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獨幕第三期下 趙立新&尤雅《戲劇不能止於浮皮潦草的狂歡》

《獨幕》

您後來為什麼又去了瑞典?

趙立新:其實這個還和我看第一個看到《父親》是有淵源的。 1995年, 我在瑞典皇家劇院的小劇場看到了這個戲。

在此之前, 其實我跟一個私人學院簽了一年的合同, (當時)並沒有決定要在這個國家紮根, 但確實是這個戲給了我一個極大的衝擊。 這個國家有這麼優秀的編劇, 有這麼優秀的演員, 有無與比倫的這種戲劇氛圍, 包括電影大師伯格曼還有他的作品。 我和周可老師合作, 演過他(英格瑪·伯格曼)的《婚姻情景》。

趙立新

您是從中戲去了蘇聯, 後來又去了瑞典, 這三個不同的國度對您人生的經歷, 您對於戲劇的認識, 乃至您的整個認知都有什麼樣的影響?

趙立新:影響特別大, 你沒覺得我自己現在像個怪胎嗎?第一, 也是最根本的其實是做人, 說大了叫世界觀吧!在我最能接收、最能確立世界觀的年齡出去了, 它們就像蓋了章一樣被夯實了, 我回來再多年, 從根本上的東西是不會改變的;第二, 是對於藝術的審美 判斷;第三, 是創造力。 這三點支撐著我, 我今天但凡小有成績的話, 都是仰賴於它們, 而且我吸收的是這些國家文化中的營養。

趙立新

您走出去之後對您在思想的碰撞上有什麼衝擊呢?

趙立新:二十歲嘛!有很多很厲害(的衝擊), 但那時候就像一塊海綿, 沒有那麼固執, (有很多思想)還沒有形成或者說正在形成的路上。 給你新的東西, 你就拿著手裡看, 充滿了好奇, 有喜歡的就塞兜裡了。

尤雅

尤雅:趙老師很不難理解, 因為他是在北歐學的戲劇。 一個少年在二十歲的階段, 最容易去建立他的三觀的時候, 他離開了中國去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 就是蘇聯!他經歷了蘇聯解體的過程, 從一個冰天雪地的地方到了另外一個冰天雪地的地方。 那種分裂和不同激發出了他一些內在的、有一點瘋狂的東西。

2007年 《備忘錄》劇照

看過您2007年的《備忘錄》, 感受特別深, 包括您後來跟周可導演一起排的很多戲。 發現您好像在戲劇舞臺上更傾向於聚焦兩性題材, 兩性關係的這種題材?

趙立新:其實沒有特別要關注兩性關係題材這種用意, 只是趕上了。但是我有一樣東西是比較堅持的,我一直在排經典,我不太排(演)我們本土原創。去年李靜編劇的《大先生》是我演的第一部中國戲,寫的魯迅,我覺得那個劇本寫得確確實實很優秀。我不怕得罪人,我們中國的很多編劇,我們中國的原創還是薄弱了一些。我們關注的問題的點和在舞臺上運用戲劇的手段,探討問題的深度、廣度、細緻度都不太夠,它們進入不到我關心的領域。比方說,一般我們流於表面的逗樂或者是小白領的戲或者是柴米油鹽這點小事,它們掀不起我的戲劇欲望。

舞臺戲劇為什麼很多演員都覺得它很神聖,其實就是針對舞臺的特殊性和它的一點神性。

《大先生》劇照

您十多年前回國的時候,看到國內的戲劇環境您什麼感觸?

趙立新:說的狠點,有點死灰不復燃(的感覺)。因為社會結構的變遷,因為我們的改革開放,使得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很長時間的創作階段都是荒蕪的,尤其戲劇領域,戲劇劇本的創作是荒蕪的,是一片雜草。在戲劇方面,我們是非常弱小的,再加上當時可能環境的限制和一些客觀因素的限制,我們的想像力被禁錮了,看不到什麼令人新奇的東西。現在好在外面很多對我們有衝擊和感染的東西可以進來很多。

尤雅:我跟趙老師一起認識、工作14年了。我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做了一次製作人,就在你提到的那個極其灰色的時期,我也是,趙老師也是。但對我來講,我的感受沒有那麼那麼憤怒,我只是很傷心,因為我覺得一個好的東西應該要被大家認可。後來趙老師就安慰我說“小尤,時間的問題!”那個時候心裡面有一點無奈,有一點傷感,有一點憤怒,但他都壓抑住了,他反而安慰我說,會好的!

