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奇特的高句麗文物

韓國是唯一個和中國爭大漢正宗的國家, 儘管韓國拙計百出, 有些甚至是很幼稚的表現, 不過不得不承認, 韓國對於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遠超我國。 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但是韓國文物和我大中華的寶貝比起來確實很寒酸, 畢竟在古代韓國只是中國的附屬小國, 今天老七帶您走進韓國的文物世界, 感受下具有中華風情的韓國文物

鏡子在古代韓國獲中國, 不僅被用作單純的化妝器具, 還被視為具有神力, 而被用作祭器或權威的象 征。 此鏡為帶有一個手把的普通圓形鏡。 以手把為中心圓形排列著六個梵字紋。 在梵字紋的間隙和鏡 子的通體都有菊花紋。 圓形的邊框中也有紋樣, 中央和外部有些腐蝕。

缽身從口部到底部連成一條圓滑的射線, 底部偏高整體上給人一種安全感。 紋樣基本上把缽身分成兩部分, 上端是連續的縱向線條, 缽身上是寶相華, 底部和口的末端用青畫繪製了兩條線。 青畫缽色偏深, 紋樣採用先畫好輪廓線後再上漆的方法。 這種紋樣明顯是受到了19世紀以後引進的中國青畫瓷器的影響。

紙筒比一般的筆筒要略偉大一些, 用於放置寫字或畫畫用的紙張或畫卷, 多為木制或白瓷, 基本以圓 筒形為主, 也有六角形、方柱形或花瓣形。 形態與筆筒相似, 有些入口處外翻。 用木板拼湊而成, 上寬下窄。 此紙筒用木釘固定了木板, 保存狀態良好。 四周用兩個0.4釐米寬的圓型乳色邊條裝飾。 底部也用0.3釐米寬的邊條裝飾。 四邊刻有對稱的八角形和四角形紋路,

中間透刻著卍字文。 底部的各個角有低矮的腳, 與地面之間留有空間。

三個小罐子粘貼在一起的調料罐, 口沿部分稍有修理。 有的還有四個小罐粘在一起的情形。 底腳較 高, 由於罐口很直, 蓋蓋子時非常方便。 蓋子上還粘著小提鈕議方便使用,

罐子從肩部開始往底部方向口徑漸次縮小。 釉藥很厚, 釉藥過於凝聚的個別地方泛著綠色, 紋樣是罐子的前面配有一朵大大的牡丹折枝文, 花葉外部的一部分沒有著色, 青畫顏料不分濃淡全部採用了深顏色。 這種把小罐子粘到

一處的造型多見於朝鮮後期, 這個大致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作品。

畫有‘S'字型嚴重彎曲的龍紋的青畫白瓷瓶。瓶的整個重心在瓶子的下部,瓶頸很長,瓶嘴末端較厚 實圓滾。這種形狀的瓶子多出自19世紀。瓶底有一圈青畫線,瓶身佈滿了龍和雲等圖形。誇張的龍身和龍麟、龍臉、雲等部位採用的青畫的濃淡不一是為了表現圖案的明暗。青畫的綠色與白瓷的白色形成一種對比從而非常有動感和氣韻,並且有隱約暗淡的光澤,釉色泛青。

女人的服飾上多有各式各樣的飾佩,從宮廷中人到平民婦女普遍都喜歡佩戴。在各種儀式或慶典時佩 戴在上衣的飄帶或腰部上,通常是母女間代代相傳。飾佩主要由系在衣服上的帶金、帶結、主體、流 蘇(穗)等四個部分組成。根據主體的數量,如果主體是1個稱作單作飾佩,如果是3個稱作三作飾佩。此飾佩在帶結和流蘇(穗兒)以外的部分用青色、黃色、綠色的七寶裝點。蝴蝶的上下部分空白

用線填充,上部帶有圓形的環扣。

此飾佩是刻有花朵和雲彩、竹葉的銀妝刀,刀鞘的中央鑲嵌有雞冠石。帶結是雙節,系在刀鞘 上的環上。帶結的上部有一個刻有喜字的銀裝飾,刀刃的尖上刻有“庚申劍”的字樣,背面刻有“庚 子五月十六日午時男”的字樣。刀鞘上帶有兼具裝飾性和實用性的筷子。

