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藏拍·人物|羅必武,一位元視覺思想者的印在

夜。 月色。 皎皎銀輝給大地籠上了一層細雪。

冷光中的少年, 伸出一隻手來撥弄那些齊膝蓋高的飛機草, 眼睛卻緊緊盯著遠處輪廓模糊的橡膠林, 林外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 四周永遠是濕漉漉夾雜腥味的熱帶雨林空氣, 說明這是古老神話裡“夏蟲不可以語冰”的化外島嶼, 那是他內心深處神秘不可觸及的國度。 他從來不敢在夜裡走進橡膠林, 他抵抗不了內心極大的恐懼, 但這恐懼卻能極大激發他對那個國度的幻想。 在他的幻想國裡, 橡膠林變成一個巨大而詭譎的穹窿, 而飛機草波浪般一分為二向兩側滑去,

一隻大蚱蜢跳將過來, 身後是各種昆蟲扇動翅膀在黑暗裡散發星星點點的微芒……

很多年後, 橡膠林的形象幾乎沒有作為藝術語言的一部分出現在羅必武的作品裡, 但是因為橡膠林而引發的那種氛圍與氣息卻永遠留存在了他的作品裡。

曾經問羅必武, 什麼是引發靈感的源泉。 羅必武回答是:神秘。

羅必武

悅 讀

第一次走進羅必武工作室時, 微微還是驚訝了一下。

對於一個從小就愛逛藝術家工作室的人而言, 看到一個淹沒在大面積堆放作品裡的工作室真還不多見。 大部分的藝術家都傾向于在工作室裡彰顯個人的格調, 給自己也營造一個非常舒適的工作環境。 但是在羅必武這裡沒有。

在他的工作室裡, 與創作無關的雜物都非常少, 幾乎見不到多餘的傢俱。 採訪裡連喝茶的杯子也擱在一條獨凳上。

這是一個完全時刻處於工作狀態的工作室。

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對他有一個很中肯的評價, “一個徜徉在藝術、技術、論述之間的苦行僧。

經年的教學、創作、實驗, 著意於此, 頗有心得, 樂此不疲”。

所以, 羅必武的工作室標配裡必定也有一個書架, 不大, 但是抽取的痕跡很重。 近期讀的幾本都隨意疊放, 《圖像學》《圖像的命運》《印度公路》《安東尼· 葛姆雷談雕塑》……都與專業相關。

對於藝術史, 羅必武有一種天然的沉迷。 他要求自己的學生們一定要熟讀藝術史, 成為一位元視覺的思想者, 超越停留在對技術層面的關注上, 通過對觀念的思考來提煉對社會文化狀態的敏感, 從而具備舊有方法論的改良意識。 羅必武自己也是一直如此踐行, 致力解除藝術家複製世界的束縛, 不再偏執於世界的客觀外表, 而是完全超越生活“表情”進入藝術哲學的思考。

對今時今日的思維模式和生命認識的形成,

羅必武認為要感謝他從小培養的閱讀習慣。

他是廣西人, 卻是在海南長大。 那個時候, 建設兵團在全國的邊疆開花, 他也隨著父母遷徙到那座遠離大陸架的島嶼上, 也等於遠離了主流中心文化。

一個孤獨的少年只能夠在閱讀裡去和孤島外的世界聯接。

羅必武覺得自己那時最幸運的事是在爸爸的辦公室裡能夠看到各種報紙, 尤其是能夠看到《參考消息》。 在那個年代, 能夠看《參考消息》是一種讓人豔羨的特權, 當時的那個小小少年也萌發了要走出國門, 到世界去看看的夢想。 兩公里外的新華書店, 又是他的另外一種慰藉, 日常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業餘時間, 他早年的美術教育就是來自書架上琳琅滿目的連環畫。

他在對那些連環畫的臨摹中, 悄然發現了自己在造型上的天賦。

那是他人生裡一段物質與精神都極度貧乏的歲月, 唯有想像力卻是極大的豐盛。 勇敢的母親可以在淩晨兩三點踏入他覺得恐怖的橡膠林割膠;人們在割膠時切磋技藝就像一種有趣的舞蹈;路過軍部駐紮大院時看軍人們熟練地為機關槍裝子彈, 金屬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還有最直接影響到他藝術生涯開端的海南保亭版畫……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在他的成年後形成了特別的藝術風格——趨向于原生態古樸的造型, 既陰鬱又熱烈的飽滿色彩, 對海洋的依戀和對大陸架的某種嚮往。 木瓜、女體、浴缸、塑膠袋、狗、小胖手……都被濃縮成了他對欲望解讀的多種符號。

