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親子」太火了!這部《尋夢環遊記》裡面非同尋常的生命啟迪你告訴孩子了嗎?

最近, 一部動畫片頻頻刷爆朋友圈, 不少看過的人都自發地為這部電影打call, 它就是迪士尼(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品的《尋夢環遊記》(Coco)。

上映十多天, 豆瓣評分依然有9.2分之高。

本來那些陪孩子看一場“動畫片”、以為自己要在影院無聊度過105分鐘的成年人, 看完電影紛紛感歎餘味無窮;每個進影院前說自己不會哭的人, 在影院中也會猝不及防地流淚。

光怪陸離的奇幻世界、瑰麗絢爛的畫面、恰如其分的音樂, 雖然全片有很多骷髏, 但是卻並不嚇人, 相反還給人溫暖。 有人說, 這是年度最佳親子電影。

一部看起來熱熱鬧鬧的動畫片, 是怎樣觸動我們柔軟的心靈?這裡面非同尋常的生命啟迪我們又該如何講給孩子聽?

與你聊聊這部影片的故事

小男孩米格爾從小就對音樂充滿了熱愛和夢想, 但音樂偏偏是他家族的禁忌。

因為他的曾曾祖父為了追尋音樂夢想, 拋妻棄子, 使得米格爾的大家庭視音樂為詛咒, 不允許米格爾追夢。

不甘於放棄夢想的米格爾, 在一次與家人發生嚴重衝突後, 跑去偷偶像(已過世的歌神德拉科魯茲)的吉他, 想要參加音樂比賽。

然而在墨西哥的傳統節日亡靈節來臨之時, 米格爾陰差陽錯闖進了一個五彩斑斕, 光怪陸離的亡靈世界, 邂逅了自己已經逝世的親人們。

為了回到現實世界, 米格爾與過世的家族先人、落魄樂手埃克托展開了奇幻歷險, 開啟了一段震撼心靈、感動非凡、永生難忘的旅程。

總之, 這是一個關於愛, 關於家庭, 關於原諒的故事, 有笑、有淚、有夢想、有收穫。

01

主人公米格爾一心夢想成為音樂家, 更希望自己能和偶像歌神德拉科魯茲一樣, 創造出打動人心的音樂, 但他的家族卻世代禁止族人接觸音樂, 必須追隨家族的步伐, 當一名老實的鞋匠。

為了追求音樂,

米格爾在廣場上給音樂人擦鞋, 被奶奶發現攆回家, 自己偷偷在閣樓擺上偶像歌神的海報, 反復播放模仿歌神的作品。 還靠自己的巧手, 自製了一把吉他。

但很快, 這一切被發現, 米格爾奶奶憤怒地砸爛了他自製的吉他, 並說道“吉他沒了, 音樂也沒了”, 惱羞成怒的米格爾, 奪門而出, 揚言道“我不想有這樣的家”。

米格爾想要通過參加“亡靈節”的才藝大賽證明自己,然而到處找吉他而不得,竟跑進了歌神的紀念館,如願見到了歌神那把經典的吉他。誰曾想,他只撥了一下琴弦,就闖進了亡靈世界,邂逅了自己已逝的曾祖父、姑媽、舅舅以及最大的權威——曾曾祖母等人。

他在一邊追尋自己夢想的同時,一邊重拾與過去親人的聯繫,在選擇親人還是選擇夢想的兩難中,他得到了成長,也從中找尋到了人生的意義。

其實,電影中的處境在我們身邊也不斷上演。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遵循大人所灌輸的行事準則,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扼殺孩子的每一個理想。

如果家庭的期待和孩子的夢想並不一致,孩子有自己的堅持,這兩個選項該如何選擇?該怎樣平衡?中教君認為,每個人都擁有追逐夢想的權利,無論是純真的孩童,還是一路前行的你我。

儘管家長們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然而更多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坐下來聽聽孩子的聲音,為什麼他們會選擇這條路?他對自己的夢想有什麼規劃?

