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乾隆嗜好題跋名畫,古人對此有何說法?

爺秀的是字!哈哈哈哈一百分打卡!

【元】趙孟頫《枯木竹石圖》局部

畫卷上有乾隆題詩:

作石無非飛白法, 作竹兼能金錯刀。

松雪齋中偶弄墨, 如不經意神常超。

瞻彼淇澳興遐想, 刻畫求媚真兒曹。

禦題。

古代文人畫講究的“留白”

就是個可以填的空空兒~(≧≦)/~

乾隆這是認真要和趙孟頫校量書法?

我們無從揣度乾隆皇帝聖心

但卻清楚知道趙孟頫對肆意題跋的態度

畫至近世, 遭一劫也。

欲知詳情,

請往下看

曹昭

《格古要論 · 題跋畫》

古人題畫書於引首,

宋徽廟禦書題跋亦然,

故宣和間背書畫, 用黃絹引首也。

近世多書於畫首,

趙松雪雲:“畫至近世, 遭一劫也。 ”

引首:書軸畫幅的首端部分。

徽廟:北宋皇帝趙佶廟號徽宗, 宋人因稱其為“徽廟”。

趙松雪:趙孟頫(1254—1322), 字子昂, 號松雪道人。 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

曹昭生活在明代初期, 是著名收藏鑒賞大家, 所著《格古要論》一書, 是文物鑒定類專著的開山鼻祖。 上述文字出自該書的“古畫論”, 談論的是他所觀察到的元末明初書畫圖式方面的變化。

宋徽宗《五色鸚鵡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按照古人的規矩, 書畫題跋應當書寫在卷前的引首(或卷末的餘紙)上, 而非直接書寫在畫芯。 但是近世之人不能謹守這一規矩, 常在畫芯任意書寫題跋, 致使畫面的獨立完整性受到破壞, 趙孟頫對於此種行徑非常反感, 痛惜繪畫遭到破壞, 認為“畫至近世, 遭一劫也”。

實際上, 在這種讓元初畫家趙孟頫、明初收藏家曹昭難以接受的圖式改變背後,

隱藏著中國繪畫在形式、技法與藝術觀念方面的一次巨大、全面的變革。 這一變革發生在宋元之際, 其深刻的影響力跨越明清, 直至今天。

宋代之前的卷軸繪畫缺乏實物, 難以討論。

兩宋傳世畫作很少有在畫面上題款的, 即使有款, 也往往隱于樹幹石隙之間。 不但職業畫家的畫作是如此, 郭忠恕、李成、燕肅、文同、李公麟、趙令穰等人的畫作是如此, 就連蘇軾這類善於墨戲的文人, 傳世作品的畫幅中也沒有題跋, 甚至沒有款識。

蘇軾《枯木竹石圖》(日本私人藏)

今天所見宋人文集中連篇累牘的題跋文字, 當時都用另紙書寫, 裱於畫側, 可以隨時拆裁增減, 不會對畫作原貌造成損害。 徽宗皇帝的題跋也不例外, 唯一區別在於裝裱時以黃絹引首, 突出其帝王的至尊。 南宋周密《齊東野語》記載, 南宋初年, 內府曾對殘餘的徽宗禦府書畫進行整理重裝, “凡經前輩品題者盡皆拆去, 故今禦府所藏多無題識”, 甚至“古畫如有宣和禦書題名, 並行拆下不用”。

不過,宋徽宗為禦府書畫題名,常常直接寫在畫幅之上;他還喜歡在自己的畫作上題詩,被認為開題跋畫之先河;南宋畫院畫家馬遠等人的傳世作品,則常有甯宗楊皇后的題款。但是,宋代帝王、後妃在畫作上書名題跋的作法,似乎並未與社會畫家、文人畫家之間產生交流,也未對書畫圖式變革起到多大作用。

鄭思肖《墨蘭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宋末之際,宗室畫家趙孟堅、遺民畫家鄭思肖開始有意識地在自己的畫作中題詩作賦,用詩、書、畫相結合的形式,傳達風雨飄搖、家國淪亡之際難遣的孤懷與寄託。在趙孟堅的《水仙圖》、鄭思肖的《墨蘭圖》中,自題詩賦是畫面情緒的延伸和補充,應該是被畫家作為構圖的組成部分進行處理的。

錢選《早秋圖》(美國底特律藝術學院)

到了元初,這種嚴格對待題識的風氣仍被很好地保留著,錢選、趙孟頫的作品大多如此,自己題跋的位置相當謹慎,為畫作留下自由舒展的空間。錢選是宋末遺民中最負盛名也最重要的畫家,晚年贗品滿天飛,他不得不在所有後期作品上題款,以便與仿作相區別,所以錢氏題款也有客觀情勢逼迫下的技術性考慮,是一種類似“保護版權”利益的無可奈何之舉。