而這一切,他之後選擇了一種“印在”的觀念來記錄。

《快樂的風景》,絲網版畫,55cm×40cm,2001 年

印 在

“印在”,羅必武自己創造的專有名詞。

“印在”觀念的提出,是致力於從藝術的當代性來挖掘絲網版畫語言的發展潛力。

在羅必武看來,當初選擇絲網版畫為主攻方向,就是因為這是一種開放性的介質。

當人們在欣賞版畫作品時,通常是看不到版畫材料本身的,版畫是通過製版到印版的間接過程來完成的,它呈現的是印版完成後的作品,而不是版本身,因此材料的特質實際上是隱藏在版畫作品的背後,由此,可以說版畫既是印痕的藝術,也是間接的藝術。

羅必武的印在,就是要讓這種間接的藝術,有更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比如,不再如以往一樣只專注於紙本。

“除了水與空氣不能承印以外,其他都能夠被承印。”印在的本來含義也是一系列的追問:由印什麼轉為怎麼印,甚至進一步轉化為怎樣運用印,怎樣呈現一件作品,怎樣理解一件作品,這樣一些更為邊緣的帶社會學文化分析意味的問題。

羅必武自己解釋的印在,就是具備對“在場”“在物”“在時空”中存在的哲學思考。它使絲網版畫藝術終止了我們把世界“物件化”的傾向,重新把我們帶往“存在者”的世界。

而在這之前,絲網版畫藝術一直被“技術運用”所牽絆,造成“工藝還是藝術”這樣信念含混的迷思。

《袋子——遷》,絲網版畫2004年,95cm×70cm

中國第一代絲網版畫家都是屬於開拓類型,更多是從傳統文化中去開發圖像;而第二代絲網版畫家的群體出現才真正實現了絲網版畫的轉型。第二代絲網版畫家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觀念更早地介入與表達,徹底改變了絲網版畫的風貌;而在製作上追求精良,也是第二代絲網版畫家進行的開端。有了他們的努力,中國絲網版畫才能不斷提升和轉型。

在第二代絲網版畫家中,羅必武是一個獨立而有個性的實力派存在,由他錘煉的個人語言清晰,非常好辨認。

他之所以提出印在,就是要使創作者在從草圖開始,讓觀念貫穿構思階段到與最終的呈現關係進行思考,讓創作培養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其實,這需要極高的藝術素養。

不過如果這種思維過程成熟,觀念在早期被順利引入,絲網版畫本體語言裡的漸變、疊印、錯版印、複數這些特質就會成為一種愉快的遊戲。

當代性,就此被啟動。

羅必武就這樣把他想表達的痕跡印到各種材料上,比如瓦片,比如汽油桶蓋,一切可以信手拈來的物件在觀念的引入下創造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羅必武對此的觀點是,材料與內容可以實現共生。

其中《油桶—隔江山色》這件作品大概在2012年就開始構思,與“印在”概念密切相關。風雅的宋代風格山水畫被印在油桶蓋上,詩意地置換出現實中偷渡者逃難的情境,又是呈現在經常成為當代政治經濟鬥爭導火索的油桶上,這種構思本來就在顛覆宋畫中原有那種天人合一的詩意。羅必武只是借助一個關注當下社會的國際視角,講述資源掠奪與文明衝突所帶來的戰爭,不能直接展示衝突就是創作的微妙節點。當然,作為藝術家,他依然保有自己的角度與態度,於是在這個過程中,材料所帶來的指向性,可以幫助觀者理解版畫在當代中的各種實現可能性。

《隔江山色——過境》

鍍鋅板油桶罐、鐵粉、光油,55cm×20cm ×10 件,2016 年3 月

《嬰超之一》,油畫,60cm×40cm,2008年

身 份

如果現在你再問一位當代藝術家,是在畫國畫還是畫油畫,那就表示你實在太LOW 了。在當代藝術逐漸走向多元綜合的總體藝術時,藝術家們更喜歡用不同的藝術手段來表達自己,繪畫、雕塑、裝置、行為、視頻、VR……確實讓人目眩神迷,甚至本來就給你一個開放性的猜想,然後尊重你給出的讓藝術家自己也覺得腦洞大開的答案。

