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大溫住房:民主社會的理想與尷尬

高度地產原創稿件,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無論是在華人社區還是主流社會,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和居者有其屋都是加拿大民眾最淳樸和最真誠的心願。 儘管加拿大以優美的環境, 完善的福利制度和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而聞名全球, 但是隨著住房可負擔性危機全面爆發, 越來越多的加拿大人不僅是房子買不起, 就連租房都難以承受高昂的房租。 一時間加拿大住房問題解決該何去何從, 備受外界關注。 近日總理特魯多正式宣佈聯邦政府將在未來十年撥款400億加元, 用來投資國家住房戰略計畫(National Housing Strategy),

畢竟在加國這樣一個民主社會, 住房難卻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尷尬處境。 本期《高度》週刊特別聚焦, 為讀者朋友全面解讀國家住房戰略計畫對大溫地區和卑詩省的深遠影響。

省市兩級政府積極回應

按照聯合國的定義, 住房屬於公民基本人權範疇之內, 政府需要採取措施避免無家可歸者流落街頭、禁止強制拆遷行為和禁止租房方面的歧視行為等, 但在大溫哥華地區上述問題卻演變成一塊燙手山芋。

今年9月滿地寶市長兼大溫區域局住房委員會主席克萊(Mike Clay) 表示, 根據大溫各城市派出的1,200名義工經過深入調查後發現, 因為房市過熱, 租金飛漲, 造成大溫地區共有3,605人無家可歸, 其中以溫哥華市人數最多,

甚至有22%的人屬於在職人士, 他們有著體面的工作, 卻因住不起房而被迫每天露宿街頭。 另據一份最新調查顯示, 從2012年開始, 大溫約有數千個公寓單位面臨拆除命運, 其中又以那些建於1980年以前的出租用共管矮層公寓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原先的低收入居民尤其是長者和殘障人士在公寓拆除之後因房租高企而負擔不起, 同樣面臨無家可歸。 此外隨著租房市場奇貨可居, 房東隨意加租金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種種亂象令大溫住房可負擔性危機有朝惡化方向發展的危險。

而新近出臺的國家住房戰略計畫無疑讓大溫各市和卑詩省府仿佛看到一絲曙光,

其中裡面明確提到投資159億加元的全國住房聯合投資基金, 修建6萬個新住宅單位和24萬個現有住宅, 當中2,400個單位給殘障人士, 1.2萬個單位預留給長者以及700個單位為家暴受害者提供庇護, 20億加元作為加拿大住房福利金, 直接發給低收入家庭和個人, 22億加元用於幫助無家可歸人士, 43億加元投資于全國社區住房項目, 並且還會設立新的住房維權機構, 幫助婦女兒童和原住民解決住房可負擔難題, 外加上今年3月財政預算中的相關領域撥款112億加元, 可謂是加國史上在住房領域的政府投資大手筆。

國家住房戰略計畫公佈以後, 卑詩省長賀謹表示這是朝著正確方向邁進的重要一步,

如果要想解決卑詩住房可負擔危機和無家可歸者問題, 需要各級政府共同努力和配合。 卑詩省住房與城鎮事務廳長羅品珍(Selina Robinson)也稱讚聯邦政府的這一新政是良好的第一步, 這是聯邦重新承諾與負責的一個標誌。 溫哥華市長羅品信在回應時則表示, 過去沒有一個國家住房戰略計畫是一件尷尬的事情, 現在看到了聯邦制定出一個嚴謹的計畫並準備在各個方面投入, 讓人感到十分欣慰。 可以預計的是, 作為住房危機的風暴焦點, 未來溫哥華市府以及大溫其他各市和卑詩省府會同聯邦政府國家住房戰略計畫保持密切合作, 對於省民而言確實是一個福音。

溫哥華市率先出臺新政配合

隨著聯邦政府國家住房戰略計畫一經出臺,溫哥華市就公佈了最新的溫哥華住房戰略計畫,同聯邦遙相呼應。溫哥華市長羅品信在介紹時表示,溫哥華市民希望政府能夠解決這樣一個事實,即大部分低密度社區對於所有人來說是負擔不起的,伴隨最新的溫哥華住房戰略計畫的實施,政府會改造現有低密度獨立屋住宅區,提供更多的複式住宅,聯排屋和低層住宅,全力確保居者有其屋。

