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謝亞軒:特朗普稅改再下一城

核心觀點:

12月2日美國參議院最終以51:49通過了稅改方案。 此前在11月17日美國眾議院以227-205投票批准共和黨稅改議案, 特朗普稅改方案距正式落地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儘管參議會通過的稅改方案與眾議院有較多不同之處, 但是稅改方案的最終落地會對美國經濟帶來較大的影響。

上周央行流動性供給略少於10月同期, 但好於8月、9月同期, 總體未超季節性變化。 三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新增“密切監測流動性形勢和市場預期變化, 加強預調微調和與市場溝通”、“把握好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和去杠杆之間的平衡”,

央行總體保證流動性的供給節奏。

最後, 我們上述的分析顯示, 貨幣政策、流動性條件並未發生明顯變化, 經濟走勢反而有利於債券市場, 海外市場也沒有明顯超預期的事件發生。 因此, 近期債市的下跌主要是情緒和預期自我實現的結果, 已經脫離了基本面、政策面和資金面因素的影響。 收益率超調幅度越大或許也意味著市場將更加接近回檔的時點。

降低個人稅收有助於促進消費。 此次稅法改革方案與現行稅法相比個人所得稅稅率部分調低、提高兒童抵免額度等措施, 對中低產階層的稅收負擔起到了一定緩解作用, 美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將會有所增加, 由於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長期處於90%左右,

因此減稅帶來的收入增加將會直接傳導至個人消費支出, 從而刺激經濟增長。

降低企業稅率可以提升美國企業的盈利能力, 使得中小企業能夠減輕稅收負擔, 更好地運營和發展。 根據對11月2日眾議院版本的推算, 企業所得稅的降低使得新增投資的邊際有效稅率(METR)由現在的23.4%降至18.1%。 2016年美國設備和軟體淨存量為6.37萬億美元, 新增投資額為1.03萬億美元, 折舊額為0.86萬億美元, 總額非常可觀, 允許未來5年內將固定資產折舊成本費用化的政策使METR繼續下降至15.6%, 這意味著稅改將大幅降低企業的稅率。

稅法改革方案還鼓勵跨國公司海外利潤回流, 對於跨國企業的海外留存利潤, 現金和現金類資產徵收12%的稅率,

對於工廠、設備等流動性不強的資產, 則徵收5%的稅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來海外利潤的回流。

由於參眾兩院稅改方案有所差別, 減稅政策何時落地還需等待參眾兩院的最終協調。 但美國稅改大局已定, 再考慮到2018年中期選舉的壓力, 我們預計特朗普稅改年底實施的概率較大, 這將使每個美國家庭平均減稅1182美元。 正如特朗普本人所言, 減稅方案是送給美國人的聖誕大禮。

一、12月流動性環境有望改善

1)12月有利於流動性改善的因素有:財政存款季節性投放, 債券發行壓力放緩。 相對中性的因素是, 央行外匯占款仍難以補充流動性。 不利於流動性的衝擊因素有:年末提現需求上升、同業存單到期量將為年內次高。 此外,

市場尤其擔憂來自監管的壓力。 一方面是MPA考核, 另一方面是大資管新規落地後、業務面調整帶來的衝擊。

2)銀行年末MPA考核基本無壓力。 其中:①資本充足率考核最為重要, 由於表外理財規模的縮減及廣義信貸增速的放緩, 我們測算12月末銀行在該項中面臨的考核壓力將顯著緩和。 ②LCR考核壓力有所抬升, 原因是年底達標標準收緊以及中小銀行流動性覆蓋率下降。 ③同業負債舊考核標準, 幾乎所有銀行都可以滿足監管要求。 但將在2018年一季度實施的納入同業存單的同業負債新考核, 按照三季度財報測算, 不少銀行離達標有一定差距。 我們看到新考核要求8月公佈之後, 同業存單淨融資量的持續下降, 這意味著雖然該考核對銀行是可選達標項,