在近期羅必武的《戲仿與箴言》上,除了版畫以外,他的表達還涉及油畫、雕塑、裝置等多種方式,把現場佈置成了一個儀式化的“劇場社會”。羅必武認為,這就是關於身份在暗暗轉換的奇妙之處。

《欲望的鹽柱》,食用鹽、海鹽、玻璃鋼底,高3m,厚0.5m,2016 年4月

《浮起的戰爭之二》,油畫,100cm×120cm,2008 年

上世紀90年代初,從海外滾滾襲來的商業大潮,也裹挾著當代藝術的新觀念而來。尤其在85 新潮集體失聲之後,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嶺南藝術界突然意識到群體在商品經濟裡的迷失,開始覺醒,紛紛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甚至一度成為中國先鋒藝術的實驗室。作為從廣州美術學院附中一直讀到碩士研究生的羅必武,已經接觸到了其中發展的脈絡。他在安迪·沃霍爾的英文畫冊中,深刻感受到了當代藝術的衝擊力量。

在這段時間裡,他創作了《遛狗的時候看見那棵樹長高了》被中國美術館展出後被收藏,並入選《二十世紀中國美術作品集1900-1999》。那是作為入選中最年輕的藝術家,一臉青春的羅必武亦因此嶄露頭角。即使是現在再回望這件作品,也會被呈現出新銳的當代特徵而深深動容,不可忽視的探索的勇氣。

那時起他就想為自己的觀念找一個內核。從來被海南人叫做大陸仔的他突然發現——經歷廣西、海南、廣東後,他的地域身份被模糊了,他所謂的原鄉實際意義上已經不存在。回到廣西和海南,已經找不到根的感覺。而他所眼見的周圍,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在這種速度下顯得簡單粗暴,失去了土地又無法融入城市的農民有著對身份認同的焦慮。他的創作開始從美院附中時期的鄉土版畫向觀念版畫轉型,而對身份的觀察則成為了他藝術生涯裡的一個主要的母題。

城中村成了他觀察的切片。尤其是大學城在建期間,他經常去附近被拆遷的蘭亭村。他發現幾乎很多村民的後院裡都有不少遺棄的瓦片。他們都住上了小洋樓,用不上這種瓦片了,原有封閉的農業社會家族關係也不斷地被衝擊,被碎片化。瓦片作為這些老民居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本來就是舊有身份被拋棄的象徵。羅必武就帶回了這些瓦片,清洗掉上面的灰塵和青苔,每一片都用麻繩穿成線裝書的模樣,通過很多技術手段來解決絲印在瓦片上的問題,然後就有了《書》這件作品,大量在城中村裡日常看到的符號都被印在了瓦片上。大概在2009 年,他把《書》的雛形帶到義大利地中海雙年展上,被義大利羅馬藝術陣營基金會留下了。只是那時思維沒有現在這麼清晰,更多是指向一座城市化進程留下的碎片,“書”的概念及裡面的圖片關係也比較隨意,沒有進行精挑細選做得更完整。這些年來他從未停止過對這件作品的思考,2015 年9月在中國美院的國際版畫展上,羅必武又帶去一部分更成熟的作品,反響不錯,於是這件作品慢慢地就歸納起來了。2016 年,在《戲仿與箴言》展覽上,《書》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陣容,差不多做了一千片瓦片,幾乎佔據了展廳有限的一半空間。去過那個“社會劇場”的觀者,無一不被那樣的呈現震撼。羅必武說通過“印在”的概念,將這些瓦片做成線裝書,已經強化到古人用做漢簡時所帶來的文化擔當與守望。

《書》,瓦片、絲網版畫、麻繩,面積30 平方米,2016 年3 月

而對西方文化身份的觀想,他也有自己的思辨方式。代表純潔和防腐,又代表溶解和消逝的鹽被他運用起來,《聖經》裡被變成鹽柱的女人、無字碑和方尖碑都有強烈的宗教指向,那時他對光怪陸離的當下有一種天啟般的個體思考,莊嚴和永恆被溶解和消逝,他表達了一種深刻的孤獨和悲憫。