發簪除了具有裝飾性之外,還可以象徵使用者的階級,有著各種各樣的材質、紋樣、大小等。此發簪是頭部透刻著三個精巧花紋的玉草籠發簪,材質雖然是玉石,但是身部的三分子一左右是金屬。

發簪用於固定頭上的冠或加,或固定盤起的頭髮。起初用於固定男人的冠,到了朝鮮朝時期後期則被 認為是女人專用的盤頭工具。發簪除了實用性之外,還可以象徵使用者的階級,有著各種各樣的材質、紋樣、大小。此發簪是頭部透刻著三個精巧花紋的玉草籠發簪,從表面上可以看到鮮明的玉石原有的紋路。長度為20釐米以下,相對短小。

發簪用於固定頭上的冠或加,或固定盤起的頭髮。起初用於固定男人的冠,到了朝鮮朝時期後期則被 認為是女人專用的盤頭工具。發簪除了實用性之外,還可以象徵使用者的階級,有著各種各樣的材質、紋樣、大小。此發簪透刻著竹葉和梅花,花的中央鑲嵌著雞冠石,竹葉和花瓣是用七寶裝飾的。

發簪是婦人們為防止綰起的頭髮松解而使用的工具,它既有固定頭髮之功效,還具有裝飾效果。發簪 的頭部透刻著三朵華麗的梅花。梅花葉各用朱黃色、綠色、青色的七寶做裝飾。

發簪用於固定頭上的冠或加,或固定盤起的頭髮。起初用於固定男人的冠,到了朝鮮朝時期後期則被認為是女人專用的盤頭工具。發簪除了實用性之外,還可以象徵使用者的階級,有著各種各樣的材質、紋樣、大小。 龍簪是指頭部雕刻龍頭的發簪,主要由王族們佩戴,到了制度有所緩解的後期平民婦女們在婚禮時可以佩戴。與一般的龍簪相比,此龍簪相對短小。簪頭上的龍是口含著如意珠的飛

龍,簪頭和尾部有鍍金。

此發簪頭部刻有竹葉和梅花,中央鑲嵌著雞冠石。

瓶身呈四角形的青畫白瓷瓶。 瓶身呈長方形肩部略微傾斜。瓶底是朝內的,底座四個面上鑽有3字型 的風穴。各個面的邊上有青畫線。肩部盡頭配有七寶紋而且各個面上畫著牡丹花花瓣。花的輪廓畫好以後內部著色,花枝是遒勁的曲線。在精選的胎土上使用了綠微微的明麗透明釉藥。瓶底折枝面上的釉藥刮了下來。大概製作於19世紀。

花形大碗的內外都有青花的“壽”字與“福”字。一條青花線環繞足部,從足部開始向上畫出渾圓的 曲線,口部向外敞開。大碗的口部呈八個花瓣的形狀,每個花瓣裡面寫著青花的“福”字,外面寫著“壽”字。較精選的胎土上施以淡青色的釉藥,通過“壽”、“福”字的藝術性的文字圖案和花形的外形等特徵來看,應當是19世紀司饔院分院製造的。

石劍最早出現在青銅器時代開始以後,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遺物。劍身為柳葉形,兩側都有韌,橫斷面為菱角形或扁圓形。根據手柄的形狀可分為有柄式和有莖式兩種。主要出土于支石墓中,所以起初被認為是副葬品,但是近來在房屋遺址中也屢屢出土,似乎它也具有使用工具的功能。此石劍的手柄中間有凹槽裝飾,將手柄分為令各部分,是一種二段柄式磨制石劍,留有清晰的磨痕。

容器正面蓋著圖章用白土粉裝裝飾的粉青砂器印花文大碟。大碟外側碟底上部有一圈梳子形花紋中心 部位裝飾著密密的印花文。印花文之間留有空隙上面刻著‘軍委印綬部’字樣。‘軍委’是地名,印綬部是負責與王太子有關業務的中央官衙。像這樣刻有地名和中央官衙名稱的瓷器是朝鮮前期粉青砂器的特徵,太祖17年(1417年)為了徹底管理和監督從各地方進貢上來的瓷器貢物而實行的,印綬部正宗2年(1400年)臨時歸屬太子部,從世祖3年(1457年)到明宗11年(1556年)一直是歸屬太子 部的官署,故此粉青砂器可以推定是15世紀製作的。

