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寶綜藝”躥紅的背後:傳統文化如何吸引年輕人

《國家寶藏》海報

中新網北京12月6日電(袁秀月)國寶也可以拍成綜藝?近些年, 以國寶為題材的電視節目不稀奇, 如《國寶檔案》、《華豫之門》、《鑒寶》、《尋寶》等,

但大多以平實敘述為主, 以綜藝形式呈現的則較少。 而一檔名為《國家寶藏》的節目, 則首次將博物館拉進了綜藝。

《國家寶藏》12月3日首播即贏得大批年輕人叫好, 豆瓣評分高達9.3分, “乾隆的小劇場”更是在社交媒體刷屏。 有網友表示, 以前看文物都是匆匆而過, 沒想到它們背後還有這麼多的故事。 時至歲末, 多檔文化綜藝上線, 作為新的節目類型, “國寶綜藝”又如何吸引年輕人?

《國家寶藏》海報

觀眾:“官方吐槽”最為“致命”

“這個節目不叫《國家寶藏》, 叫《穿越千年吐槽你》吧。 ”《國家寶藏》第一期中, 由演員王凱出演的“乾隆小劇場”引發眾多討論, 很多網友表示, 要被“官方吐槽”笑死了。

其實, 這只是節目中的一個環節, 由明星扮演歷史人物, 通過小劇場形式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 而王凱所引出的, 就是有“瓷母”之稱的各種釉彩大瓶。 產生於乾隆年間, 全身上下裝飾有15層釉和彩, “瓷母”也代表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最高峰。 然而, 它的花色之多也一度被人吐槽, 更有人將其稱為“乾隆的農家樂審美”。

“乾隆小劇場”。 視頻截圖

“我不求天下人理解, 只求讓後人知道, 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 ”節目借由王凱之口道出“瓷母”背後的緣由。 網友“熊猴”表示, 本來確實不太喜歡“瓷母”的五顏六色, 現在也覺得順眼了不少, “它確實很炫, 但炫的是中華的匠人工藝和鼎盛的文明”。

《千里江山圖》。 視頻截圖

除了王凱, 演員李晨、梁家輝也作為守護人引出了兩件國寶——《千里江山圖》以及“中華第一文物”石鼓。 《千里江山圖》產生于宋徽宗年間, 由18歲的王希孟所作, 與《清明上河圖》並稱為“故宮雙絕”, 每次公開展出都會引發轟動。

它運用了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為基礎, 再加以赭石渲染, 色彩鮮豔且立體生動。 “《千里江山圖》簡直就像是千年前的3D畫”, 網友“小夢”說, 看了這些礦物顏料的來源才知道, 作一幅畫如此不容易。

梁家輝演繹石鼓傳奇。 視頻截圖

梁金生是梁家的第五代故宮守護人, 他已在故宮工作了36年,而他的先祖曾為守護一種文物歷經磨難,那就是石鼓。石鼓是先秦時期的石頭,上細下粗頂微圓,似鼓,故而得名。石鼓上篆刻有石鼓文,它記錄了秦始皇統一前的歷史,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曾歷經上千年的歷史變遷,幾遭戰亂。1931年,故宮將一萬三千箱文物南遷,梁家第一代故宮守護人梁廷煒輾轉16年將石鼓護送至南京,抗戰勝利後,他的兒子又將石鼓運回北京。

“石鼓這個故事真的我淚奔了,我們的漢字竟然經歷了這麼多磨難。”網友“芽七”看了石鼓的故事之後表示,梁家和石鼓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了。

《國家寶藏》海報

尊重年輕人的審美

“文物講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與戲劇形態結合,實現了文化類節目從抽象感受到具象表達的轉化,可以說是真正中國式的節目創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如此評價《國家寶藏》。

《國家寶藏》海報

文化類節目很容易做得專而精,但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就文化談文化”的套路中,把觀眾的感受隔離在外,變成一種“自娛自樂”。《國家寶藏》將“高大上”和“接地氣”融合起來,將文物和故事相結合,用“小劇場”的形式講述文物;用輕鬆的語態進行交流,讓王羲之和黃公望一起吐槽乾隆的審美;拉近了年輕人和文物之間的距離,讓很多網友自動參與其中,如製作乾隆表情包等。尊重年輕人的審美,並加以引導,這恐怕也是節目受到年輕人追捧的重要原因。

“不僅展現文物前世的傳奇故事,還讓觀眾知道在今天發生了什麼。”節目製片人、總導演于蕾曾表示,要讓觀眾意識到,文物活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發生著關聯,這才能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國家寶藏》舞臺。視頻截圖

“開場的音樂燈光舞臺效果震撼到我了”,《國家寶藏》的舞臺效果也贏得眾多網友稱讚。一塊堪比IMAX銀幕的LED主螢幕,9根不斷變換位置的透明冰柱,再輔以燈光投影等,這種舞臺效果在以前的國寶類節目中可謂少見。