實際上,羅必武認為自己作為教師的身份也是在發生變化,正在從一個創作指導者變成一個讓更多個體發聲的觀念策劃者。

【藝術家簡介】

羅必武

現為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

會會員,廣東美協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2008年 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進修

2009年 與義大利羅馬藝術陣營基金會合作

2009年 義大利地中海雙年展

收藏:

中國美術館 收藏《遛狗的時候看見那棵樹長高了》絲網版畫

廣東省美術館 收藏《對著風箏吹哨子》絲網版畫、《袋子——

遷》絲網版畫、《新樓裡的孩子們》絲網版畫、《又鏽了一百

年》媒材版畫

廣州藝術博物院 收藏《今天就是沒有風》絲網版畫

深圳美術館 收藏《呼喚那只飛去的鳥》絲網版畫

何香凝美術館 收藏《快樂的風景》絲網版畫

貴州省美術館 收藏《袋子——遷》絲網版畫

汕頭市美術館 收藏《袋子——遷》絲網版畫

深圳畫院 收藏《袋子裡的風景》絲網版畫

哈爾濱藝術宮版畫博物館 收藏《新樓裡的孩子們》絲網版畫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收藏《在新風景區裡散步》絲網版畫、

《遛狗的時候看見那棵樹長高了》絲網版畫、《快樂的風景》絲

網版畫、《四個袋子的風景》絲網版畫、《風景的誕生》絲網版

紹興魯迅紀念館 收藏《抗生素一號》絲網版畫

關山月美術館 收藏《紅妝遠去》絲網版畫

【更多藏拍·人物】

藏拍人物 | 陸豐川:集中力量做好電影藝術拍賣的長遠規劃

藏拍·人物 | 劉國玉,焦墨風骨立乾坤

藏拍·人物 | 莊子瑜,水樣女子的“三態”人生

藏拍·人物 | 佛像收藏“革新者”詹氏姐弟

藏拍·人物 | 陳顯倫:以刀代筆 文心雕壺

汪天亮:因為大漆,所以隨心所欲 | 藏拍·人物

王少倫:萬壑心跡 神與物游 | 藏拍·人物

羅群毅:比起故事,我更重視館藏 | 藏拍·人物

老韓與小韓,父子倆和而不同的收藏路 | 藏拍·人物

司徒連山:由藏而享,喚醒集體失憶的法門 | 藏拍·人物

季濤:構建家族收藏,蔭澤後人 | 藏拍·人物

藏拍·人物 | 曾仕猷:我就是我,我就是曾主義

黎明:嶺南大家,78年筆耕不輟 | 藏拍·人物

無盡,以古玉收藏豐富人生 | 藏拍•人物

翟健民:香港回歸,迎來古董行業新生機 | 藏拍•人物

黎旭,點磚成金 | 藏拍•人物

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 藏拍•人物

安德魯•羅傑斯,雕塑大地的寬廣胸懷 | 藏拍•人物

耷·瓊培,現代主義唐卡探索者 | 藏拍•人物

閻焰:人生一世都是螞蟻搬山的過程 | 藏拍•人物

李鷗:甘為紫砂癡,誰解其中味 | 藏拍•人物

陳天,亦佛亦魔的藝術修行者 | 藏拍•人物

張偉,在偶然裡面拾得一份悠然 | 藏拍•人物

一西平措: 西路十年,當止則止 | 藏拍•人物

餘德耀,“美術館運動”的時代已經來臨 | 藏拍•人物

走進建窯,探訪資深藏家朱金水的建盞王國 | 藏拍•人物

張大千的亂世佳人們 | 藏拍•人物

藏拍•人物 | 潘玉良,雙子與雙魚的靈魂交錯

藏拍•人物 | 王玉成,隱於民間的“醫”畫人

『藏拍•每週人物』王爺!您書法這麼好,做人就不要太摳門兒了吧?