尤雅

現在相比您剛回來的時候相比稍微是不是稍微好一些?您認為(現在中國的戲劇)根本性的硬傷在哪兒?

趙立新:好一些,好一些!還是創作呀!創作力太不足了,而且我們“偷東西“”偷”慣了。我們還是是應該從根上學習人家的創作精神和一個對於文學、藝術、戲劇藝術的(表達)手段。作為一個戲劇人,真的要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肩負了這個責任和使命就得去做點事情。

趙立新

我國戲劇同行的藝人也不是說他不努力,那麼創作問題在認知根源上出現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而且會一直持續到現在?

尤雅:缺乏創作力,還是一樣的!我不知道您有沒有去過北歐,我是很愛旅行的人,我去過最瘋狂的地方是古巴和墨西哥。那裡的人他們隨著音樂就舞蹈,吃東西吃得非常辣,那裡的冬天特別漫長,夏天總是很短暫,北歐的那種凜冽、那種冷酷、那種美、那種悲的東西都跟它的背景是有關係的,都是那裡的氣候、地理環境和背後的歷史決定的。所以我們需要一些時間,我沒有那麼悲觀,只是它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團體,他們只要還喜歡這個東西,往前在走,雖然和上一輩的人肯定有不同,但是他一定會發生變化,只是這個速度有點太慢了。有的時候大家都希望不要那麼慢,有的時候有一點揠苗助長的意思,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很著急但是做不到。如果真的是一個喜歡戲劇的團體的人在很沒有雜念的往前走的話,我覺得它是會好的。

趙立新&尤雅

像蓬蒿劇場那樣一個大家覺得不可或缺的地兒,現在經營狀況其實挺不好的,您對於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趙立新:這種事兒一定要政府國家來扶持的,這是個文化寶地,它的發散量很大的,它使很多人燃起了希望,至少它也是個正能量的地兒,這是傳播藝術的地方。就是保護這些弱小的文化的種子,它日後是要發芽、開花、結果,是要長成林子的,它可能會影響一代人。我們鼓勵了一個蓬蒿的生存,它就會有另外的蓬蒿出來,那這些文化的東西出來了,不就正是促進社會和諧!應該保證它的生存,讓更多喜歡藝術和戲劇的人走進去。

趙立新

作為製作人,你覺得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之間存在衝突嗎?

尤雅:我談問題好像有點沒資格,但是就我看到的現象,它沒法百花齊放、在很多戲上大家感覺到是不相容的,因為他們並沒有真的認同到或者發自內心的認同。導演和製片人都喜歡一個東西,雖然在語言可以說,我們要做一個好戲,我們要一個厲害的戲,但他的行為和他的內心沒有知行合一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費勁。

而我過了三十歲,我的確感覺到很多東西是眼前發生的就是最好的,它其實是順的,是能夠感覺到被自己內在的東西合為了一體,合為了一股力量在往前走。

趙立新

在您的身上包括編劇 包括導演,還有演員三個方向您都有涉及,那這三個方向哪一個是您更傾向於去表達和表現自己的呢?

趙立新:現在來說是演員,因為是最直接的。但是,實際上這三個是分不開的,在我身上它們一直是互為表裡,它是一個整體,實際上,我也受益於此。

只是趕上了。但是我有一樣東西是比較堅持的,我一直在排經典,我不太排(演)我們本土原創。去年李靜編劇的《大先生》是我演的第一部中國戲,寫的魯迅,我覺得那個劇本寫得確確實實很優秀。我不怕得罪人,我們中國的很多編劇,我們中國的原創還是薄弱了一些。我們關注的問題的點和在舞臺上運用戲劇的手段,探討問題的深度、廣度、細緻度都不太夠,它們進入不到我關心的領域。比方說,一般我們流於表面的逗樂或者是小白領的戲或者是柴米油鹽這點小事,它們掀不起我的戲劇欲望。

舞臺戲劇為什麼很多演員都覺得它很神聖,其實就是針對舞臺的特殊性和它的一點神性。

《大先生》劇照

您十多年前回國的時候,看到國內的戲劇環境您什麼感觸?