或許,當我們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聲音,我們的心中也會有另一種答案。就像電影中的奶奶,從來不願意聽米格爾講述關於音樂的任何說辭,甚至都不給米格爾彈奏一首歌曲的機會,就將米格爾全盤否定,這樣對孩子的傷害無疑是最大的。

作為孩子最信任的親人,如果我們都不能給他鼓勵與支持,誰又能更好地為他引路呢?當孩子的夢想與我們的想法背道而馳,我們或許應該嘗試尊重孩子的選擇,並陪伴他一同前行,在他遇到挫折時給他鼓勵,在他為成功沾沾自喜時給他告誡。

02

故事除了米格爾的音樂夢想,還有一條線是關於家庭和責任。米格爾的曾曾祖父為了追求音樂夢想拋棄家人,拆散了整個家庭,曾曾祖母一人靠做鞋為生,拉扯孩子長大,撐起整個家族。當曾曾祖母把家族鞋業做大時,也立下了一個規矩,族人世代不再接觸音樂。

夫妻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夫妻對伴侶的態度,對伴侶事業的支持度,也潛移默化給了孩子。所以在故事中,米格爾的家族沒有人再提及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把對曾曾祖父的“恨”傳遞給了子孫,家族的牌位也沒有曾曾祖父的照片。沒有被家人供奉牌位的人,無法在亡靈節當天通過花瓣橋,回到自己生前的家中,看望自己在世的親人。

米格爾的曾曾祖父為了音樂夢想,不願意被家庭束縛,放棄了自己的家庭,逃避了承擔家庭責任。他一直沒有被家庭原諒、甚至不再被家人記起。這樣的選擇是否值得?

而現實中,這樣的家庭並不陌生。有些家長背井離鄉外出打拼,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家庭和孩子,總是缺席孩子的成長。然而我們更應該明白,作為父母,我們賦予了孩子生命,同樣也應該為生命的成長保駕護航。家人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誰都不能缺席孩子人生的盛典。

除了成人的家庭責任,我們在小小的米格爾身上也同樣看到了責任和成長。

陰差陽錯來到亡靈世界的米格爾,發現自己心心念的歌神其實是個殺人兇手,而落魄的埃克托才是自己的曾曾祖父,他嘗試用自己的力量解開曾曾祖母對曾曾祖父的誤解和心結。為了避免埃克托被人遺忘消失,不惜犧牲自己的夢想,願意接受曾曾祖母不再碰音樂的要求而回去供奉埃克托的照片。

他竭盡全力和壞人德拉科魯茲鬥爭到底,儘管最後還是丟失了埃克托的照片,但他學會了勇敢;眼看著埃克托即將被遺忘消失,他不顧活著的家人阻擋,通過彈吉他喚醒太奶奶的意識,(影片中米格爾的太奶奶是埃克托的女兒,也是唯一記得他的人。)補全照片讓埃克托重新回歸陰間,他因為愛學會了責任。

如何教育孩子弄清楚“家”的意義?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或許,也值得每位家長思考。

03

電影名為“尋夢”,其實是讓我們跟著米格爾——以一個孩子般純粹的視角去“尋根”,搞清楚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家庭觀,以及怎樣的愛。

誤闖亡靈世界的米格爾,要想重返人間,就得在天亮前得到亡靈世界裡自己親人的祝福——親人手執花瓣,祝福米格爾重返人間,但親人可以加上任何條件,米格爾都必須做到,不然即使回到人間,很快也會穿越回來,永留於此。

而電影中親人的三次祝福,恰好對應了愛的三重境界。

第一次祝福的條件——永遠不許碰音樂

既然曾曾祖母為家族立下的規矩就是族人世代不再接觸音樂。因此,第一次曾曾祖母祝福完畢後,加了一個條件:保證永遠不許碰音樂。

米格爾回到現實世界,拿起了吉他,違背了約定,被送回了亡靈世界。倔強的米格爾決定去尋找自己的曾曾祖父幫助。

“愛你就要護你一世周全”是曾曾祖母和她培養後代們的常識,至於孩子的夢想,那都是孩子氣的妄想。影片開頭就有一個讓人哭笑不得且意味深長的情節——當米格爾因為不敢報名音樂比賽而苦惱時,奶奶、爸爸、媽媽卻都沉浸在“米格爾足夠大了,可以學習做鞋而不只是擦鞋”的喜悅之中。