錢選、趙孟頫之後的元代畫家不但普遍在自己的畫作上題款賦詩,而且大興互相品評題跋之風,有些畫作甚至因為特殊緣由而被題跋滿幅,筆墨之外幾無餘白,不論是從主觀構思還是客觀結果來看,書法都已成為繪畫圖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繪畫本身的趣味和內涵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成為身在其中的趙孟頫、冷眼旁觀的曹昭所共同感慨的一種奇特現象。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局部,乾隆題字幾乎占滿所有空白

一個時代的審美趣味總是建立在對某一藝術理想的集體認同之上,而一種藝術形式的重大變革,常常以整個時代藝術精神的激變為背景,宋元之際的繪畫圖式變革也是如此。

在宋人的觀念裡,繪畫性始終是第一位的,文人或職業畫家都把繪畫本身的圓滿自足視為水準高超的表現。無需假借詩文書法的附庸和提示,單憑繪畫自身的力量感染觀者,是畫家的共同守則。即使工于詩書的文人畫家也一如既往地堅持舊制,沒有把他們精深的詩文、書法修養移用到繪畫創作中。

宋代畫家通過高超、樸素的繪畫語言獲得了意境的圓滿,創造了中國藝術的巔峰時代。這種構圖完整、內涵豐富、細節精微的繪畫藝術,無須借助詩文題跋充實畫面,彌補構圖和意境上的缺略,因而完全有資格拒絕書法款識的介入。

馬遠《踏歌圖》(故宮博物院藏)

“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

這是王安石《秋興有感》詩,宋甯宗趙擴抄錄於畫上。

高雅的文人畫家通常十分珍視自己的作品,為了保證畫面構圖的純粹和完整,不但自己不會在畫面上任意題跋,也不容忍別人在他的畫作上輕率題寫,蘇軾《題文與可》詩序,充分傳達了宋人對繪畫圖式自身價值的堅定認同:

“故人文與可為道師王執中作《墨竹》,且謂執中:“勿使他人書字,待蘇子瞻來,令作詩其側。”

”文與可(1018―1079)的詩、詞、繪畫和草書被蘇軾稱為“四絕”,卻不肯自題畫作,並叮囑受畫者“勿使他人書字”,必須留待蘇軾在畫幅旁邊題詩。這一個案,為宋代繪畫大多沒有題跋款識提供了合理的解釋。

宋室傾覆後,宋代繪畫特有的和諧寧靜、充滿自然生機的唯美意境,已經不能符合元代文人的精神需求。元代畫家對繪畫中的表現性因素產生濃厚興趣,筆墨的抒情性和書寫性成了畫家最沉迷的物件,詩、書、畫結合的圖式在他們手中固定為中國晚期繪畫的傳統樣式。畫家不再窮精極詣於繪事本身,繪畫向書法功能靠攏,這進一步削弱了畫家的構圖和再現能力,以至於到了明清時期,一些才力不濟的畫家往往對“詩書”產生強烈依賴,取巧者也因此得以塗鴉畫技、陋劣題跋而濫竽其間。

20-22《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

其身與竹化,天然出清新

23《跋與可墨竹》

我們都有病~~

24《墨君堂記》

何可一日無此君!

25《淨因院畫記》

蘇軾如何看待繪畫的形與理?

26《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

蘇軾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胸有成竹”

27-28《書王定國所藏王晉卿畫著色山》

《水汻傳》中“小王都太尉”的畫哦

29《寶繪堂記》2009浙江高考閱讀

且看蘇軾如何“小題大作”

30《三槐堂銘並序》

他為什麼給子孫種下三棵槐樹?)

31《王定國詩集敘》

其美如玉的畏友讓蘇軾何所畏?

圖片可保存放大,方法通用于桃李國學苑千聊直播間

穿越茫茫人海,以詩相逢相守

日知日曆

詩詞 歷史 文化 繪畫

縱有成竹在胸,終需得心應手

其道在於學習

在塵世間,詩意棲居

不過,宋徽宗為禦府書畫題名,常常直接寫在畫幅之上;他還喜歡在自己的畫作上題詩,被認為開題跋畫之先河;南宋畫院畫家馬遠等人的傳世作品,則常有甯宗楊皇后的題款。但是,宋代帝王、後妃在畫作上書名題跋的作法,似乎並未與社會畫家、文人畫家之間產生交流,也未對書畫圖式變革起到多大作用。

鄭思肖《墨蘭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宋末之際,宗室畫家趙孟堅、遺民畫家鄭思肖開始有意識地在自己的畫作中題詩作賦,用詩、書、畫相結合的形式,傳達風雨飄搖、家國淪亡之際難遣的孤懷與寄託。在趙孟堅的《水仙圖》、鄭思肖的《墨蘭圖》中,自題詩賦是畫面情緒的延伸和補充,應該是被畫家作為構圖的組成部分進行處理的。