從溫哥華市府公佈的最新溫哥華住房戰略計畫可知,十年內溫哥華將增加72,000個住房單位,同時許多住房將建設成廉價的出租屋,當中近半單位將滿足普通家庭居住的需求。具體來說,在新增的72,000個新住房單位中,50%的單位將提供給年收入低於8萬加元的家庭,40%的單位能滿足大規模家庭的需要,1.2萬個單位提供給非營利社區與合作社住房,2萬個單位用於長期且安全的市場租賃住房,4,000個單位用來新建後巷屋。此外市府還會對首次買家,家庭和長者提供更多幫助,總的方針就是鼓勵多建新房,鼓勵投放更多出租單位,至於成效如何,就有待繼續觀察了。

高度資料 做成邊框

溫哥華十年住房戰略計畫

新增住房數量: 72,000個單位

供給低收入家庭住房比例:50%

滿足大規模家庭需求比例: 40%

非營利社區與合作社住房數量:12,000個單位

市場租賃住房數量:20,000個單位

後巷屋數量:4,000個單位

注意 邊框不要放在原文附近

卑詩內陸也將從中受益

在外人眼中,卑詩似乎只有大溫地區住房居於不可負擔的水深火熱之中,而內陸地帶由於遠離大都市,人口結構相對簡單,同時新移民數量沒有溫哥華那樣過於集中,理論上房市應該會稍微緩和許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早先時候前卑詩新民主黨省議員候選人,社區活動人士和教師戈登(Carole Gordon)就曾以奧肯根地區為例指出,由於當地失業率劇增和房價上漲,導致私營企業在這幾年時間裡共損失了31,000個工作崗位,更有12,000名當地居民遷居外省,超過外省移居本地的數量總和,讓人觸目驚心。

不僅如此,根據最新一輪公佈的2016年加拿大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卑詩省有10座城市和地區的租房可負擔性甚至比溫哥華市還要低,除去卑詩大學保留地(行政建制獨立,不歸溫哥華市管轄)和西溫哥華市是大溫唯一上榜的兩處地區,其餘均在大溫以外,當中的克雷斯頓(Creston),巴克圍( Parkville),錫謝爾特(Sechelt)和弗農(Vernon)就位於卑詩內陸地區。而這4座卑詩內陸城市雖然房租不如大溫高昂,但當地居民收入卻更低,租房可負擔性反而比溫哥華市還差。

有專家表示,卑詩內陸長期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在於產業結構過於單一,傳統的農業和森林產業已不再是當地年輕人的首選職業,而有能力的青壯年都紛紛選擇移居大溫或到美國工作,這就直接導致長期沒有新鮮血液注入且工資增長水準處於停滯。但是在另一方面,內陸物價和房價指數卻是年年浮動,長久以往房價和租金出現不可負擔現象就不難理解了。不過此前卑詩新民主黨在上臺前的其中一項最重要政綱和承諾就是執政期間將會在全省範圍內每年新建7,000個出租用房單位,再加上各類社會福利住房與普通市場住房,十年內總建房數量將達到11萬4千套,其中卑詩內陸地區配額就占接近一半。 此外在聯邦政府出臺的國家住房戰略計畫中,對社區住房的投資,發放住房福利金和對原住民的援助都將惠及到卑詩內陸地區,只要省府和聯邦政府不是空話而是真正落實,畢竟卑詩內陸總體來說人口壓力不大,住房可負擔性危機是可以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的。

國家住房戰略計畫前景仍面臨隱憂

雖說國家住房戰略計畫的核心是多建房和多投資,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現實層面仍面臨潛在隱患,可以說是一種尷尬境況。據Vancity信用社在衡量大溫居民家庭收入與當地公寓房價水準對比後明確指出,儘管這幾年來大溫部分城市加大了新房建設力度,房源也相對過去增加不少,但本地居民的實際負擔力反而有所下降,證明了僅靠增加新房供應是無法根治住房危機的,這點就對國家住房戰略計畫的前景敲響警鐘。

