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孫過庭《書譜》美學主張: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

《書譜》的美學價值, 還在於它充分運用了辯證思維, 富有藝術辯證法色彩。 這種辯證思維體現在對書藝創作各個層面的論述之中, 例如:“真以點畫為形質, 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 使轉為形質。 草乖使轉, 不能成字;真虧點畫, 猶可記文。 ”意思是說:楷書以點畫組成形體, 靠使轉表現情感;草書用點畫顯露性靈, 靠使轉構成形體。 草書用不好使轉筆法, 便寫不成樣子;楷書如欠缺點畫工夫, 還可記述文辭。

孫過庭《書譜》

這裡闡明了楷書、草書之間的區別和聯繫:楷書以點畫(直線)為主, 草書以使轉(曲線)為主。 但是, 楷書中應融入草書的使轉筆意, 以達到直中有曲, 剛中帶柔;草書應吸取楷書中點畫的特徵, 以求曲中帶直, 柔中見剛。 楷、草兩種書體互為借鑒, 就能使楷書寫得平正而又靈動, 草書寫得勁健而充滿情致。

《書譜》摘錄

再如:“留不常遲, 遣不恒疾。 帶燥方潤, 將濃遂枯。 泯規矩於方圓, 遁鉤繩之曲直。 乍顯乍晦, 若行若藏。 ”這幾句闡釋了運筆的遲與疾, 墨色的燥與潤、濃與枯, 筆劃的方與圓、曲與直、顯與晦、行與藏數者之間相生相成的辯證關係。 譯成白話就是:留筆不感到遲緩, 迅筆不流於滑速;燥筆中問有濕潤,

濃墨中帶出枯澀;不依規矩衡量能令方圓適度, 不用鉤繩準則而使曲折合宜;使鋒忽露而忽藏, 運毫若行而又若止。

唐孫過庭 《書譜》 草書

值得強調的是, 《書譜》中關於“違”與“和”的精采論述:“數畫並施, 其形各異;眾點齊列, 為體互乖。 一點成一字之規, 一字乃終篇之准。

違而不犯, 和而不同。 ”這段論述言簡意賅, 是對藝術創作中多樣統一規律的高度概括。 什麼是“違”, 就是錯雜、多樣、參差、變化。

孫過庭畫像

以這段書論而言, “違”就是“數畫並施, 其行各異;眾點齊列, 為體互乖。 ”對一個字的結體來說, 眾多點畫並列在一起,

要多樣而不雷同, 豐富而不單一, 要互為差異, 各自矛盾, 參差不齊。 什麼是“和”?“和”就是整齊、和順、協調、一致。 在這段書論中, “和”表現為“一點成一字之規, 一字乃終篇之准”。 “違”與“和”的辯證關係, 則表現為“違而不犯, 和而不同”。

孫過庭故里

就是說, 各有參差而又不相互侵犯, 彼此和諧卻又不完全一致。如果單純地講究“違”,就容易造成混亂,破壞統一;如果一味地強調“和”,又會導致單調劃一,重複雷同。“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八個字的高明之處在於,既從積極方面突出了“違”與“和”這對相反相成、互滲互補的美學範疇,強調了二者之間的辯證統一;又從消極方面劃定了界限,否定了兩個極端——“犯”與“同”,也就是防止過了頭而走向反面——雜亂無章和單調劃一。應該說,孫過庭關於“違”與“和”二者關係的論述是科學的、合理的,是奉獻給中國古代書學乃至美學的又一豐碩成果。

彼此和諧卻又不完全一致。如果單純地講究“違”,就容易造成混亂,破壞統一;如果一味地強調“和”,又會導致單調劃一,重複雷同。“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八個字的高明之處在於,既從積極方面突出了“違”與“和”這對相反相成、互滲互補的美學範疇,強調了二者之間的辯證統一;又從消極方面劃定了界限,否定了兩個極端——“犯”與“同”,也就是防止過了頭而走向反面——雜亂無章和單調劃一。應該說,孫過庭關於“違”與“和”二者關係的論述是科學的、合理的,是奉獻給中國古代書學乃至美學的又一豐碩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