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因對一個字的不理解,導致了無數功夫愛好者難以入門

松透身心:步步深入, 層層遞進

太極拳界對松透身心有深刻認識, 楊澄甫先生說:“一個松字, 最為難能。 ”吳圖南在20世紀40年代, 還曾專門寫過了一篇“松功論”的文章。 當代太極拳明家王壯弘老師, 則以“不”的否定語句來說明松的重要性:“不松何以空, 不松何以柔, 不松何以滿, 不松何以圓, 不松何以活, 不松何以靈。 ”由此可知, 練太極拳能獲得祛病強身、延年益壽、優化生命、開發智慧等功效, 其奧妙就在一個“松”上。

松的內容有兩個。 其一, 松身, 就是松透周身上下內外, 打開、暢通人體的所有關竅要道, 使氣血運布周身“不稍滯”,

老前輩稱之為通透周身、通透度好;其二, 松心, 就是調整內心, 使之不慌亂、不緊張、不拘謹、不自我設限, 始終保持心氣平和、愉悅自然、內在裡充實的狀態。 總之, 松是太極拳修煉體系中最基礎、最根本、最高深的內容之一。

太極拳松透身心的功夫,

共有依次遞進的六個步驟和境界。

鬆開: 對拉拔長意在先

鬆開就是把身體所有關節鬆開。 楊澄甫說:“松, 要全身筋骨鬆開, 不可有絲毫緊張, 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 只有筋耳, 筋能鬆開, 其餘尚有不松之理乎!”這說明, 松透身心的第一層功夫就是鬆開全身的各個主要關節, 其目的, 就是把身軀、四肢, 這些人身體的五根棍子變成“柔若無骨”的狀態。

基於這樣的認識, 有人把太極拳鬆開身體的內容稱之為“九松”, 其實, 具體來說, 不僅僅是“九松”, 應至少把手指、手腕、肘、肩、頸、頭部、脊柱、肋、腰、胯、膝、踝、腳趾等部位都鬆開。

從武學學派來看, 雖然都講松, 但各派還是有一些側重的。 作為練太極拳者, 松腰最為重要。 楊澄甫在《太極十要》一文中, 把“松腰”列為其中的重要一條(第三條)。

為幫助練太極拳者鬆開身體, 筆者在教拳實踐中, 根據太極拳對拉拔長、圓伸一體的原理, 結合師傳內容, 編了一套比較全面的松身法。 這套松身法可作為抻筋拔骨的養生方法, 亦可作為熱身操, 在練太極拳架前練一練、熱熱身。 這套松身法, 由鬆手指、肘、肩部開始, 先讓上肢實現“大關節蛇形, 小關節蛹動”, 然後再松其他關節。

鬆散:內外均勻體舒適

太極拳要求鬆散。 鬆散就是從上到下、由裡至外同時放鬆, 這樣能不偏不倚, 符合太極拳理。 太極拳就是調和陰陽, 使之歸於中和, 中和就是內外均勻舒適, 沒有一絲一毫的拘謹、緊張。

如何做到鬆散, 不管是行拳走架還是專項的基本功訓練, 都要通過自我暗示的辦法、想像的辦法、周身上下內外沒有任何壓力的辦法來實現。 內功太極拳中有一個重要的練法叫“三道圈”, 它的目的就是用來練鬆散的。 也可以通過“一石激起千層浪”來理解鬆散, 這狀態是有向下落的意思又有向外散的狀態。 如何理解,

可以體驗坐電梯突然下落又有些往外膨脹、飄忽的感覺。 著名作家畢淑敏形容鬆散像煙灰下落, 當煙灰一抖的時候, 煙灰既往下落, 又往外散, 這個狀態就叫鬆散。

人如果能實現鬆散, 則健康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很多時候, 就是因為不鬆散, 所以周身會不知不覺形成疾病滋生的環境, 比方, 形體的拘謹引起氣脈的堵塞;精神的拘謹, 會引起心理壓抑。 所以說鬆散不僅對練好太極拳有幫助, 更關鍵的是讓心理壓力得到緩解。

松沉: 不浮不躁有氣勢

何為松沉, 有一個比喻可以說明。 比如胳膊往外一伸, 別人抬著很費勁, 就像一捆衣物被水滲泡之後, 抬起時有了很重的感覺, 這就是松沉, 又松又沉。

松沉體現在太極拳架演練過程中, 則是“心氣下沉”,不浮不躁,很沉穩。在傳統楊式太極拳中,特別講究“掤”勁,打“掤”勁的時候,仿佛一種浩然正氣般的氣勢、威儀、能量往下落的同時又往上充溢、膨脹,這種太極拳的神態、氣質就是松沉。

