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讓德光前吳季子

三千多年前, 泰伯、仲雍「三讓天下」, 成全了周朝的建立, 也開創了勾吳古國。 其後五百年, 泰伯、仲雍的後裔季劄也因為「後三讓」, 開創了延陵古邑(大致相當於今江陰澄西至武、常一代)。

孔子對泰伯、季劄評價頗高, 他讚歎泰伯時說:「太伯可謂至德矣, 三以天下讓, 民無得而稱焉。 」 從此, 由泰伯、仲雍開創, 由季劄發揚光大, 由孔子表彰的吳文化也有了「至德文化」的別名。

季劄是至德第三人, 又是江陰的人文始祖。 根據《史記》的記載,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 「季劄封於延陵, 故號曰延陵季子」。 這是江陰第一次載入史冊, 也是江陰兩千五百你文字記載史的開端。

關於季劄與延陵, 有這樣一個美麗的故事《延陵的泰伯遺風》:

季劄為了表示無意於權勢地位, 後來隱居延陵。 季劄為什麼要隱居延陵呢?因為季劄看中這塊土地, 一次;季劄微服到延陵, 察訪民風民情, 走到一塊池邊,

他遇到一位正在種田的老人, 便想試試這裡的人們對錢財的態度, 藉故將一包銀子寄放老人處, 獨自漫步去延陵。 一路上, 他看到百姓個個路不拾遺, 連小夥子都不忍心用鞭子抽打耕牛;集市上, 買賣公平, 秤平鬥滿, 謙讓有禮, 家庭夫妻和睦, 老幼相愛。 傍晚, 他回到地邊, 老人已回家吃飯;特地留下兒子在此守候, 邀請季劄到家中作客;並原封不動地將一包銀子交還季劄。 還要季劄清點一下看少了沒有。 季劄要付銀子, 老人三次推讓不肯接受。 季劄為這裡的淳樸高尚的民風所感動:「此地果有泰伯遺風」, 於是, 便決定隱居在這裡, 去滿足他精神的需要和高尚境界的追求。 季劄在延陵一住就是四十年, 用自己的行動發揚「泰伯遺風」,
被人稱之為「世之賢人」。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一方面, 延陵淳樸的民風吸引了季劄;另一方面, 季劄的賢能, 進一步影響著延陵。 季劄去世後, 延陵為了紀念他, 先後建造了季子墓、季子祠, 此後其後千百年來, 延陵人都以季劄為榜樣, 自勵勵人。

比如:漢更始元年, 會稽西部都尉任延, 剛剛到任, 就「下車遣吏以中牢具祠延陵季子」。

再比如:宋代朱彥的《延陵季子廟記》所以示邦人有德也, 又備論萬世廢興與俗習之變易, 刻之碑下。 後世君子得以覽觀焉。

值得一提的是, 清聖祖康熙皇帝對季劄的評價。 康熙曾經對許多歷代先賢題匾評價, 可以說非常到位, 比如說他對孔子的評價是「萬世師表」。 此外, 康熙還分別對泰伯和仲雍進行了評價,

他對泰伯的評價是「至德無名」, 而對季劄的評價是「讓德光前」。 這兩塊匾額, 分別懸掛在無錫梅裡的泰伯廟和江陰申港的季子祠中, 作為後世對至德文化的認同。

康熙提寫「讓德光前」的故事, 一直流傳在申港民間, 以下是故事的梗概:

傳說, 清康熙乙酉(1703), 清聖祖曾三次南巡, 抵達常州, 聞季子墓在申港, 於是微服親臨瞻仰。 陪同的常州知府得知申港街道窄小, 且轅門低矮, 坐轎騎馬都難以通行, 遂改走街西而入。 清聖祖展墓後, 在「流風亭」休息, 四周侍衛林立, 新來的主持方丈知道來謁墓的必定是大官, 他又不便就近辨認, 他急中生智連忙命人抬來一塊現成的大匾, 乞求賜額上書。 康熙皇帝舉筆書就四個大字「讓德光前」。 這時方丈認出是御駕親臨,