這種“我是為你好”“以後你就懂”式的愛,其實不是愛,是綁架。即使大人們操碎了心,孩子也不一定領情。

所以,在人間,米格爾離家出走,因為“我不想有這樣的家”;在亡靈世界,米格爾也拼命躲著曾曾祖母,因為“家人不應該是互相支持嗎?可是你們永遠不懂。”

第二次祝福的條件——你要記住我們有多愛你

隨著米格爾在亡靈世界裡的不斷探索,他發現原來曾曾祖母當年也是一個非常愛音樂的人,只不過在家庭重擔下,不得已放棄了。

機緣巧合下,曾曾祖母重新唱響了她年輕時最愛的那首歌,竟重新找回了對音樂的愛,也打開了當年曾曾祖父留下的心結。

但到了這個時候,曾曾祖母開始理解米格爾發自內心的愛與夢想。這時的她,手拿花瓣,對米格爾說,“你永遠別忘了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有多麼愛你。”

米格爾玩不玩音樂,就讓他自己決定吧,她更關心的是,當米格爾接過了花瓣,接下來長達一生的時間,他們都不得相見,她只希望,孩子能永遠記住她,既是對孩子的留戀,也是對“記住我”的渴望。

第三次祝福的條件——沒有任何條件

曾曾祖母的第二片花瓣,米格爾並沒有順利接到,天已經快亮了,再不走,米格爾就將永遠留在亡靈世界。

第三次,曾曾祖母拿花瓣祝福米格爾,只讓他儘快回到現實世界,然後強調“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牽掛,只聽從自己的內心。

這種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我不期望你記住我,乃至感恩我。愛你,是我的本能,是我的需要。

從有條件的“不許碰音樂”到“回歸家庭”到“沒有任何條件”,因為“我們愛你”。

生命中什麼最重要?有人說,是家庭,是與家人難以割捨的親情。為什麼是家庭和親情?因為家庭,是“無條件愛你”的港灣。

04

人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是當他停止呼吸,離開活著的世界,來到另一個世界,這是“生物學死亡”;第二次是當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忘記他的時候,他就會徹底消失,這是電影中的“終極死亡”。

在電影中的亡靈節當天,小鎮上舉辦各種慶祝活動,燈火璀璨,熱鬧非凡。人們在家裡擺放逝者的照片,等待他們“回家”團聚。這個節日沒有因死亡元素而變得嚴肅、沉重,反而因為愛與親情、理解與支持顯得溫暖人心、充滿希望。

死亡是每個人在成長中必將面對的話題。所以,和孩子討論死亡是必要的,只有當孩子正確理解死亡,他才能更加尊重和愛惜生命。

那麼,家長們又該怎樣和孩子談論死亡?

直面死亡並不可怕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終點,我們都會老去,但是這並不可怕。

因為有愛,我們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會變成回憶留在心底,而這份記憶會讓彼此無論在哪個世界都依然在一起。親人離世的痛苦會隨著時間淡化,而回憶和思念則是我們唯一能夠留住他們的方式。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直面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對死亡的正確價值觀。

牢記逝去的人

當看到因為沒有供奉照片的埃克托即將消失時,米格爾回到活著的世界,抱著曾曾祖父的吉他,給即將離開人世、神志不清的太奶奶唱起她兒時的歌,希望能喚醒太奶奶對父親埃克托的記憶。

她的手指開始微微顫動,臉色開始有了神采,她又記起了——當她還是小女孩時,她的爸爸愛她,陪她唱歌,讓她記得他,還拿出了殘缺的照片另一角。

鮮活的記憶讓逝去的生命依然活著。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即使在我們展望未來的時候,也應該牢記過去。如果親人離世,記住,未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緬懷。“只要你不忘記他們,他們就永遠生活在那裡”。

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電影中更多表達的是,人們不是因為存在才被記住,而是因為被記住才是存在的意義。

然而,轉念一想,當我們身處現實生活中,對於身邊重要的人,我們有足夠重視和珍惜嗎?