同時,節目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有在演播室錄製的環節,有拍攝的文物紀錄片,還有演員們演繹的小劇場,《國家寶藏》的這種紀錄片式綜藝,既有“陽春白雪”,又有“平易近人”。

這也給其他文化節目帶來啟發,“綜藝化”並不單純意味著娛樂化,也可以是表達的方式更加有趣生動,語態更加年輕,在節目內容上可以繼續保持嚴肅性,觀眾未必不認可。《朗讀者》製作人、主持人董卿就曾表示,年輕人成長在一個更富裕、更開放、更文明的社會,他們接受著更良好的教育,“我們不要低估他們的審美和判斷力,自以為瞭解他們就喜歡某一種類型的節目。”

李晨扮演宋徽宗。視頻截圖

2017年被稱為“文化綜藝元年”,難道之前沒有文化節目嗎?並不是,只是如今創作者的表達方式更加“綜藝化”了,比如今年大火的《朗讀者》、《見字如面》等,從節目形式到邀請嘉賓都增加了綜藝元素。

從文化節目到文化綜藝節目,看似只增加了兩個字,實則是一個大的創新——是創作者對於觀眾口味把握的與時俱進,以及對觀眾審美的尊重和引導。(完)

他已在故宮工作了36年,而他的先祖曾為守護一種文物歷經磨難,那就是石鼓。石鼓是先秦時期的石頭,上細下粗頂微圓,似鼓,故而得名。石鼓上篆刻有石鼓文,它記錄了秦始皇統一前的歷史,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曾歷經上千年的歷史變遷,幾遭戰亂。1931年,故宮將一萬三千箱文物南遷,梁家第一代故宮守護人梁廷煒輾轉16年將石鼓護送至南京,抗戰勝利後,他的兒子又將石鼓運回北京。

“石鼓這個故事真的我淚奔了,我們的漢字竟然經歷了這麼多磨難。”網友“芽七”看了石鼓的故事之後表示,梁家和石鼓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了。

《國家寶藏》海報

尊重年輕人的審美

“文物講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與戲劇形態結合,實現了文化類節目從抽象感受到具象表達的轉化,可以說是真正中國式的節目創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如此評價《國家寶藏》。

《國家寶藏》海報

文化類節目很容易做得專而精,但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就文化談文化”的套路中,把觀眾的感受隔離在外,變成一種“自娛自樂”。《國家寶藏》將“高大上”和“接地氣”融合起來,將文物和故事相結合,用“小劇場”的形式講述文物;用輕鬆的語態進行交流,讓王羲之和黃公望一起吐槽乾隆的審美;拉近了年輕人和文物之間的距離,讓很多網友自動參與其中,如製作乾隆表情包等。尊重年輕人的審美,並加以引導,這恐怕也是節目受到年輕人追捧的重要原因。

“不僅展現文物前世的傳奇故事,還讓觀眾知道在今天發生了什麼。”節目製片人、總導演于蕾曾表示,要讓觀眾意識到,文物活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發生著關聯,這才能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國家寶藏》舞臺。視頻截圖

“開場的音樂燈光舞臺效果震撼到我了”,《國家寶藏》的舞臺效果也贏得眾多網友稱讚。一塊堪比IMAX銀幕的LED主螢幕,9根不斷變換位置的透明冰柱,再輔以燈光投影等,這種舞臺效果在以前的國寶類節目中可謂少見。

同時,節目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有在演播室錄製的環節,有拍攝的文物紀錄片,還有演員們演繹的小劇場,《國家寶藏》的這種紀錄片式綜藝,既有“陽春白雪”,又有“平易近人”。

這也給其他文化節目帶來啟發,“綜藝化”並不單純意味著娛樂化,也可以是表達的方式更加有趣生動,語態更加年輕,在節目內容上可以繼續保持嚴肅性,觀眾未必不認可。《朗讀者》製作人、主持人董卿就曾表示,年輕人成長在一個更富裕、更開放、更文明的社會,他們接受著更良好的教育,“我們不要低估他們的審美和判斷力,自以為瞭解他們就喜歡某一種類型的節目。”

李晨扮演宋徽宗。視頻截圖

2017年被稱為“文化綜藝元年”,難道之前沒有文化節目嗎?並不是,只是如今創作者的表達方式更加“綜藝化”了,比如今年大火的《朗讀者》、《見字如面》等,從節目形式到邀請嘉賓都增加了綜藝元素。

從文化節目到文化綜藝節目,看似只增加了兩個字,實則是一個大的創新——是創作者對於觀眾口味把握的與時俱進,以及對觀眾審美的尊重和引導。(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