是一個用鐵畫法表現草文的粉青砂器瓶。瓶全身用白土粉裝後瓶頸部位纏繞了三到陰刻線,瓶子的中央部位用鐵畫法畫上了草文。鐵畫紋樣中根部較粗的三條葉子一般叫做三葉文,用鐵畫裝飾的紋樣的充滿活氣又一定動感並且葉子整體沒有任何停頓一氣呵成。鐵畫粉青一般是15-16世紀出現的,其中以忠清南道公州市阪浦面鶴鳳裡爐窯燒制的最為有名。

存放笠的盒子。笠在朝鮮朝時期是具有代表性的冠帽,同時也作為兩班與平民的區分標誌,因此被視作珍貴的東西而謹慎保管。在不使用時要存放在笠盒(笠筒)中。此笠盒呈八角形,箱體和蓋子由隱性的合葉相連。蓋子上繪有八顆木槿花葉,花葉的中央繪有太極紋樣。八塊兒裡面以∩形區分,各面上刻有兩段文字和八卦。上下的線條為銀色,中央的線條為漆。花葉和∩形沿用了紙的顏色,間隙中上了漆。刻字盒子上的卦的符號與名稱不相符。坎卦下的文字按順時針方向,上行是“壽福康寧富貴榮繁”,下一行是“富貴榮繁壽福康寧”。上下的銀色看起來像是剪下銀板紙後貼上去的,銀板多處退色和脫落。

六角形的瓶身上用青花顏料畫了山水紋。六角瓶的重心在瓶體下部,具有較穩定的形態。瓶口部分用青花顏料畫了菱形紋樣,在頸部與肩部相連的的部位也分別裝飾了“回”字紋樣和如意頭紋。瓶身上稀疏地點綴著寫意的山,效果如同山籠罩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瓶身下部繪有怪石、水波、船以及飛翔的小鳥,整體看起來像一幅水墨畫。通過形狀為六角形,中心在下部,青花裝飾色彩濃重等特徵分

析,這是19世紀在分院製作的。

"圓筒形的瓶身上有短細瓶頸的小規模青畫白瓷筒形瓶。從瓶身至瓶頸相連接的部分成射線狀,稍微凸 起瓶口的末端向外稍展,磨制得圓圓的。瓶身部位每個線條上配有兩朵菊花,下面圍繞兩條青畫線,就好像是地上種著的菊花一樣。肩部裝飾有圖案畫的蓮瓣文和蝙蝠文。朝鮮19世紀時曾經流行把帶有吉祥韻味的動植物作為青畫白瓷的紋樣使用。特別是象徵富貴的牡丹紋,象徵福氣的蝙蝠文,科舉考試中象徵立身揚名的魚紋,意味著子孫昌盛的葡萄紋等比較常見。蝙蝠文是因為 ‘蝠’字與‘福’同音象徵幸福。這個作品則把四君子之一的菊花文和吉祥文之一的蝙蝠文作為素材,由此可知製作於19世紀前後。"

犧樽是一種祭祀器具,這個白瓷犧樽做成了牛的樣子。混合著雜質的較粗的胎土成形後施以泛淡黃色的釉藥燒制而成。儘管是抽象的,但兩個角的頭部顯而易見是牛的形象,圓形身體部分的上部有長方形的孔,在進行祭祀時可以盛東西。圓形身體部分的下部附著著四條單獨製作的圓柱型的腿,從整體色彩和胎土的選擇等方面來看,估計是較粗質的祭祀器具。

瓶口向外圓卷,瓶頸細長,瓶身重心靠下呈三角形的青畫白瓷瓶。瓶身佈滿了大大的牡丹折枝紋。先畫好輪廓後再著色的牡丹花和葉子左右對稱。牡丹作為富貴榮華的象徵多用作工藝品的紋樣。瓶底用一條青畫線收尾。精選的胎土之上均勻地使用了釉粉。釉面光滑潤澤。製作於19世紀。