但銀行仍有壓縮的動力。

3)央行今年也一貫重視季末流動性的平穩, 6月末在監管衝擊之後, 市場預期極度悲觀反而迎來央行流動性投放的增加。 11月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和各種貨幣政策組合工具投放的節奏未變, 依然是月中較多, 月初和月末較少, 但淨投放量較10月有所下降, 在債市加速調整時打擊市場信心。 雖然央行點名批評“滾隔夜”的做法, 但是從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表態來看, 央行並未改變流動性中性適度的總基調, 甚至在去杠杆的階段, 更會注意流動性的穩定。

4)綜上所述, 我們預計12月流動性會較11月改善。 今年債市的調整, 需要反思的是經濟超預期的韌性、嚴監管的持續性、以及“負債荒”帶來的影響。 銀行的負債荒,體現為負債端來自實體經濟存款的增長乏力,而來自同業存單和央行供給受限。當前商業銀行對同業存單的依賴度仍然較高,監管政策推動銀行主動壓縮。同時,商業銀行對央行流動性的供給依賴度持續上升,這意味著與過去相比,央行貨幣政策對流動性的影響力顯著增加。因此,銀行資金融出意願降低,非銀機構資金面壓力上升。展望2018年,我們預計經濟仍有韌性、負債荒的局面仍存,這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基調將維持中性、難以顯著寬鬆,那麼銀行間流動性很有可能仍將易緊難松。

二、為什麼本月宏觀指標回落,企業利潤卻保持增長?

2017年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3.3%,比1-9月加快0.5個百分點;10月當月同比增長25.1%,比9月放緩2.6個百分點。儘管10月宏觀經濟資料、房地產銷售與價格、PMI與克強指數等多項指標都有回落,但工業企業利潤卻保持穩定增長,這證明宏觀經濟回穩、企業盈利向上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為什麼宏觀經濟指標回落,企業利潤卻能保持增長?這一格局具有可持續性嗎?這都需要從其成因中尋找答案。在當前市場歸結出的眾多成因之中,我們認為有兩項最為根本,一是供給側政策的支撐,二是需求的復蘇與韌性,其他基本都是間接原因或者結果。

一方面,過剩產能出清、集中度提升是上游行業盈利修復的主因,也對工業整體的盈利恢復貢獻巨大——1-10月煤炭采選、黑色金屬冶煉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油氣開採4個行業合計新增利潤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為51.2%。

但另一方面,獨木難成舟,工業面臨的需求也極具韌性,表現為1-10月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4%,遠超去年同期的3.9%;其中外需的復蘇又是總需求超預期的核心動力,表現為1-10月工業出口交貨值累計增長10.5%,遠超去年同期的0.0%。兩方面合力之下,工業企業才出現了可持續的盈利改善與微觀效率的提升。

綜上,預測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當月同比增速的波動中樞為10-15%,低於2017年以來20.3%的水準,回歸一個更常規的增長速度,其主因是上游行業將回歸常規增長。

三、環保壓力不足以拖累工業生產形勢

儘管11月工業增速尚未公佈,但從PMI資料看,此前市場所擔憂的環保限產對經濟形勢的不利衝擊恐怕難以成立。11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1.8%,較10月回升0.2個百分點,其中生產指數回升0.9個百分點,拉動PMI指數環比回升0.225個百分點。從分行業資料看,鋼鐵、非金屬礦物製品等環保壓力較大的行業生產指數確實表現較差,均在臨界值以下。然而,與消費相關的農副食品加工業生產指數達到70%以上,代表先進製造業的電腦通信電子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生產指數也超過60%。由此可見,與消費相關或者符合高端製造業發展方向的高技術行業生產形勢並未受到環保壓力的影響。因此,從11月PMI資料來看,環保壓力不足以拖累4季度工業生產形勢。

儘管11月工業增速尚未公佈,但從PMI資料看,此前市場所擔憂的環保限產對經濟形勢的不利衝擊恐怕難以成立。11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1.8%,較10月回升0.2個百分點,其中生產指數回升0.9個百分點,拉動PMI指數環比回升0.225個百分點。從分行業資料看,鋼鐵、非金屬礦物製品等環保壓力較大的行業生產指數確實表現較差,均在臨界值以下。然而,與消費相關的農副食品加工業生產指數達到70%以上,代表先進製造業的電腦通信電子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生產指數也超過60%。由此可見,與消費相關或者符合高端製造業發展方向的高技術行業生產形勢並未受到環保壓力的影響。因此,從11月PMI資料來看,環保壓力不足以拖累4季度工業生產形勢。

