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全球年銷量將達6000輛 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之考

時代週報記者 譚力峰 發自廣州

目前業內的一個普遍認知是:未來兩三年將是燃料電池產業商業化的節點, 而到了2021年, 豐田、雷克薩斯、現代、起亞、本田、梅賽德斯-賓士、寶馬、塔塔等將近十個汽車品牌將展開在氫燃料電池車市場的角逐。

11月17日, 上汽大通FCV80在廣州車展開幕當天上市, 這款售價高達130萬元的燃料電池輕客車型, 在扣除國家以及地方補貼後, 消費者僅需付出30萬元便可開回家。 另一方面, FCV80的上市, 還被看做是國內燃料電池車型率先實現商業化示範運營的首例。

“實際上在一些小批量、特殊環境裡, 我們講的商業化運營, 就是規模。 ”上汽集團副總裁藍青松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中國的經濟規模、人口、面向未來的發展, 還有環境制約, 使得我們需要有一個新的技術, 需要更清潔的能源來解決。 在使用者、產品以及基礎設施都開始增加的時候,

上汽大通顯然率先看到了FCV實現商業化運營契機的存在。

“燃料電池汽車要實現真正的規模化應該在2020年, 最晚2025年。 ”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電池業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在普遍被認為是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元年的2017, 我們已經看見有很多企業已爭相佈局。 然而, 在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的路上, 我國的燃料電池產業似乎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瓶頸。

新能源汽車的新方向

根據國家去年發佈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線路圖”中的規劃, 到2020年, 生產1000輛燃料電池汽車並進行示範運行;到2025年, 制氫、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 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區域小規模運行;到了2030年, 燃料汽車的銷售規模將達到百萬輛的級別。

在政策鼓勵之下,

各大汽車生產企業的熱情正慢慢被點燃。 今年以來中國的氫燃料電池進入產業化佈局, 上汽、一汽和東風都已開始計畫、生產百輛級的燃料電池專用車投放市場。 同時, 早已在兩年成功研製出面向私人市場使用車型的豐田, 也正計畫10月份在華建起首個加氫站, 開始動力實證試驗。

另一方面, 根據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發佈的新能源汽車推廣財政支持的相關政策, 雖然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在2017年到2020年間逐年遞減, 但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將不變。

其中, 氫燃料電池客車仍保持輕型客車30萬元/輛、大中型客車50萬元/輛的補貼不變。 目前各地政府也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 多數地方燃料電池車補貼維持與國家補貼1:1的額度。

在加氫站建設上, 對符合國家技術標準且日加氫能力不少於200公斤的新建燃料電池車加氫站, 每站獎勵400萬元。

為此, 在國補和地補之後售價僅30萬元的上汽大通FCV80, 藍青松在上市當天顯得尤為自信:“我們相信再過幾年, 燃料電池車應該能夠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一個重要方向。 ”

在FCV80上市後, 市場的反映似乎並沒有讓上汽大通失望。 “2017年, 我們已經獲得了100台的訂單, 後續的訂單問詢還是很多, 但我們的小目標是FCV80在短期生產運營300-500台, 這是第一階段的目標。 ”上汽大通方面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 藍青松告訴記者, 公司再FCV80上市前便已做好了充分的市場調查。 “從我們產品本身的特殊性來講, 適合城市小型公交、園區班車,

城市物流。 ”他透露, 目前, 上汽大通已有三台燃料電池車FCV80在佛山南海區投入運營;在上海也已經有幾個合作項目, 包括共用班車和崇明島的環島客運。

“我們還在跟申迪談合作, 中國大陸到迪士尼遊玩的人很多, 希望能連接從上海的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到迪士尼之間的擺渡。 ”對於FCV80的前景, 上汽大通並不擔心。

“代表新能源最終解決方案之一的‘氫燃料技術’, 基於上汽集團前瞻技術, 上汽大通會成為首家將燃料電池車產業化的品牌, 走在行業領先前沿。 ”藍青松自信地對時代週報記者說道。

當然, 在被廣泛認為“燃料電池汽車元年”的2017年, 上汽大通僅僅是這支大軍中的其中一位先行者。

規模化之考

早前據Information Trend的一份報告中透露, 目前全球已售出5500多輛氫燃料電池車。截至2017年底,該類車輛的銷量將輕鬆突破6000輛。

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基本被豐田 Mirai、本田Clarity和現代ix35 FC三者瓜分。其中,豐田Mirai以2039的註冊量,成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占比為 88%。而本田Clarity 註冊量為 113,占比 5%;現代 ix35 FC 則為 160,占比 7%。

到了2021年,豐田、本田和現代這三家將不再孤獨,隨著雷克薩斯、起亞、梅賽德斯-賓士、寶馬、塔塔等十個汽車品牌的加入,這場氫燃料電池車市場的角逐大賽將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

而作為時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大國,中國對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自然也是不敢怠慢。“今年很多企業收購參股國外燃料電池公司,有很多公司在大力佈局,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進入到這一領域中了。”上述業內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說道,如今在很多汽車企業看來,相對於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

