就相應地多了起來,而且早期階段的融資數額也比以往要高很多。

根據Pitchbook發佈的另一份報告,在現實情況中,A輪融資的平均交易數額為840萬美元,B輪融資的平均交易數額為2240萬美元。不管是哪一個,都要比我們以為的交易數額高。大多數人都覺得,A輪融資數額應該保持在500萬美元至600萬美元之間;B輪融資數額則應該保持在10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之間。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另一張圖。該圖很清楚地表明,美國風險投資活動並沒有慢下來的意思。風險投資交易水準在2016年達到最高,那就意味著在接下來幾年中,投資人將會拿出更多資金來投資。但是,考慮到過去幾年投資交易,尤其是種子輪投資,數量出現了下降, 所以未來幾年資本很有可能會集中到少數幾家公司手中。

我在文章開頭說過,現在我們想要將軟體產品推向市場,所需要的成本已經低得多,速度也已經快得多。那麼,列舉和分析所有這些資料,與這一觀點有什麼聯繫呢?其實,在很多方面,這二者之間的聯繫是非常大的。

隨著軟體產品創建、測試、改善和升級的成本越來越低,我們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新市場和新機遇。那些能夠提高智慧和自動化程度的軟體,能夠大大改變產品的功效和性能。

網路連接和成本較低的計算服務,能夠進一步將其創造的價值帶到最高點。如果某家公司能夠通過互聯網來高效地分銷軟體產品,那麼它實現規模擴張的速度也會相應加快。當然,這也就意味著各家企業,在人才、客戶和市場機遇方面,將會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其中既有來自新興企業的競爭,也有來自傳統企業的競爭。

對於企業來說,規模擴張的速度越快,受到別家企業攻擊的可能性就越小,實現自己預定目標的速度也就越快。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只要各方面條件合適,他拿出來投資這類公司的資金也將會相應增加。

但是,規模較大的融資輪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帶來問題。

第一,對於小部分企業來說,完成相關的財務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往往要持續幾個月,這一過程會分散公司領導人放在實際業務發展上的注意力。

第二,或許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投資人掏錢投資時,對企業是抱有一定期望的。比如說,他們希望企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高速增長,在三到七年內退出市場,退出市場後為投資人帶來3到10倍的收益,具體情況取決於企業的發展階段。

第三,對於企業來說,突然拿到一筆數額較大的投資,就必須要稀釋現有股東的持股份額。他們要確保這筆資金數額,足夠抵消預期資金消耗,保證所有股東在新資金進入之後擁有足夠的股份。通常情況下,新資金進入之後,原有股東的股份會稀釋20%~30%左右。但是,儘管他們的持股份額減少了,但是公司整體身價提高了,所以還是不吃虧的。也就是說,雖然分到的蛋糕比例變小了,但是蛋糕整體變大了,所以實際吃到嘴裡的蛋糕總量還是變多了。

不過,正如我上面所說,現在將一款軟體產品推向市場的成本已經低很多。所以對於某些企業來說,也不是說一定要拿到一筆規模較大的融資。他們拿到一筆規模稍小的融資,保證企業運營的靈活性,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在B2B行業,不少企業在發展初期就能夠順利實現盈利,所以融資數額較小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通常情況下的融資數額保持在幾百萬美元左右,專門用來開發某款特定的產品,迎合那一類的市場需求。甚至有些企業在拿到第一筆投資之後,就迅速找到了產品市場匹配,實現業務增長,在較低資金消耗的基礎之上,實現數百萬美元的收益。

可是,按照風險投資市場目前的發展狀況,那些企業想要拿到數額較小的融資,可能性較小。一方面,投資人不願意冒險拿出一筆錢來投資尚未成熟的企業;另一方面,這些企業不願意受到投資人的限制,完成對自己來說稍顯困難的發展目標。

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筆錢拿到手帶來的更多是麻煩。以他們現有的能力根本無法達到投資人定下的目標。但是,這並不是說他們是一些差公司。恰恰相反,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公司能夠切實給消費者帶來價值,他們正在努力成長,朝著實現盈利的目標前進,只不過成長速度趕不上風險投資人的要求罷了。但問題就在於,等他們日後實現了規模擴張,由於沒有符合資方發展期望再想去融資的時候,就困難得多了。

雖然科技體系創新不斷,但科技公司在融資方面的選擇卻沒什麼創新。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像在軟體產品上創新一樣,在科技公司的融資方式上進行創新,幫助這些公司在不同發展階段拿到規模合適的資金支援,儘量在不受投資人限制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94638

