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東漢“急就章”,印章中的“便條”,順帶說一下學篆刻的取法方式

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 有時候隨手寫的字, 要比專心致志寫出來的字還要好看。 仿佛不經意間, 反倒寫出了平常自己如何用心也寫不出來的好字。

歷代書法家裡也有很多優秀的便條書法, 比如王羲之的《喪亂帖》, 比如王獻之的《鴨頭丸帖》, 再有比如懷素的《苦筍帖》, 再比如楊凝式的《韭花帖》, 生活中的具體書寫場景下, 沒有刻意的拿捏, 沒有精心的整頓心神, 或者是情之所致, 或者是隨手寫給朋友看的紙條, 但這些有“便條”性質的書法, 卻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

(王羲之《喪亂帖》)

(王獻之《鴨頭丸帖》)

(懷素的《苦筍帖》)

(楊凝式《韭花帖》)

如同書法一樣, 中國印章史上也有大量的“便條”式印章, 而這些印章中的傑出作品, 又大都出自東漢末年。 據《資治通鑒》載:“漢獻帝興平二年十二月為李傕、郭汜所迫, 倉皇出走……公卿以下群帥, 競求拜職, 刻印不給, 以錐畫之。 嗟乎!漢官印威儀一至如斯!”

我們現在讚賞齊白石的單刀篆刻作品, 其主要的取資方向就是東漢末年的這種“急就章”。

(齊白石刻錢大鈞印)

東漢末年之所以出現大量的急就章, 其主要原因就是上述的“刻印不給, 以錐畫之。 ”天下大亂, 需要臨時拜封的官員太多了, 而再行鑄刻官印, 顯然來不及, 於是, 就只能採取錐鑿的方式, 臨時鑿刻而成。 這種匆忙之中刻制的印章, 當然有它的特點。

時間稍稍寬裕的, 或者製作印章的工匠的水準稍高一些的, 刻出來的印章就工整, 平穩, 如:

(漢印平東將軍章)

(漢印左將軍軍司馬)

但更多的是如下這些接近荒率,隨意的作品:

(漢印虎威將軍章)

(漢印廬陵太守章)

(漢印淩江將軍章)

初學者接觸此類印章與初學書法者接觸上述“便條”式的書法作品一樣,隱約覺得這些作品也許是不錯的,但真要說出它美在哪裡,卻不知從何說起。就如同訓練有素或者素養極高的書法家寫出來的“便條”一樣,正是基於長久養成的基本素養,任意一筆均包含深厚的素養,而這些素養不管是體現在刻功上,還是體現在章法上,都有諸多可取之處。

除了東漢急就章(前面寫過急就章的專題文章,有興趣可以找來一看)的話題外,我們今天順帶說一下,關於漢印的刀法和章法是可以分開學習的,這也是重要的篆刻學習取法方式。比如齊白石學習了漢將軍印的單刀直下,獨特的齊派印風由此形成:

(齊白石的接木移花手段)

(齊白石刻“悔烏堂”)

酣暢淋漓的沖刀,由此形成霸悍雄強的線條特質,看似不管不顧,實則一刀一筆,俱有法度。再比如,都說浙派祖師丁敬的刀法起源于元代朱簡的碎切徐進,印學理論家魏錫曾(趙之謙的好友)在他的論印詩裡提到浙派宗師丁敬的刀法時說:“朱文啟鈍丁,行刀細如掐。”這個“掐”字很形象,像用指甲在石頭上一點一點的刺入和切斷出來的線條,可以說,丁敬的線條,就是他用刀一點一點地“掐”出來的,連續而密集。似乎這種細如“掐”的刀法起于元代朱簡的“以刀立派”,但後世的篆刻大家黃牧甫認為浙派最大的特點是來源於漢印,他稱“《簠齋印集》中,‘別部司馬’一印,所以開浙派也”。(黃牧甫“德彝長壽”印款)

(漢印“別部司馬”)

顯然,所謂“有個性的漢印”的浙派印章,從漢印裡汲取的營養不僅是刀法特徵,還有字法、篆法、章法等各個方面的特徵,有時,悟透一方印,足以開一流派,成一脈印風,因此,對任一方字篆刻元素豐富的經典漢印,都可以深入領悟,獲得大的啟發,從而打開自己的篆刻道路。陳巨來說他在篆刻章法上的領悟,全來自于一方漢印叫“太醫丞印”,就是這個道理:

(漢印太醫丞印)