整個瓶身上裝飾著山水人物紋,像畫了一幅水墨畫。瓶壁較厚,比較結實,瓶的下底部最寬,看上去十分穩定,這樣的形狀是19世紀分院製造的白瓷瓶的典型形狀。足部周圍環繞著一條青花線,其上以整個瓶身為底繪製了山水、人物和松樹、亭子等景物,如同一幅水墨畫,頗具留白之美。用濃重的青花顏料畫出輪廓線後用淡青色填充,濕潤的怪石、亭子以及曲折向上的松樹與山水的抽象不同,充滿寫實的感覺。在白色的胎土上施以泛淡青色的白瓷釉藥,然後放在沙子上烤制而成。

有一定深度向裡凹陷的一種碟子,是使用鑲嵌法裝飾了紋樣的鑲嵌粉青砂器。 碟子底部中央圓形的輪 廓內部寫著‘司膳’字樣。司膳是司膳署的簡稱,是14-15世紀初負責國王禦膳的部署的名稱。由此 可知刻有這種記號的器皿是中央官衙提供的專門用來盛貢納品的。雖然已經證明與‘司膳署’有關的 瓷器現在為止在全國各地都曾製作過,但是此文物無論是紋樣的口度還是表現的基本框架都沒有擺脫 在全羅南道江津一帶製作的高麗14世紀鑲嵌青瓷的基本類型,故該文物是可以考證從高麗末鑲嵌青瓷 到朝鮮初粉青瓷器的過渡時期紋樣變化特徵的重要資料。

這個大碟的內外蓋著幾個小小的圖章印痕,碟子的表面佈滿了裝飾用粉青砂器印花紋。 向這樣蓋有圖章的裝飾文叫印花技法,像這個大碟這樣內側和外側不留任何空隙全部用花紋裝飾的印花粉青砂器主要是15世紀前葉至中葉製作的。 外部紋樣沒有填滿之處刻有‘仙山長興庫’字樣,仙山是慶尚道的地名,長興庫是官衙內向各個官廳提供物品的部門。 在陶瓷器上刻中央官廳名稱的做法從太祖(1417年)為了徹底管理和監督從各地方進貢上來的瓷器貢物而實行的,所以我們說這個印花粉青砂器是1417年以後15世紀前後慶尚道仙山地方政府為向中央‘長興庫’納貢爾製作的容器。

有蓋子的白瓷盒。蓋子的上面平平的,往下突然變寬。盒的開口較寬呈一條柔和的曲線形抵達底部。盒子的口部有框便於開啟。蓋子的中央部位深深地刻了一道線,線的內部寫著一個‘壽’字,字的周邊配有寶相花紋。寶相花的兩個枝條左右對稱,有一種動感。使用濃重的青畫顏料勾畫好輪廓以後彩繪輪廓的內部。盒身上也有與蓋子一致的寶相花紋。精選的胎土之上使用了含有綠色的透明釉。

用青花顏料繪出雲龍紋的白瓷青花瓶。19世紀 分院製作的典型的瓶的形態,瓶身下腹豐滿,形狀較具穩定感。足部四周環繞一條青花線,瓶身上最寬的地方畫著中國風格的龍紋,龍目視前方,為爭奪如意珠而向前伸出四趾的右腳,看上去栩栩如生,龍鱗、龍鬚及毛髮的表現較為寫實,但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威嚴,誇張的體態和毛髮讓人感覺幽默詼諧。龍的周圍繪滿具有生動感的雲紋,進一步增強了

生動性。精選的胎土上掛著淡青色的釉藥。

本文轉自《 北鎮古文化》

畫有‘S'字型嚴重彎曲的龍紋的青畫白瓷瓶。瓶的整個重心在瓶子的下部,瓶頸很長,瓶嘴末端較厚 實圓滾。這種形狀的瓶子多出自19世紀。瓶底有一圈青畫線,瓶身佈滿了龍和雲等圖形。誇張的龍身和龍麟、龍臉、雲等部位採用的青畫的濃淡不一是為了表現圖案的明暗。青畫的綠色與白瓷的白色形成一種對比從而非常有動感和氣韻,並且有隱約暗淡的光澤,釉色泛青。