『藏拍•每週人物』談曙君,在紫砂中注入當代新風

大衛·羅森伯格:一個國際策展人的中國72小時

『藏拍•專訪』肖恩·斯庫利:大師的鐵漢柔情

-END-

文/菡閣

圖/受訪者提供

今日編輯 / 雨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

歡迎邀請加入更多媒體平臺!如想商務合作,請聯繫郵箱:scpmmag@163.com 或微信scpm2004

而這一切,他之後選擇了一種“印在”的觀念來記錄。

《快樂的風景》,絲網版畫,55cm×40cm,2001 年

印 在

“印在”,羅必武自己創造的專有名詞。

“印在”觀念的提出,是致力於從藝術的當代性來挖掘絲網版畫語言的發展潛力。

在羅必武看來,當初選擇絲網版畫為主攻方向,就是因為這是一種開放性的介質。

當人們在欣賞版畫作品時,通常是看不到版畫材料本身的,版畫是通過製版到印版的間接過程來完成的,它呈現的是印版完成後的作品,而不是版本身,因此材料的特質實際上是隱藏在版畫作品的背後,由此,可以說版畫既是印痕的藝術,也是間接的藝術。

羅必武的印在,就是要讓這種間接的藝術,有更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比如,不再如以往一樣只專注於紙本。

“除了水與空氣不能承印以外,其他都能夠被承印。”印在的本來含義也是一系列的追問:由印什麼轉為怎麼印,甚至進一步轉化為怎樣運用印,怎樣呈現一件作品,怎樣理解一件作品,這樣一些更為邊緣的帶社會學文化分析意味的問題。

羅必武自己解釋的印在,就是具備對“在場”“在物”“在時空”中存在的哲學思考。它使絲網版畫藝術終止了我們把世界“物件化”的傾向,重新把我們帶往“存在者”的世界。

而在這之前,絲網版畫藝術一直被“技術運用”所牽絆,造成“工藝還是藝術”這樣信念含混的迷思。

《袋子——遷》,絲網版畫2004年,95cm×70cm

中國第一代絲網版畫家都是屬於開拓類型,更多是從傳統文化中去開發圖像;而第二代絲網版畫家的群體出現才真正實現了絲網版畫的轉型。第二代絲網版畫家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觀念更早地介入與表達,徹底改變了絲網版畫的風貌;而在製作上追求精良,也是第二代絲網版畫家進行的開端。有了他們的努力,中國絲網版畫才能不斷提升和轉型。

在第二代絲網版畫家中,羅必武是一個獨立而有個性的實力派存在,由他錘煉的個人語言清晰,非常好辨認。

他之所以提出印在,就是要使創作者在從草圖開始,讓觀念貫穿構思階段到與最終的呈現關係進行思考,讓創作培養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其實,這需要極高的藝術素養。

不過如果這種思維過程成熟,觀念在早期被順利引入,絲網版畫本體語言裡的漸變、疊印、錯版印、複數這些特質就會成為一種愉快的遊戲。

當代性,就此被啟動。

羅必武就這樣把他想表達的痕跡印到各種材料上,比如瓦片,比如汽油桶蓋,一切可以信手拈來的物件在觀念的引入下創造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羅必武對此的觀點是,材料與內容可以實現共生。

其中《油桶—隔江山色》這件作品大概在2012年就開始構思,與“印在”概念密切相關。風雅的宋代風格山水畫被印在油桶蓋上,詩意地置換出現實中偷渡者逃難的情境,又是呈現在經常成為當代政治經濟鬥爭導火索的油桶上,這種構思本來就在顛覆宋畫中原有那種天人合一的詩意。羅必武只是借助一個關注當下社會的國際視角,講述資源掠奪與文明衝突所帶來的戰爭,不能直接展示衝突就是創作的微妙節點。當然,作為藝術家,他依然保有自己的角度與態度,於是在這個過程中,材料所帶來的指向性,可以幫助觀者理解版畫在當代中的各種實現可能性。

《隔江山色——過境》

鍍鋅板油桶罐、鐵粉、光油,55cm×20cm ×10 件,2016 年3 月

《嬰超之一》,油畫,60cm×40cm,2008年

身 份

如果現在你再問一位當代藝術家,是在畫國畫還是畫油畫,那就表示你實在太LOW 了。在當代藝術逐漸走向多元綜合的總體藝術時,藝術家們更喜歡用不同的藝術手段來表達自己,繪畫、雕塑、裝置、行為、視頻、VR……確實讓人目眩神迷,甚至本來就給你一個開放性的猜想,然後尊重你給出的讓藝術家自己也覺得腦洞大開的答案。