我們能夠看到,雖然投資交易數量出現了大幅下降,但是投資交易總額的下降速度卻要慢得多,而且市場上的資金都幾乎集中在固定的那幾家公司之間。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早期風險投資,還會發現這樣一點,雖然投資交易總額只出現了小幅下降,但是交易數量卻幾乎下降到了2010年的水準。不僅如此,不同階段的投資交易規模也出現了較大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保持私有狀態,延遲公開上市時間,發展後期階段聚集的資金數量也就相應地多了起來,而且早期階段的融資數額也比以往要高很多。

根據Pitchbook發佈的另一份報告,在現實情況中,A輪融資的平均交易數額為840萬美元,B輪融資的平均交易數額為2240萬美元。不管是哪一個,都要比我們以為的交易數額高。大多數人都覺得,A輪融資數額應該保持在500萬美元至600萬美元之間;B輪融資數額則應該保持在10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之間。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另一張圖。該圖很清楚地表明,美國風險投資活動並沒有慢下來的意思。風險投資交易水準在2016年達到最高,那就意味著在接下來幾年中,投資人將會拿出更多資金來投資。但是,考慮到過去幾年投資交易,尤其是種子輪投資,數量出現了下降, 所以未來幾年資本很有可能會集中到少數幾家公司手中。

我在文章開頭說過,現在我們想要將軟體產品推向市場,所需要的成本已經低得多,速度也已經快得多。那麼,列舉和分析所有這些資料,與這一觀點有什麼聯繫呢?其實,在很多方面,這二者之間的聯繫是非常大的。

隨著軟體產品創建、測試、改善和升級的成本越來越低,我們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新市場和新機遇。那些能夠提高智慧和自動化程度的軟體,能夠大大改變產品的功效和性能。

網路連接和成本較低的計算服務,能夠進一步將其創造的價值帶到最高點。如果某家公司能夠通過互聯網來高效地分銷軟體產品,那麼它實現規模擴張的速度也會相應加快。當然,這也就意味著各家企業,在人才、客戶和市場機遇方面,將會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其中既有來自新興企業的競爭,也有來自傳統企業的競爭。

對於企業來說,規模擴張的速度越快,受到別家企業攻擊的可能性就越小,實現自己預定目標的速度也就越快。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只要各方面條件合適,他拿出來投資這類公司的資金也將會相應增加。

但是,規模較大的融資輪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帶來問題。

第一,對於小部分企業來說,完成相關的財務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往往要持續幾個月,這一過程會分散公司領導人放在實際業務發展上的注意力。

第二,或許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投資人掏錢投資時,對企業是抱有一定期望的。比如說,他們希望企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高速增長,在三到七年內退出市場,退出市場後為投資人帶來3到10倍的收益,具體情況取決於企業的發展階段。

第三,對於企業來說,突然拿到一筆數額較大的投資,就必須要稀釋現有股東的持股份額。他們要確保這筆資金數額,足夠抵消預期資金消耗,保證所有股東在新資金進入之後擁有足夠的股份。通常情況下,新資金進入之後,原有股東的股份會稀釋20%~30%左右。但是,儘管他們的持股份額減少了,但是公司整體身價提高了,所以還是不吃虧的。也就是說,雖然分到的蛋糕比例變小了,但是蛋糕整體變大了,所以實際吃到嘴裡的蛋糕總量還是變多了。

不過,正如我上面所說,現在將一款軟體產品推向市場的成本已經低很多。所以對於某些企業來說,也不是說一定要拿到一筆規模較大的融資。他們拿到一筆規模稍小的融資,保證企業運營的靈活性,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在B2B行業,不少企業在發展初期就能夠順利實現盈利,所以融資數額較小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通常情況下的融資數額保持在幾百萬美元左右,專門用來開發某款特定的產品,迎合那一類的市場需求。甚至有些企業在拿到第一筆投資之後,就迅速找到了產品市場匹配,實現業務增長,在較低資金消耗的基礎之上,實現數百萬美元的收益。

可是,按照風險投資市場目前的發展狀況,那些企業想要拿到數額較小的融資,可能性較小。一方面,投資人不願意冒險拿出一筆錢來投資尚未成熟的企業;另一方面,這些企業不願意受到投資人的限制,完成對自己來說稍顯困難的發展目標。

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筆錢拿到手帶來的更多是麻煩。以他們現有的能力根本無法達到投資人定下的目標。但是,這並不是說他們是一些差公司。恰恰相反,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公司能夠切實給消費者帶來價值,他們正在努力成長,朝著實現盈利的目標前進,只不過成長速度趕不上風險投資人的要求罷了。但問題就在於,等他們日後實現了規模擴張,由於沒有符合資方發展期望再想去融資的時候,就困難得多了。

雖然科技體系創新不斷,但科技公司在融資方面的選擇卻沒什麼創新。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像在軟體產品上創新一樣,在科技公司的融資方式上進行創新,幫助這些公司在不同發展階段拿到規模合適的資金支援,儘量在不受投資人限制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9463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