因他曾在靈隱寺有幸見過聖顏, 疾呼眾僧跪見聖上。 隨鑾禮部侍郎高士奇見狀, 為防不測, 連忙保護著康熙皇帝原路離去。 皇帝者龍也, 清者與青同音, 後來這條街巷就取名為「青龍巷」, 即今街西小馬路是也。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 申港季子祠依託季子墓而建, 一直是祭祀延陵季子的專祠, 不曾以佛寺或道觀的形式存在過。 但是在清代, 曾經出現過僧人住持祠廟的風氣, 因為季子祠由僧人住持也在情理之中。

「讓德光前」四字, 意為「季劄三讓王位的至德足以和泰伯交相輝映」。 司馬遷將季劄的故事置於《吳太伯世家》中記述, 可謂別有深意。

劉師培的《中國民約精義》認為《史記》有四大微旨,第一件就是「崇讓」:

史公之作《史記》,其微旨有四:一曰美能讓也。《史記·本紀》「有堯、舜,非嘉其能讓天下乎?」《世家》首太伯、《列傳》首伯夷,非嘉其能讓國乎?蓋史公之旨,以天下為天下之公業,非人主所可私,故其作《史記》首嘉堯、舜、太伯、伯夷之能讓。則後世獨夫民賊視天下為萬世子孫之業者,觀此可以自反。在《史記》之微旨,此其一。

這段話大意如下:

太史公著《史記》,有四大隱含的宗旨,而其中第一件就是崇讓。《史記》的《本紀》以《五帝本紀》為首,記述了堯舜的禪讓,這難道不是為了讚揚禪讓天下嗎?《世家》以《吳太伯世家》為首,記述了泰伯的「前三讓」和季劄的「後三讓」;《列傳》以《伯夷列傳》為首,記述了伯夷、叔齊互讓君位,這難道不是為了讚揚能讓國嗎?看來太史公的宗旨,是希望天下是天下人公有的(公天下),而不該由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私人佔有(家天下),所以著《史記》時優先讚揚堯舜、泰伯和伯夷這些能讓位的人。那麼後世那些身為皇帝,將天下看成是自己子孫家業的人,也可以趁早反省了。這就是《史記》隱含著的第一大宗旨。

以下的表格可以説明我們理解《史記》推崇的讓德君子。

唐堯、虞舜

泰伯(仲雍)

季劄

伯夷

叔齊

地位

君臨天下

國君嫡長子

合法繼承人

國君的幼子,王族、國人心中的國王人選

國君嫡長子

合法繼承人

國君偏愛的幼子

動機

尋找合適的人治理天下

成全古公之意,成全西周的壯大

循禮守節,不願因私廢禮

成全孤竹君的意願

原則

讓賢

讓賢

遵循周禮

讓賢

讓位

物件

無血緣關係

親弟弟

兄長以及侄子

親弟弟

親哥哥

措施

任用賢能

考察功績

擇優讓位

三讓,斷法文身以示不可用,絕嗣以讓仲雍

後三讓,力辭,退耕

分別私逃

功業

堯舜時代是儒家讚揚的太平盛世

成就西周君臨天下,開創勾吳古國和吳文化

縱觀一生事蹟堪稱禮樂化身,吳文化的高峰

在西周養老,勸阻西周不可以臣伐上

歸宿

都被後世退位一代聖主

成為吳文化、吳姓的始祖

退耕終老延陵

于首陽山采薇,不食周粟而死

孔子讚譽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生而不因其俗。吳人生十七年而讓劄,倗乎其雁,延陵季子僑而弗受。……

