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評判普洱茶的“十三因數”有哪些?你都瞭解嗎?

三分原料, 七分工藝

好茶葉一定源於好工藝和好生態

——非著名茶人陳曉雷

泡在茶葉圈子裡的人都知道, 在茶葉審評中, 外形和內質各占50%, 外形包括形狀、色澤、勻度和淨度, 以形狀為主;內質評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 以香氣和滋味為主。 這即是“八因數評茶法”。 那麼, “八因數評茶法”是否適用於普洱茶呢?筆者對此持保留態度。

“八因數評茶法”有局限

“八因數”評茶法因為評判的因素有限,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 評茶時, 側重以視覺進行判斷和比較, 對依靠嗅覺和味覺的因數要求相對不高, 茶葉在茶器裡泡5分鐘, 審評員在口腔裡感受30秒又吐出來, 忽視了茶葉作為飲品, 重點應當體現在香氣和滋味上。 而普洱茶相對於其他種類的茶葉, 需要考慮到的因素就更多了。 換句話說, 綠茶講究喉韻嗎?烏龍茶講究衝擊力嗎?

普洱茶評判的十三因數

個人認為, 普洱茶的專業評判, 需要考慮更多因素, 總結起來共有以下十三個要點, 我們也可以稱它為“普洱茶評判的十三因數”即(1)湯感(質感)、(2)水路、(3)衝擊力、(4)韻感、(5)協調感、(6)回甘回甜、(7)生津、(8)喉韻、(9)湯香、(10)倉儲、(11)原料年份、(12)體感、(13)幹茶條索。

品老茶, 主要喝它的湯感、衝擊力、協調感、回甘回甜、喉韻、湯香;品新茶,

主要看它的協調感、回甘回甜以及喉韻。

十三因數解析:

湯感(質感):好比用手去撫摸一塊布料, 感覺刺手、粗糙還是光滑、細緻?

水路:飲茶過程中茶湯流過口腔和喉嚨的感覺, 一是種動態的感知, 常用粗、細區分。 好比用粗麻布和綢布分別劃過皮膚的感覺。

衝擊力:茶葉入口的滋味對口腔造成的感知, 有苦有澀。

韻感:茶湯入口後口腔及兩頰的開闊、舒適度, 區別於緊繃感, 常用寬、窄描述。

協調感:茶湯滋味的苦澀度是否平衡, 是苦大於澀還是澀重於苦。

回甘回甜:回甘是舌底到喉結的地方感知到甜;回甜是茶湯咽下去後, 苦澀退去後甜味在口腔裡。

生津:茶湯喝下去後口腔分泌唾液的迅猛度。

喉韻:喉部對茶湯的感知, 後結上下是否感覺潤、甜、燥。

湯香:融入普洱茶湯中的香味。

體感:茶湯進入體內後, 身體各器官對應的感受, 用“寒涼溫熱”等描述。 只有部分人感知的到。

幹茶條索:注水前茶葉條索是否緊結、勻整。

其它兩項因素是看倉儲環境和原料年份, 含義較容易理解, 在文中不再贅述。

更多普洱茶專業知識交流, 請添加守興昌茶藝師董董個人號:qczm6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