然而,就中國燃料電池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儲氫技術相對落後才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

據瞭解,氫的儲運技術是制約氫能發展的最主要技術瓶頸,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壓儲氧罐、輕金屬材料、複雜氫化物材料、有機液態材料等氫儲運技術。“目前我國在儲氫技術上跟美國和日報仍是有著較大差距的,他們能達到70MPa(700個大氣壓),而我們國家的大部分企業都達不到這個標準。”上述人士表示。據報導,美國能源部所有氫能研究經費中有50%用於氫氣的儲存。

氫氣儲存技術的滯後,限制了氫的大規模應用,特別是交通工具上的應用。而後者要求系統儲氫能力必須達到6.5wt%(重量百分比)。可以作為參考的是,豐田在Mirai車上使用的儲氫罐達到了全球最高水準的5.7wt.%。

據瞭解,目前我國大規模應用的儲氫方法是高壓氣態儲存,氫氣的壓縮壓力是在200到350MPa之間。近年來,70MPa儲氫已經進入示範使用階段。直到2016年,我國首座利用風光互補發電制氫的70MPa加氫站(同濟-新源加氫站)才在大連建成。

但值得高興的是, 我國有部分企業已在儲氫技術方面取得突破,例如京城股份公司已於2014年完成70MPa高壓氫燃料車用儲氣瓶的開發,性能達到了設計指標和性能要求,打破了國內70MPa儲氫瓶的技術瓶頸。

事實上,去年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在系統內部印發《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畫(2016-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畫》)以及《能源技術革命重點創新行動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中,“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就被提到相當重要的位置。

其中《路線圖》提出,在儲氫技術領域,要開發70Mpa等級碳纖維複合材料與儲氫罐設備技術、加氫站氫氣高壓和液態氫的存儲技術。

“燃料電池的基礎設施,肯定會涉及到燃料電池車的推廣。而燃料電池車的使用,才會推進燃料電池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國有幾個省市已經有基礎設施,廣州及珠三角,上海也有,從聯合國在中國相關省市的項目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們已經看到了這個趨勢。”對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趨勢,藍青松相當看好。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目前全球已售出5500多輛氫燃料電池車。截至2017年底,該類車輛的銷量將輕鬆突破6000輛。

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基本被豐田 Mirai、本田Clarity和現代ix35 FC三者瓜分。其中,豐田Mirai以2039的註冊量,成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占比為 88%。而本田Clarity 註冊量為 113,占比 5%;現代 ix35 FC 則為 160,占比 7%。

到了2021年,豐田、本田和現代這三家將不再孤獨,隨著雷克薩斯、起亞、梅賽德斯-賓士、寶馬、塔塔等十個汽車品牌的加入,這場氫燃料電池車市場的角逐大賽將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

而作為時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大國,中國對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自然也是不敢怠慢。“今年很多企業收購參股國外燃料電池公司,有很多公司在大力佈局,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進入到這一領域中了。”上述業內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說道,如今在很多汽車企業看來,相對於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

然而,就中國燃料電池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儲氫技術相對落後才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

據瞭解,氫的儲運技術是制約氫能發展的最主要技術瓶頸,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壓儲氧罐、輕金屬材料、複雜氫化物材料、有機液態材料等氫儲運技術。“目前我國在儲氫技術上跟美國和日報仍是有著較大差距的,他們能達到70MPa(700個大氣壓),而我們國家的大部分企業都達不到這個標準。”上述人士表示。據報導,美國能源部所有氫能研究經費中有50%用於氫氣的儲存。

氫氣儲存技術的滯後,限制了氫的大規模應用,特別是交通工具上的應用。而後者要求系統儲氫能力必須達到6.5wt%(重量百分比)。可以作為參考的是,豐田在Mirai車上使用的儲氫罐達到了全球最高水準的5.7wt.%。

據瞭解,目前我國大規模應用的儲氫方法是高壓氣態儲存,氫氣的壓縮壓力是在200到350MPa之間。近年來,70MPa儲氫已經進入示範使用階段。直到2016年,我國首座利用風光互補發電制氫的70MPa加氫站(同濟-新源加氫站)才在大連建成。

但值得高興的是, 我國有部分企業已在儲氫技術方面取得突破,例如京城股份公司已於2014年完成70MPa高壓氫燃料車用儲氣瓶的開發,性能達到了設計指標和性能要求,打破了國內70MPa儲氫瓶的技術瓶頸。

事實上,去年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在系統內部印發《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畫(2016-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畫》)以及《能源技術革命重點創新行動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中,“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就被提到相當重要的位置。

其中《路線圖》提出,在儲氫技術領域,要開發70Mpa等級碳纖維複合材料與儲氫罐設備技術、加氫站氫氣高壓和液態氫的存儲技術。

“燃料電池的基礎設施,肯定會涉及到燃料電池車的推廣。而燃料電池車的使用,才會推進燃料電池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國有幾個省市已經有基礎設施,廣州及珠三角,上海也有,從聯合國在中國相關省市的項目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們已經看到了這個趨勢。”對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趨勢,藍青松相當看好。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