……「古之賢人也……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因為《吳太伯世家》在《史記》的《世家》中位列第一,全稱《吳太伯世家第一》,所以吳氏子孫都自稱「世家第一」。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吳太伯世家》之所以列為第一位,是因為在各諸侯國的開創者,以吳泰伯為最早。這個說法看似有理,其實站不住腳。比如說,微子要早于周公、召公,但《宋微子世家》卻位列第八。另如徐國等,要遠遠早于其他諸侯國,但在《史記》中卻沒有專篇記述。

另外值得注意到是,季劄並非諸侯,如果專篇記述,應該歸入《列傳》。但列傳的第一篇是《伯夷列傳》,若將季劄編入列傳,很難分出先後。所乙太史公別出心裁,將伯夷、叔齊編入《伯夷列傳第一》,而將季劄編入《吳太伯世家第一》。因為泰伯、仲雍的事蹟久遠難考,所以整篇《吳太伯世家》,泰伯、仲雍的事蹟篇幅很少,而季劄的事蹟幾乎占了全篇的一半。在最後,太史公除了引述孔子對泰伯的讚歎外,還盛讚季劄道:「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哉。」

季劄在他的年代,以吳國使臣的身份出現在中原,周遊列國、在魯觀樂、在徐掛劍……贏得了中原列國的普遍尊重,也大大提升了吳國的形象。所以南懷瑾先生在《原本大學微言》一書中評論季劄是「週末第一文化大使」。

與季劄同時代的孔子,受季劄影響很深,根據現有的資料,孔子一生至少有四次極力讚美季劄。季劄身上體現的禮樂的光彩,正是儒家所推崇的,所以吳恩培先生在《勾吳文化的現代闡釋》一書中評價季劄是「儒家的先驅」。

季劄觀樂一事,體現了他高貴的文藝修養,所以範培松、金學智兩位先生在他們主編的《插圖本蘇州文學通史》一書中評論季劄為「中國文藝評論的開山祖」。

就是這樣一個季劄,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季劄。在他人生的最後三四十年,定居在延陵這片熱土上,最後長眠于此,永遠與延陵聯繫在一起。

江陰是季劄人生最後的歸宿,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視季子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在江陰曆史上,曾經有延陵書院、禮延書院、輔延學堂等教學機構,都以季劄為榜樣,教導後輩。

隨著2007中國·江陰首屆季子文化節的召開,季子墓、季子祠的重修,以及相關書籍、雜誌、網站、動漫、影視的相繼問世,季子文化的傳播又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繼往,我們因為擁有季劄這樣的始祖而滿懷驕傲!

開來,我們為了開創新江陰的新風尚而勇往直前!

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劉師培的《中國民約精義》認為《史記》有四大微旨,第一件就是「崇讓」:

史公之作《史記》,其微旨有四:一曰美能讓也。《史記·本紀》「有堯、舜,非嘉其能讓天下乎?」《世家》首太伯、《列傳》首伯夷,非嘉其能讓國乎?蓋史公之旨,以天下為天下之公業,非人主所可私,故其作《史記》首嘉堯、舜、太伯、伯夷之能讓。則後世獨夫民賊視天下為萬世子孫之業者,觀此可以自反。在《史記》之微旨,此其一。

這段話大意如下:

太史公著《史記》,有四大隱含的宗旨,而其中第一件就是崇讓。《史記》的《本紀》以《五帝本紀》為首,記述了堯舜的禪讓,這難道不是為了讚揚禪讓天下嗎?《世家》以《吳太伯世家》為首,記述了泰伯的「前三讓」和季劄的「後三讓」;《列傳》以《伯夷列傳》為首,記述了伯夷、叔齊互讓君位,這難道不是為了讚揚能讓國嗎?看來太史公的宗旨,是希望天下是天下人公有的(公天下),而不該由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私人佔有(家天下),所以著《史記》時優先讚揚堯舜、泰伯和伯夷這些能讓位的人。那麼後世那些身為皇帝,將天下看成是自己子孫家業的人,也可以趁早反省了。這就是《史記》隱含著的第一大宗旨。

以下的表格可以説明我們理解《史記》推崇的讓德君子。

唐堯、虞舜

泰伯(仲雍)