以今年大溫地產龍頭新秀素裡市為例,素裡2016年各類新房開工量創下該市歷史新高,且2017年上半年素裡新房開工量就達到了2,390套,超過大溫所有城市,而且大部分以可負擔公寓為主。但讓人感到諷刺的是,素裡新房開工量增多的同時,其住房可負擔性相比去年反而下降了7.8%。

而在本輪新政中,社區住房項目雖是一大亮點,包括將傳統的社區住房模式轉向更加長期可持續的混合收入型開發專案,混合收入社區是都市規劃師們一直推崇的新模式,讓高租金單位來補貼低租金單位,但是現在溫哥華,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幾個大城市早已是寸土寸金,房地產價格貴得普通中產都買不起,要解決低收入者住房難的社區住房混合收入型開發專案問題需要巨額資金,而債臺高築的各級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到時候是否不了了之都很難說。就國家住房戰略計畫總體來說,400億加元可不是由聯邦獨自買單,需要各省政府承擔一半開支,光這一點就會讓不少省份捉襟見肘。

加拿大住房與翻建協會(Canadian Housing and Renewal Association)執行主任Jeff Morrison則一針見血指出,坦率地講,無論如何聯邦自由黨政府給了全體國民一個好消息,因為好幾十年以來,聯邦層面都沒有制定向低收入階層傾斜的房屋政策及投資計畫,但是這一計畫如此大把撒錢並不能真正解決住房危機,因為怎麼花錢都會嫌太少,而且政府政策來得太遲,市場經濟客觀規律也不能違背。

政要和活動人士發聲表達關注

作為執政黨代表,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表示加拿大人都能夠住進安全且可負擔的住房屬於基本人權,不應該有人在大街上無家可歸的流浪,解決低收入者住房難問題是個長期並需要各級政府和各個民間組織攜手合作的專案,他的聯邦自由黨政府決心堅持不懈的下大力氣去解決這個問題,似乎是信心滿滿且言之鑿鑿。

但除此以外,對於國家住房戰略計畫的關注,主流政界人士也有不同看法。官方反對黨聯邦保守黨國會議員阿諾德(Mel Arnold)的選區就位於卑詩內陸地帶,而他本人就長期關注住房可負擔性調研並接觸了大量社區各界人士。在他看來雖然這一計畫十分重要,但時間跨度長達十年,沒有人能保證會一定完成,而且現在就有人需要可負擔住房,這部分民眾的需求能否做到儘快滿足呢? 聯邦新民主黨國會領袖卡倫(Guy Caron)則表示,希望聯邦自由黨政府不要只是耍嘴皮子說住房問題是人權問題,而是真正拿出有效的立法和具體的措施去解決低收入加拿大人住房難的問題,畢竟重要的是立即的行動力。

另有社區活動人士表示,表面上看聯邦政府計畫宏大,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新建房屋數量只要分攤到各省和地區一消化,實際上就沒剩下多少。比如說該計畫準備投資22億加元用於幫助無家可歸人士,但是僅大溫哥華一個地方就有無家可歸者3,605人,每人若只提供一個小單間成本就不少,再加上有數量限定,能否幫上所有無家可歸者,需要提前大打折扣。

而前加拿大國會資深預算官佩吉(Kevin Page)在接受CTV採訪雖稱讚聯邦自由黨的計畫是一個真正的住房戰略計畫,但他最為憂心的是,這個十年計畫要從2021年才開始正式實施。而最現實的一點卻是2019年是聯邦大選年,如若自由黨敗選,那麼這個雄心勃勃的投資計畫就會泡湯,變成一紙空文。卑詩省長賀謹也認為這一計畫應該立即實施,如果拖延到2021年才開工,他會感到非常失望。畢竟住房危機已經成為加拿大全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和挑戰,讓人人有房住的理想再好,但短時間無法看見下文,總將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溫哥華市率先出臺新政配合