趙立新:說的狠點,有點死灰不復燃(的感覺)。因為社會結構的變遷,因為我們的改革開放,使得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很長時間的創作階段都是荒蕪的,尤其戲劇領域,戲劇劇本的創作是荒蕪的,是一片雜草。在戲劇方面,我們是非常弱小的,再加上當時可能環境的限制和一些客觀因素的限制,我們的想像力被禁錮了,看不到什麼令人新奇的東西。現在好在外面很多對我們有衝擊和感染的東西可以進來很多。

尤雅:我跟趙老師一起認識、工作14年了。我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做了一次製作人,就在你提到的那個極其灰色的時期,我也是,趙老師也是。但對我來講,我的感受沒有那麼那麼憤怒,我只是很傷心,因為我覺得一個好的東西應該要被大家認可。後來趙老師就安慰我說“小尤,時間的問題!”那個時候心裡面有一點無奈,有一點傷感,有一點憤怒,但他都壓抑住了,他反而安慰我說,會好的!

尤雅

現在相比您剛回來的時候相比稍微是不是稍微好一些?您認為(現在中國的戲劇)根本性的硬傷在哪兒?

趙立新:好一些,好一些!還是創作呀!創作力太不足了,而且我們“偷東西“”偷”慣了。我們還是是應該從根上學習人家的創作精神和一個對於文學、藝術、戲劇藝術的(表達)手段。作為一個戲劇人,真的要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肩負了這個責任和使命就得去做點事情。

趙立新

我國戲劇同行的藝人也不是說他不努力,那麼創作問題在認知根源上出現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而且會一直持續到現在?

尤雅:缺乏創作力,還是一樣的!我不知道您有沒有去過北歐,我是很愛旅行的人,我去過最瘋狂的地方是古巴和墨西哥。那裡的人他們隨著音樂就舞蹈,吃東西吃得非常辣,那裡的冬天特別漫長,夏天總是很短暫,北歐的那種凜冽、那種冷酷、那種美、那種悲的東西都跟它的背景是有關係的,都是那裡的氣候、地理環境和背後的歷史決定的。所以我們需要一些時間,我沒有那麼悲觀,只是它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團體,他們只要還喜歡這個東西,往前在走,雖然和上一輩的人肯定有不同,但是他一定會發生變化,只是這個速度有點太慢了。有的時候大家都希望不要那麼慢,有的時候有一點揠苗助長的意思,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很著急但是做不到。如果真的是一個喜歡戲劇的團體的人在很沒有雜念的往前走的話,我覺得它是會好的。

趙立新&尤雅

像蓬蒿劇場那樣一個大家覺得不可或缺的地兒,現在經營狀況其實挺不好的,您對於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趙立新:這種事兒一定要政府國家來扶持的,這是個文化寶地,它的發散量很大的,它使很多人燃起了希望,至少它也是個正能量的地兒,這是傳播藝術的地方。就是保護這些弱小的文化的種子,它日後是要發芽、開花、結果,是要長成林子的,它可能會影響一代人。我們鼓勵了一個蓬蒿的生存,它就會有另外的蓬蒿出來,那這些文化的東西出來了,不就正是促進社會和諧!應該保證它的生存,讓更多喜歡藝術和戲劇的人走進去。

趙立新

作為製作人,你覺得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之間存在衝突嗎?

尤雅:我談問題好像有點沒資格,但是就我看到的現象,它沒法百花齊放、在很多戲上大家感覺到是不相容的,因為他們並沒有真的認同到或者發自內心的認同。導演和製片人都喜歡一個東西,雖然在語言可以說,我們要做一個好戲,我們要一個厲害的戲,但他的行為和他的內心沒有知行合一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費勁。

而我過了三十歲,我的確感覺到很多東西是眼前發生的就是最好的,它其實是順的,是能夠感覺到被自己內在的東西合為了一體,合為了一股力量在往前走。

趙立新

在您的身上包括編劇 包括導演,還有演員三個方向您都有涉及,那這三個方向哪一個是您更傾向於去表達和表現自己的呢?

趙立新:現在來說是演員,因為是最直接的。但是,實際上這三個是分不開的,在我身上它們一直是互為表裡,它是一個整體,實際上,我也受益於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