女人的服飾上多有各式各樣的飾佩,從宮廷中人到平民婦女普遍都喜歡佩戴。在各種儀式或慶典時佩 戴在上衣的飄帶或腰部上,通常是母女間代代相傳。飾佩主要由系在衣服上的帶金、帶結、主體、流 蘇(穗)等四個部分組成。根據主體的數量,如果主體是1個稱作單作飾佩,如果是3個稱作三作飾佩。此飾佩在帶結和流蘇(穗兒)以外的部分用青色、黃色、綠色的七寶裝點。蝴蝶的上下部分空白

用線填充,上部帶有圓形的環扣。

此飾佩是刻有花朵和雲彩、竹葉的銀妝刀,刀鞘的中央鑲嵌有雞冠石。帶結是雙節,系在刀鞘 上的環上。帶結的上部有一個刻有喜字的銀裝飾,刀刃的尖上刻有“庚申劍”的字樣,背面刻有“庚 子五月十六日午時男”的字樣。刀鞘上帶有兼具裝飾性和實用性的筷子。

發簪除了具有裝飾性之外,還可以象徵使用者的階級,有著各種各樣的材質、紋樣、大小等。此發簪是頭部透刻著三個精巧花紋的玉草籠發簪,材質雖然是玉石,但是身部的三分子一左右是金屬。

發簪用於固定頭上的冠或加,或固定盤起的頭髮。起初用於固定男人的冠,到了朝鮮朝時期後期則被 認為是女人專用的盤頭工具。發簪除了實用性之外,還可以象徵使用者的階級,有著各種各樣的材質、紋樣、大小。此發簪是頭部透刻著三個精巧花紋的玉草籠發簪,從表面上可以看到鮮明的玉石原有的紋路。長度為20釐米以下,相對短小。

發簪用於固定頭上的冠或加,或固定盤起的頭髮。起初用於固定男人的冠,到了朝鮮朝時期後期則被 認為是女人專用的盤頭工具。發簪除了實用性之外,還可以象徵使用者的階級,有著各種各樣的材質、紋樣、大小。此發簪透刻著竹葉和梅花,花的中央鑲嵌著雞冠石,竹葉和花瓣是用七寶裝飾的。

發簪是婦人們為防止綰起的頭髮松解而使用的工具,它既有固定頭髮之功效,還具有裝飾效果。發簪 的頭部透刻著三朵華麗的梅花。梅花葉各用朱黃色、綠色、青色的七寶做裝飾。

發簪用於固定頭上的冠或加,或固定盤起的頭髮。起初用於固定男人的冠,到了朝鮮朝時期後期則被認為是女人專用的盤頭工具。發簪除了實用性之外,還可以象徵使用者的階級,有著各種各樣的材質、紋樣、大小。 龍簪是指頭部雕刻龍頭的發簪,主要由王族們佩戴,到了制度有所緩解的後期平民婦女們在婚禮時可以佩戴。與一般的龍簪相比,此龍簪相對短小。簪頭上的龍是口含著如意珠的飛

龍,簪頭和尾部有鍍金。

此發簪頭部刻有竹葉和梅花,中央鑲嵌著雞冠石。

瓶身呈四角形的青畫白瓷瓶。 瓶身呈長方形肩部略微傾斜。瓶底是朝內的,底座四個面上鑽有3字型 的風穴。各個面的邊上有青畫線。肩部盡頭配有七寶紋而且各個面上畫著牡丹花花瓣。花的輪廓畫好以後內部著色,花枝是遒勁的曲線。在精選的胎土上使用了綠微微的明麗透明釉藥。瓶底折枝面上的釉藥刮了下來。大概製作於19世紀。

花形大碗的內外都有青花的“壽”字與“福”字。一條青花線環繞足部,從足部開始向上畫出渾圓的 曲線,口部向外敞開。大碗的口部呈八個花瓣的形狀,每個花瓣裡面寫著青花的“福”字,外面寫著“壽”字。較精選的胎土上施以淡青色的釉藥,通過“壽”、“福”字的藝術性的文字圖案和花形的外形等特徵來看,應當是19世紀司饔院分院製造的。

石劍最早出現在青銅器時代開始以後,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遺物。劍身為柳葉形,兩側都有韌,橫斷面為菱角形或扁圓形。根據手柄的形狀可分為有柄式和有莖式兩種。主要出土于支石墓中,所以起初被認為是副葬品,但是近來在房屋遺址中也屢屢出土,似乎它也具有使用工具的功能。此石劍的手柄中間有凹槽裝飾,將手柄分為令各部分,是一種二段柄式磨制石劍,留有清晰的磨痕。