季劄

伯夷

叔齊

地位

君臨天下

國君嫡長子

合法繼承人

國君的幼子,王族、國人心中的國王人選

國君嫡長子

合法繼承人

國君偏愛的幼子

動機

尋找合適的人治理天下

成全古公之意,成全西周的壯大

循禮守節,不願因私廢禮

成全孤竹君的意願

原則

讓賢

讓賢

遵循周禮

讓賢

讓位

物件

無血緣關係

親弟弟

兄長以及侄子

親弟弟

親哥哥

措施

任用賢能

考察功績

擇優讓位

三讓,斷法文身以示不可用,絕嗣以讓仲雍

後三讓,力辭,退耕

分別私逃

功業

堯舜時代是儒家讚揚的太平盛世

成就西周君臨天下,開創勾吳古國和吳文化

縱觀一生事蹟堪稱禮樂化身,吳文化的高峰

在西周養老,勸阻西周不可以臣伐上

歸宿

都被後世退位一代聖主

成為吳文化、吳姓的始祖

退耕終老延陵

于首陽山采薇,不食周粟而死

孔子讚譽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生而不因其俗。吳人生十七年而讓劄,倗乎其雁,延陵季子僑而弗受。……

……「古之賢人也……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因為《吳太伯世家》在《史記》的《世家》中位列第一,全稱《吳太伯世家第一》,所以吳氏子孫都自稱「世家第一」。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吳太伯世家》之所以列為第一位,是因為在各諸侯國的開創者,以吳泰伯為最早。這個說法看似有理,其實站不住腳。比如說,微子要早于周公、召公,但《宋微子世家》卻位列第八。另如徐國等,要遠遠早于其他諸侯國,但在《史記》中卻沒有專篇記述。

另外值得注意到是,季劄並非諸侯,如果專篇記述,應該歸入《列傳》。但列傳的第一篇是《伯夷列傳》,若將季劄編入列傳,很難分出先後。所乙太史公別出心裁,將伯夷、叔齊編入《伯夷列傳第一》,而將季劄編入《吳太伯世家第一》。因為泰伯、仲雍的事蹟久遠難考,所以整篇《吳太伯世家》,泰伯、仲雍的事蹟篇幅很少,而季劄的事蹟幾乎占了全篇的一半。在最後,太史公除了引述孔子對泰伯的讚歎外,還盛讚季劄道:「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哉。」

季劄在他的年代,以吳國使臣的身份出現在中原,周遊列國、在魯觀樂、在徐掛劍……贏得了中原列國的普遍尊重,也大大提升了吳國的形象。所以南懷瑾先生在《原本大學微言》一書中評論季劄是「週末第一文化大使」。

與季劄同時代的孔子,受季劄影響很深,根據現有的資料,孔子一生至少有四次極力讚美季劄。季劄身上體現的禮樂的光彩,正是儒家所推崇的,所以吳恩培先生在《勾吳文化的現代闡釋》一書中評價季劄是「儒家的先驅」。

季劄觀樂一事,體現了他高貴的文藝修養,所以範培松、金學智兩位先生在他們主編的《插圖本蘇州文學通史》一書中評論季劄為「中國文藝評論的開山祖」。

就是這樣一個季劄,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季劄。在他人生的最後三四十年,定居在延陵這片熱土上,最後長眠于此,永遠與延陵聯繫在一起。

江陰是季劄人生最後的歸宿,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視季子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在江陰曆史上,曾經有延陵書院、禮延書院、輔延學堂等教學機構,都以季劄為榜樣,教導後輩。

隨著2007中國·江陰首屆季子文化節的召開,季子墓、季子祠的重修,以及相關書籍、雜誌、網站、動漫、影視的相繼問世,季子文化的傳播又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繼往,我們因為擁有季劄這樣的始祖而滿懷驕傲!

開來,我們為了開創新江陰的新風尚而勇往直前!

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