電影中的米格爾一開始是沒有的,他甚至一度認為只要能夠實現夢想,拋棄家人也沒關係。

然而,經歷過死亡體驗的米格爾終於明白:原來,最可怕的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身處沒有深愛之人的遠方;原來,最可怕的不是離開和死亡,而是被所愛之人遺忘。

人總是在認識了死亡之後,才能更好的認識生命。就像誤打誤撞去了靈界的米格爾,就像跟著米格爾走過一趟死亡之旅的我們自己。

比起牢記過去,或許,我們還應該告訴孩子,當有些人和事在尚且存在的時候,就應該被牢記和珍惜。

就像《尋夢環遊記》宣傳語寫的那樣:有生之年,一起慶祝對彼此存在的意義。

愛,讓每個人變得柔軟而有力量;愛,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生活中,是家人給了我們最大的寬容、永遠的陪伴以及不計回報的付出。對於家人的愛,我們理應感恩,並永久銘記。

愛讓我們更加美好。有生之年裡親人的愛以及離開之後親人的悼念,都有著神奇的力量,指引著我們前行。

米格爾想要通過參加“亡靈節”的才藝大賽證明自己,然而到處找吉他而不得,竟跑進了歌神的紀念館,如願見到了歌神那把經典的吉他。誰曾想,他只撥了一下琴弦,就闖進了亡靈世界,邂逅了自己已逝的曾祖父、姑媽、舅舅以及最大的權威——曾曾祖母等人。

他在一邊追尋自己夢想的同時,一邊重拾與過去親人的聯繫,在選擇親人還是選擇夢想的兩難中,他得到了成長,也從中找尋到了人生的意義。

其實,電影中的處境在我們身邊也不斷上演。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遵循大人所灌輸的行事準則,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扼殺孩子的每一個理想。

如果家庭的期待和孩子的夢想並不一致,孩子有自己的堅持,這兩個選項該如何選擇?該怎樣平衡?中教君認為,每個人都擁有追逐夢想的權利,無論是純真的孩童,還是一路前行的你我。

儘管家長們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然而更多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坐下來聽聽孩子的聲音,為什麼他們會選擇這條路?他對自己的夢想有什麼規劃?

或許,當我們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聲音,我們的心中也會有另一種答案。就像電影中的奶奶,從來不願意聽米格爾講述關於音樂的任何說辭,甚至都不給米格爾彈奏一首歌曲的機會,就將米格爾全盤否定,這樣對孩子的傷害無疑是最大的。

作為孩子最信任的親人,如果我們都不能給他鼓勵與支持,誰又能更好地為他引路呢?當孩子的夢想與我們的想法背道而馳,我們或許應該嘗試尊重孩子的選擇,並陪伴他一同前行,在他遇到挫折時給他鼓勵,在他為成功沾沾自喜時給他告誡。

02

故事除了米格爾的音樂夢想,還有一條線是關於家庭和責任。米格爾的曾曾祖父為了追求音樂夢想拋棄家人,拆散了整個家庭,曾曾祖母一人靠做鞋為生,拉扯孩子長大,撐起整個家族。當曾曾祖母把家族鞋業做大時,也立下了一個規矩,族人世代不再接觸音樂。

夫妻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夫妻對伴侶的態度,對伴侶事業的支持度,也潛移默化給了孩子。所以在故事中,米格爾的家族沒有人再提及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把對曾曾祖父的“恨”傳遞給了子孫,家族的牌位也沒有曾曾祖父的照片。沒有被家人供奉牌位的人,無法在亡靈節當天通過花瓣橋,回到自己生前的家中,看望自己在世的親人。

米格爾的曾曾祖父為了音樂夢想,不願意被家庭束縛,放棄了自己的家庭,逃避了承擔家庭責任。他一直沒有被家庭原諒、甚至不再被家人記起。這樣的選擇是否值得?