容器正面蓋著圖章用白土粉裝裝飾的粉青砂器印花文大碟。大碟外側碟底上部有一圈梳子形花紋中心 部位裝飾著密密的印花文。印花文之間留有空隙上面刻著‘軍委印綬部’字樣。‘軍委’是地名,印綬部是負責與王太子有關業務的中央官衙。像這樣刻有地名和中央官衙名稱的瓷器是朝鮮前期粉青砂器的特徵,太祖17年(1417年)為了徹底管理和監督從各地方進貢上來的瓷器貢物而實行的,印綬部正宗2年(1400年)臨時歸屬太子部,從世祖3年(1457年)到明宗11年(1556年)一直是歸屬太子 部的官署,故此粉青砂器可以推定是15世紀製作的。

是一個用鐵畫法表現草文的粉青砂器瓶。瓶全身用白土粉裝後瓶頸部位纏繞了三到陰刻線,瓶子的中央部位用鐵畫法畫上了草文。鐵畫紋樣中根部較粗的三條葉子一般叫做三葉文,用鐵畫裝飾的紋樣的充滿活氣又一定動感並且葉子整體沒有任何停頓一氣呵成。鐵畫粉青一般是15-16世紀出現的,其中以忠清南道公州市阪浦面鶴鳳裡爐窯燒制的最為有名。

存放笠的盒子。笠在朝鮮朝時期是具有代表性的冠帽,同時也作為兩班與平民的區分標誌,因此被視作珍貴的東西而謹慎保管。在不使用時要存放在笠盒(笠筒)中。此笠盒呈八角形,箱體和蓋子由隱性的合葉相連。蓋子上繪有八顆木槿花葉,花葉的中央繪有太極紋樣。八塊兒裡面以∩形區分,各面上刻有兩段文字和八卦。上下的線條為銀色,中央的線條為漆。花葉和∩形沿用了紙的顏色,間隙中上了漆。刻字盒子上的卦的符號與名稱不相符。坎卦下的文字按順時針方向,上行是“壽福康寧富貴榮繁”,下一行是“富貴榮繁壽福康寧”。上下的銀色看起來像是剪下銀板紙後貼上去的,銀板多處退色和脫落。

六角形的瓶身上用青花顏料畫了山水紋。六角瓶的重心在瓶體下部,具有較穩定的形態。瓶口部分用青花顏料畫了菱形紋樣,在頸部與肩部相連的的部位也分別裝飾了“回”字紋樣和如意頭紋。瓶身上稀疏地點綴著寫意的山,效果如同山籠罩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瓶身下部繪有怪石、水波、船以及飛翔的小鳥,整體看起來像一幅水墨畫。通過形狀為六角形,中心在下部,青花裝飾色彩濃重等特徵分

析,這是19世紀在分院製作的。

"圓筒形的瓶身上有短細瓶頸的小規模青畫白瓷筒形瓶。從瓶身至瓶頸相連接的部分成射線狀,稍微凸 起瓶口的末端向外稍展,磨制得圓圓的。瓶身部位每個線條上配有兩朵菊花,下面圍繞兩條青畫線,就好像是地上種著的菊花一樣。肩部裝飾有圖案畫的蓮瓣文和蝙蝠文。朝鮮19世紀時曾經流行把帶有吉祥韻味的動植物作為青畫白瓷的紋樣使用。特別是象徵富貴的牡丹紋,象徵福氣的蝙蝠文,科舉考試中象徵立身揚名的魚紋,意味著子孫昌盛的葡萄紋等比較常見。蝙蝠文是因為 ‘蝠’字與‘福’同音象徵幸福。這個作品則把四君子之一的菊花文和吉祥文之一的蝙蝠文作為素材,由此可知製作於19世紀前後。"

犧樽是一種祭祀器具,這個白瓷犧樽做成了牛的樣子。混合著雜質的較粗的胎土成形後施以泛淡黃色的釉藥燒制而成。儘管是抽象的,但兩個角的頭部顯而易見是牛的形象,圓形身體部分的上部有長方形的孔,在進行祭祀時可以盛東西。圓形身體部分的下部附著著四條單獨製作的圓柱型的腿,從整體色彩和胎土的選擇等方面來看,估計是較粗質的祭祀器具。