四、參議院稅改法案通過,特朗普稅改又下一城

12月2日,在民主黨全部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美國參議院最終以51:49通過了稅改方案,此前在11月17日,國會眾議院以227-205投票批准共和黨稅改議案,特朗普稅改方案距正式落地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總體來看,最終通過的參議院稅改方案與11月9日剛出臺的方案差異不大,但是仍有細節微調,如在替代性最低限額稅(AMT)徵收方面,由完全撤銷變為提高徵收的標準。

儘管稅改最終在細節方面仍有一定未知數,但是稅改方案的最終落地會對美國經濟帶來較大的影響。

降低個人稅收有助於促進消費。近十年來美國消費對GDP的拉動率基本與GDP增長率非常同步,2016年個人消費支出對GDP同比拉動率達到1.86%,大於1.50%的GDP增速,說明當前美國經濟的增長點主要是消費支出。此次稅法改革方案與現行稅法相比個人所得稅稅率部分調低、提高兒童抵免額度等措施,對中低產階層的稅收負擔起到了一定緩解作用,美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將會有所增加,由於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長期處於90%左右,因此減稅帶來的收入增加將會直接傳導至個人消費支出,從而刺激經濟增長。

降低企業稅率可以提升美國企業的盈利能力,使得中小企業能夠減輕稅收負擔,更好地運營和發展。根據對11月2日眾議院版本的推算,企業所得稅的降低使得新增投資的邊際有效稅率(METR)由現在的23.4%降至18.1%。2016年美國設備和軟體淨存量為6.37萬億美元,新增投資額為1.03萬億美元,折舊額為0.86萬億美元,總額非常可觀,允許未來5年內將固定資產折舊成本費用化的政策使METR繼續下降至15.6%,這意味著稅改將大幅降低企業的稅率。

稅法改革方案還鼓勵跨國公司海外利潤回流,對於跨國企業的海外留存利潤,現金和現金類資產徵收12%的稅率,對於工廠、設備等流動性不強的資產,則徵收5%的稅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來海外利潤的回流。

雖然目前參眾兩院的稅改方案均已通過,稅改大局已定,但是距離落地仍有幾重難關。由於參議院通過稅改方案與之前眾議院通過醫改有所差別,因此需要對參眾兩院稅改方案進行最終協調,還要參眾兩院新一輪投票通過,才能最後遞交總統簽署後方能開始實施。因此,稅改方案的最終通過時間仍然具有不確定性,但特朗普宣稱將把稅改政策作為送給美國人的聖誕大禮,給每個美國家庭平均省稅1,182美元,因此稅改方案在年內落地的概率很大。

五、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可能性上升

11月30日,媒體報導,美國將提交檔,表明不認可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反對中國自動獲取本該獲得的權利,美國政府將繼續在反傾銷裁定中採用第三國資料。如果美國堅持在反傾銷上予以中國不公平的地位,我國可能需要正式向WTO申請裁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的規定,如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製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 WTO 進口成員可依據其國內法中對市場經濟的標準,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來確定是否存在補貼和傾銷,這就是所謂的“反傾銷替代國”的做法。但無論是否符合成員國國內關於市場經濟的定義,按照議定書,這種做法都應在加入WTO之日後15年終止。按此期限計算,採用第三國資料計算反傾銷稅的權利已於2016年12月11日到期。

從事實出發,2001年簽訂的《議定書》中對於取消針對中國的“替代國”做法的條款並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因此也就不存在可以否定中國獲得相應權利的可能性。2017年6月德國首相默克爾與總理李克強會見時已表達了對此的支持:默克爾表示,針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歐盟應履行條約義務,致力於找到符合WTO規則、對各國一視同仁、對中國非歧視性的解決方案。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問題上針對中國的態度。11月28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將針對進口自中國的普通合金鋁片自發開展反傾銷與反補貼稅的雙重調查。一般而言,反傾銷往往由企業發起,再由政府部門進行調查和裁定,本次由美國商務部自主發起的調查本身就體現了美方希望在貿易層面限制中國的意圖,未來需要關注中美貿易摩擦是否有升級的跡象。