而現實中,這樣的家庭並不陌生。有些家長背井離鄉外出打拼,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家庭和孩子,總是缺席孩子的成長。然而我們更應該明白,作為父母,我們賦予了孩子生命,同樣也應該為生命的成長保駕護航。家人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誰都不能缺席孩子人生的盛典。

除了成人的家庭責任,我們在小小的米格爾身上也同樣看到了責任和成長。

陰差陽錯來到亡靈世界的米格爾,發現自己心心念的歌神其實是個殺人兇手,而落魄的埃克托才是自己的曾曾祖父,他嘗試用自己的力量解開曾曾祖母對曾曾祖父的誤解和心結。為了避免埃克托被人遺忘消失,不惜犧牲自己的夢想,願意接受曾曾祖母不再碰音樂的要求而回去供奉埃克托的照片。

他竭盡全力和壞人德拉科魯茲鬥爭到底,儘管最後還是丟失了埃克托的照片,但他學會了勇敢;眼看著埃克托即將被遺忘消失,他不顧活著的家人阻擋,通過彈吉他喚醒太奶奶的意識,(影片中米格爾的太奶奶是埃克托的女兒,也是唯一記得他的人。)補全照片讓埃克托重新回歸陰間,他因為愛學會了責任。

如何教育孩子弄清楚“家”的意義?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或許,也值得每位家長思考。

03

電影名為“尋夢”,其實是讓我們跟著米格爾——以一個孩子般純粹的視角去“尋根”,搞清楚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家庭觀,以及怎樣的愛。

誤闖亡靈世界的米格爾,要想重返人間,就得在天亮前得到亡靈世界裡自己親人的祝福——親人手執花瓣,祝福米格爾重返人間,但親人可以加上任何條件,米格爾都必須做到,不然即使回到人間,很快也會穿越回來,永留於此。

而電影中親人的三次祝福,恰好對應了愛的三重境界。

第一次祝福的條件——永遠不許碰音樂

既然曾曾祖母為家族立下的規矩就是族人世代不再接觸音樂。因此,第一次曾曾祖母祝福完畢後,加了一個條件:保證永遠不許碰音樂。

米格爾回到現實世界,拿起了吉他,違背了約定,被送回了亡靈世界。倔強的米格爾決定去尋找自己的曾曾祖父幫助。

“愛你就要護你一世周全”是曾曾祖母和她培養後代們的常識,至於孩子的夢想,那都是孩子氣的妄想。影片開頭就有一個讓人哭笑不得且意味深長的情節——當米格爾因為不敢報名音樂比賽而苦惱時,奶奶、爸爸、媽媽卻都沉浸在“米格爾足夠大了,可以學習做鞋而不只是擦鞋”的喜悅之中。

這種“我是為你好”“以後你就懂”式的愛,其實不是愛,是綁架。即使大人們操碎了心,孩子也不一定領情。

所以,在人間,米格爾離家出走,因為“我不想有這樣的家”;在亡靈世界,米格爾也拼命躲著曾曾祖母,因為“家人不應該是互相支持嗎?可是你們永遠不懂。”

第二次祝福的條件——你要記住我們有多愛你

隨著米格爾在亡靈世界裡的不斷探索,他發現原來曾曾祖母當年也是一個非常愛音樂的人,只不過在家庭重擔下,不得已放棄了。

機緣巧合下,曾曾祖母重新唱響了她年輕時最愛的那首歌,竟重新找回了對音樂的愛,也打開了當年曾曾祖父留下的心結。

但到了這個時候,曾曾祖母開始理解米格爾發自內心的愛與夢想。這時的她,手拿花瓣,對米格爾說,“你永遠別忘了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有多麼愛你。”