隨著聯邦政府國家住房戰略計畫一經出臺,溫哥華市就公佈了最新的溫哥華住房戰略計畫,同聯邦遙相呼應。溫哥華市長羅品信在介紹時表示,溫哥華市民希望政府能夠解決這樣一個事實,即大部分低密度社區對於所有人來說是負擔不起的,伴隨最新的溫哥華住房戰略計畫的實施,政府會改造現有低密度獨立屋住宅區,提供更多的複式住宅,聯排屋和低層住宅,全力確保居者有其屋。

從溫哥華市府公佈的最新溫哥華住房戰略計畫可知,十年內溫哥華將增加72,000個住房單位,同時許多住房將建設成廉價的出租屋,當中近半單位將滿足普通家庭居住的需求。具體來說,在新增的72,000個新住房單位中,50%的單位將提供給年收入低於8萬加元的家庭,40%的單位能滿足大規模家庭的需要,1.2萬個單位提供給非營利社區與合作社住房,2萬個單位用於長期且安全的市場租賃住房,4,000個單位用來新建後巷屋。此外市府還會對首次買家,家庭和長者提供更多幫助,總的方針就是鼓勵多建新房,鼓勵投放更多出租單位,至於成效如何,就有待繼續觀察了。

高度資料 做成邊框

溫哥華十年住房戰略計畫

新增住房數量: 72,000個單位

供給低收入家庭住房比例:50%

滿足大規模家庭需求比例: 40%

非營利社區與合作社住房數量:12,000個單位

市場租賃住房數量:20,000個單位

後巷屋數量:4,000個單位

注意 邊框不要放在原文附近

卑詩內陸也將從中受益

在外人眼中,卑詩似乎只有大溫地區住房居於不可負擔的水深火熱之中,而內陸地帶由於遠離大都市,人口結構相對簡單,同時新移民數量沒有溫哥華那樣過於集中,理論上房市應該會稍微緩和許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早先時候前卑詩新民主黨省議員候選人,社區活動人士和教師戈登(Carole Gordon)就曾以奧肯根地區為例指出,由於當地失業率劇增和房價上漲,導致私營企業在這幾年時間裡共損失了31,000個工作崗位,更有12,000名當地居民遷居外省,超過外省移居本地的數量總和,讓人觸目驚心。

不僅如此,根據最新一輪公佈的2016年加拿大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卑詩省有10座城市和地區的租房可負擔性甚至比溫哥華市還要低,除去卑詩大學保留地(行政建制獨立,不歸溫哥華市管轄)和西溫哥華市是大溫唯一上榜的兩處地區,其餘均在大溫以外,當中的克雷斯頓(Creston),巴克圍( Parkville),錫謝爾特(Sechelt)和弗農(Vernon)就位於卑詩內陸地區。而這4座卑詩內陸城市雖然房租不如大溫高昂,但當地居民收入卻更低,租房可負擔性反而比溫哥華市還差。

有專家表示,卑詩內陸長期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在於產業結構過於單一,傳統的農業和森林產業已不再是當地年輕人的首選職業,而有能力的青壯年都紛紛選擇移居大溫或到美國工作,這就直接導致長期沒有新鮮血液注入且工資增長水準處於停滯。但是在另一方面,內陸物價和房價指數卻是年年浮動,長久以往房價和租金出現不可負擔現象就不難理解了。不過此前卑詩新民主黨在上臺前的其中一項最重要政綱和承諾就是執政期間將會在全省範圍內每年新建7,000個出租用房單位,再加上各類社會福利住房與普通市場住房,十年內總建房數量將達到11萬4千套,其中卑詩內陸地區配額就占接近一半。 此外在聯邦政府出臺的國家住房戰略計畫中,對社區住房的投資,發放住房福利金和對原住民的援助都將惠及到卑詩內陸地區,只要省府和聯邦政府不是空話而是真正落實,畢竟卑詩內陸總體來說人口壓力不大,住房可負擔性危機是可以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的。

國家住房戰略計畫前景仍面臨隱憂

雖說國家住房戰略計畫的核心是多建房和多投資,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現實層面仍面臨潛在隱患,可以說是一種尷尬境況。據Vancity信用社在衡量大溫居民家庭收入與當地公寓房價水準對比後明確指出,儘管這幾年來大溫部分城市加大了新房建設力度,房源也相對過去增加不少,但本地居民的實際負擔力反而有所下降,證明了僅靠增加新房供應是無法根治住房危機的,這點就對國家住房戰略計畫的前景敲響警鐘。