銀行的負債荒,體現為負債端來自實體經濟存款的增長乏力,而來自同業存單和央行供給受限。當前商業銀行對同業存單的依賴度仍然較高,監管政策推動銀行主動壓縮。同時,商業銀行對央行流動性的供給依賴度持續上升,這意味著與過去相比,央行貨幣政策對流動性的影響力顯著增加。因此,銀行資金融出意願降低,非銀機構資金面壓力上升。展望2018年,我們預計經濟仍有韌性、負債荒的局面仍存,這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基調將維持中性、難以顯著寬鬆,那麼銀行間流動性很有可能仍將易緊難松。

二、為什麼本月宏觀指標回落,企業利潤卻保持增長?

2017年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3.3%,比1-9月加快0.5個百分點;10月當月同比增長25.1%,比9月放緩2.6個百分點。儘管10月宏觀經濟資料、房地產銷售與價格、PMI與克強指數等多項指標都有回落,但工業企業利潤卻保持穩定增長,這證明宏觀經濟回穩、企業盈利向上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為什麼宏觀經濟指標回落,企業利潤卻能保持增長?這一格局具有可持續性嗎?這都需要從其成因中尋找答案。在當前市場歸結出的眾多成因之中,我們認為有兩項最為根本,一是供給側政策的支撐,二是需求的復蘇與韌性,其他基本都是間接原因或者結果。

一方面,過剩產能出清、集中度提升是上游行業盈利修復的主因,也對工業整體的盈利恢復貢獻巨大——1-10月煤炭采選、黑色金屬冶煉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油氣開採4個行業合計新增利潤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為51.2%。

但另一方面,獨木難成舟,工業面臨的需求也極具韌性,表現為1-10月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4%,遠超去年同期的3.9%;其中外需的復蘇又是總需求超預期的核心動力,表現為1-10月工業出口交貨值累計增長10.5%,遠超去年同期的0.0%。兩方面合力之下,工業企業才出現了可持續的盈利改善與微觀效率的提升。

綜上,預測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當月同比增速的波動中樞為10-15%,低於2017年以來20.3%的水準,回歸一個更常規的增長速度,其主因是上游行業將回歸常規增長。

三、環保壓力不足以拖累工業生產形勢

儘管11月工業增速尚未公佈,但從PMI資料看,此前市場所擔憂的環保限產對經濟形勢的不利衝擊恐怕難以成立。11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1.8%,較10月回升0.2個百分點,其中生產指數回升0.9個百分點,拉動PMI指數環比回升0.225個百分點。從分行業資料看,鋼鐵、非金屬礦物製品等環保壓力較大的行業生產指數確實表現較差,均在臨界值以下。然而,與消費相關的農副食品加工業生產指數達到70%以上,代表先進製造業的電腦通信電子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生產指數也超過60%。由此可見,與消費相關或者符合高端製造業發展方向的高技術行業生產形勢並未受到環保壓力的影響。因此,從11月PMI資料來看,環保壓力不足以拖累4季度工業生產形勢。

儘管11月工業增速尚未公佈,但從PMI資料看,此前市場所擔憂的環保限產對經濟形勢的不利衝擊恐怕難以成立。11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1.8%,較10月回升0.2個百分點,其中生產指數回升0.9個百分點,拉動PMI指數環比回升0.225個百分點。從分行業資料看,鋼鐵、非金屬礦物製品等環保壓力較大的行業生產指數確實表現較差,均在臨界值以下。然而,與消費相關的農副食品加工業生產指數達到70%以上,代表先進製造業的電腦通信電子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生產指數也超過60%。由此可見,與消費相關或者符合高端製造業發展方向的高技術行業生產形勢並未受到環保壓力的影響。因此,從11月PMI資料來看,環保壓力不足以拖累4季度工業生產形勢。