米格爾玩不玩音樂,就讓他自己決定吧,她更關心的是,當米格爾接過了花瓣,接下來長達一生的時間,他們都不得相見,她只希望,孩子能永遠記住她,既是對孩子的留戀,也是對“記住我”的渴望。

第三次祝福的條件——沒有任何條件

曾曾祖母的第二片花瓣,米格爾並沒有順利接到,天已經快亮了,再不走,米格爾就將永遠留在亡靈世界。

第三次,曾曾祖母拿花瓣祝福米格爾,只讓他儘快回到現實世界,然後強調“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牽掛,只聽從自己的內心。

這種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我不期望你記住我,乃至感恩我。愛你,是我的本能,是我的需要。

從有條件的“不許碰音樂”到“回歸家庭”到“沒有任何條件”,因為“我們愛你”。

生命中什麼最重要?有人說,是家庭,是與家人難以割捨的親情。為什麼是家庭和親情?因為家庭,是“無條件愛你”的港灣。

04

人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是當他停止呼吸,離開活著的世界,來到另一個世界,這是“生物學死亡”;第二次是當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忘記他的時候,他就會徹底消失,這是電影中的“終極死亡”。

在電影中的亡靈節當天,小鎮上舉辦各種慶祝活動,燈火璀璨,熱鬧非凡。人們在家裡擺放逝者的照片,等待他們“回家”團聚。這個節日沒有因死亡元素而變得嚴肅、沉重,反而因為愛與親情、理解與支持顯得溫暖人心、充滿希望。

死亡是每個人在成長中必將面對的話題。所以,和孩子討論死亡是必要的,只有當孩子正確理解死亡,他才能更加尊重和愛惜生命。

那麼,家長們又該怎樣和孩子談論死亡?

直面死亡並不可怕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終點,我們都會老去,但是這並不可怕。

因為有愛,我們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會變成回憶留在心底,而這份記憶會讓彼此無論在哪個世界都依然在一起。親人離世的痛苦會隨著時間淡化,而回憶和思念則是我們唯一能夠留住他們的方式。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直面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對死亡的正確價值觀。

牢記逝去的人

當看到因為沒有供奉照片的埃克托即將消失時,米格爾回到活著的世界,抱著曾曾祖父的吉他,給即將離開人世、神志不清的太奶奶唱起她兒時的歌,希望能喚醒太奶奶對父親埃克托的記憶。

她的手指開始微微顫動,臉色開始有了神采,她又記起了——當她還是小女孩時,她的爸爸愛她,陪她唱歌,讓她記得他,還拿出了殘缺的照片另一角。

鮮活的記憶讓逝去的生命依然活著。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即使在我們展望未來的時候,也應該牢記過去。如果親人離世,記住,未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緬懷。“只要你不忘記他們,他們就永遠生活在那裡”。

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電影中更多表達的是,人們不是因為存在才被記住,而是因為被記住才是存在的意義。

然而,轉念一想,當我們身處現實生活中,對於身邊重要的人,我們有足夠重視和珍惜嗎?

電影中的米格爾一開始是沒有的,他甚至一度認為只要能夠實現夢想,拋棄家人也沒關係。

然而,經歷過死亡體驗的米格爾終於明白:原來,最可怕的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身處沒有深愛之人的遠方;原來,最可怕的不是離開和死亡,而是被所愛之人遺忘。

人總是在認識了死亡之後,才能更好的認識生命。就像誤打誤撞去了靈界的米格爾,就像跟著米格爾走過一趟死亡之旅的我們自己。

比起牢記過去,或許,我們還應該告訴孩子,當有些人和事在尚且存在的時候,就應該被牢記和珍惜。

就像《尋夢環遊記》宣傳語寫的那樣:有生之年,一起慶祝對彼此存在的意義。

愛,讓每個人變得柔軟而有力量;愛,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生活中,是家人給了我們最大的寬容、永遠的陪伴以及不計回報的付出。對於家人的愛,我們理應感恩,並永久銘記。

愛讓我們更加美好。有生之年裡親人的愛以及離開之後親人的悼念,都有著神奇的力量,指引著我們前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