在近期羅必武的《戲仿與箴言》上,除了版畫以外,他的表達還涉及油畫、雕塑、裝置等多種方式,把現場佈置成了一個儀式化的“劇場社會”。羅必武認為,這就是關於身份在暗暗轉換的奇妙之處。

《欲望的鹽柱》,食用鹽、海鹽、玻璃鋼底,高3m,厚0.5m,2016 年4月

《浮起的戰爭之二》,油畫,100cm×120cm,2008 年

上世紀90年代初,從海外滾滾襲來的商業大潮,也裹挾著當代藝術的新觀念而來。尤其在85 新潮集體失聲之後,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嶺南藝術界突然意識到群體在商品經濟裡的迷失,開始覺醒,紛紛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甚至一度成為中國先鋒藝術的實驗室。作為從廣州美術學院附中一直讀到碩士研究生的羅必武,已經接觸到了其中發展的脈絡。他在安迪·沃霍爾的英文畫冊中,深刻感受到了當代藝術的衝擊力量。

在這段時間裡,他創作了《遛狗的時候看見那棵樹長高了》被中國美術館展出後被收藏,並入選《二十世紀中國美術作品集1900-1999》。那是作為入選中最年輕的藝術家,一臉青春的羅必武亦因此嶄露頭角。即使是現在再回望這件作品,也會被呈現出新銳的當代特徵而深深動容,不可忽視的探索的勇氣。

那時起他就想為自己的觀念找一個內核。從來被海南人叫做大陸仔的他突然發現——經歷廣西、海南、廣東後,他的地域身份被模糊了,他所謂的原鄉實際意義上已經不存在。回到廣西和海南,已經找不到根的感覺。而他所眼見的周圍,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在這種速度下顯得簡單粗暴,失去了土地又無法融入城市的農民有著對身份認同的焦慮。他的創作開始從美院附中時期的鄉土版畫向觀念版畫轉型,而對身份的觀察則成為了他藝術生涯裡的一個主要的母題。

城中村成了他觀察的切片。尤其是大學城在建期間,他經常去附近被拆遷的蘭亭村。他發現幾乎很多村民的後院裡都有不少遺棄的瓦片。他們都住上了小洋樓,用不上這種瓦片了,原有封閉的農業社會家族關係也不斷地被衝擊,被碎片化。瓦片作為這些老民居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本來就是舊有身份被拋棄的象徵。羅必武就帶回了這些瓦片,清洗掉上面的灰塵和青苔,每一片都用麻繩穿成線裝書的模樣,通過很多技術手段來解決絲印在瓦片上的問題,然後就有了《書》這件作品,大量在城中村裡日常看到的符號都被印在了瓦片上。大概在2009 年,他把《書》的雛形帶到義大利地中海雙年展上,被義大利羅馬藝術陣營基金會留下了。只是那時思維沒有現在這麼清晰,更多是指向一座城市化進程留下的碎片,“書”的概念及裡面的圖片關係也比較隨意,沒有進行精挑細選做得更完整。這些年來他從未停止過對這件作品的思考,2015 年9月在中國美院的國際版畫展上,羅必武又帶去一部分更成熟的作品,反響不錯,於是這件作品慢慢地就歸納起來了。2016 年,在《戲仿與箴言》展覽上,《書》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陣容,差不多做了一千片瓦片,幾乎佔據了展廳有限的一半空間。去過那個“社會劇場”的觀者,無一不被那樣的呈現震撼。羅必武說通過“印在”的概念,將這些瓦片做成線裝書,已經強化到古人用做漢簡時所帶來的文化擔當與守望。

《書》,瓦片、絲網版畫、麻繩,面積30 平方米,2016 年3 月

而對西方文化身份的觀想,他也有自己的思辨方式。代表純潔和防腐,又代表溶解和消逝的鹽被他運用起來,《聖經》裡被變成鹽柱的女人、無字碑和方尖碑都有強烈的宗教指向,那時他對光怪陸離的當下有一種天啟般的個體思考,莊嚴和永恆被溶解和消逝,他表達了一種深刻的孤獨和悲憫。

