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日本製造業造假醜聞再添一樁,這次的主角是三菱!

日本製造業又爆出最新的造假事件, 這一次, 造假的主體是國人熟知的三菱, 而且已經造假多年。

據日經新聞報導, 三菱材料旗下一部門——三菱電線工業(Mitsubishi Cable Industries)對其O型線圈產品的資料造假,

這類產品有數以百計、包括諸如飛機在內的工業產品客戶, 時間已持續數年。

被神戶鋼鐵資料造假牽扯出來的

而三菱電線工業對其O型線圈產品的資料造假事件之所以被曝光, 也是因為此前該公司涉及到神戶鋼鐵資料造假醜聞, 被日本相關部門調查後發現的。

不過, 由於上述事件曝光於日本當地時間週四, 恰逢是日本國內節假日, 股市休市。 三菱材料的發言人表示, 他們正在準備一份聲明, 但拒絕對該事件進一步置評。 同時, 該公司將在本週五召開新聞發佈會, 對造假事件做出官方回應。

據瞭解, 三菱電線涉及造假的O型線圈主要被用來包裝飛機和其他工業產品的密封件, 這類產品有數以百計、包括諸如飛機在內的工業產品客戶使用。 消息人士稱, 由於資料造假已經持續幾十年, 調查這樁醜聞的全部事實真相將需要一定的時間。

資料顯示, 三菱電線的母公司三菱材料是日本主要的一家有色金屬公司, 市值約48億美元, 截至3月31日, 三菱材料的營收為1.3萬億日元(約116.8億美元)。 而三菱電線最近一個財年的營收為295億日元(約2.637億美元), 總員工數約為510人。

此外, 三菱材料持有神戶制鋼旗下一家經營銅管的合資企業45%股份, 這當中包括位於東京西南方Hatano的銅管工廠, 而這個Hatano銅管工廠恰恰是神戶制鋼此次資料造假醜聞的核心。

日本製造業造假案頻發

之前, 神戶制鋼所承認其工人私自篡改了產品規格, 從而導致全球範圍內數家的汽車製造商、飛機製造商和其他公司特意檢查其產品是否構成安全隱患。

除了三菱電線、神戶制鋼這兩個企業之外,2017年9月和10月,日產汽車和斯巴魯也被曝出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均未遵守汽車最終的檢查程式。

日本權威報導稱,日產汽車和斯巴魯的工廠在日本國內聘用了不具資質的技術人員對汽車進行安全檢查,這直接導致日產汽車於2017年10月在本土召回120萬輛汽車,其中包括過去三年生產的、在日本銷售的所有轎車。

對此,日產汽車辯解稱,車輛終檢不當,是由於日產汽車人員短缺造成的。而在2017年10月27日,斯巴魯承認公司下屬兩家工廠使用無資質檢驗員“糊弄”新車出廠前的整車檢查,並稱此行為已成“常態化”,持續了約30年之久。

同日,斯巴魯發佈消息稱,因違反日本規定讓不具資格的員工進行了出貨前新車的最終檢查,將向國土交通省報告召回(免費回收及修理)約25萬輛以上認為有必要重新檢查的汽車,預計費用超過5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億元)。

寫在最後:

日本製造業所謂的“工匠精神”,在高田氣囊、神鋼造假、普利司通偽劣輪胎之後,再一次被O型線圈產品的資料造假所踐踏。但小鶤認為,日本製造業造假並不是個別企業的個別行為,而是某些行業的慣例,有的甚至是全行業集體“塌陷”。

在小鶤看來,企業造假的深層原因是,長期以來日本經濟萎靡不振,國內市場呈現不同程度的飽和,企業間競爭激烈,在國際市場上日本企業也優勢不再。一旦經營狀況惡化,為了維持市場份額和騙取投資信任,經營者容易弄虛作假,犧牲產品品質。

俗話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正如經濟評論家古川猛指出的那樣,對於日本企業來說,重新獲得失去的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事情。

除了三菱電線、神戶制鋼這兩個企業之外,2017年9月和10月,日產汽車和斯巴魯也被曝出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均未遵守汽車最終的檢查程式。

日本權威報導稱,日產汽車和斯巴魯的工廠在日本國內聘用了不具資質的技術人員對汽車進行安全檢查,這直接導致日產汽車於2017年10月在本土召回120萬輛汽車,其中包括過去三年生產的、在日本銷售的所有轎車。

對此,日產汽車辯解稱,車輛終檢不當,是由於日產汽車人員短缺造成的。而在2017年10月27日,斯巴魯承認公司下屬兩家工廠使用無資質檢驗員“糊弄”新車出廠前的整車檢查,並稱此行為已成“常態化”,持續了約30年之久。

同日,斯巴魯發佈消息稱,因違反日本規定讓不具資格的員工進行了出貨前新車的最終檢查,將向國土交通省報告召回(免費回收及修理)約25萬輛以上認為有必要重新檢查的汽車,預計費用超過5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億元)。

寫在最後:

日本製造業所謂的“工匠精神”,在高田氣囊、神鋼造假、普利司通偽劣輪胎之後,再一次被O型線圈產品的資料造假所踐踏。但小鶤認為,日本製造業造假並不是個別企業的個別行為,而是某些行業的慣例,有的甚至是全行業集體“塌陷”。

在小鶤看來,企業造假的深層原因是,長期以來日本經濟萎靡不振,國內市場呈現不同程度的飽和,企業間競爭激烈,在國際市場上日本企業也優勢不再。一旦經營狀況惡化,為了維持市場份額和騙取投資信任,經營者容易弄虛作假,犧牲產品品質。

俗話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正如經濟評論家古川猛指出的那樣,對於日本企業來說,重新獲得失去的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