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漢印作業第110方:注意筆劃的粗細變化和筆劃“並筆”

今天發佈漢印作業的第110方, 就是這方具有強烈代表意義的:

(漢印:漢丁零仟長)

今天的這方:漢丁零仟長, 是典型的新莽官印, 大小為寬2.3釐米,

高2.2釐米(較西漢官印略小一點點)。

我們已經刻了幾方新莽官印了, 前100方裡的幾方六字印和上一方作業均是同時期印。 新莽官印的形制大抵依隨西漢(漢武帝)以來的制度, 正方形, 邊長 2.3釐米, 厚度約 0.8釐米, 官高者用龜紐, 中下級官吏用鼻紐。 紐孔跨度一般為 1.5釐米, 紐邊厚度約2~3毫米, 習稱瓦紐, 紐式形態與西漢中後期印無大差別。 其實是某些西漢匠人沿用下來的紐式特徵

前面講過, 新莽官印印文內容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鐫有新莽政權行用的大量特殊官名, 如納言、奮武、附城、理軍、宰、徒丞、馬丞、空丞等;特殊官號, 如大師公、扶恩侯、褒衝子、厭難、討穢、右關、立國等;另處還有特殊稱謂, 如漢氏、睦、則等;還有特殊地名及宮室名,

如文德、敦德、滇蠻、西海、槐治、張鄉、幹昌、義溝、上符、章符、永武、弘睦、常樂室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 新莽時期的官印贈給少數民族的官印首字均鐫“新”, 而不再鐫“漢”。

新莽官印多刻五個字, 當然也有六字以上的, 但基本無四字印。 五字印分三行排列, 前2字為第1行, 中間2字為第2行, 後1字為第3行。 當然也有第一字獨佔一行的, 例如今天的作業。 每行所占印面空間相同, 印文大小比例規範, 筆劃勻稱, 字形稍長, 方圓相兼, 工整秀麗。 新莽印的個別常用字的形態與其他漢印文字不同, 如“丞”字, 西漢官印丞字下筆兩端上翹很短, 東漢官印丞字下筆寫作一橫, 而新莽印丞字下筆兩端上翹甚高, 特點明顯。

王莽新朝官印的官名、地名、稱謂, 乃至入印的字形,

隨著“新”朝的覆滅而消失。 當然, 這些特殊的東西也成為漢印斷代的重要依據。

上一方(作業109)也是新莽官印, 我們知道, 新莽官印都在四字以上, 這一方也一樣, 五個字, 不同的是上一方用“印”字占了六字均分印面的兩個字的位置, 這一方用“漢”字占了兩個字的位置, 一個在左邊, 一個在右邊。 視覺效果上, 這兩方印的感覺都像是均分印面的六字印。 “均分印面”是漢印章法的重要特徵, 要在實際臨習中掌握。

這方印臨習過程中, 除了注意漢印臨習過程中前面已經講過的注意點外, 還有兩個重點:

1、粗細變化。

這方印中的“丁”字明顯粗於其他字的筆劃, 漢印裡有很多這種典型的粗細變化, 在前100方漢印作業裡已經有這樣的例子, 比如“太醫丞印”:

(漢印:太醫丞印)

其中“醫”字變細處理與本印的丁字的變粗處理, 原理相同, 即在同樣的“均分印面”的位置中使全印輕重和諧。 與此相似的粗細變化, 還發生在一方印中的同一個字中, 比如:

(漢印:九原丞印)

“原”字中粗細對比強烈, 中間三點雖然細, 但姿態又不一樣, 使全印動感十足, 因此, 一方印的筆劃粗細變化, 既有保持印面和諧的因素, 也有促進變化、活躍印面的作用。

2、並筆處理

這方印還有一個特別的處理, 即“漢”字水旁的兩處並筆。

(並筆)

因為在“丁”字處做了加粗處理,因此顯得格外的粗碩,如果沒有其他處理,這一畫就會顯得格外的突兀,妙就妙在,這方印中的漢字水旁做了兩處並筆處理,當然,這兩處並筆處理,除了打破豎畫的排疊板滯之外,還在粗細上對“丁”字做了合理的呼應,亦使布白上給人較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在實際創作中,在出現大量的同方向長筆劃排疊時,很多印要以並筆處理以打破板滯,但實際情況是,合理的並筆還有其他更豐富的作用。

注意這兩個臨摹重點,這方印就可以臨好。

(【老李刻堂】之220,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並筆)

因為在“丁”字處做了加粗處理,因此顯得格外的粗碩,如果沒有其他處理,這一畫就會顯得格外的突兀,妙就妙在,這方印中的漢字水旁做了兩處並筆處理,當然,這兩處並筆處理,除了打破豎畫的排疊板滯之外,還在粗細上對“丁”字做了合理的呼應,亦使布白上給人較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在實際創作中,在出現大量的同方向長筆劃排疊時,很多印要以並筆處理以打破板滯,但實際情況是,合理的並筆還有其他更豐富的作用。

注意這兩個臨摹重點,這方印就可以臨好。

(【老李刻堂】之220,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