實際上,羅必武認為自己作為教師的身份也是在發生變化,正在從一個創作指導者變成一個讓更多個體發聲的觀念策劃者。

【藝術家簡介】

羅必武

現為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

會會員,廣東美協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2008年 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進修

2009年 與義大利羅馬藝術陣營基金會合作

2009年 義大利地中海雙年展

收藏:

中國美術館 收藏《遛狗的時候看見那棵樹長高了》絲網版畫

廣東省美術館 收藏《對著風箏吹哨子》絲網版畫、《袋子——

遷》絲網版畫、《新樓裡的孩子們》絲網版畫、《又鏽了一百

年》媒材版畫

廣州藝術博物院 收藏《今天就是沒有風》絲網版畫

深圳美術館 收藏《呼喚那只飛去的鳥》絲網版畫

何香凝美術館 收藏《快樂的風景》絲網版畫

貴州省美術館 收藏《袋子——遷》絲網版畫

汕頭市美術館 收藏《袋子——遷》絲網版畫

深圳畫院 收藏《袋子裡的風景》絲網版畫

哈爾濱藝術宮版畫博物館 收藏《新樓裡的孩子們》絲網版畫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收藏《在新風景區裡散步》絲網版畫、

《遛狗的時候看見那棵樹長高了》絲網版畫、《快樂的風景》絲

網版畫、《四個袋子的風景》絲網版畫、《風景的誕生》絲網版

紹興魯迅紀念館 收藏《抗生素一號》絲網版畫

關山月美術館 收藏《紅妝遠去》絲網版畫

【更多藏拍·人物】

藏拍人物 | 陸豐川:集中力量做好電影藝術拍賣的長遠規劃

藏拍·人物 | 劉國玉,焦墨風骨立乾坤

藏拍·人物 | 莊子瑜,水樣女子的“三態”人生

藏拍·人物 | 佛像收藏“革新者”詹氏姐弟

藏拍·人物 | 陳顯倫:以刀代筆 文心雕壺

汪天亮:因為大漆,所以隨心所欲 | 藏拍·人物

王少倫:萬壑心跡 神與物游 | 藏拍·人物

羅群毅:比起故事,我更重視館藏 | 藏拍·人物

老韓與小韓,父子倆和而不同的收藏路 | 藏拍·人物

司徒連山:由藏而享,喚醒集體失憶的法門 | 藏拍·人物

季濤:構建家族收藏,蔭澤後人 | 藏拍·人物

藏拍·人物 | 曾仕猷:我就是我,我就是曾主義

黎明:嶺南大家,78年筆耕不輟 | 藏拍·人物

無盡,以古玉收藏豐富人生 | 藏拍•人物

翟健民:香港回歸,迎來古董行業新生機 | 藏拍•人物

黎旭,點磚成金 | 藏拍•人物

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 藏拍•人物

安德魯•羅傑斯,雕塑大地的寬廣胸懷 | 藏拍•人物

耷·瓊培,現代主義唐卡探索者 | 藏拍•人物

閻焰:人生一世都是螞蟻搬山的過程 | 藏拍•人物

李鷗:甘為紫砂癡,誰解其中味 | 藏拍•人物

陳天,亦佛亦魔的藝術修行者 | 藏拍•人物

張偉,在偶然裡面拾得一份悠然 | 藏拍•人物

一西平措: 西路十年,當止則止 | 藏拍•人物

餘德耀,“美術館運動”的時代已經來臨 | 藏拍•人物

走進建窯,探訪資深藏家朱金水的建盞王國 | 藏拍•人物

張大千的亂世佳人們 | 藏拍•人物

藏拍•人物 | 潘玉良,雙子與雙魚的靈魂交錯

藏拍•人物 | 王玉成,隱於民間的“醫”畫人

『藏拍•每週人物』王爺!您書法這麼好,做人就不要太摳門兒了吧?

『藏拍•每週人物』談曙君,在紫砂中注入當代新風

大衛·羅森伯格:一個國際策展人的中國72小時

『藏拍•專訪』肖恩·斯庫利:大師的鐵漢柔情

-END-

文/菡閣

圖/受訪者提供

今日編輯 / 雨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

歡迎邀請加入更多媒體平臺!如想商務合作,請聯繫郵箱:scpmmag@163.com 或微信scpm200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