四、參議院稅改法案通過,特朗普稅改又下一城

12月2日,在民主黨全部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美國參議院最終以51:49通過了稅改方案,此前在11月17日,國會眾議院以227-205投票批准共和黨稅改議案,特朗普稅改方案距正式落地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總體來看,最終通過的參議院稅改方案與11月9日剛出臺的方案差異不大,但是仍有細節微調,如在替代性最低限額稅(AMT)徵收方面,由完全撤銷變為提高徵收的標準。

儘管稅改最終在細節方面仍有一定未知數,但是稅改方案的最終落地會對美國經濟帶來較大的影響。

降低個人稅收有助於促進消費。近十年來美國消費對GDP的拉動率基本與GDP增長率非常同步,2016年個人消費支出對GDP同比拉動率達到1.86%,大於1.50%的GDP增速,說明當前美國經濟的增長點主要是消費支出。此次稅法改革方案與現行稅法相比個人所得稅稅率部分調低、提高兒童抵免額度等措施,對中低產階層的稅收負擔起到了一定緩解作用,美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將會有所增加,由於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長期處於90%左右,因此減稅帶來的收入增加將會直接傳導至個人消費支出,從而刺激經濟增長。

降低企業稅率可以提升美國企業的盈利能力,使得中小企業能夠減輕稅收負擔,更好地運營和發展。根據對11月2日眾議院版本的推算,企業所得稅的降低使得新增投資的邊際有效稅率(METR)由現在的23.4%降至18.1%。2016年美國設備和軟體淨存量為6.37萬億美元,新增投資額為1.03萬億美元,折舊額為0.86萬億美元,總額非常可觀,允許未來5年內將固定資產折舊成本費用化的政策使METR繼續下降至15.6%,這意味著稅改將大幅降低企業的稅率。

稅法改革方案還鼓勵跨國公司海外利潤回流,對於跨國企業的海外留存利潤,現金和現金類資產徵收12%的稅率,對於工廠、設備等流動性不強的資產,則徵收5%的稅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來海外利潤的回流。

雖然目前參眾兩院的稅改方案均已通過,稅改大局已定,但是距離落地仍有幾重難關。由於參議院通過稅改方案與之前眾議院通過醫改有所差別,因此需要對參眾兩院稅改方案進行最終協調,還要參眾兩院新一輪投票通過,才能最後遞交總統簽署後方能開始實施。因此,稅改方案的最終通過時間仍然具有不確定性,但特朗普宣稱將把稅改政策作為送給美國人的聖誕大禮,給每個美國家庭平均省稅1,182美元,因此稅改方案在年內落地的概率很大。

五、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可能性上升

11月30日,媒體報導,美國將提交檔,表明不認可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反對中國自動獲取本該獲得的權利,美國政府將繼續在反傾銷裁定中採用第三國資料。如果美國堅持在反傾銷上予以中國不公平的地位,我國可能需要正式向WTO申請裁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的規定,如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製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 WTO 進口成員可依據其國內法中對市場經濟的標準,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來確定是否存在補貼和傾銷,這就是所謂的“反傾銷替代國”的做法。但無論是否符合成員國國內關於市場經濟的定義,按照議定書,這種做法都應在加入WTO之日後15年終止。按此期限計算,採用第三國資料計算反傾銷稅的權利已於2016年12月11日到期。

從事實出發,2001年簽訂的《議定書》中對於取消針對中國的“替代國”做法的條款並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因此也就不存在可以否定中國獲得相應權利的可能性。2017年6月德國首相默克爾與總理李克強會見時已表達了對此的支持:默克爾表示,針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歐盟應履行條約義務,致力於找到符合WTO規則、對各國一視同仁、對中國非歧視性的解決方案。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問題上針對中國的態度。11月28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將針對進口自中國的普通合金鋁片自發開展反傾銷與反補貼稅的雙重調查。一般而言,反傾銷往往由企業發起,再由政府部門進行調查和裁定,本次由美國商務部自主發起的調查本身就體現了美方希望在貿易層面限制中國的意圖,未來需要關注中美貿易摩擦是否有升級的跡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