以今年大溫地產龍頭新秀素裡市為例,素裡2016年各類新房開工量創下該市歷史新高,且2017年上半年素裡新房開工量就達到了2,390套,超過大溫所有城市,而且大部分以可負擔公寓為主。但讓人感到諷刺的是,素裡新房開工量增多的同時,其住房可負擔性相比去年反而下降了7.8%。

而在本輪新政中,社區住房項目雖是一大亮點,包括將傳統的社區住房模式轉向更加長期可持續的混合收入型開發專案,混合收入社區是都市規劃師們一直推崇的新模式,讓高租金單位來補貼低租金單位,但是現在溫哥華,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幾個大城市早已是寸土寸金,房地產價格貴得普通中產都買不起,要解決低收入者住房難的社區住房混合收入型開發專案問題需要巨額資金,而債臺高築的各級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到時候是否不了了之都很難說。就國家住房戰略計畫總體來說,400億加元可不是由聯邦獨自買單,需要各省政府承擔一半開支,光這一點就會讓不少省份捉襟見肘。

加拿大住房與翻建協會(Canadian Housing and Renewal Association)執行主任Jeff Morrison則一針見血指出,坦率地講,無論如何聯邦自由黨政府給了全體國民一個好消息,因為好幾十年以來,聯邦層面都沒有制定向低收入階層傾斜的房屋政策及投資計畫,但是這一計畫如此大把撒錢並不能真正解決住房危機,因為怎麼花錢都會嫌太少,而且政府政策來得太遲,市場經濟客觀規律也不能違背。

政要和活動人士發聲表達關注

作為執政黨代表,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表示加拿大人都能夠住進安全且可負擔的住房屬於基本人權,不應該有人在大街上無家可歸的流浪,解決低收入者住房難問題是個長期並需要各級政府和各個民間組織攜手合作的專案,他的聯邦自由黨政府決心堅持不懈的下大力氣去解決這個問題,似乎是信心滿滿且言之鑿鑿。

但除此以外,對於國家住房戰略計畫的關注,主流政界人士也有不同看法。官方反對黨聯邦保守黨國會議員阿諾德(Mel Arnold)的選區就位於卑詩內陸地帶,而他本人就長期關注住房可負擔性調研並接觸了大量社區各界人士。在他看來雖然這一計畫十分重要,但時間跨度長達十年,沒有人能保證會一定完成,而且現在就有人需要可負擔住房,這部分民眾的需求能否做到儘快滿足呢? 聯邦新民主黨國會領袖卡倫(Guy Caron)則表示,希望聯邦自由黨政府不要只是耍嘴皮子說住房問題是人權問題,而是真正拿出有效的立法和具體的措施去解決低收入加拿大人住房難的問題,畢竟重要的是立即的行動力。

另有社區活動人士表示,表面上看聯邦政府計畫宏大,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新建房屋數量只要分攤到各省和地區一消化,實際上就沒剩下多少。比如說該計畫準備投資22億加元用於幫助無家可歸人士,但是僅大溫哥華一個地方就有無家可歸者3,605人,每人若只提供一個小單間成本就不少,再加上有數量限定,能否幫上所有無家可歸者,需要提前大打折扣。

而前加拿大國會資深預算官佩吉(Kevin Page)在接受CTV採訪雖稱讚聯邦自由黨的計畫是一個真正的住房戰略計畫,但他最為憂心的是,這個十年計畫要從2021年才開始正式實施。而最現實的一點卻是2019年是聯邦大選年,如若自由黨敗選,那麼這個雄心勃勃的投資計畫就會泡湯,變成一紙空文。卑詩省長賀謹也認為這一計畫應該立即實施,如果拖延到2021年才開工,他會感到非常失望。畢竟住房危機已經成為加拿大全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和挑戰,讓人人有房住的理想再好,但短時間無法看見下文,總將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