松沉除了反復“默識揣摩”其間的道理外,在太極拳的教學中,至少有四種辦法幫助學練者體驗松沉的真實存在:其一,用胳膊像一灘摻了水的濕泥,把其放置在萬丈深淵(想像)的辦法來幫助初學者體驗松沉;其二,兩個胳膊伸到頭頂上方,手心相對,指尖輕輕相接,然後,好像不要兩臂似的,任兩臂自由松落下來;其三,通過兩手環抱,手心朝下,圍繞四正四隅一個圈不停地走轉,走的時間越久,越容易讓兩個胳膊往下沉落,但是,還不能讓胳膊下去,還要懸著胳膊;其四,練太極拳的各種動作,不要主動的按照招式去做動作,而是上來下去自動地沉落升降。

松淨: 放鬆身心得自然

太極拳的松淨,至少有兩個境界。第一個境界:安靜的靜;第二境界,乾淨的淨。這是逐漸強化深度的過程,但最終要實現的境界是松淨。靜和淨很重要,中國傳統文化都重視。比如儒家文化講:敬、靜,先恭敬而後內心寧靜;寧靜以致遠亦是這個境界。《道德經》所言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道家文化亦有“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佛家《楞言經》上說到:“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實際上,這些不同的話語都表明,真正能靜下心了,頭腦裡純淨,人的智慧就獲得開發,就能成就事業。

靜要達到乾乾淨淨,就是在盤拳走架的過程中,頭腦寧靜祥和,像是一汪清水,清澈透底,了無痕跡。能實現嗎?只有通過天長日久的練太極拳,練著練著,就會逐漸緩解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煩惱也就不能干擾自身的情緒了,如此這般,人的性格就會逐漸開朗起來,逐漸的就能抵達不被外物干擾的內心松淨的境界了。

實際上,松淨境界是通過太極拳來調整不良情緒,減緩負面心理狀態的一種有效途徑。

松柔: 複歸嬰兒得健康

松柔的錘煉是讓太極拳習練者實現“複歸於嬰兒”的狀態。它不是讓你倒回到嬰兒時代,而是說,練太極拳者(最少練太極拳的時候)通過太極拳常年的熏習,身體沒有拙力,皮膚富有彈性。太極拳裡形容抵達這種境界的太極拳高手的手是“美人手”,因為通過運動的方式,促進了血液迴圈,氣血通到人體的末梢神經,這樣,就滋潤了手,使得手部不再乾澀,所以手就變得像少女般的手,很細膩,很柔軟,有光澤。松柔如何來理解、來實現呢?向嬰兒學習。第一,身體柔軟如嬰兒,《道德經》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二,內心裡像兒童一樣沒有分辨心,內無思慮,精神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第三,不患得患失,灑掃應對,舉重若輕,甚至練拳的時候,忘記了招式招法,“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從兒童和老人的對比可看出松柔的重要性。兒童身體松柔,猛然間摔了一跤,一般沒有什麼事情;老人一旦不小心摔了一跤,則大都會骨折、摔傷,甚至因之而告別我們。太極拳練出松柔境界,就是讓人更健康,從而避免這樣的意外傷害。

如何實現松柔?其一,從理論上明白松柔的重要性;其二,練太極拳時,想像自己就是嬰兒,每一個動作都不要有機械之力;其三,精神放鬆的同時,專注於體現太極拳之理,如“專注一方”地練拳等。

松化: 大浪化之得自由

松化就是大而化之又了無痕跡,這是太極拳練到最後要實現的境界:內外、上下、前後、左右都是一個,而不是兩個。太極拳論所言:“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的太極拳十三總勢(太極拳界稱之為八門五步)變成了一個整體。此時,“意氣須轉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沉而不滯,靜如山嶽,周流不息,動若江河。”總之,太極拳《秘授歌》所提及“全體透空,無形無相”就是這樣的境界。葉大密先生說:“將自己身上九節,節節放鬆,從有形有像,松成無形無像。”