當然,對於近代名家的學習,也可以依照各篆刻元素有條理地進行學習。比如,我們看到趙之謙的這方“沈”字小印:

(趙之謙刻“沈”)

我們學趙之謙這樣的名家,不能迷信認為他的任何一面都是好的。比如這一方印,優點在於章法,但水旁的幾筆明顯在下刀上欠缺肯定,而內邊框也有失爽利,但章法上的的巧思則使這方印成為經典,左部的水旁伸長到底,右部兩垂腳則分別往左右斜出,在右下角留出了大塊的空白,這使右部的重心陡然上升,呈現開張橫勢,與左部的縱勢保持平衡,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關係。我們學趙之謙,可以學習章法上的優勢,而刀法上的問題,不能一齊學了去。

一方面提高審美,一方面增加練習,對於拿在手裡的漢印作品或名家作品,在自己的審美之下,學習其中理解到的優、缺點,對於任何的大家,在學習和取法上都應當採取“揚棄”的態度。

(【老李刻堂】之221,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漢印左將軍軍司馬)

但更多的是如下這些接近荒率,隨意的作品:

(漢印虎威將軍章)

(漢印廬陵太守章)

(漢印淩江將軍章)

初學者接觸此類印章與初學書法者接觸上述“便條”式的書法作品一樣,隱約覺得這些作品也許是不錯的,但真要說出它美在哪裡,卻不知從何說起。就如同訓練有素或者素養極高的書法家寫出來的“便條”一樣,正是基於長久養成的基本素養,任意一筆均包含深厚的素養,而這些素養不管是體現在刻功上,還是體現在章法上,都有諸多可取之處。

除了東漢急就章(前面寫過急就章的專題文章,有興趣可以找來一看)的話題外,我們今天順帶說一下,關於漢印的刀法和章法是可以分開學習的,這也是重要的篆刻學習取法方式。比如齊白石學習了漢將軍印的單刀直下,獨特的齊派印風由此形成:

(齊白石的接木移花手段)

(齊白石刻“悔烏堂”)

酣暢淋漓的沖刀,由此形成霸悍雄強的線條特質,看似不管不顧,實則一刀一筆,俱有法度。再比如,都說浙派祖師丁敬的刀法起源于元代朱簡的碎切徐進,印學理論家魏錫曾(趙之謙的好友)在他的論印詩裡提到浙派宗師丁敬的刀法時說:“朱文啟鈍丁,行刀細如掐。”這個“掐”字很形象,像用指甲在石頭上一點一點的刺入和切斷出來的線條,可以說,丁敬的線條,就是他用刀一點一點地“掐”出來的,連續而密集。似乎這種細如“掐”的刀法起于元代朱簡的“以刀立派”,但後世的篆刻大家黃牧甫認為浙派最大的特點是來源於漢印,他稱“《簠齋印集》中,‘別部司馬’一印,所以開浙派也”。(黃牧甫“德彝長壽”印款)

(漢印“別部司馬”)

顯然,所謂“有個性的漢印”的浙派印章,從漢印裡汲取的營養不僅是刀法特徵,還有字法、篆法、章法等各個方面的特徵,有時,悟透一方印,足以開一流派,成一脈印風,因此,對任一方字篆刻元素豐富的經典漢印,都可以深入領悟,獲得大的啟發,從而打開自己的篆刻道路。陳巨來說他在篆刻章法上的領悟,全來自于一方漢印叫“太醫丞印”,就是這個道理:

(漢印太醫丞印)

當然,對於近代名家的學習,也可以依照各篆刻元素有條理地進行學習。比如,我們看到趙之謙的這方“沈”字小印:

(趙之謙刻“沈”)

我們學趙之謙這樣的名家,不能迷信認為他的任何一面都是好的。比如這一方印,優點在於章法,但水旁的幾筆明顯在下刀上欠缺肯定,而內邊框也有失爽利,但章法上的的巧思則使這方印成為經典,左部的水旁伸長到底,右部兩垂腳則分別往左右斜出,在右下角留出了大塊的空白,這使右部的重心陡然上升,呈現開張橫勢,與左部的縱勢保持平衡,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關係。我們學趙之謙,可以學習章法上的優勢,而刀法上的問題,不能一齊學了去。

一方面提高審美,一方面增加練習,對於拿在手裡的漢印作品或名家作品,在自己的審美之下,學習其中理解到的優、缺點,對於任何的大家,在學習和取法上都應當採取“揚棄”的態度。

(【老李刻堂】之221,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