瓶口向外圓卷,瓶頸細長,瓶身重心靠下呈三角形的青畫白瓷瓶。瓶身佈滿了大大的牡丹折枝紋。先畫好輪廓後再著色的牡丹花和葉子左右對稱。牡丹作為富貴榮華的象徵多用作工藝品的紋樣。瓶底用一條青畫線收尾。精選的胎土之上均勻地使用了釉粉。釉面光滑潤澤。製作於19世紀。

整個瓶身上裝飾著山水人物紋,像畫了一幅水墨畫。瓶壁較厚,比較結實,瓶的下底部最寬,看上去十分穩定,這樣的形狀是19世紀分院製造的白瓷瓶的典型形狀。足部周圍環繞著一條青花線,其上以整個瓶身為底繪製了山水、人物和松樹、亭子等景物,如同一幅水墨畫,頗具留白之美。用濃重的青花顏料畫出輪廓線後用淡青色填充,濕潤的怪石、亭子以及曲折向上的松樹與山水的抽象不同,充滿寫實的感覺。在白色的胎土上施以泛淡青色的白瓷釉藥,然後放在沙子上烤制而成。

有一定深度向裡凹陷的一種碟子,是使用鑲嵌法裝飾了紋樣的鑲嵌粉青砂器。 碟子底部中央圓形的輪 廓內部寫著‘司膳’字樣。司膳是司膳署的簡稱,是14-15世紀初負責國王禦膳的部署的名稱。由此 可知刻有這種記號的器皿是中央官衙提供的專門用來盛貢納品的。雖然已經證明與‘司膳署’有關的 瓷器現在為止在全國各地都曾製作過,但是此文物無論是紋樣的口度還是表現的基本框架都沒有擺脫 在全羅南道江津一帶製作的高麗14世紀鑲嵌青瓷的基本類型,故該文物是可以考證從高麗末鑲嵌青瓷 到朝鮮初粉青瓷器的過渡時期紋樣變化特徵的重要資料。

這個大碟的內外蓋著幾個小小的圖章印痕,碟子的表面佈滿了裝飾用粉青砂器印花紋。 向這樣蓋有圖章的裝飾文叫印花技法,像這個大碟這樣內側和外側不留任何空隙全部用花紋裝飾的印花粉青砂器主要是15世紀前葉至中葉製作的。 外部紋樣沒有填滿之處刻有‘仙山長興庫’字樣,仙山是慶尚道的地名,長興庫是官衙內向各個官廳提供物品的部門。 在陶瓷器上刻中央官廳名稱的做法從太祖(1417年)為了徹底管理和監督從各地方進貢上來的瓷器貢物而實行的,所以我們說這個印花粉青砂器是1417年以後15世紀前後慶尚道仙山地方政府為向中央‘長興庫’納貢爾製作的容器。

有蓋子的白瓷盒。蓋子的上面平平的,往下突然變寬。盒的開口較寬呈一條柔和的曲線形抵達底部。盒子的口部有框便於開啟。蓋子的中央部位深深地刻了一道線,線的內部寫著一個‘壽’字,字的周邊配有寶相花紋。寶相花的兩個枝條左右對稱,有一種動感。使用濃重的青畫顏料勾畫好輪廓以後彩繪輪廓的內部。盒身上也有與蓋子一致的寶相花紋。精選的胎土之上使用了含有綠色的透明釉。

用青花顏料繪出雲龍紋的白瓷青花瓶。19世紀 分院製作的典型的瓶的形態,瓶身下腹豐滿,形狀較具穩定感。足部四周環繞一條青花線,瓶身上最寬的地方畫著中國風格的龍紋,龍目視前方,為爭奪如意珠而向前伸出四趾的右腳,看上去栩栩如生,龍鱗、龍鬚及毛髮的表現較為寫實,但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威嚴,誇張的體態和毛髮讓人感覺幽默詼諧。龍的周圍繪滿具有生動感的雲紋,進一步增強了

生動性。精選的胎土上掛著淡青色的釉藥。

本文轉自《 北鎮古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