錢選《早秋圖》(美國底特律藝術學院)

到了元初,這種嚴格對待題識的風氣仍被很好地保留著,錢選、趙孟頫的作品大多如此,自己題跋的位置相當謹慎,為畫作留下自由舒展的空間。錢選是宋末遺民中最負盛名也最重要的畫家,晚年贗品滿天飛,他不得不在所有後期作品上題款,以便與仿作相區別,所以錢氏題款也有客觀情勢逼迫下的技術性考慮,是一種類似“保護版權”利益的無可奈何之舉。

錢選、趙孟頫之後的元代畫家不但普遍在自己的畫作上題款賦詩,而且大興互相品評題跋之風,有些畫作甚至因為特殊緣由而被題跋滿幅,筆墨之外幾無餘白,不論是從主觀構思還是客觀結果來看,書法都已成為繪畫圖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繪畫本身的趣味和內涵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成為身在其中的趙孟頫、冷眼旁觀的曹昭所共同感慨的一種奇特現象。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局部,乾隆題字幾乎占滿所有空白

一個時代的審美趣味總是建立在對某一藝術理想的集體認同之上,而一種藝術形式的重大變革,常常以整個時代藝術精神的激變為背景,宋元之際的繪畫圖式變革也是如此。

在宋人的觀念裡,繪畫性始終是第一位的,文人或職業畫家都把繪畫本身的圓滿自足視為水準高超的表現。無需假借詩文書法的附庸和提示,單憑繪畫自身的力量感染觀者,是畫家的共同守則。即使工于詩書的文人畫家也一如既往地堅持舊制,沒有把他們精深的詩文、書法修養移用到繪畫創作中。

宋代畫家通過高超、樸素的繪畫語言獲得了意境的圓滿,創造了中國藝術的巔峰時代。這種構圖完整、內涵豐富、細節精微的繪畫藝術,無須借助詩文題跋充實畫面,彌補構圖和意境上的缺略,因而完全有資格拒絕書法款識的介入。

馬遠《踏歌圖》(故宮博物院藏)

“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

這是王安石《秋興有感》詩,宋甯宗趙擴抄錄於畫上。

高雅的文人畫家通常十分珍視自己的作品,為了保證畫面構圖的純粹和完整,不但自己不會在畫面上任意題跋,也不容忍別人在他的畫作上輕率題寫,蘇軾《題文與可》詩序,充分傳達了宋人對繪畫圖式自身價值的堅定認同:

“故人文與可為道師王執中作《墨竹》,且謂執中:“勿使他人書字,待蘇子瞻來,令作詩其側。”

”文與可(1018―1079)的詩、詞、繪畫和草書被蘇軾稱為“四絕”,卻不肯自題畫作,並叮囑受畫者“勿使他人書字”,必須留待蘇軾在畫幅旁邊題詩。這一個案,為宋代繪畫大多沒有題跋款識提供了合理的解釋。

宋室傾覆後,宋代繪畫特有的和諧寧靜、充滿自然生機的唯美意境,已經不能符合元代文人的精神需求。元代畫家對繪畫中的表現性因素產生濃厚興趣,筆墨的抒情性和書寫性成了畫家最沉迷的物件,詩、書、畫結合的圖式在他們手中固定為中國晚期繪畫的傳統樣式。畫家不再窮精極詣於繪事本身,繪畫向書法功能靠攏,這進一步削弱了畫家的構圖和再現能力,以至於到了明清時期,一些才力不濟的畫家往往對“詩書”產生強烈依賴,取巧者也因此得以塗鴉畫技、陋劣題跋而濫竽其間。

20-22《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

其身與竹化,天然出清新

23《跋與可墨竹》

我們都有病~~

24《墨君堂記》

何可一日無此君!

25《淨因院畫記》

蘇軾如何看待繪畫的形與理?

26《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

蘇軾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胸有成竹”

27-28《書王定國所藏王晉卿畫著色山》

《水汻傳》中“小王都太尉”的畫哦

29《寶繪堂記》2009浙江高考閱讀

且看蘇軾如何“小題大作”

30《三槐堂銘並序》

他為什麼給子孫種下三棵槐樹?)

31《王定國詩集敘》

其美如玉的畏友讓蘇軾何所畏?

圖片可保存放大,方法通用于桃李國學苑千聊直播間

穿越茫茫人海,以詩相逢相守

日知日曆

詩詞 歷史 文化 繪畫

縱有成竹在胸,終需得心應手

其道在於學習

在塵世間,詩意棲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