鬆開、鬆散、松沉、松淨、松柔、松化,這六個境界,初學太極拳者雖不容易理解,亦做不到,但作為練太極拳過程中不同境界的體現,有所瞭解,還是很有必要的。

則是“心氣下沉”,不浮不躁,很沉穩。在傳統楊式太極拳中,特別講究“掤”勁,打“掤”勁的時候,仿佛一種浩然正氣般的氣勢、威儀、能量往下落的同時又往上充溢、膨脹,這種太極拳的神態、氣質就是松沉。

松沉除了反復“默識揣摩”其間的道理外,在太極拳的教學中,至少有四種辦法幫助學練者體驗松沉的真實存在:其一,用胳膊像一灘摻了水的濕泥,把其放置在萬丈深淵(想像)的辦法來幫助初學者體驗松沉;其二,兩個胳膊伸到頭頂上方,手心相對,指尖輕輕相接,然後,好像不要兩臂似的,任兩臂自由松落下來;其三,通過兩手環抱,手心朝下,圍繞四正四隅一個圈不停地走轉,走的時間越久,越容易讓兩個胳膊往下沉落,但是,還不能讓胳膊下去,還要懸著胳膊;其四,練太極拳的各種動作,不要主動的按照招式去做動作,而是上來下去自動地沉落升降。

松淨: 放鬆身心得自然

太極拳的松淨,至少有兩個境界。第一個境界:安靜的靜;第二境界,乾淨的淨。這是逐漸強化深度的過程,但最終要實現的境界是松淨。靜和淨很重要,中國傳統文化都重視。比如儒家文化講:敬、靜,先恭敬而後內心寧靜;寧靜以致遠亦是這個境界。《道德經》所言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道家文化亦有“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佛家《楞言經》上說到:“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實際上,這些不同的話語都表明,真正能靜下心了,頭腦裡純淨,人的智慧就獲得開發,就能成就事業。

靜要達到乾乾淨淨,就是在盤拳走架的過程中,頭腦寧靜祥和,像是一汪清水,清澈透底,了無痕跡。能實現嗎?只有通過天長日久的練太極拳,練著練著,就會逐漸緩解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煩惱也就不能干擾自身的情緒了,如此這般,人的性格就會逐漸開朗起來,逐漸的就能抵達不被外物干擾的內心松淨的境界了。

實際上,松淨境界是通過太極拳來調整不良情緒,減緩負面心理狀態的一種有效途徑。

松柔: 複歸嬰兒得健康

松柔的錘煉是讓太極拳習練者實現“複歸於嬰兒”的狀態。它不是讓你倒回到嬰兒時代,而是說,練太極拳者(最少練太極拳的時候)通過太極拳常年的熏習,身體沒有拙力,皮膚富有彈性。太極拳裡形容抵達這種境界的太極拳高手的手是“美人手”,因為通過運動的方式,促進了血液迴圈,氣血通到人體的末梢神經,這樣,就滋潤了手,使得手部不再乾澀,所以手就變得像少女般的手,很細膩,很柔軟,有光澤。松柔如何來理解、來實現呢?向嬰兒學習。第一,身體柔軟如嬰兒,《道德經》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二,內心裡像兒童一樣沒有分辨心,內無思慮,精神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第三,不患得患失,灑掃應對,舉重若輕,甚至練拳的時候,忘記了招式招法,“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從兒童和老人的對比可看出松柔的重要性。兒童身體松柔,猛然間摔了一跤,一般沒有什麼事情;老人一旦不小心摔了一跤,則大都會骨折、摔傷,甚至因之而告別我們。太極拳練出松柔境界,就是讓人更健康,從而避免這樣的意外傷害。

如何實現松柔?其一,從理論上明白松柔的重要性;其二,練太極拳時,想像自己就是嬰兒,每一個動作都不要有機械之力;其三,精神放鬆的同時,專注於體現太極拳之理,如“專注一方”地練拳等。

松化: 大浪化之得自由

松化就是大而化之又了無痕跡,這是太極拳練到最後要實現的境界:內外、上下、前後、左右都是一個,而不是兩個。太極拳論所言:“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的太極拳十三總勢(太極拳界稱之為八門五步)變成了一個整體。此時,“意氣須轉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沉而不滯,靜如山嶽,周流不息,動若江河。”總之,太極拳《秘授歌》所提及“全體透空,無形無相”就是這樣的境界。葉大密先生說:“將自己身上九節,節節放鬆,從有形有像,松成無形無像。”

鬆開、鬆散、松沉、松淨、松柔、松化,這六個境界,初學太極拳者雖不容易理解,亦做不到,但作為練太極拳過程中不同境界的體現,有所瞭解,還是很有必要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